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展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和城市品牌效应,对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发展趋势上看,会展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成都会展业已成为促进成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亟需通过做强平台、构建机制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成都会展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服务经济发展。
一、重要意义
1.新常态背景下加快会展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处在深度调整期。当前,成都经济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会展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亟需发挥会展业拉动消费、促进产业、对外开放、营销城市的作用,推动会展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2.推进会展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成都会展业的综合水平和竞争实力,亟需通过会展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实现精准供给,提高会展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更好发挥会展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
3.实现会展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融合发展是会展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也是会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成都会展业规模不断壮大和会展品质稳步提升的背景下,亟需通过会展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更多关注产业发展需求,更好服务企业参展需求,实现会展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二、融合现状
1.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1.1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16年,成都共举办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第94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重大会展活动539个,其中国际性会展活动130个,展览面积344.1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830.8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直接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11.4%,综合收入747.7亿元,同比增长18%;参展参会参节人数9826.6万人次,同比增长3.1%。成都会展产业的规模不断增大。
1.2平台品质稳步提升。通过引进、移植、定点、培育、升级等多种形式,我市会展业加速会展品牌化建设,大型品牌展会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平台品质稳步提升。一是培育打造了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中国(西部)口腔设备与材料展览会暨口腔医学学术会议、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等一批中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重大展会。二是申办引进了全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等一大批国家级、国际化、专业型展会。三是成功举办了世界航线发展大会、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展会。
1.3会展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一是成功举办了一批重大国际展会。2016年全市举办国际性展会活动130个,占比由去年的19%提高到25%。成功举办了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中国·成都创新创业交易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洽谈会等。二是展览UFI认证取得突破。在中国(西部)国際口腔展2016年取得UFI认证的基础上,成都国际汽车展、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正在积极申请UFI认证。三是会展外资公司取得突破。2016年10月,全球第五大展览公司—英国英富曼会展集团与成都维纳展览公司在成都注册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成都美容美发展览会。英富曼公司是全球美容美发领域最大的组展商。此次合资对引导更多成都展会国际合作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来蓉举办展会的国际展览公司明显增加。意大利里米尼展览集团2017年将在蓉举办旅游和环保展览,与全球最大展览公司英国励展集团合作在成都定点举办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及技术展览会,与全球第二大展览公司英国博闻集团合作在成都定点举办成都国际酒店用品博览会,与德国科隆展览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合作分别在成都定点举办中国西部国际五金展、成都汽车配件展。
2.会展平台的综合效应为融合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2.1产业链带动效应。会展业是促进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物流、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会展产业链的拉动效应大概是1∶9。2016年,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83.1亿元,带动成都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交通运输以及广告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747.7亿元,对会展产业链的综合带动效应明显。
2.2商贸促进效应。会展业一方面连接生产,另一方面连接消费,通过商品交易实现与商贸业融合发展,这其中品牌展会的作用更加明显。我市打造的以糖酒会、家具展、新春年货节等为代表的品牌展会对促进商贸发挥了关键作用。2016年,第94届全国糖酒会贸易功能继续增强,展会促成商品成交230.2亿元,较上一届春交会增加3.53亿元。第十七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有力推动成都家具展转型升级发展,展会贸易成交再创新高,主会场现场贸易成交138亿元,现场零售成交9000万元,家具展为成都家具企业搭建起专业高效的展示贸易平台,“好家具,成都造”美誉实现更广泛传播。
2.3旅游拉动效应。 通过举办富有特色的节庆赛事活动,会展业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成都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作为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打造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迪拜国际杯赛马经典赛等品牌节庆赛事活动,通过节庆促旅游,节庆旅游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全年共举办各类节庆赛事活动200个,参与市民游客7724万人人次,直接收入30.9亿元,综合收入439.2亿元。节庆旅游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主要包括:一是各区(市)县结合文化特色、民俗资源和产业优势,举办了各类品牌特色节庆活动,初步形成了“一区一节会”的发展态势,充分满足了广大市民的旅游需求。二是“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成都美食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文化旅游节”等国际性旅游节庆已经成为成我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标志性活动。三是以成都创意设计周、世界太极拳锦标赛、慕尼黑啤酒节等国际性节庆活动为展示窗口和营销平台,广泛营销了成都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2.4产业推动效应。会展产业通过最新技术、产品展示和最新思想、理念、信息交流,促进商品要素流动、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效率提高,引领产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双创”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实现会展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引领产业发展。品牌专业展览会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例如,作为全球3D打印行业的顶级盛会,2016年3D打印博览会展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期间,成都同相关机构签订了多项意向合作协议,包括“3D打印创新中心”、“3D打印产业研究院”以及“3D打印在线”等一批3D打印技术领域的高端项目落户成都。二是助推结构调整。例如,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3届,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软件服务业高端交流平台,是我市软件企业对外展示、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与平台,涉及软件服务业多个领域,其中信息安全、智能制造、信息消费、移动互联、数字游戏、智能终端等新兴领域已成为我市软件服务业的重点发展的领域,软洽会有力助推了我市软件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三是推动“双创”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充分展示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共吸引自全球36个国家的1000余名嘉宾,参加交易项目超过3000项,交易额突破160亿元,现场成交项目数量和金额比2015年增长一倍以上,有力推动“双创”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
三、尚存问题
1.会展平台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一是部门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按照重大展会“一事一议”的原则,我市初步建立了办会办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并对重大展会予以财政支持,但在充分利用展会“后效应”上,各职能部门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重大展会的资源配置、技术推广、招商引资等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第二,“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但是我市还未建立“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市会议、节庆、赛事品牌未有效整合、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有待进一步强化。第三,由于各区(市)县没有明确的会展主管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区(市)县会展经济发展各自为战,自身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资金使用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工业類展会支持力度有待提高。2016年会展专项资金支持工业类展会50个,占支持项目比重37.95%;相比服务业类的展会,工业类展会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领域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大。会展企业实力弱、节庆国际化程度不高是我市会展业发展的短板,在年度“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对这些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对会展主体培育和提高节庆活动国际化水平尚未形成有效激励。
2.会展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一是品牌化不足,品牌性会展数量偏少。受会展企业实力较弱,会展人才支撑不够等因素制约,在我市自主培育的展会项目中,品牌会展总量偏小,国家级会展品牌较少。目前,固定展会方面,国家级的展览仅有西博会1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均超过10个以上。
二是专业化不足,会展业主体发展缓慢。我市会展承办主体和产业链企业存在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和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展会档次和质量不高。目前,成都本土的组展企业不足20家,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仅有会展旅游集团展览总公司1家,多数会展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缺乏专业会议组织者(PCO)、专业展览组织者(PEO)以及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企业竞争力不强。
三是国际化不足,会展业国际水平不高。国际会展名城一般都拥有15个以上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的展会,国际展会数量比例超过30%,而成都市目前仅有UFI认证的国际展会1个,2016年国际展会数量比例仅为25%。展会数量、规模、品质与国内知名会展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还有一定差距。
四、经验借鉴
1.国内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厦门市在制定支持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成立“厦门市旅游会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设联络员,通过构建统筹协调机制、责任分工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交流机制、跟踪考核机制和工作报告机制,促进会展旅游业融合发展。宁波市把“依托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作为会展业发展的宗旨,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推动会展项目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和从消费类展会向贸易类展会转型等方面促进会展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上海市以“一切为消费服务”为目的,紧紧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级消费城市的目标,在筹办“2015年上海购物节”中通过理念、方法、工作上创新,建立“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机制,构建“项目共推、客流共享、标准共建、平台互联、主体互动、宣传互通”的联动机制,搭建资源融合的载体平台,力争把“上海购物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动示范项目,进一步促进会展、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事业优势互补,提升上海城市形象。
2.国内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启示。一是会展平台是融合发展的前提。只有会展平台做大做强,才能更好促进会展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做强会展平台推进会展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
二是部门联动是融合发展的途径。推动会展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部门联动。只有通过部门联动,才能更好促进会展要素与产业要素紧密结合,提高融合发展效率。
三是机制构建是融合发展的保障。融合机制除了保障部门联动的形成之外,还可以提高会展平台的服务效率,是促进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对策建议
1.做强融合平台。一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主动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会展活动主办单位的联系和对接,积极申办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型展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项目,积极提升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展会的规模和影响,打造一批市场化的成都品牌展会。推进会展项目国际认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在我市举办的国际性展览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国际性会议通过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认证。 二是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我市重点会展企业、重大展会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会展龙头企业。支持本地企业与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知名展览企业开展项目合作[4]。
三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台。推动会展业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向整合发展,搭建我市重点展会的网上展示平台,培育一批网上展会品牌。鼓励我市品牌会展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开通网上会展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构建融合机制。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议会展主管部门发挥牵头统筹协调作用,联动投促、经信、农业、商务、旅游等部门,针对在我市举办的重点展会,研究解决如何利用会展平台更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做到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挖掘展会带来的人才、项目、技术等带动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更好发挥会展“后效应”。
二是建立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机制。建議借鉴“2015上海购物节”的办会方法,由市商务委牵头统筹,加快构建“项目共推、客流共享、标准共建、平台互联、主体互动、宣传互通”的联动机制,搭建资源融合的载体平台,推动“成都购物节”等展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对区(市)县会展的指导。建议加快区(市)县会展经济发展,明确区(市)县会展业主管部门及其职能职责;建议市级会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区(市)县重点会展活动的指导,提升会展活动举办的专业化水平,形成全域会展发展格局。
3.制定融合政策。一是在市博览局年度“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中适度增加对会展主体培育和节庆国际化水平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类展会的支持力度。
二是在出台《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并明确部门联动发展要求,促进会展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华,游佳,张炬,张黎. 成都会展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探讨[J]. 国际经济合作,2010,(01).
[2]蔡国峻. 浅谈城市会展中心规划设计发展需求——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5,(02).
[3]孟奕爽,喻佩,蔡卫民.我国会展研究进展与趋势研究——基于与国外会展研究对比视角[J].当代经济,2017,(15):9-13.
[4]张越. 新产业背景下会展产业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12):67+69.
一、重要意义
1.新常态背景下加快会展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处在深度调整期。当前,成都经济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会展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亟需发挥会展业拉动消费、促进产业、对外开放、营销城市的作用,推动会展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2.推进会展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成都会展业的综合水平和竞争实力,亟需通过会展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实现精准供给,提高会展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更好发挥会展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
3.实现会展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融合发展是会展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也是会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成都会展业规模不断壮大和会展品质稳步提升的背景下,亟需通过会展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更多关注产业发展需求,更好服务企业参展需求,实现会展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二、融合现状
1.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1.1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16年,成都共举办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第94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重大会展活动539个,其中国际性会展活动130个,展览面积344.1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830.8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直接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11.4%,综合收入747.7亿元,同比增长18%;参展参会参节人数9826.6万人次,同比增长3.1%。成都会展产业的规模不断增大。
1.2平台品质稳步提升。通过引进、移植、定点、培育、升级等多种形式,我市会展业加速会展品牌化建设,大型品牌展会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平台品质稳步提升。一是培育打造了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中国(西部)口腔设备与材料展览会暨口腔医学学术会议、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等一批中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重大展会。二是申办引进了全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等一大批国家级、国际化、专业型展会。三是成功举办了世界航线发展大会、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展会。
1.3会展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一是成功举办了一批重大国际展会。2016年全市举办国际性展会活动130个,占比由去年的19%提高到25%。成功举办了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中国·成都创新创业交易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洽谈会等。二是展览UFI认证取得突破。在中国(西部)国際口腔展2016年取得UFI认证的基础上,成都国际汽车展、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正在积极申请UFI认证。三是会展外资公司取得突破。2016年10月,全球第五大展览公司—英国英富曼会展集团与成都维纳展览公司在成都注册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成都美容美发展览会。英富曼公司是全球美容美发领域最大的组展商。此次合资对引导更多成都展会国际合作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来蓉举办展会的国际展览公司明显增加。意大利里米尼展览集团2017年将在蓉举办旅游和环保展览,与全球最大展览公司英国励展集团合作在成都定点举办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及技术展览会,与全球第二大展览公司英国博闻集团合作在成都定点举办成都国际酒店用品博览会,与德国科隆展览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合作分别在成都定点举办中国西部国际五金展、成都汽车配件展。
2.会展平台的综合效应为融合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2.1产业链带动效应。会展业是促进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物流、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会展产业链的拉动效应大概是1∶9。2016年,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83.1亿元,带动成都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交通运输以及广告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747.7亿元,对会展产业链的综合带动效应明显。
2.2商贸促进效应。会展业一方面连接生产,另一方面连接消费,通过商品交易实现与商贸业融合发展,这其中品牌展会的作用更加明显。我市打造的以糖酒会、家具展、新春年货节等为代表的品牌展会对促进商贸发挥了关键作用。2016年,第94届全国糖酒会贸易功能继续增强,展会促成商品成交230.2亿元,较上一届春交会增加3.53亿元。第十七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有力推动成都家具展转型升级发展,展会贸易成交再创新高,主会场现场贸易成交138亿元,现场零售成交9000万元,家具展为成都家具企业搭建起专业高效的展示贸易平台,“好家具,成都造”美誉实现更广泛传播。
2.3旅游拉动效应。 通过举办富有特色的节庆赛事活动,会展业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成都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作为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打造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迪拜国际杯赛马经典赛等品牌节庆赛事活动,通过节庆促旅游,节庆旅游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全年共举办各类节庆赛事活动200个,参与市民游客7724万人人次,直接收入30.9亿元,综合收入439.2亿元。节庆旅游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主要包括:一是各区(市)县结合文化特色、民俗资源和产业优势,举办了各类品牌特色节庆活动,初步形成了“一区一节会”的发展态势,充分满足了广大市民的旅游需求。二是“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成都美食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文化旅游节”等国际性旅游节庆已经成为成我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标志性活动。三是以成都创意设计周、世界太极拳锦标赛、慕尼黑啤酒节等国际性节庆活动为展示窗口和营销平台,广泛营销了成都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2.4产业推动效应。会展产业通过最新技术、产品展示和最新思想、理念、信息交流,促进商品要素流动、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效率提高,引领产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双创”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实现会展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引领产业发展。品牌专业展览会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例如,作为全球3D打印行业的顶级盛会,2016年3D打印博览会展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期间,成都同相关机构签订了多项意向合作协议,包括“3D打印创新中心”、“3D打印产业研究院”以及“3D打印在线”等一批3D打印技术领域的高端项目落户成都。二是助推结构调整。例如,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3届,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软件服务业高端交流平台,是我市软件企业对外展示、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与平台,涉及软件服务业多个领域,其中信息安全、智能制造、信息消费、移动互联、数字游戏、智能终端等新兴领域已成为我市软件服务业的重点发展的领域,软洽会有力助推了我市软件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三是推动“双创”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充分展示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共吸引自全球36个国家的1000余名嘉宾,参加交易项目超过3000项,交易额突破160亿元,现场成交项目数量和金额比2015年增长一倍以上,有力推动“双创”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
三、尚存问题
1.会展平台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一是部门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按照重大展会“一事一议”的原则,我市初步建立了办会办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并对重大展会予以财政支持,但在充分利用展会“后效应”上,各职能部门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重大展会的资源配置、技术推广、招商引资等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第二,“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但是我市还未建立“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市会议、节庆、赛事品牌未有效整合、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有待进一步强化。第三,由于各区(市)县没有明确的会展主管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区(市)县会展经济发展各自为战,自身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资金使用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工业類展会支持力度有待提高。2016年会展专项资金支持工业类展会50个,占支持项目比重37.95%;相比服务业类的展会,工业类展会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领域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大。会展企业实力弱、节庆国际化程度不高是我市会展业发展的短板,在年度“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对这些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对会展主体培育和提高节庆活动国际化水平尚未形成有效激励。
2.会展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一是品牌化不足,品牌性会展数量偏少。受会展企业实力较弱,会展人才支撑不够等因素制约,在我市自主培育的展会项目中,品牌会展总量偏小,国家级会展品牌较少。目前,固定展会方面,国家级的展览仅有西博会1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均超过10个以上。
二是专业化不足,会展业主体发展缓慢。我市会展承办主体和产业链企业存在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和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展会档次和质量不高。目前,成都本土的组展企业不足20家,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仅有会展旅游集团展览总公司1家,多数会展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缺乏专业会议组织者(PCO)、专业展览组织者(PEO)以及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企业竞争力不强。
三是国际化不足,会展业国际水平不高。国际会展名城一般都拥有15个以上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的展会,国际展会数量比例超过30%,而成都市目前仅有UFI认证的国际展会1个,2016年国际展会数量比例仅为25%。展会数量、规模、品质与国内知名会展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还有一定差距。
四、经验借鉴
1.国内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厦门市在制定支持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成立“厦门市旅游会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设联络员,通过构建统筹协调机制、责任分工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交流机制、跟踪考核机制和工作报告机制,促进会展旅游业融合发展。宁波市把“依托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作为会展业发展的宗旨,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推动会展项目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和从消费类展会向贸易类展会转型等方面促进会展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上海市以“一切为消费服务”为目的,紧紧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级消费城市的目标,在筹办“2015年上海购物节”中通过理念、方法、工作上创新,建立“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机制,构建“项目共推、客流共享、标准共建、平台互联、主体互动、宣传互通”的联动机制,搭建资源融合的载体平台,力争把“上海购物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动示范项目,进一步促进会展、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事业优势互补,提升上海城市形象。
2.国内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启示。一是会展平台是融合发展的前提。只有会展平台做大做强,才能更好促进会展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做强会展平台推进会展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
二是部门联动是融合发展的途径。推动会展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部门联动。只有通过部门联动,才能更好促进会展要素与产业要素紧密结合,提高融合发展效率。
三是机制构建是融合发展的保障。融合机制除了保障部门联动的形成之外,还可以提高会展平台的服务效率,是促进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对策建议
1.做强融合平台。一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主动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会展活动主办单位的联系和对接,积极申办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型展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项目,积极提升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展会的规模和影响,打造一批市场化的成都品牌展会。推进会展项目国际认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在我市举办的国际性展览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国际性会议通过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认证。 二是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我市重点会展企业、重大展会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会展龙头企业。支持本地企业与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知名展览企业开展项目合作[4]。
三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台。推动会展业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向整合发展,搭建我市重点展会的网上展示平台,培育一批网上展会品牌。鼓励我市品牌会展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开通网上会展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构建融合机制。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议会展主管部门发挥牵头统筹协调作用,联动投促、经信、农业、商务、旅游等部门,针对在我市举办的重点展会,研究解决如何利用会展平台更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做到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挖掘展会带来的人才、项目、技术等带动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更好发挥会展“后效应”。
二是建立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机制。建議借鉴“2015上海购物节”的办会方法,由市商务委牵头统筹,加快构建“项目共推、客流共享、标准共建、平台互联、主体互动、宣传互通”的联动机制,搭建资源融合的载体平台,推动“成都购物节”等展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对区(市)县会展的指导。建议加快区(市)县会展经济发展,明确区(市)县会展业主管部门及其职能职责;建议市级会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区(市)县重点会展活动的指导,提升会展活动举办的专业化水平,形成全域会展发展格局。
3.制定融合政策。一是在市博览局年度“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中适度增加对会展主体培育和节庆国际化水平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类展会的支持力度。
二是在出台《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并明确部门联动发展要求,促进会展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华,游佳,张炬,张黎. 成都会展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探讨[J]. 国际经济合作,2010,(01).
[2]蔡国峻. 浅谈城市会展中心规划设计发展需求——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5,(02).
[3]孟奕爽,喻佩,蔡卫民.我国会展研究进展与趋势研究——基于与国外会展研究对比视角[J].当代经济,2017,(15):9-13.
[4]张越. 新产业背景下会展产业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