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文章立足“工学交替、岗位成才”教学理念,以专业调研为基础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机电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有机对接,并从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专业教学标准实施保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教学保障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核心技术同步、岗位人员同步和生产设备同步困难,根据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立足于“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从2015年开始与金陵石化建安公司、中国电子熊猫集团等企业深入合作,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称“机电”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建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水平的主要标尺。[1-2]
一、教学标准建设指导思想
“校企双主体育人,学徒双重身份”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中要体现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基本特征,走标准化的建设路径,形成标准化的成果。明确“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标准编制”的基本研究路径,确保教学标准建设的一致性。形成“调研报告-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与职业能力的对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研究成果。
二、教学标准建设方案
(一)做好专业调研,准确定位专业
调研企业以就业实习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基地、实验实训室共建合作企业为主。调研内容包含合作企业与机电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学徒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路径。调研人员包括企业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车间主管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弄清企业要求员工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3]。学徒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路径是学徒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前提与基础,为学徒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方法[4]。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徒职业生涯升迁的一般路径,见表1 所示。
机电专业结合在中国电子熊猫集团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金陵石化建安公司、南京福家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各类机电一体化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编程操作、维护维修和技术改造等工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其在今后的生产、设计、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中,能够成为德才兼备、可持续发展,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 制定符合“工学交替、崗位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明确学生双重身份,强化岗位成才。校企共同制订学徒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同商定机电专业培养的主要岗位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工”“机电设备维保员”“机电产品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四个岗位,根据具体岗位职责明确专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重组专业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南京科技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第一,四个岗位重复的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依据专业知识体系即基本理论与技能进行设置,是学生进入学徒岗位前必须学习的课程。第二,四个岗位中没有或者重复较少的职业能力要素构成学徒岗位能力课程,学徒岗位能力课程是依据学徒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主要包括由PLC控制、液压与气动组成的单项能力培养课程以及由自动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毕业实践组成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第三,服务于所有专业岗位的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政课、高数、计算机应用、体育等,依据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及有关规定,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第四,学徒岗位拓展课程为了学徒适应其他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按照学徒岗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提高学徒整体职业素养,校企双方共同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应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控制编程、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以及《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检测与维护》《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机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等学徒岗位拓展课程,实现校内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融合。另外,课程设置要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个人发展情况,选择考取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如:CAD绘图员、PRO/E三维应用工程师、钳工中级或以上、维修电工中级或以上、可编程控制系统程序设计师等。
(三)教学标准编写框架与特征
本校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九部分(如表2所示),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为主导,包含了供需调研后的专业定位、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课程设置是核心,教学条件是保障,教学实施保障是指导。[1]其中,“培养方式”是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结构中专属的内容,应阐明以“校企双主体育人,学徒双重身份”为核心要素的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中要明确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的学徒岗位能力要求,为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依据。“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以及学徒岗位拓展课程。专业课程内容必须对接职业能力要求,阐述课程的主要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开发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及课时分配”应符合现代学徒制教学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进度。注明各课程学校、企业承担的学时。“教学实施保障”是指对实施教学标准的软硬件的要求。 三、教学标准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保障
第一,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双主体合作共建双专业带头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优先安排学徒制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培训、挂职、培训研修,注重校企“互聘共用”,强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合作企业建立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推进校企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技术技能水平。
第二,完善双导师聘用机制。学徒制专业教学任务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校企“纵横向双排课”制度,实施双导师授课制。明确企业导师资格标准、岗位职责和管理办法,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第三,用好产业教授,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立足实际,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吸纳产业教授成为机电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成员,支持产业教授参与专业与实训平台建设、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安排产业教授承担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以及就业创业机会,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双主体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统领,以技能维为基点,以技术维为着力点,以素养维为要领,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四层递进能级,构建具有高职教育职业性、生产性与实践性特色的、系统化的“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5]如图2所示。校内电工电子、PLC、液压与气动、传感器、嵌入式、机器人技术等实训室作为基本技能教学平台,通过小型真实装置操作训练开展信息化、项目化教学;校内机电一体化技能培训室、自动生产线实训室作为专业技能教学平台,通过典型机电设备或仿真模拟运行开展教学;校企联合共建现代化教学工厂作为综合性技能教学平台,通过模拟企业车间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合作企业南京熊貓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作为岗位技能教学基地,开展学徒岗位技能训练。
(三)教学考核评价保障
教学考核评价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分为校内课程考核评价和企业学徒课程考核评价两部分。校内课程考核以专业教师评价为主,实施基于过程考核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考核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企业学徒课程考核评价以企业师傅评价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评价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毕业设计类的综合性的专业课程,以企业实习技术岗位内容为课题开展,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分工实施考核评价。
四、结语
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为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专业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对今后机电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明确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装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要求,明确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培养教学支撑。
参考文献:
[1] 杜怡萍,赵鹏飞,李海东,等.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75-81.
[2] 徐建高,马 蕾,赵林林.中国制造2025 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17,(1):8-12.
[3] 张庆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编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 266-267.
[4] 杨敏,赵鹏飞,李小红,等.现代学徒制专业标准制定“源”与“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5-9.
[5] 张小军.高职教育“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56-59.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教学保障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核心技术同步、岗位人员同步和生产设备同步困难,根据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立足于“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从2015年开始与金陵石化建安公司、中国电子熊猫集团等企业深入合作,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称“机电”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建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水平的主要标尺。[1-2]
一、教学标准建设指导思想
“校企双主体育人,学徒双重身份”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中要体现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基本特征,走标准化的建设路径,形成标准化的成果。明确“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标准编制”的基本研究路径,确保教学标准建设的一致性。形成“调研报告-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与职业能力的对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研究成果。
二、教学标准建设方案
(一)做好专业调研,准确定位专业
调研企业以就业实习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基地、实验实训室共建合作企业为主。调研内容包含合作企业与机电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学徒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路径。调研人员包括企业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车间主管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弄清企业要求员工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3]。学徒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路径是学徒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前提与基础,为学徒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方法[4]。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徒职业生涯升迁的一般路径,见表1 所示。
机电专业结合在中国电子熊猫集团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金陵石化建安公司、南京福家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各类机电一体化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编程操作、维护维修和技术改造等工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其在今后的生产、设计、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中,能够成为德才兼备、可持续发展,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 制定符合“工学交替、崗位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明确学生双重身份,强化岗位成才。校企共同制订学徒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同商定机电专业培养的主要岗位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工”“机电设备维保员”“机电产品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四个岗位,根据具体岗位职责明确专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重组专业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南京科技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第一,四个岗位重复的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依据专业知识体系即基本理论与技能进行设置,是学生进入学徒岗位前必须学习的课程。第二,四个岗位中没有或者重复较少的职业能力要素构成学徒岗位能力课程,学徒岗位能力课程是依据学徒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主要包括由PLC控制、液压与气动组成的单项能力培养课程以及由自动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毕业实践组成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第三,服务于所有专业岗位的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政课、高数、计算机应用、体育等,依据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及有关规定,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第四,学徒岗位拓展课程为了学徒适应其他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按照学徒岗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提高学徒整体职业素养,校企双方共同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应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控制编程、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以及《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检测与维护》《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机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等学徒岗位拓展课程,实现校内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融合。另外,课程设置要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个人发展情况,选择考取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如:CAD绘图员、PRO/E三维应用工程师、钳工中级或以上、维修电工中级或以上、可编程控制系统程序设计师等。
(三)教学标准编写框架与特征
本校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九部分(如表2所示),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为主导,包含了供需调研后的专业定位、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课程设置是核心,教学条件是保障,教学实施保障是指导。[1]其中,“培养方式”是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结构中专属的内容,应阐明以“校企双主体育人,学徒双重身份”为核心要素的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中要明确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的学徒岗位能力要求,为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依据。“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以及学徒岗位拓展课程。专业课程内容必须对接职业能力要求,阐述课程的主要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开发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及课时分配”应符合现代学徒制教学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进度。注明各课程学校、企业承担的学时。“教学实施保障”是指对实施教学标准的软硬件的要求。 三、教学标准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保障
第一,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双主体合作共建双专业带头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优先安排学徒制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培训、挂职、培训研修,注重校企“互聘共用”,强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合作企业建立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推进校企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技术技能水平。
第二,完善双导师聘用机制。学徒制专业教学任务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校企“纵横向双排课”制度,实施双导师授课制。明确企业导师资格标准、岗位职责和管理办法,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第三,用好产业教授,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立足实际,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吸纳产业教授成为机电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成员,支持产业教授参与专业与实训平台建设、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安排产业教授承担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以及就业创业机会,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双主体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统领,以技能维为基点,以技术维为着力点,以素养维为要领,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四层递进能级,构建具有高职教育职业性、生产性与实践性特色的、系统化的“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5]如图2所示。校内电工电子、PLC、液压与气动、传感器、嵌入式、机器人技术等实训室作为基本技能教学平台,通过小型真实装置操作训练开展信息化、项目化教学;校内机电一体化技能培训室、自动生产线实训室作为专业技能教学平台,通过典型机电设备或仿真模拟运行开展教学;校企联合共建现代化教学工厂作为综合性技能教学平台,通过模拟企业车间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合作企业南京熊貓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作为岗位技能教学基地,开展学徒岗位技能训练。
(三)教学考核评价保障
教学考核评价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分为校内课程考核评价和企业学徒课程考核评价两部分。校内课程考核以专业教师评价为主,实施基于过程考核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考核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企业学徒课程考核评价以企业师傅评价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评价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毕业设计类的综合性的专业课程,以企业实习技术岗位内容为课题开展,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分工实施考核评价。
四、结语
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为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专业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对今后机电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明确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装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要求,明确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培养教学支撑。
参考文献:
[1] 杜怡萍,赵鹏飞,李海东,等.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75-81.
[2] 徐建高,马 蕾,赵林林.中国制造2025 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17,(1):8-12.
[3] 张庆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编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 266-267.
[4] 杨敏,赵鹏飞,李小红,等.现代学徒制专业标准制定“源”与“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5-9.
[5] 张小军.高职教育“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