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下的国产犯罪片(2010—2019)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析以人的心理活动、主观经验为文本,研究各种关系对人的“构成性”作用.20世纪70年代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兴起,使电影分析由文本转向电影机制.犯罪片作为电影类型之一,以暴力、死亡、悬疑等元素吸引观众.本文对《心迷宫》《白日焰火》《追凶者也》等2010年以来的国产犯罪片进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解析,通过人物、叙事、艺术三个层面探讨人物设置、认同机制以及空间塑造在犯罪片中的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受时代语境变迁、青年文化转型以及香港电影浸染等多重因素影响,主旋律电影积极调整发展脚步,在题材疆域、叙事策略和艺术追求上不断探索创新,逐渐与商业电影、文艺电影融合,在多样化的电影发展格局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与弘扬,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国际化传播,这是后疫情时代赋予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新担当与新使命。
电影影像创作进入工业化时代后,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已从个体思维形态的直接性作用生成,转变为由独立思维引导工业影像生产制度下的系统作用。为更准确地将主体意识与实际生产、造型单位的执行方式相关联,以内在思维为目的的表述方式的重要性随之凸显。数字技术给予对应真实环境感官体验,为创作体系提供了新的表征途径。相对系统而言,中心化的创作主体对自身抽象创作概念的传递也随数字技术的视觉化表征形式形成基于现实手段、途径与行为的体系。
新世纪以来,中国黑色电影创作划分出两大阵营,以《白日焰火》为代表的经典派黑色电影和以《心迷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黑色电影。刁亦男作为经典派黑色电影的领军人物,不仅开拓了黑色电影本土化和艺术化的经典视听风格,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剧本创作路径,其在题材上倾心于城镇犯罪领域,在价值立场上关注城镇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隐喻性批判,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又妥善处理商业类型与艺术独立之间的关系,成为新世纪中国黑色电影编剧本土化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