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妙计化险境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多次遭遇危险。下面就介绍他的几次遇险故事。
  
  随机应变乔装打扮
  
  1927年10月的一天,一艘英国客轮正从香港驶往上海。
  这艘客轮的四等舱里,坐着个身材瘦长的中年男子。他宽宽的前额,大大的嘴巴,鼻梁上架着副眼镜,身着长衫,脚蹬皮鞋。疲惫的表情,掩饰不住他那气宇轩昂的神态;商人的装扮,遮盖不了他那儒雅倜傥的气质。他就是林伯渠。
  林伯渠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斗争,北伐战争前就已任国民党中执委常委兼农民部部长等职,是当时国民党的显赫人物。北伐战争后,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大浪淘沙的岁月里,林伯渠毅然抛弃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官厚禄,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来到香港避难。然而,树大招风,他一到香港,就遭到帝国主义鹰犬和国民党特务的追捕。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在此情况下,组织上决定让他离港赴沪避风。
  “老板,您几天没合眼了,放心地睡会儿吧。在英轮上,不会出什么事的。”商贩打扮的警卫员曾福边说边倒在了自己的铺卷上。
  林伯渠见缺乏斗争经验的曾福把话说得过于明白,就含蓄地说:“海上风浪大,还是提防点好,你先休息吧。”
  疲劳的曾福,不大会儿便在自己的铺卷上“呼噜”起来了。林伯渠也很疲劳,但多年的斗争经验使他养成了警惕的习惯。虽然现在置身英轮,上船时也没有发现“尾巴”,但目前的形势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革命,意外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他怎能不高度警惕呢?
  黄昏,船近汕头时,一艘国民党海军快艇突然迎面飞驰而来,打着旗语让客轮停行。客轮停下后,十几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警蜂拥而上,然后,客轮又继续航行了。
  这一切,被林伯渠看得清清楚楚。经验告诉他,国民党军警就要搜捕了,其主要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要立即想个办法,决不能束手就擒!于是,他连忙推醒曾福,拿起小包袱,迅速走进船尾的厕所里,紧张地商议对策。
  从厕所里出来,林伯渠的装束变了:灰布长衫脱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件破旧的青布短衫;皮鞋换掉了,一双麻耳布片草鞋套在了脚上;眼镜摘除了,脸上弄了不少污垢,头发也乱蓬蓬的。
  他俩径直来到伙房门口,见几个伙夫都是中国人,又正忙着开饭,林伯渠就拉着曾福走到一个领班模样的人的跟前,对他说:“大师傅,请您行行好!我内弟在上海鸿利洋行做工,得了急病,这是他的儿子。我们去看病人,走得急,盘缠不够了,让我俩干些杂活,不要工钱,只混顿饭吃,行么?”林伯渠又转而对曾福说:“阿来,把包袱拿过来!”
  曾福会意,“嗯”的一声,忙从包袱里掏出一小盒点心和两包香烟,递给了这个伙夫。
  伙夫接过后,看了看点心,见是一包质量粗劣的饼干,又扔给了曾福,只把那两包香烟塞进了口袋。这人把林伯渠上下打量了一阵子后,说道:“好吧!你到锅炉房去,那里缺人;这后生我留下,让他帮我收拾碗筷。不过话还得说清楚,工钱没有,饭一天两顿,管饱。”
  “谢谢,您真好哇!”林伯渠非常感激地说。
  他俩刚刚进入角色,两个国民党军警就走了过来,其中一个军官模样的手里还攥着一把照片。原来,这伙军警得到了香港特务机关的报告,正是前来执行封锁海面任务缉拿林伯渠的。富有斗争经验的林伯渠,对敌人视而不见,从容地拧开气门阀。顿时,小小的锅炉房里雾气缭绕。接着,他一铲一铲地往炉膛里加煤。国民党军警见他一副锅炉工的模样,根本不加盘问,就把目光移向了锅炉房的一个角落里。因为这里蜷曲地躺着一个汉子,身上还胡乱地盖着件衣服。两个军警以为这就是他们所要逮捕的人,其中一个奔过去飞起一脚,大声吼道:“站起来!”
  躺在地上的这个人是个真正的锅炉工。他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疲劳极了。被林伯渠换下后,他连饭都顾不得吃就倒头睡去了。怕他受凉,林伯渠给他盖了件衣服。这工人被踢醒后,见是两个面目严厉的军警,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一下子被吓住了。林伯渠见状,赶忙停下手中的活,擦着汗对军警说:“长官,他是这里的伙计,刚换过班,实在太累了,才刚刚躺下。”
  两个军警仔细打量着锅炉工,见他干瘦的身子,老长的头发,满脸的煤灰,一双黯淡无光的眼睛,这哪有一点共产党人的“灵性”呢?便转过身来没好气地瞪了林伯渠一眼,骂道:“呸!关你个屁事!”就扬长而去了。
  
  镇定自如摆脱盘查
  
  1933年初的一个傍晚,上海市风雨潇潇。此刻,在一个僻静的小巷里,两个黑黝黝的枪口,正对准一个水手模样的人。
  这个水手打扮的人就是林伯渠。
  汕头遇险后,为逃避国民党当局的搜捕,经组织安排,林伯渠于1928年夏到莫斯科学习去了。斗转星移间,林伯渠在前苏联度过了5个春秋。这时,国内的革命斗争已由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使林伯渠再也按捺不住那颗要回国参加革命斗争的激动的心!1933年初,正值万物复苏的时候,林伯渠踏上了万里归途,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上海。他打扮成水手的模样,机智地在码头上闯过了国民党特务的盘查后,便来城里寻找党组织。
  “站住!我们要检查!”其中一个吼起来。
  其实,林伯渠早就发现了这两个警察,甩了几次,都没有甩掉他们。既然甩不掉,他就只好采取静观其变坦然处之的态度。现见这两个家伙要“检查”,他就从容不迫地说:“那好吧!刚才在码头都查过了,鄙人是亚洲远洋公司的船员。”他边说边掏出个名片递过去。
  这两个家伙看了看名片,贼眼珠子转悠了一下,又吼道:“不行,得跟我们到局子里去!”
  林伯渠见这两个家伙很年轻,不可能认识自己,况且上岸时也没发现“尾巴”,便断定他俩很可能是冲着钱来的。于是,他试探地笑着说:“两位兄弟莫开玩笑,我是顺便上岸看一个朋友的,马上就赶回去。如果一耽搁,去新加坡的船一开走,那不就麻烦啦?一回生两回熟,两位何必那么认真呢?”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块大洋递了过去,又接着说:“小意思,留下打个牙祭吧。以后两位如有机会到我们公司里去,我老哥请客!怎么样?”
  两个家伙看到大洋,心中暗喜。但为了多诈些钱,又故作严肃地说:“谁稀罕你这几块钱?咱们还是公事公办,跟老子走一趟吧!”
  从警察的语气里,林伯渠完全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于是,他强压怒火,从口袋里又摸出仅有的两块大洋,说道:“实在不好意思,几个钱都放在船上,谁不知道上海这地方扒手多,不敢多带呀……”
  林伯渠话还没说完,这两个家伙就迅速夺过他手里的皮包翻起来,接着又进行搜身。见的确没什么可榨取的,就将皮包里的一套西装和两件长衫拿 去了。
  “土匪,简直是土匪!”望着这两个家伙远去的背影,林伯渠愤怒地骂起来。
  被抢劫一空的林伯渠顾不得长途跋涉的疲劳和饥饿,顶风冒雨地在黑夜里寻找着希望。直到次日凌晨4点多种,他才和党组织接上关系,住进了中共临时中央的一个秘密招待所。
  
  勇往直前血酒封锁线
  
  在上海小住数日后,林伯渠接到了中共中央要他到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的正式通知。
  在去瑞金的路上,他又遇上了危险。这时,正值国民党对中共苏区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敌人盘查得特别严。3月的一天傍晚,昼伏夜行的林伯渠,在离汀江不远的一个山坡上,被一股搜山的敌人发现了。
  “站住!不站住就开枪啦!”敌人望着步履匆匆的林伯渠大声吆喝起来。
  如果“站住”,这将意味着什么,林伯渠自然知道。林伯渠还知道,只要渡过汀江,敌人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因为汀江那边就是苏区。所以,听见敌人的吆喝声,他赶紧跑了起来。
  敌人见林伯渠跑了,料想他可能是共产党的什么人,就“砰!砰!”地开了枪。山坡上树木稠密,怪石巍峨,这几枪都被树木和怪石挡住了。敌人见没有打中,就撒腿追了过去。
  这一带山区,林伯渠并不陌生。南昌起义失败后,他随南撤的队伍曾路过这里。凭着熟悉的地形,他左跳右闪,竟把敌人甩远了。
  “山下面就是汀江,看你往哪里跑!”敌人如狼似虎,边喊边追边开枪。
  汀江虽不太宽,但水深流急,很难徒涉。但事已至此,不渡江怎么办?因而,林伯渠哪管敌人的枪弹和吆喝声!只顾一个劲地向山下狂奔。
  一会儿,他就跑到了汀江岸边。恰巧,有只小船正向这里划来。林伯渠一见,赶紧靠过去对船主说:“请您行行好。我这么大年纪了,刚才碰上了几个兵,不知为什么,他们就向我开枪,马上就要追过来了,请您把我送到对岸去!”他边说边掏出块大洋,递给船主。
  船主是个30多岁的汉子,见眼前是个落难的老头儿,二话没说接过钱就让他上船了。船行了没多远,敌人就追了过来。他们望着快速行驶的小船,大声喊道:“喂,请把船划过来,这个人是共产党,交过来有重赏!”
  船主一怔,问道:“你是共产党?”
  “你看我像共产党吗?我都快五十的人了,还当共产党干啥哟!”
  船主望了望这老头,觉得这话有道理。于是,他不再理会兵们的吆喝,只管快速划船。
  敌人见船主不听他们的话,就气急败坏地向小船射击。此刻,林伯渠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站在船上,极力掩护着摇橹的船主。突然,他感到左臂上似被沉重的东西撞了一下,知道中弹了。他低头一看,左臂被子弹穿了个洞,殷红的鲜血顺着胳膊流下来。为了不使船主吃惊,他忍着巨痛,不动声色地弄块衣布将伤口缠紧,咬着牙挺了下来。
  小船终于靠岸了。
  敌人无奈地停止了射击,悻然而去。
  林伯渠看着船上的血渍说:“真对不起!把你的船弄脏了。”
  “呀!你受伤啦?”船主望着林伯渠那还在滴血的胳膊,很是吃惊:“怎么不早说呢?”
  “这点小伤,算什么呀?”
  船主帮林伯渠包扎了伤口后,在互道“保重”声中分手了。
  阳春三月,是花的世界,在这山山岭岭开遍杜鹃花的时候,林伯渠历尽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瑞金。不久,他就被委任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从此,他的心像杜鹃花一样火红,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其他文献
自杀之谜(1991年5月14日)    1991年3月15日,江青在北京酒仙桥的住处高烧不退,因而被送进公安医院。与其他病人一样,江青要填写住院单。这次,她写的名字是:“李润青”。这再一次表明她对自己和毛泽东婚姻的怀念之情。“润”是毛泽东早年使用的字,“李”是江青的姓,“青”则是江青的“青”。3月18日江青高烧退了,体重减了几磅。她被转到“一套病房”接受住院治疗,病房内有卧室、卫生间和起居室。医生
期刊
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没有与毛泽东一道行军,这是规定。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中只有30名妇女干部,女护士和女勤务兵也寥寥无几。但四方面军有两千名妇女,还组成一个妇女独立团,该团在长征中曾经历了一些殊死的战斗。  有关妇女随夫行军的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朱德及其23岁的妻子康克清。在长征中,他们几乎一天没分开过,康克清是战士、优秀的射击手,身带两支手枪和一支毛瑟枪。有时她肩扛三四枝步枪,以帮助劳累的
期刊
一场由林彪控制、李作鹏策划的,向肖劲光,苏振华夺权的阴谋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了。  林彪等人又多次向毛泽东告状;要罢肖劲光的官。毛泽东始终没让步。  有一次,毛泽东嫌他们说烦了,干脆讲:  “海军司令还是要肖劲光当,肖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  因此,林彪一伙多次想打倒肖劲光,又不改明目张胆地进行,但始终对肖劲光怀恨在心。后来,肖劲光虽然保留着海军司令员、海军党委第一书记的职务,但无权参与决策。  
期刊
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太平洋舰队共有三型潜艇驻泊在旅顺口基地,这就是“梭鱼”级(秀克级,俄文称Ⅲ型)、“斯大林”级(C型)和“婴儿”级(M型)。今日回眸这几型老旧潜艇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很亲切。这是因为它们是中国潜艇梦开始的地方。  这三型潜艇都是二战前研制的。其中的两艘“梭鱼”级是我旅顺口潜艇学习队对口学习的潜艇,其后移交的两艘“斯大林”级潜艇正式列入我国海军潜艇独立大队编制,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两艘
期刊
读过有关周恩来回忆文章的人都知道,周恩来在熟悉的老同志面前,常称邓颖超为“小超”;在比他年轻的熟人前,有时也遵从他们对邓颖超亲昵的称呼,称之为“邓大姐”。但他从来不用“太太”或当年盛行的“爱人”等称呼,更不袭用旧社会读书人谦称“拙荆”、“贱内”、“糟糠”这一类现在一般青年人不知为何物的称谓。  那么,在外宾面前,周恩来又怎样称呼邓颖超呢?1956年9月间,南斯拉夫驻华大使求见周恩来,代表政府正式邀
期刊
曾是宋美龄秘书的张紫葛写了一本名为《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的书,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关于蒋宋联姻,宋美龄初时拒绝、宋霭龄积极包办、蒋介石为联美而婚等传说几乎已成定论。但张紫葛在书中却批驳了这些说法。他写道,当宋美龄听到自己的一位得力助手也相信这些传闻时,曾用指头敲着桌子说:“我的朋友,我简直没想到你也相信这些编造出来的谎言。”宋美龄接着说,她1922年在孙中山家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时就被对方迷住了
期刊
1993年10月,毛远新17年刑满后,被安排到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工作。他使用的是“李实”的名字。这个名字是1965年夏天毛远新下乡搞“四清”前毛泽东给他起的。毛远新从哈军工毕业时,正式向学院提出申请改名为“李实”。经批准,他的毕业证书及在空军部队工作时都用此名。在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李实的真实身份很长时间只有所长和书记两个人知道。  “李实同志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高才生,毕业
期刊
1916年5月,陈其美在上海被刺死,蒋介石在政界上失去了靠山,在经济上也开始拮据。他需要另辟门路,寻找庇护者,于是开始与张人杰、戴季陶、陈果夫等关系密切,并跟随他们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活动,因投机失败,背了一身债,处境十分狼狈。在被债权人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离开上海,避债到广州去投奔孙中山先生。  因为债务所缠又缺乏盘费,蒋介石就去找虞洽卿老板商量办法。虞治卿当时在上海商界虽有地位,
期刊
1949年10月25日,北京中南海。  毛泽东在怀仁堂接见完工商界的代表,便由周恩来陪同来到门前,同大家合影。这时,秘书匆匆送给总理一份电文,毛主席转过身问总理:“10兵团有消息了?”  总理严肃地点了,点头,把电文紧紧捏在乎中。毛主席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好,没有继续问下去。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总理悄悄地告诉主席: “金门失利。”  当天晚上,总参谋部送来了详细报告。我10兵团进攻金门岛的第一梯队一万
期刊
很有原则,很有人情味。他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力只可用于法,用于法则有效;力不可用于私人之交谊,用于私人之交谊则绝对无效。岂惟无效,反动随之矣。”“我觉得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  毛泽东与同志、朋友、亲人相交,各有不同特色。  党内同志交往,除非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