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备考复习必须尊重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研究高考命题趋势,并且符合高三学生身心特征、认知规律,从而循序渐进的系统的科学的开展备考复习。然而,我发现许多老师在抓政治备考复习中总是陷入误区。
【关键词】高考
误区一:照本宣科 因循守旧
政治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理论性强。政治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照本宣科很难较好政治,尤其是高考政治。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在埋怨自己的学生如何的不自觉,如何的不争气、不努力。总觉得自己该讲的都讲(真的都讲清讲透了吗)了,该印的资料也印发了(有没有自己用心编制的资料),练的题也很多了(有没有自己用心选编的试题),可一到考试学生就特别恼火。
仅凭教材、教参、或者网上收集的资料行走于课堂。
首先,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吃透教材。宏观上必须弄清楚教材的知识架构,内在联系,微观上必须弄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外延,自己把握不太准的知识要多查阅资料,多与同事尤其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探讨请教,除了教材的知识表述外,善于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讲懂、讲清、讲透。还要讲清楚知识的运用,比如看到哪种材料、哪种关键词用哪个知识,哪些是这个知识的易混易错点,重难点知识、高频考点知识,从而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贯穿整个教学。
政治教学不外乎两件事:给学生讲清楚知识,教会学生会用知识。
其次,哪些知识该详细讲解,哪些知识该略讲,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应该拓展延伸。
误区二:重记忆,轻素养
许多老师都把抓学生背书当成政治教学的重要法宝,也就是当下流行的要诀:背多分。买一本资料或者下一套资料,一轮背二轮背,天天背,月月背,背了再默写,写了再背。这种方法在高一高二可能还行得通,高考一定是注重考能力,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更需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引导和训练。
我并不反对背书,但要把握好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高考六科,显然政治抓得太紧,学生就没有时间去兼顾其他学科。事实上,文科高考的成败不是取决于文综,而是取决于数学和英语,有些学校平时考试甚至一模文综(政治)考得不错,但最终高考成绩也就一般。
我始终认为政治教学中,理解记忆,靠平时政治素养的积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知识,没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进行死记硬背,尤其是抽象的理论性很强的哲学,学生会越背越抽象,越背越糊涂。而且从学生的生理特征、记忆规律来看,最多一个月,他背的知识会遗忘百分之七八十。如果让学生理解了、领悟了知识再稍加记背,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而且会用知识。我的许多学生进大学后还记得我教的知识,我教的方法。
比如:意识的作用。学生要背这个知识很简单,三句话。让学生背,秒杀。可是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抽象的三句话,背了用处也不大。以意识的第一个作用为例: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至少要让学生理解清楚以下几点:1、什么叫能动?能动就是积极主动,指人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世界;其反义是消极被动,指人以外的其它动植物消极被动地适应世界。2、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事物?因为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是一个高频考点,也是一个难点知识。所以必须引导学生三个特征的内涵和外延,还有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近几年高考的试题特点,点拨学生看到什么样的关键词、那种类似的材料答哪个特征。3、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接触事物,首先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积累感性材料;其次,通过思维,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最后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4、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可知论)5、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引用认识论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通過对知识内涵与外延、横向与纵向适当的拓展延伸,是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素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三:依赖资料、课件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拿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走进课堂,或者一本资料一个u盘课件走上讲台......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老师们借助于网络下载资料、课件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但是我想问问:资料是你编的吗?课件是你自己做的吗?资料课件不是盗版吗?多数人上课用的课件都是拿来主义。自己真正要做好一个课件、用课件备好一节课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资料课件是别人编制的,渗透着别人的教学思维、教学理解、教学个性,并不是万能。
利用资料教学,要学会甄别挑选。好多学校都在用《五年高考三年模考》。我认为政治高考一定有它的时政性、有效性,几年前的题拿给学生做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甚至材料中的一些提法已经过时、知识表述已经错误。我认为,五三只适合老师做,用于研究高考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如果真要给学生做也要进行必要的选择、改编。
我并不是保守主义,但我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别人的资料可以学习、可以引用、可以借鉴。但绝不是照抄照搬,简单的拿来。过度的依赖资料,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也很难出教学成就。
一个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悟,教学三五年或者两三届后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也会有自己特色的自编的资料、课件。也才能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误区四:在哪山不唱哪山的歌
在高一高二许多老师就讲知识点,画知识体系,进了进了高三一轮复习后还是向高一高二那样讲知识点,画知识体系,一模以后还是如此教学,这就导致轮次不分、炒冷饭的尴尬局面。高考备考复习效率低下。
三年前,我听了一位上海专家的高考复习备考讲座,他说:在哪山就要唱哪山的歌。一轮复习就是一轮复习,就是讲清讲透每个知识考点,二轮复习就是线,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个单元或者这个知识板块的知识再进行简单罗列,而是要进行科学预判,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三轮复习是面,从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查漏补缺。高考备考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科学备考体系。
误区五:闭门造车 孤军奋战
许多老师一个人备课上课、找资料编试题,不喜欢与同行交流,也不习惯外出培训学习。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清高,认为其他人都不咋地,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怎么能与别人交流;一是脸薄,觉得自己不咋地,不好意思问询同行,更谈不上交流。
高考备考复习要重视团队的力量,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相互听课,相互探讨,交流经验,取长去短,任何一位老师都有其亮点和特色。还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尤其是市教科所组织的教研活动,甚至省外的教学研讨活动。
还有一些误区如:题海战术、唯真题论、押题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走出备考误区,探索和掌握科学备考方法,才能在高考备考复习中达到预期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高考
误区一:照本宣科 因循守旧
政治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理论性强。政治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照本宣科很难较好政治,尤其是高考政治。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在埋怨自己的学生如何的不自觉,如何的不争气、不努力。总觉得自己该讲的都讲(真的都讲清讲透了吗)了,该印的资料也印发了(有没有自己用心编制的资料),练的题也很多了(有没有自己用心选编的试题),可一到考试学生就特别恼火。
仅凭教材、教参、或者网上收集的资料行走于课堂。
首先,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吃透教材。宏观上必须弄清楚教材的知识架构,内在联系,微观上必须弄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外延,自己把握不太准的知识要多查阅资料,多与同事尤其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探讨请教,除了教材的知识表述外,善于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讲懂、讲清、讲透。还要讲清楚知识的运用,比如看到哪种材料、哪种关键词用哪个知识,哪些是这个知识的易混易错点,重难点知识、高频考点知识,从而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贯穿整个教学。
政治教学不外乎两件事:给学生讲清楚知识,教会学生会用知识。
其次,哪些知识该详细讲解,哪些知识该略讲,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应该拓展延伸。
误区二:重记忆,轻素养
许多老师都把抓学生背书当成政治教学的重要法宝,也就是当下流行的要诀:背多分。买一本资料或者下一套资料,一轮背二轮背,天天背,月月背,背了再默写,写了再背。这种方法在高一高二可能还行得通,高考一定是注重考能力,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更需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引导和训练。
我并不反对背书,但要把握好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高考六科,显然政治抓得太紧,学生就没有时间去兼顾其他学科。事实上,文科高考的成败不是取决于文综,而是取决于数学和英语,有些学校平时考试甚至一模文综(政治)考得不错,但最终高考成绩也就一般。
我始终认为政治教学中,理解记忆,靠平时政治素养的积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知识,没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进行死记硬背,尤其是抽象的理论性很强的哲学,学生会越背越抽象,越背越糊涂。而且从学生的生理特征、记忆规律来看,最多一个月,他背的知识会遗忘百分之七八十。如果让学生理解了、领悟了知识再稍加记背,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而且会用知识。我的许多学生进大学后还记得我教的知识,我教的方法。
比如:意识的作用。学生要背这个知识很简单,三句话。让学生背,秒杀。可是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抽象的三句话,背了用处也不大。以意识的第一个作用为例: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至少要让学生理解清楚以下几点:1、什么叫能动?能动就是积极主动,指人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世界;其反义是消极被动,指人以外的其它动植物消极被动地适应世界。2、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事物?因为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是一个高频考点,也是一个难点知识。所以必须引导学生三个特征的内涵和外延,还有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近几年高考的试题特点,点拨学生看到什么样的关键词、那种类似的材料答哪个特征。3、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接触事物,首先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积累感性材料;其次,通过思维,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最后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4、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可知论)5、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引用认识论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通過对知识内涵与外延、横向与纵向适当的拓展延伸,是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素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三:依赖资料、课件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拿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走进课堂,或者一本资料一个u盘课件走上讲台......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老师们借助于网络下载资料、课件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但是我想问问:资料是你编的吗?课件是你自己做的吗?资料课件不是盗版吗?多数人上课用的课件都是拿来主义。自己真正要做好一个课件、用课件备好一节课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资料课件是别人编制的,渗透着别人的教学思维、教学理解、教学个性,并不是万能。
利用资料教学,要学会甄别挑选。好多学校都在用《五年高考三年模考》。我认为政治高考一定有它的时政性、有效性,几年前的题拿给学生做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甚至材料中的一些提法已经过时、知识表述已经错误。我认为,五三只适合老师做,用于研究高考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如果真要给学生做也要进行必要的选择、改编。
我并不是保守主义,但我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别人的资料可以学习、可以引用、可以借鉴。但绝不是照抄照搬,简单的拿来。过度的依赖资料,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也很难出教学成就。
一个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悟,教学三五年或者两三届后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也会有自己特色的自编的资料、课件。也才能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误区四:在哪山不唱哪山的歌
在高一高二许多老师就讲知识点,画知识体系,进了进了高三一轮复习后还是向高一高二那样讲知识点,画知识体系,一模以后还是如此教学,这就导致轮次不分、炒冷饭的尴尬局面。高考备考复习效率低下。
三年前,我听了一位上海专家的高考复习备考讲座,他说:在哪山就要唱哪山的歌。一轮复习就是一轮复习,就是讲清讲透每个知识考点,二轮复习就是线,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个单元或者这个知识板块的知识再进行简单罗列,而是要进行科学预判,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三轮复习是面,从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查漏补缺。高考备考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科学备考体系。
误区五:闭门造车 孤军奋战
许多老师一个人备课上课、找资料编试题,不喜欢与同行交流,也不习惯外出培训学习。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清高,认为其他人都不咋地,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怎么能与别人交流;一是脸薄,觉得自己不咋地,不好意思问询同行,更谈不上交流。
高考备考复习要重视团队的力量,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相互听课,相互探讨,交流经验,取长去短,任何一位老师都有其亮点和特色。还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尤其是市教科所组织的教研活动,甚至省外的教学研讨活动。
还有一些误区如:题海战术、唯真题论、押题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走出备考误区,探索和掌握科学备考方法,才能在高考备考复习中达到预期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