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冬以来北方天气寒冷、雾霾频发,很多人都会感到呼吸道不适,小朋友们更易染上感冒咳嗽等病症。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看医生,但到处排队的问题总让人头疼。当然,以目前国情来看,基本上公共服务机构多少都会有排队问题——人口多而且人流量随时间波动变化剧烈,排队着实难以避免。不过医院的排队有点像去游乐场,不仅要在买门票时排队,进去之后每个单项也要排队,但是,等待的心情与在游乐场却是完全不同的。
如今,为解决就医难问题,就医的很多环节都已被规范改进,例如严禁熟人插队,打击号贩子,医药分离等等。在这些措施下,有些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也还有不少工作值得进一步推进。
很多发达国家医院诸如免费医疗、医患关系融洽、不用排队等等给很多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德国,医生护士都很有耐心,医院的软硬件设施也非常人性化。比如候诊室有大量杂志供人翻阅;儿童诊室的屋顶和墙壁上拥有卡通之类的装饰,孩子们就像在幼儿园一样;住院病房里每张病床都配有电视和电话,病人躺在床上完全可以娱乐以及跟家人和医生联系。这些锦上添花的工作可以让病人在医院的心情好一点,但医院毕竟不是图书馆或者幼儿园,看病才是主要的,和医生护士的交流才是人们更关心和需要的。
德国人大多温文有礼,除了酒鬼以及纳粹反纳粹游行,很少见德国人在大街上谩骂斗殴。这其实与德国各种明确的规则有关系,碰到各种问题都可以放在既定框架里解决,责任明确,解决简单。医院看病基本保持着类似做法,因此医患关系也不太会变得搅在一起说不清楚。
在德国当医生德语一定要好,一来方便与患者准确沟通;二来病例的书写上也要清晰明白,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此外,德国医生进行诊断也是有流程可循的,在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就医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医生的责任风险也在考虑之内。有了这些保障,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可以尽可能免受干扰——虽然有时会显得过于刻板,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杂的医患纠纷的产生。当然,德国医生——尤其是牙医的高收入对于保持医生的好心情也很重要,每人每月上百欧元的医疗保险可不是白交的。
在德国就医排队却不是什么问题,大多数情况,人们会首先询问“家庭医生”,去之前打个电话预约,按约定时间去了总不会等太久。家庭医生实际起到了分诊的作用,也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实际上并不需要很资深的专家,完全可以在家庭医生那里得到帮助。所以,很多时候去家庭医生那里,得到的都是类似于“多喝热水”之类的建议——德国人并不喝热水,因此只会建议多休息。当家庭医生认为患者需要专科医生的时候,也会帮助预约专科诊所,不过,这时排队问题就以另外的形式出现了——可能很难约到时间。我有次背部不适,家庭医生帮我打电话预约,得知预约的队伍已经排到两个多月以后,我只得以急诊的形式去专就诊。早上6点多去排队,由于大部分就诊时间已经被预约,因此挂急诊的我一直等到中午11点半才得以“拜见”医生,那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因此,德国的医疗体系其实也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德国也在进行一些尝试做出改变,比如医院私有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的医院私有化之后,管理者为了节流开源,裁减了一些医护人员,反而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在职的医护工作者压力陡增,纷纷跳槽。
医疗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更是一种就医生态环境的构建,它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与医生本身的权益丝丝相关,还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这方面,有百年社保经验的德国有些地方也有待改进。可见,要做出长期来看好的改进举措,并不是修改一下某项规定提高一下某项指标就能完成的,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调研和深刻的思考才有可能实现,而这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如今,为解决就医难问题,就医的很多环节都已被规范改进,例如严禁熟人插队,打击号贩子,医药分离等等。在这些措施下,有些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也还有不少工作值得进一步推进。
很多发达国家医院诸如免费医疗、医患关系融洽、不用排队等等给很多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德国,医生护士都很有耐心,医院的软硬件设施也非常人性化。比如候诊室有大量杂志供人翻阅;儿童诊室的屋顶和墙壁上拥有卡通之类的装饰,孩子们就像在幼儿园一样;住院病房里每张病床都配有电视和电话,病人躺在床上完全可以娱乐以及跟家人和医生联系。这些锦上添花的工作可以让病人在医院的心情好一点,但医院毕竟不是图书馆或者幼儿园,看病才是主要的,和医生护士的交流才是人们更关心和需要的。
德国人大多温文有礼,除了酒鬼以及纳粹反纳粹游行,很少见德国人在大街上谩骂斗殴。这其实与德国各种明确的规则有关系,碰到各种问题都可以放在既定框架里解决,责任明确,解决简单。医院看病基本保持着类似做法,因此医患关系也不太会变得搅在一起说不清楚。
在德国当医生德语一定要好,一来方便与患者准确沟通;二来病例的书写上也要清晰明白,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此外,德国医生进行诊断也是有流程可循的,在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就医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医生的责任风险也在考虑之内。有了这些保障,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可以尽可能免受干扰——虽然有时会显得过于刻板,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杂的医患纠纷的产生。当然,德国医生——尤其是牙医的高收入对于保持医生的好心情也很重要,每人每月上百欧元的医疗保险可不是白交的。
在德国就医排队却不是什么问题,大多数情况,人们会首先询问“家庭医生”,去之前打个电话预约,按约定时间去了总不会等太久。家庭医生实际起到了分诊的作用,也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实际上并不需要很资深的专家,完全可以在家庭医生那里得到帮助。所以,很多时候去家庭医生那里,得到的都是类似于“多喝热水”之类的建议——德国人并不喝热水,因此只会建议多休息。当家庭医生认为患者需要专科医生的时候,也会帮助预约专科诊所,不过,这时排队问题就以另外的形式出现了——可能很难约到时间。我有次背部不适,家庭医生帮我打电话预约,得知预约的队伍已经排到两个多月以后,我只得以急诊的形式去专就诊。早上6点多去排队,由于大部分就诊时间已经被预约,因此挂急诊的我一直等到中午11点半才得以“拜见”医生,那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因此,德国的医疗体系其实也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德国也在进行一些尝试做出改变,比如医院私有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的医院私有化之后,管理者为了节流开源,裁减了一些医护人员,反而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在职的医护工作者压力陡增,纷纷跳槽。
医疗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更是一种就医生态环境的构建,它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与医生本身的权益丝丝相关,还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这方面,有百年社保经验的德国有些地方也有待改进。可见,要做出长期来看好的改进举措,并不是修改一下某项规定提高一下某项指标就能完成的,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调研和深刻的思考才有可能实现,而这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