归纳推理的局限性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归纳推理,是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推理过程: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它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键词】:归纳推理 局限性
  归纳推理: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
  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现代归纳逻辑则主要研究概率推理和统计推理。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用归纳强度来说明归纳推理中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支持度小于50%的,则称该推理是归纳弱的;支持度小于100%但大于50%的,称该推理是归纳强的;归纳推理中只有完全归纳推理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达到100%,支持度达到100%的是必然性支持。
  一、归纳推理的发展
  (一)归纳思想的萌芽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西方人已经开始了注重寻找事物的因果联系,从众多的事实材料中寻找一般性的道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同时,苏格拉底也熟练地运用归纳法认识分析事物,他认为“理念”可分为种和属,认识种和属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上升法,即通过假定或假说上升到理念或原理。这种方法事实上是多中求一,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西方古人这样自觉而熟练地运用归纳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说明归纳逻辑思想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开始萌芽。
  (二)归纳思想的初步形成
  到公元前4世纪,归纳逻辑思想大大前进一步,这主要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概括当时各门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汲取了前人的逻辑思想,在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的逻辑问题。他不仅是演绎逻辑体系的创立者,同时也是归纳逻辑体系的倡导者。他在逻辑史上第一次较全面地阐述了归纳逻辑理论。他把演绎三段论分为证明的三段论和辩证的三段论。与此相应,他把归纳推理也分为证明的推理形式(即完全归纳推理)和辩证的推理形式(即不完全归纳推理)。他还认识到这种归纳只能提供或然的结论,因而不能用作证明,只能用于辩论。亚氏还研究了作为认识方法的归纳法。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必须通过感官知觉经过归纳方法上升到第一原理。与亚氏同一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重视归纳并对归纳有较多的研究。他们重视实际情况, 重视科学成果。他们还探讨了记号、符号与归纳法的关系及归纳法的本质等问题,主张从事实的观察开始研究,进而构成科学的概念,并对各种有关现象的原因提出初步假设或作出科学的预言。如果所根据的事实确凿,证据充足,便可以运用归纳, 根据已知的部分事物去推断尚未知悉的其余事物,从而构成科学原理或规律。总之,这一时期,归纳逻辑思想由运用阶段进入对归纳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古典归纳逻辑思想初步形成。
  (三)归纳体系的建立和完成
  在中世纪的欧洲,政教合一,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父们为了使逻辑成为他们的御用工具,出现了对亚氏逻辑作烦琐支离的解释和注释的现象,使归纳逻辑思想的发展陷入低谷。但是,司各脱就对归纳逻辑很感兴趣。他把真理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就是通过对个别事物的感知从而得到一般知识的真理。他认为一切科学都起源于经验,人们可以从经验中发现关于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推广为普遍的原理。在司各脱之后,威廉·奥肯也对归纳法和寻找因果关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了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新方法:他比较两个事例,一个事例中存在这个结果,另一个事例中不存在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该事项可能是该结果的原因。他的这种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穆勒的“差异法”的雏形。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反对和批判中世纪烦琐经验逻辑的思潮,在这个运动中涌现了一批重观察、归纳、实验等科学方法的逻辑思想家,其中主要有罗吉尔·培根、达·芬奇等人。弗·培根以后,笛卡尔、赫舍尔、惠威尔等人对归纳方法都有所涉及和论述。穆勒是归纳逻辑的集大成者,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培根、赫舍尔等人的归纳逻辑思想,建成了古典归纳逻辑体系。穆勒对归纳法的主要贡献是他总结出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这样穆勒使归纳逻辑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把古典归纳逻辑推向高峰。
  二、归纳法的局限性
  (一)休谟问题
  尽管传统的归纳法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当对传统经验主义的归纳观进行仔细考究时,它的弱点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休谟则是首先思考和发现归纳法的局限性的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休谟问题”。休谟把推理分成两类:一种推理是解证的,涉及观念间的关系;另一种推理是或然的,涉及实际事实或存在。休谟认为,我们仅凭思维的作用,就可进行第一种推理。它具有确定性和明白性,数学上的推理就属于这一类。而第二种推理,是关于实际事情的推理,这种推理没有必然性,因为实际事情的反面总是可能的。比如,我们往往从过去和今天太阳出来推论太阳明天出来。但是“太阳明天出来”和它的反面“太阳明天不出来”都是可能的,两者并不包含矛盾,我们不能凭解证的推理,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休谟说:“说到过去的经验那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所给我们的直接的确定的报告,只限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物象和认识发生时的那个时期。但是经验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将来,扩展到我们所见的仅在貌相上相似的别的物象,则这正是我所欲坚持的一个问题。”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可以去推论超出我们记忆和感官的证据之外的知识呢?换句话说,归纳推理的根据何在?这是一个涉及归纳法的有效性、合理性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休谟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之所以可以超出记忆和感官的证据去推论,是因为借因果关系之助。他说,“只有因果关系才产生了那样一种联系,使我们由于一个对象的存在或活动而相信在这以后或以前有任何其他的存在或活动”。但他认为,因果关系的知识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经验。因为结果和原因是兩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原因中发现出结果来。在经验中,我们发现两个事物相互接近、有先有后。但接近关系和先后关系只是形成因果观念的两个必要条件,仅凭这两个条件我们还不能形成完整的因果观念。当我们根据经验,发现两个事物恒常地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因果关系的知识,形成了因果观念。所以,因果关系的实质是对象的恒常结合。由于对象的恒常结合,我们才由此一物的出现期待另一物的出现,我们才超出记忆和当下的感觉经验进行推论。然而,恒常结合并不意味着必然性。不论一物出现另一物也相继出现这种情况重复多少次,我们也从中发现不出必然性来。通常人们误把“恒常结合”当成“必然性”,只不过是习惯使然。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于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因此,根据因果关系所进行的推理只具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如此一来,休谟实际上否定了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归纳推理局限性
  观察了无数对象(同类的),发现都怎么怎么样,于是,就得出结论“某种东西都怎么怎么样”。这就是归纳法。比如,因为至今为止未见过一个人不死,也未见过一个人活过二百岁(顶多也就一百多岁),于是,就得出结论:人固有一死(就是所有人都会死),同时,人的寿命不过百十来岁。于是,大家也都接受了这样的结论,以为是不可逃避的规律,是科学真理。于是,大家也都对自己的生命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或“规律”进行安排(或进行一切思考)……这就是归纳法的一个致命缺点。第一,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对象(几乎任何一类事物里的对象都可能是无数的)。
  第二,即使能穷尽所有对象,也不能因此就说毫无例外或毫无例外之可能了,因为每个个体还在不停地变异和发展,说不定今后到底如何。因此归纳推理(及其结论)永远都只能作为参考而已,绝不能被视为不可动摇、不可推翻的。甚至可以说,任何纯粹由归纳法推出的结论都不是绝对准确的,都不是绝对可靠的。顶多算作一个概率的结论而已。
  结语
  归纳推理只能根据已经把握的一部分事物的某些属性进行归纳,无法穷尽同类事物的全部属性,因而作出的结论不是完全可靠的,带有很大的或然性,也可能有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原来的结论就会被推翻。因此,归纳推理具有很大局限性。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民间信仰世代相传,从最初的树崇拜、石崇拜、太阳崇拜,到后来成体系的神明崇拜、祖先崇拜等,无不蕴含在民族文化的银盘中熠熠生辉。在民间信仰的对象、内容和载体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中,以及民间信仰的传播过程中,有一种宗教文化一直穿插其中,并对民间信仰体系的建立和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就是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来自于民间、发祥于民间,它集民间信仰的精华而成,将这种信仰系统化形象
期刊
近些年在德国兴起的“食物分享”(Foodsharing)运动是“分享”与“食物节约”理念的结合,体现了部分人对于可持续生活、消费方式的坚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绿色生活的社会风气。这种“食物分享”理念如何产生并得以实践?在具体实践中面临哪些问题?德国政府在减少食物浪费中有哪些举措?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1.德国食物分享理念、行为体及其实践 
期刊
【摘要】:“四处”在元明之前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偏正短语,元明开始逐渐虚化,由短语“四处”演化为复合词“四处”,最后演变为副词“四处”。本文主要对“四处”进行分析,并将“四处”与“到处”进行对比,以期探讨其词汇化的历程及动因。  【关键词】:“四处” 词汇化 动因 机制 “到处”  一、引言  词汇化指的是由非词语言单位变为词的过程。短语、句法结构、跨层结构都可以经历词汇化过程,由短语词汇化变为双音词
期刊
【摘要】:蛋彩画坦培拉(Tempera)是绘画艺术的前身。分为油性和水性坦培拉,而水性坦培拉的艺术风格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由于这种绘画材料的特殊性,所以画家的最终作品所呈现的也是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此也可以看出画家对材料把握的高超技艺。在对材料的不断探索下,画家才能在绘画中表现出创作的个人艺术风格和艺术作品的质量。我研究的课题主要是水性坦培拉材料技法和表现意识的研究,在浅谈欧洲传统蛋彩画坦培拉
期刊
【摘要】:谢冰莹是武汉黄埔军校女生队的学员,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女兵。她四次逃婚、两次赴日留学,三次重组家庭,一生笔耕不辍,著作共七十一部。本文试图描绘其婚恋观念的转变及原因,还原中国女兵史、妇女史上“最传奇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对于探索20世纪中国新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谢冰莹 婚姻 家庭 女兵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婚姻和家庭面临着空前的紊乱,其中既有思想
期刊
【摘要】:海上保险活动作为特殊的民事活动对当事人的诚实信用要求很高,最大诚信原则适用于整个海上保险活动中,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最大诚信原则但在事实上承认最大诚信原则的适用。本文对最大诚信原则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概括了最大诚信原则特点,从保险人的义务、被保险人的义务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最大诚信原则在我国海上保险中的体现;提出最大诚信原则在我国立法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关键词】:最大诚信原则
期刊
【摘要】: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对时间的理解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因为时间观念不同而产生交际障碍,这主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本文主要是从东西方时间观念差异的体现、时间观差异的原因分析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减少东西方文化交际障碍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差异 文化 策略  一、引言  当人们谈到交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的交际。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我国农村的国民经济水平更是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人们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相应的保护拯救措施也随之而来。为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了探究我国农村在综合整治后的生态环境情况,本文将以小岗村为例,通过对小岗村实地情况的调查分析,并结合从凤阳县环保局得
期刊
【摘要】:科学知识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后成为真理,而真理是一个“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本是多样统一的,而主体离不开群己关系。通过理论上的一致百虑和实践上的同归殊途的反复,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从而使人类的认识能在相对中把握绝对,从有限中揭示无限。“一致而百虑”使得理论有生命力,使理论工作成为有创造性的劳动。  【关键词】:群体意识 个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舆论界曾泛起了一股以“妇女回家”为主题的论争。此次论争在当时客观上起到了促使更多人思考妇女问题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70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关于“妇女回家”的现象及问题。本文试图以30年代的那场关于“妇女回家”问题论争的回顾为契机,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归宿与地位问题进行再思考,这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塑造新时代女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妇女回家 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