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生物教学开始体现其独特的魅力,而生物实验教学恰恰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生物实验的操作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将得到提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指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把感性的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而观察能力是生物实验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新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观察实验,也可以说观察贯穿于每个实验中。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學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实验前,确定观察目的
初中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因此,在实验前,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并制定计划。例如,“观察动物细胞”前,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几张图片(狗的肌肉细胞、人的神经细胞、人的脑细胞等),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些细胞结构的共同点,从而明确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方法
正确的观察方法,有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针对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验特点,在实验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易掌握且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复观察法等。例如:“观察桃花的结构”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下到上,从外向内)进行观察,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然后将花托上的萼片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解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桃花每一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否则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
3.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撰写,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生物实验比较复杂,实验现象不太明显(例如观察蚯蚓的运动,糙纸和玻璃板哪个快?),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因此,要写好实验报告,学生必须主动的复习和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从而达到了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平时忽略的知识点和现象,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及生物规律的探究,而实验则是养成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培养初中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把握好实验教学。
1.创设有效情境 培养实验兴趣
良好的实验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情境的创设直接关系到一节实验课的成败。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的“观察蚯蚓”实验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①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②蚯蚓是怎样运动的?③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通过这三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蚯蚓浓厚的探究兴趣。
2.转变实验模式 创造自主空间
生物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而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才能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也才能获得全新的感受和收获。但以往教学中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也就是传统的先讲实验结论,再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而不注重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学生的感受。因此,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改变实验模式。例如,我在讲授“花的结构”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花,并让某些学生给大家讲解所带花的结构,再让大家对照自己花的结构,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出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我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注重了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3.采取激励评价 树立探究信心
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激励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尽可能挖掘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例如,某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实验方案设计很认真,但实验却失败了。对此,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同时和这个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这个同学重新进行实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探究的信心。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宿。实验教学中蕴含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营造和谐氛围
在實验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并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实验课堂氛围。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赏识,因此,老师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和亲切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的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培养创新思维
要创新,就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创新思维。生物实验课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中学生可以有效地锻炼创新思维。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思维开阔的学生,我提出了以下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①为什么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对温度的要求大约是37℃?②为什么3只试管各滴2滴碘液?滴多了会出现什么现象?③除了教材中提供收集唾液的方法外,谁还能想出别的方法?④除了将3只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谁还能设计出更简便的方法?
对初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指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把感性的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而观察能力是生物实验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新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观察实验,也可以说观察贯穿于每个实验中。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學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实验前,确定观察目的
初中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因此,在实验前,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并制定计划。例如,“观察动物细胞”前,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几张图片(狗的肌肉细胞、人的神经细胞、人的脑细胞等),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些细胞结构的共同点,从而明确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方法
正确的观察方法,有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针对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验特点,在实验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易掌握且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复观察法等。例如:“观察桃花的结构”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下到上,从外向内)进行观察,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然后将花托上的萼片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解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桃花每一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否则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
3.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撰写,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生物实验比较复杂,实验现象不太明显(例如观察蚯蚓的运动,糙纸和玻璃板哪个快?),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因此,要写好实验报告,学生必须主动的复习和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从而达到了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平时忽略的知识点和现象,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及生物规律的探究,而实验则是养成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培养初中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把握好实验教学。
1.创设有效情境 培养实验兴趣
良好的实验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情境的创设直接关系到一节实验课的成败。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的“观察蚯蚓”实验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①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②蚯蚓是怎样运动的?③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通过这三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蚯蚓浓厚的探究兴趣。
2.转变实验模式 创造自主空间
生物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而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才能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也才能获得全新的感受和收获。但以往教学中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也就是传统的先讲实验结论,再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而不注重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学生的感受。因此,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改变实验模式。例如,我在讲授“花的结构”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花,并让某些学生给大家讲解所带花的结构,再让大家对照自己花的结构,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出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我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注重了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3.采取激励评价 树立探究信心
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激励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尽可能挖掘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例如,某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实验方案设计很认真,但实验却失败了。对此,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同时和这个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这个同学重新进行实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探究的信心。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宿。实验教学中蕴含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营造和谐氛围
在實验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并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实验课堂氛围。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赏识,因此,老师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和亲切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的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培养创新思维
要创新,就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创新思维。生物实验课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中学生可以有效地锻炼创新思维。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思维开阔的学生,我提出了以下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①为什么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对温度的要求大约是37℃?②为什么3只试管各滴2滴碘液?滴多了会出现什么现象?③除了教材中提供收集唾液的方法外,谁还能想出别的方法?④除了将3只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谁还能设计出更简便的方法?
对初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