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 王晓磊
每个周末,我都会陪着7岁的女儿去学轮滑,看她如小鸟展翅般地旋转飞翔,我也感到说不出的欣喜。恰巧,轮滑学习场地的旁边就是一座街心花园,练习后,女儿也会和伙伴们在花园中奔跑玩耍。
迷人的夏季,街心公园的花儿都开了,无数彩蝶在花丛中来回穿梭。
女儿和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捕捉着。谁料,这些脚下踩着“风火轮”的孩子敏捷极了,不一会就捕到了十多只蝴蝶。后来,有个小姑娘提议将这些蝴蝶留下来做标本。
只片刻的工夫,一只只可怜的蝴蝶就被这些淘气的孩子折腾得七零八落,翅膀和身体彻底分了家。
当女儿炫耀着手中的蝴蝶翅膀向我跑来时,遭到了我严厉的批评。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只是好玩的游戏,他们却全然不知,一个个珍贵的生命就这样被无端地扼杀了。
“生命教育”,这个有些严肃的词语第一次出现在我的“家教智囊”里。我想利用今天的契机,给女儿和伙伴们上一堂久违了的“生命教育课”。
“瞧,这些被掐掉翅膀的蝴蝶再也飞不起来了,就像我们失去了双腿一样,是多么痛苦啊!”我捧起不断挣扎着的蝴蝶虫体,给孩子们轻轻地讲道。
霎时,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愧疚与不安,刚才的兴奋立刻消失了。
“你们知道吗?每R蝴蝶的诞生都需要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从一只丑陋的虫子到一只坚硬的虫蛹,再破茧而出,羽化成美丽的蝴蝶,而且蝴蝶的生命仅有短短的几十天,可现在这些蝴蝶刚刚看到多彩的大自然,就夭折在了你们的手中……”在我深情的讲述中,传来了女儿和伙伴们小小的抽泣声,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的严重错误了,可如今即使想弥补也无能为力了。
“孩子们,生命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我们人类是活生生的生命,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也是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尽力地呵护,全心地关爱。”我一边说着,孩子们一边点着头。
果然,这场及时的“生命教育课”给了女儿和伙伴们莫大的启示。此后,街心花园旁边插上了女儿精心制作的标牌,上面工工整整写着“请别欺负我们”。
尤其是上个周六,我特意带领女儿和她的同学去了郊区的福利院,与弱势生命群体的零距离沟通,更让女儿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与无价。
给孩子补充“生命教育”的营养,就是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以敬畏的态度去关爱,以博大的胸襟去包容,以真挚的情感去呵护,以奉献的心灵去创造。
宝贝有“假想伴”,父母莫惊慌 王晓磊
“嗨,我们一起玩好吗?”“你看,我的新玩具泰尼熊有趣吗?”当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出这些话时,你一定以为他在和伙伴们聊天、做游戏,可却发现周围没有任何玩伴时,不少妈妈都会产生严重的恐慌心理,甚至以为宝宝在说“胡话”。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一个特殊的伙伴——“假想伴”。
“超能量”的“保护神”
4岁的卡卡是个瘦小而又胆怯的小男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哪怕是每天中午的午睡,只有握着爸爸的手才肯入睡。自从看了动画片《铠甲勇士》之后,能征善战、英勇无敌的铠甲勇士就成了卡卡心中的“偶像”。
有一天,卡卡睡觉不要父母陪了,他对爸爸说:“铠甲勇士就在我的身边,他特别厉害,会时刻保护我呢!”没过10分钟,卡卡就独自进入了梦乡。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卡卡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总会把“铠甲勇士”挂在嘴边。这个“假想伴”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保护神”。
解析支招: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内心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势单力孤的时刻,比如夜晚来临与黑暗为伍,父母有事被迫独处,或是与小朋友发生分歧,经历生病或打针的痛苦等。这个时候,幼儿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寻求精神的帮助,于是“假想伴”便诞生了。而且,“假想伴”是孩子最忠实的朋友,往往出现在每一个危急的时刻,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的“假想伴”,切忌“一棒子打死”地指责孩子。同时,要想把孩子从意念之中拉回现实,父母不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孩子意识里“假想伴”的作用,建立起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孩子就会逐渐变得勇敢坚强。
“犯错后”的“挡箭牌”
周末,妈妈在厨房准备午餐,3岁半的朵儿在客厅里玩耍。忽然,“啪”的一声,妈妈奔出厨房一看,只见茶几上那个精致的茶杯摔得粉碎。还没等妈妈开口,朵儿就大声辩解说:“这不是我做的,是小丸子不小心撞碎的。妈妈,千万不要批评小丸子哟!”顿时,妈妈感到莫名其妙,这孩子,怎么睁着眼说瞎话呢?
解析支招:闯祸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处罚,孩子通常会虚构出一个朋友来做“挡箭牌”。这在我们成人眼中是离谱的、荒唐的,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用“假想伴”来“顶罪”,并不是编造谎言,也不是逃避错误。他们明白需要承担的后果,才会搬出“假想伴”来救驾。
遇到此类现象,父母不可当即拆穿孩子的谎言,否则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妨将计就计,让孩子和“假想伴”一同承担后果。“小丸子太不小心了,以后你要提醒他,做事不能莽莽撞撞啊!”相信闯了祸的朵儿听到这话,一定会羞愧地低下头。
“孤单中”的“陪伴娃”
悠悠的爸妈工作都很忙,因此,5岁的悠悠经常一个人在家玩。没想到的是,悠悠竟然能在自己的玩具小天地里玩得有滋有味。她拿着两个漂亮的芭比娃娃,一个取名“美美”,一个取名“乐乐”,嘴上振振有词:“美美要参加选美大赛了。”“乐乐在模特表演中夺冠了。”“吃饭的时间到了,乐乐想吃点什么呢?”就这样,悠悠常常一个人玩上数个小时,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解析支招: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幼儿现实交往的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内心交往的需要无法满足,孩子就会编造出理想中的虚拟伙伴。据调查,大约有65%的幼儿在独自游戏的过程中,会以“假想伴”弥补内心的缺憾。而且,聪明伶俐、富于创造性的幼儿的需求意识更强,玩耍的兴致更浓。 总之,“假想伴”是孩子理想的朋友,是孩子内心的需求。一旦“假想伴”出现在孩子的意念之中,父母千万不要惊慌,不妨蹲下身子一同进入孩子想象中的心灵世界,小心呵护,精心指点,耐心转化,定会让充满奇思妙想的童心开花结果。
适当“抢夺”更有爱 蒹葭
每个来我家见过叮叮和咚咚的人都很惊奇:两个小人儿都专心致志地低头玩玩具,客厅安静得让人怀疑是否真有两个孩子。
看着其他妈妈艳羡的眼神,我很自豪,觉得教育很成功。
因为平时,我总是教育他们:谁的东西就是谁的,不许抢别人的。平时买玩具也是买两个一模一样的。尽管这样开始也会有争抢的局面,这时我就出面主持公道,是谁的就还给谁。
时间长了,两人果然不再争吵,因为每个玩具双方都有,他们就不会因为对方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皆大欢喜。
我一直觉得这个方法是开明的,而且公正得很。
上个月,孩子的爸爸带叮叮回老家住了几天,家里就剩下我和咚咚。他们离开两天后,我无意问咚咚:“你想不想姐姐啊?”
他正在专心致志玩小汽车,对我摇摇头。
我不死心:“姐姐去奶奶家了,现在也没人和你一起玩了,不觉得孤单吗?”他回答:“姐姐在的时候也不和我玩。我和玩具玩。”咚咚的话让我心一沉,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我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个问题?他们是不争抢东西,但什么都互不干涉,根本没有姐弟应有的亲密。现在姐姐不在家,咚咚非但不思念,甚至根本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叮叮回来后我开始刻意观察,果然,他们总是各自在各自的地盘玩耍,连交流都很少。原来,“听话”的背后,是姐弟两人关系的疏离啊。
这让我很震动,开始反思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大的不应该一味让着小的是应该的,但为什么要分得那么清楚?学会分享才是最重要的,退一步说,即使在一起争抢一下又何尝不可呢?争抢,其实也是促进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却被我生生剥夺了。
因此,再次买玩具时,我只买一个,两人都很感兴趣,一起朝玩具扑了过来,四只小手都抓着玩具不放。叮叮到底是姐姐,一下就把玩具夺到手里,咚咚眼巴巴望了一会,一边委屈地哭一边去姐姐手里夺玩具。
两个孩子吵得不可开交,我悄悄地退后两步,不动声色看着这一幕,让两个孩子自己面对问题。
咚咚一直争抢不过叮叮,但弟弟的哭声和争夺干扰了她的玩耍,她一边玩一边拿眼睛瞟着弟弟,玩得似乎也不尽兴。于是我在旁边试探着问她:“这个玩具是妈妈买给你们两个人的,所以弟弟也有权利玩。如果你不想让给他,和他一起玩行吗?”
她神色开始有点迷茫,咚咚也不哭了,睁大眼睛看着我。很明显,“一起玩”对他们两人都是很新奇的方式。但叮叮还是顺从地点点头,把玩具递给了我。
于是我把玩具放在两人中间,两个孩子都凑了过去。
等我再回来看的时候,出现了让我欣慰的一幕,咚咚在玩,叮叮在一旁老气横秋地指导他。
原来,我以前的教育方式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让孩子意识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们也没有发现与别人分享的喜悦。孩子的世界其实没那么复杂,一味追求对两人的“公平”,反而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好在,现在意识到还不是太晚。
每个周末,我都会陪着7岁的女儿去学轮滑,看她如小鸟展翅般地旋转飞翔,我也感到说不出的欣喜。恰巧,轮滑学习场地的旁边就是一座街心花园,练习后,女儿也会和伙伴们在花园中奔跑玩耍。
迷人的夏季,街心公园的花儿都开了,无数彩蝶在花丛中来回穿梭。
女儿和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捕捉着。谁料,这些脚下踩着“风火轮”的孩子敏捷极了,不一会就捕到了十多只蝴蝶。后来,有个小姑娘提议将这些蝴蝶留下来做标本。
只片刻的工夫,一只只可怜的蝴蝶就被这些淘气的孩子折腾得七零八落,翅膀和身体彻底分了家。
当女儿炫耀着手中的蝴蝶翅膀向我跑来时,遭到了我严厉的批评。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只是好玩的游戏,他们却全然不知,一个个珍贵的生命就这样被无端地扼杀了。
“生命教育”,这个有些严肃的词语第一次出现在我的“家教智囊”里。我想利用今天的契机,给女儿和伙伴们上一堂久违了的“生命教育课”。
“瞧,这些被掐掉翅膀的蝴蝶再也飞不起来了,就像我们失去了双腿一样,是多么痛苦啊!”我捧起不断挣扎着的蝴蝶虫体,给孩子们轻轻地讲道。
霎时,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愧疚与不安,刚才的兴奋立刻消失了。
“你们知道吗?每R蝴蝶的诞生都需要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从一只丑陋的虫子到一只坚硬的虫蛹,再破茧而出,羽化成美丽的蝴蝶,而且蝴蝶的生命仅有短短的几十天,可现在这些蝴蝶刚刚看到多彩的大自然,就夭折在了你们的手中……”在我深情的讲述中,传来了女儿和伙伴们小小的抽泣声,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的严重错误了,可如今即使想弥补也无能为力了。
“孩子们,生命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我们人类是活生生的生命,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也是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尽力地呵护,全心地关爱。”我一边说着,孩子们一边点着头。
果然,这场及时的“生命教育课”给了女儿和伙伴们莫大的启示。此后,街心花园旁边插上了女儿精心制作的标牌,上面工工整整写着“请别欺负我们”。
尤其是上个周六,我特意带领女儿和她的同学去了郊区的福利院,与弱势生命群体的零距离沟通,更让女儿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与无价。
给孩子补充“生命教育”的营养,就是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以敬畏的态度去关爱,以博大的胸襟去包容,以真挚的情感去呵护,以奉献的心灵去创造。
宝贝有“假想伴”,父母莫惊慌 王晓磊
“嗨,我们一起玩好吗?”“你看,我的新玩具泰尼熊有趣吗?”当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出这些话时,你一定以为他在和伙伴们聊天、做游戏,可却发现周围没有任何玩伴时,不少妈妈都会产生严重的恐慌心理,甚至以为宝宝在说“胡话”。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一个特殊的伙伴——“假想伴”。
“超能量”的“保护神”
4岁的卡卡是个瘦小而又胆怯的小男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哪怕是每天中午的午睡,只有握着爸爸的手才肯入睡。自从看了动画片《铠甲勇士》之后,能征善战、英勇无敌的铠甲勇士就成了卡卡心中的“偶像”。
有一天,卡卡睡觉不要父母陪了,他对爸爸说:“铠甲勇士就在我的身边,他特别厉害,会时刻保护我呢!”没过10分钟,卡卡就独自进入了梦乡。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卡卡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总会把“铠甲勇士”挂在嘴边。这个“假想伴”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保护神”。
解析支招: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内心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势单力孤的时刻,比如夜晚来临与黑暗为伍,父母有事被迫独处,或是与小朋友发生分歧,经历生病或打针的痛苦等。这个时候,幼儿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寻求精神的帮助,于是“假想伴”便诞生了。而且,“假想伴”是孩子最忠实的朋友,往往出现在每一个危急的时刻,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的“假想伴”,切忌“一棒子打死”地指责孩子。同时,要想把孩子从意念之中拉回现实,父母不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孩子意识里“假想伴”的作用,建立起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孩子就会逐渐变得勇敢坚强。
“犯错后”的“挡箭牌”
周末,妈妈在厨房准备午餐,3岁半的朵儿在客厅里玩耍。忽然,“啪”的一声,妈妈奔出厨房一看,只见茶几上那个精致的茶杯摔得粉碎。还没等妈妈开口,朵儿就大声辩解说:“这不是我做的,是小丸子不小心撞碎的。妈妈,千万不要批评小丸子哟!”顿时,妈妈感到莫名其妙,这孩子,怎么睁着眼说瞎话呢?
解析支招:闯祸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处罚,孩子通常会虚构出一个朋友来做“挡箭牌”。这在我们成人眼中是离谱的、荒唐的,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用“假想伴”来“顶罪”,并不是编造谎言,也不是逃避错误。他们明白需要承担的后果,才会搬出“假想伴”来救驾。
遇到此类现象,父母不可当即拆穿孩子的谎言,否则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妨将计就计,让孩子和“假想伴”一同承担后果。“小丸子太不小心了,以后你要提醒他,做事不能莽莽撞撞啊!”相信闯了祸的朵儿听到这话,一定会羞愧地低下头。
“孤单中”的“陪伴娃”
悠悠的爸妈工作都很忙,因此,5岁的悠悠经常一个人在家玩。没想到的是,悠悠竟然能在自己的玩具小天地里玩得有滋有味。她拿着两个漂亮的芭比娃娃,一个取名“美美”,一个取名“乐乐”,嘴上振振有词:“美美要参加选美大赛了。”“乐乐在模特表演中夺冠了。”“吃饭的时间到了,乐乐想吃点什么呢?”就这样,悠悠常常一个人玩上数个小时,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解析支招: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幼儿现实交往的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内心交往的需要无法满足,孩子就会编造出理想中的虚拟伙伴。据调查,大约有65%的幼儿在独自游戏的过程中,会以“假想伴”弥补内心的缺憾。而且,聪明伶俐、富于创造性的幼儿的需求意识更强,玩耍的兴致更浓。 总之,“假想伴”是孩子理想的朋友,是孩子内心的需求。一旦“假想伴”出现在孩子的意念之中,父母千万不要惊慌,不妨蹲下身子一同进入孩子想象中的心灵世界,小心呵护,精心指点,耐心转化,定会让充满奇思妙想的童心开花结果。
适当“抢夺”更有爱 蒹葭
每个来我家见过叮叮和咚咚的人都很惊奇:两个小人儿都专心致志地低头玩玩具,客厅安静得让人怀疑是否真有两个孩子。
看着其他妈妈艳羡的眼神,我很自豪,觉得教育很成功。
因为平时,我总是教育他们:谁的东西就是谁的,不许抢别人的。平时买玩具也是买两个一模一样的。尽管这样开始也会有争抢的局面,这时我就出面主持公道,是谁的就还给谁。
时间长了,两人果然不再争吵,因为每个玩具双方都有,他们就不会因为对方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皆大欢喜。
我一直觉得这个方法是开明的,而且公正得很。
上个月,孩子的爸爸带叮叮回老家住了几天,家里就剩下我和咚咚。他们离开两天后,我无意问咚咚:“你想不想姐姐啊?”
他正在专心致志玩小汽车,对我摇摇头。
我不死心:“姐姐去奶奶家了,现在也没人和你一起玩了,不觉得孤单吗?”他回答:“姐姐在的时候也不和我玩。我和玩具玩。”咚咚的话让我心一沉,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我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个问题?他们是不争抢东西,但什么都互不干涉,根本没有姐弟应有的亲密。现在姐姐不在家,咚咚非但不思念,甚至根本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叮叮回来后我开始刻意观察,果然,他们总是各自在各自的地盘玩耍,连交流都很少。原来,“听话”的背后,是姐弟两人关系的疏离啊。
这让我很震动,开始反思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大的不应该一味让着小的是应该的,但为什么要分得那么清楚?学会分享才是最重要的,退一步说,即使在一起争抢一下又何尝不可呢?争抢,其实也是促进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却被我生生剥夺了。
因此,再次买玩具时,我只买一个,两人都很感兴趣,一起朝玩具扑了过来,四只小手都抓着玩具不放。叮叮到底是姐姐,一下就把玩具夺到手里,咚咚眼巴巴望了一会,一边委屈地哭一边去姐姐手里夺玩具。
两个孩子吵得不可开交,我悄悄地退后两步,不动声色看着这一幕,让两个孩子自己面对问题。
咚咚一直争抢不过叮叮,但弟弟的哭声和争夺干扰了她的玩耍,她一边玩一边拿眼睛瞟着弟弟,玩得似乎也不尽兴。于是我在旁边试探着问她:“这个玩具是妈妈买给你们两个人的,所以弟弟也有权利玩。如果你不想让给他,和他一起玩行吗?”
她神色开始有点迷茫,咚咚也不哭了,睁大眼睛看着我。很明显,“一起玩”对他们两人都是很新奇的方式。但叮叮还是顺从地点点头,把玩具递给了我。
于是我把玩具放在两人中间,两个孩子都凑了过去。
等我再回来看的时候,出现了让我欣慰的一幕,咚咚在玩,叮叮在一旁老气横秋地指导他。
原来,我以前的教育方式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让孩子意识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们也没有发现与别人分享的喜悦。孩子的世界其实没那么复杂,一味追求对两人的“公平”,反而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好在,现在意识到还不是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