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振兴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任务,它关系到我国的扩大内需以及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近年来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东北振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的体制机制因素制约着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本文通过阐述一些实际问题深入探讨这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东北振兴;体制机制;因素
一、东北振兴的发展现状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用新思维、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措施,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2015 年上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增速分别为2.6%、6.1%和5.1%,均低于全国水平。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7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负责同志座谈会,就东北振兴提出四点要求。东北振兴发展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推动全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东北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因素
一方面,经济增速下降,且明显高于全国下降幅度。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特别是2011 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下降。但是,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与全国并不同步。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下滑,且明显高于全国下滑幅度。从全国总体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后,效益也开始变差。其中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点。换言之,经济高速增长时往往是效益比较好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一旦下降往往效益也会下降。体制僵化、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历史包袱较重一直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历史负担较重,效率仍然不高,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等等。仅从国有经济看,虽然曾经有“铁西经验”、“吉林模式”,为东北乃至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探索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时至今日,东北三省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中占比更高,甚至超过一半,尤其是在重化工业领域,却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实际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这意味着这些资产未来增值的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再不进行国有资本布局的优化,无论是对于当前经济的发展还是未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是不利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大做强的桎梏。
一是“曲高和寡”。尽管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上处于全国领先,但是许多产品的应用市场狭小、总体市场规模有限,因此难以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重大带动作用。
二是企业活力差。东北地区的重大装备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虽然为我国许多重大装备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破解了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但是商业化产品的竞争成败不仅取决于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取決于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性价比。东北地区的装备企业将先进技术和设计商业化并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不足,对市场反应慢、适应能力差,产品成本和价格高,适销对路、增长潜力大的产品少。同时,一些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改革和转型困难。
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差。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需要新产品、工艺的创新机构与下游的生产企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试验, 完善的产业配套有利于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产业配套环节的缺失会对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造成损害。高端装备作为一种复杂产品,零部件多、技术集成度高、行业领域跨度大,对产业配套体系的依赖更为明显。东北地区总装制造的大企业优势明显,而处于专精制造领域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发达,没有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总装企业所需要的许多原材料、零部件都需要到东北以外地区采购。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 信息产业不发达将会对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带来不利影响。
四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通过合资、技术引进等方式获得,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最后,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东北地区的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一般任期不长,往往是处于过渡阶段后调离或提拔。很多符合当地自身的政策措施不能够有有效的时间消化落实,每届地方领导很多都是在处理上任领导的遗留问题,甚至没有完全处理就离开属地了。
三、对策
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入手:
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服务型、学习型政府建设,杜绝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的现象,改善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以制定实施负面清单为核心,清理不必要或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使市场能够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释放企业活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三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与装备制造总装企业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四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加大对东北地区智能机器人、大型成套设备等重大装备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通过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大对作出贡献的拔尖技术人才给予充分物质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五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利用全球资源。实施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政策和对国内应用市场的扶持,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和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扩大产品的出口,实施跨国兼并和设立研发实验室等,支持智能工厂等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项目在东北地区的试点、示范。
参考文献:
[1]金凤君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8)
[2]王佳宁 王佳宁深度对话五位专家学者[J].改革,2015(9)
作者简介:
孙小泽(1991—),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齐齐哈尔,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法经济学方向。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关键词:东北振兴;体制机制;因素
一、东北振兴的发展现状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用新思维、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措施,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2015 年上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增速分别为2.6%、6.1%和5.1%,均低于全国水平。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7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负责同志座谈会,就东北振兴提出四点要求。东北振兴发展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推动全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东北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因素
一方面,经济增速下降,且明显高于全国下降幅度。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特别是2011 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下降。但是,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与全国并不同步。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下滑,且明显高于全国下滑幅度。从全国总体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后,效益也开始变差。其中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点。换言之,经济高速增长时往往是效益比较好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一旦下降往往效益也会下降。体制僵化、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历史包袱较重一直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历史负担较重,效率仍然不高,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等等。仅从国有经济看,虽然曾经有“铁西经验”、“吉林模式”,为东北乃至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探索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时至今日,东北三省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中占比更高,甚至超过一半,尤其是在重化工业领域,却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实际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这意味着这些资产未来增值的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再不进行国有资本布局的优化,无论是对于当前经济的发展还是未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是不利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大做强的桎梏。
一是“曲高和寡”。尽管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上处于全国领先,但是许多产品的应用市场狭小、总体市场规模有限,因此难以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重大带动作用。
二是企业活力差。东北地区的重大装备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虽然为我国许多重大装备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破解了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但是商业化产品的竞争成败不仅取决于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取決于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性价比。东北地区的装备企业将先进技术和设计商业化并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不足,对市场反应慢、适应能力差,产品成本和价格高,适销对路、增长潜力大的产品少。同时,一些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改革和转型困难。
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差。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需要新产品、工艺的创新机构与下游的生产企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试验, 完善的产业配套有利于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产业配套环节的缺失会对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造成损害。高端装备作为一种复杂产品,零部件多、技术集成度高、行业领域跨度大,对产业配套体系的依赖更为明显。东北地区总装制造的大企业优势明显,而处于专精制造领域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发达,没有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总装企业所需要的许多原材料、零部件都需要到东北以外地区采购。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 信息产业不发达将会对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带来不利影响。
四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通过合资、技术引进等方式获得,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最后,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东北地区的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一般任期不长,往往是处于过渡阶段后调离或提拔。很多符合当地自身的政策措施不能够有有效的时间消化落实,每届地方领导很多都是在处理上任领导的遗留问题,甚至没有完全处理就离开属地了。
三、对策
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入手:
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服务型、学习型政府建设,杜绝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的现象,改善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以制定实施负面清单为核心,清理不必要或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使市场能够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释放企业活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三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与装备制造总装企业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四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加大对东北地区智能机器人、大型成套设备等重大装备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通过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大对作出贡献的拔尖技术人才给予充分物质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五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利用全球资源。实施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政策和对国内应用市场的扶持,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和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扩大产品的出口,实施跨国兼并和设立研发实验室等,支持智能工厂等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项目在东北地区的试点、示范。
参考文献:
[1]金凤君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8)
[2]王佳宁 王佳宁深度对话五位专家学者[J].改革,2015(9)
作者简介:
孙小泽(1991—),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齐齐哈尔,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法经济学方向。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