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煤三建集团二十九工程处黄陵项目部走笔
在陕西黄陵这片凝聚着中华民族灵魂的圣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矿井建设者挥洒着青春和激情,为陕西煤炭事业的建设贡献着力量。中煤三建集团二十九工程处黄陵项目部作为其中一支劲旅,用智慧和汗水向世人展示着当代矿工的精神风采。这些来自安徽的“炎黄子孙”,站在“人文初祖”黄帝的肩头,创造出矿井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纪录,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诗篇。
在黄陵项目部采访期间,我们被一股强烈的激情鼓舞着,被一种顽强的精神感染着。也许,正是这种激情和精神促使他们不断超越着自我,创造着奇迹。
1995年,二十九工程处挥师黄陵,当年就以时代弄潮儿的姿态树立起了“铁甲雄师”这块金字招牌。在陕西黄陵矿业集团一号煤矿主运输巷施工中,遇到黄土地区土质松软、粘性强的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诸多不利,但项目部凭借雄厚实力和顽强毅力,创出了平均月进尺208米、最高月进尺266米的成绩,创该年度煤炭基本建设行业大断面岩巷施工全国最好水平,同时还被陕西省煤炭管理局树为“样板工程”。2006年,该处再度创出半煤岩巷道平均月进尺超过300米、最高月进尺450米、岩巷平均月进尺超过160米的好成绩。
2007年2月,项目部综掘机作业线在黄陵煤矿一号煤矿上马。当时,黄陵矿业集团领导考虑到他们没有经验,当月只给了他们完成进尺600米的任务。其实这个数字离黄陵矿业集团的联采机掘进记录740米只相差140米。“做一个有心人”黄陵项目部经理周树青说:“我们早都在组队、司机的选调、安全施工措施的制定、机器的维护、运输工具以及后续工作的跟进上,为综掘机作业线做足了准备。”但毕竟是第一次,既要小心谨慎,又要鼓足干劲。结果,在这个一年当中最短的月份实现进尺806米,一举打破黄陵矿业集团综掘施工纪录。
黄陵矿业集团领导笑了!
项目部领导笑了!
工人们欢呼了!
3月,综掘队再创新高,实现月进尺1026米。对于一个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集体来说,这样的成绩不是理想的,现在项目部全体又为自己制定了向全国记录大踏步迈进的雄伟计划。
一串串跳跃式的数字见证着黄陵项目部的实力与业绩,见证了他们为陕西矿井建设做出的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项目部全体职工智慧和汗水的凝聚,是他们无限激情和顽强精神的挥洒,是他们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结果。同时,也是项目部领导人性化管理的成果。
项目部在建的黄陵煤矿一号矿主运输巷道,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工人需要步行1小时20分钟才能到达工作面,下班以后再走回来。近3个小时的来回加上正常工作时间,工人在井下要呆上长达11个小时,渴了饿了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和食物充饥。正在筹备的黄陵煤矿一号矿回风井工地在离一号矿20千米的大山深处,曲折盘旋的山路给运输造成了困难,项目部刚刚进点,山上缺水,工人一个星期洗不上澡;遇上雨天,食物供应不能及时,大家就把自己先前准备的火腿肠、方便面、面包拿出来围成一堆分享;中午休息,躺在行李上,天为被地为席,山风吹着一张张黝黑而酣畅的脸,这样的画面,谁能不为之动容。当我们问及一名工人的感受时,他露出了洁白的牙齿:“苦!可这是我的工作。”木讷的语言,憨厚的笑容,却彰显出矿工不屈与奉献的精神。
苦并快乐着,工地繁忙而有序,没有一个偷闲的工人。在汗水与隆隆的机器声中,我们看到了矿工人生的价值;在工作中的调侃中,我们发现了矿工淳朴与刚毅的品格。
黄陵项目领导一班人明白,在培训员工方面的投资是一项巨大的收益。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把劳动者的能力都开发出来,潜力都释放出来。这样除了增加人力资产的附加值外,还可以促使员工与企业组织间形成一条坚实的忠诚纽带。“我们这里可以说是一所学堂。”项目经理周树青告诉我们:“职工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了自我,壮大了企业。”
项目部采用岗前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及技能,而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把关,保证了考试质量。在这儿,不仅掘进、锚喷、机电、通风、安检等人员要考试,而且后勤人员也要考试。每季度考一次,成绩与工资直接挂钩。”一位年轻的机电队长说:“第一个月,考试成绩占工资的50%,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分别占工资的30%和20%,第四个月重新考试。”为了便于职工“充电”,黄陵项目部设立了图书室,职工购买的专业书籍还给予报销。“在俺这儿,你找不到扑克牌,可是施工方面的书多得是!”一名正在看书的职工说。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很多职工很快成了技术能手。例如综掘机司机上完理论课后,再听取老师讲解,在师傅的指导下练习操作。每个班后,对综掘机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弄清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这里,师傅带徒弟已经作为一项制度被延续,师傅三个月带出一个成熟的综掘机司机徒弟,奖励1万元,相反带不好罚1万。
为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黄陵项目部还要求每位职工必须“精一门,会两手,懂三招”。“我不仅要做预算和工资,还能用车床和空气锤加工锚杆呢。” 一名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井下掘进工放下风镐摸鼠标,医务人员能熟练地开铲车和滑铲车。
领导者们深知孟子“爱兵,胜之道”这句话的深刻道理,环境条件越是艰苦,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时刻关心工人的疾苦和喜怒哀乐,做他们的贴心人,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并为它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忘我奋斗。
针对驻地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的实际情况,首先从硬件设施上入手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我们在黄陵项目部里看到,项目部为职工创造了一个温馨而和谐的生活环境,运动场、活动室、阅览室、休息室、浴室、洗衣房、餐厅等一应俱全。
黄陵项目部将关爱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上,职工生病,领导都要亲自带着慰问品到医院看望。考虑到工地离家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职工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为此,项目部出资建设了116间探亲房,免费提供给每一位前来探亲的职工家属和孩子,煤、水、电等都配套齐全,充分体现了“家”的浓情厚意。
项目部还办起了工地幼儿园,几十名天真烂漫的孩子,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情感奖励是软性的,但对员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比薪酬更有力。当职工们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主人的时候,他们就成了企业的太阳,而企业的前景也必将是一片光明。
整齐的板房,码放有序的材料,忙碌的工人,映衬着高耸的煤仓与滚滚的乌金,凝结成一幅浓重的工地写意画。二十九工程处黄陵项目部全体职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西部建设奉献着光和热;用青春、智慧、汗水,书写出一曲人生壮丽的篇章。
在陕西黄陵这片凝聚着中华民族灵魂的圣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矿井建设者挥洒着青春和激情,为陕西煤炭事业的建设贡献着力量。中煤三建集团二十九工程处黄陵项目部作为其中一支劲旅,用智慧和汗水向世人展示着当代矿工的精神风采。这些来自安徽的“炎黄子孙”,站在“人文初祖”黄帝的肩头,创造出矿井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纪录,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诗篇。
在黄陵项目部采访期间,我们被一股强烈的激情鼓舞着,被一种顽强的精神感染着。也许,正是这种激情和精神促使他们不断超越着自我,创造着奇迹。
1995年,二十九工程处挥师黄陵,当年就以时代弄潮儿的姿态树立起了“铁甲雄师”这块金字招牌。在陕西黄陵矿业集团一号煤矿主运输巷施工中,遇到黄土地区土质松软、粘性强的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诸多不利,但项目部凭借雄厚实力和顽强毅力,创出了平均月进尺208米、最高月进尺266米的成绩,创该年度煤炭基本建设行业大断面岩巷施工全国最好水平,同时还被陕西省煤炭管理局树为“样板工程”。2006年,该处再度创出半煤岩巷道平均月进尺超过300米、最高月进尺450米、岩巷平均月进尺超过160米的好成绩。
2007年2月,项目部综掘机作业线在黄陵煤矿一号煤矿上马。当时,黄陵矿业集团领导考虑到他们没有经验,当月只给了他们完成进尺600米的任务。其实这个数字离黄陵矿业集团的联采机掘进记录740米只相差140米。“做一个有心人”黄陵项目部经理周树青说:“我们早都在组队、司机的选调、安全施工措施的制定、机器的维护、运输工具以及后续工作的跟进上,为综掘机作业线做足了准备。”但毕竟是第一次,既要小心谨慎,又要鼓足干劲。结果,在这个一年当中最短的月份实现进尺806米,一举打破黄陵矿业集团综掘施工纪录。
黄陵矿业集团领导笑了!
项目部领导笑了!
工人们欢呼了!
3月,综掘队再创新高,实现月进尺1026米。对于一个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集体来说,这样的成绩不是理想的,现在项目部全体又为自己制定了向全国记录大踏步迈进的雄伟计划。
一串串跳跃式的数字见证着黄陵项目部的实力与业绩,见证了他们为陕西矿井建设做出的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项目部全体职工智慧和汗水的凝聚,是他们无限激情和顽强精神的挥洒,是他们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结果。同时,也是项目部领导人性化管理的成果。
项目部在建的黄陵煤矿一号矿主运输巷道,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工人需要步行1小时20分钟才能到达工作面,下班以后再走回来。近3个小时的来回加上正常工作时间,工人在井下要呆上长达11个小时,渴了饿了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和食物充饥。正在筹备的黄陵煤矿一号矿回风井工地在离一号矿20千米的大山深处,曲折盘旋的山路给运输造成了困难,项目部刚刚进点,山上缺水,工人一个星期洗不上澡;遇上雨天,食物供应不能及时,大家就把自己先前准备的火腿肠、方便面、面包拿出来围成一堆分享;中午休息,躺在行李上,天为被地为席,山风吹着一张张黝黑而酣畅的脸,这样的画面,谁能不为之动容。当我们问及一名工人的感受时,他露出了洁白的牙齿:“苦!可这是我的工作。”木讷的语言,憨厚的笑容,却彰显出矿工不屈与奉献的精神。
苦并快乐着,工地繁忙而有序,没有一个偷闲的工人。在汗水与隆隆的机器声中,我们看到了矿工人生的价值;在工作中的调侃中,我们发现了矿工淳朴与刚毅的品格。
黄陵项目领导一班人明白,在培训员工方面的投资是一项巨大的收益。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把劳动者的能力都开发出来,潜力都释放出来。这样除了增加人力资产的附加值外,还可以促使员工与企业组织间形成一条坚实的忠诚纽带。“我们这里可以说是一所学堂。”项目经理周树青告诉我们:“职工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了自我,壮大了企业。”
项目部采用岗前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及技能,而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把关,保证了考试质量。在这儿,不仅掘进、锚喷、机电、通风、安检等人员要考试,而且后勤人员也要考试。每季度考一次,成绩与工资直接挂钩。”一位年轻的机电队长说:“第一个月,考试成绩占工资的50%,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分别占工资的30%和20%,第四个月重新考试。”为了便于职工“充电”,黄陵项目部设立了图书室,职工购买的专业书籍还给予报销。“在俺这儿,你找不到扑克牌,可是施工方面的书多得是!”一名正在看书的职工说。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很多职工很快成了技术能手。例如综掘机司机上完理论课后,再听取老师讲解,在师傅的指导下练习操作。每个班后,对综掘机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弄清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这里,师傅带徒弟已经作为一项制度被延续,师傅三个月带出一个成熟的综掘机司机徒弟,奖励1万元,相反带不好罚1万。
为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黄陵项目部还要求每位职工必须“精一门,会两手,懂三招”。“我不仅要做预算和工资,还能用车床和空气锤加工锚杆呢。” 一名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井下掘进工放下风镐摸鼠标,医务人员能熟练地开铲车和滑铲车。
领导者们深知孟子“爱兵,胜之道”这句话的深刻道理,环境条件越是艰苦,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时刻关心工人的疾苦和喜怒哀乐,做他们的贴心人,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并为它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忘我奋斗。
针对驻地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的实际情况,首先从硬件设施上入手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我们在黄陵项目部里看到,项目部为职工创造了一个温馨而和谐的生活环境,运动场、活动室、阅览室、休息室、浴室、洗衣房、餐厅等一应俱全。
黄陵项目部将关爱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上,职工生病,领导都要亲自带着慰问品到医院看望。考虑到工地离家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职工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为此,项目部出资建设了116间探亲房,免费提供给每一位前来探亲的职工家属和孩子,煤、水、电等都配套齐全,充分体现了“家”的浓情厚意。
项目部还办起了工地幼儿园,几十名天真烂漫的孩子,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情感奖励是软性的,但对员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比薪酬更有力。当职工们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主人的时候,他们就成了企业的太阳,而企业的前景也必将是一片光明。
整齐的板房,码放有序的材料,忙碌的工人,映衬着高耸的煤仓与滚滚的乌金,凝结成一幅浓重的工地写意画。二十九工程处黄陵项目部全体职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西部建设奉献着光和热;用青春、智慧、汗水,书写出一曲人生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