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4月24日,伍迪·艾伦执导的新作《只管有用》(WhateverWarks)于纽约首映,拉开了一年一度的翠贝卡电影节序幕。自七十年代至令伍迪·艾伦每年都会带来一部打着他标签的新作,年年如此,从未失约,《只管有用》已是他执导的第44部影片。片中拉里·戴维扮演的角色可以说就是伍迪本人的化身。这位心灰意懒的厌世者遇上了性情奔放的青春少女,故事就围绕着两人注定要失败的爱情展开。伍迪·艾伦这个带着黑框眼镜的老头,透过那副似乎有着某种神秘力量的镜片,看到了直观世界里人们无法感知的生活真谛,在颠覆、调侃与讽刺的背后,是伍迪艾伦列文明社会之本质的洞察,他用他的喜剧电影语言告诉人们,这个带着理性面具的世界有多疯癫。
伍迪·艾伦是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美国电影导演和喜剧演员。如同查理·卓别林,他自编、自导自演大部分他的影片。同样的,伍迪·艾伦最好的影片包含了幽默、细腻和感伤。伍迪·艾伦影片中的角色通常是一个自我关注,伴有神经衰弱,时常呓语连连并缺乏安全感的现代人物。几乎所有他的影片的场景都设置在曼哈顿。那里为他的故事线索提供了那个城市诡辩并有些许浪漫的形象。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他用44部电影反复地告诉人们纯粹的理性主义是绝对不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在工业逻辑与科技理性的压迫下,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技术手段的蛊惑下人们正变得越来越幼稚化,越来越感官化,这一切令这个世界显得既压抑又疯狂。要了解生活的真相,要走出生活的困境,要恰当地安放我们的生命力。我们需要某种神奇的东西,于是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充满了犹太式的机智。
玩弄自己
1977年的《安妮·霍尔》,是伍迪个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影片中,一个犹太青年艾尔维·辛格独自住在纽约,其貌不扬,又矮又小。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衣服邋遢,不修边幅。但他口才颇佳,经常演单口相声。跟女人从来没有什么风流事,倒过着悠然自得的独身生活。某天,他的朋友,电视导演罗勃约他一起去打网球,凑巧在那里邂逅了一位名叫安妮·霍尔的姑娘。她衣着时髦。口齿伶俐,交谈中她说自己很想当歌星。艾尔维顿时被她的魅力所倾倒,竟然爱上了她。没多久,这对男女就想在一起生活。安妮拿着自己的行李来到艾尔维的寓所,两人开始同居,起初生活倒也很快乐,无悠无虑。可是没多久,两人之间产生了裂痕,艾尔维求助精神分析法,也无济于事。这时安妮已在夜总会唱歌赚钱。有一次她把一首流行歌曲唱的十分动人,竞博得了在场的著名歌星托尼莱西的掌声。托尼是个色狼,他垂涎于安妮的姿色与才华,花言巧语问安妮愿不愿意到加里福尼亚州去唱歌。艾尔维在一旁看到这情景,就更觉孤单了。此后,安妮和托尼还有罗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暖昧,艾尔维疑窦丛生。安妮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很快就去了加州。虽然他后来又见了安妮。但是两人之间的友情之火却也成了往事。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却具有某种奇怪的吸引力。片中有大量戈尔维转身面对镜头,对着观众说话的镜头。错过电影院放映的伯格曼的《面对面》开头的艾尔维和安妮排队等看另一部片,身后有个教授对一个女孩高谈阔论,从费里尼的“放任”性格扯到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和他的传播理论。忍无可忍的艾尔维突然上前对着镜头说,“你们受得了排队时碰上这样的人吗?他对麦克卢汉全是误读”,教授上前:“这是美国,我可以自由表达我的观点,这学期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开了媒介和传播课,我认为自己对麦克卢汉认识完全正确。”接着,艾尔维居然拉出麦克卢汉本人来奚落这位哥大教授。
影片中老是出现的一句话是安妮对艾尔维说。你总是认为我不够聪明!在艾尔维的眼中岂止是至爱的安妮不够有文化,甚至是对全纽约人的嘲讽,更是对自己的嘲讽,片中有一段艾尔维在大街上拦住个个人问他们怎样才能维持夫妻间的和谐,其中有一对情侣说“我很浅薄和空洞,没有什么想法,没有那些调调。”真是完美的讽刺。而后艾尔维说人人都一眼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对刻毒的皇后一见倾心。他厌恶却无法自拔,就像他厌恶纽约的吵闹却不愿搬到乡下,他永远在玩弄自己,在该上床的时候却讨论什么谋杀案,仅仅因为错过电影开始的前两分钟而放弃整部电影,似乎他在故意找茬,却又像是一个强迫症患者,他厌恶自己的这种做派却无法使自己停下来,导演艾伦似乎通过艾尔维的种种事情影射他自己:作为一个精英他享受着这种喧嚣,却永远不停的在玩弄和讽刺自己和他人。安妮去洛杉矶后艾尔维却发现他离不开安妮,他自己推翻了以前的自己,他否定了以前的自己,于是他飞去洛杉矶求婚,安妮拒绝了他。人们看到了洛杉矶人舒适安逸的生活,一个在艾尔维眼中低俗不上档次的城市却比他认为有品位的纽约更好,导演再一次讽刺了自己。可是还没有结束,安妮又回到了纽约,还拉着她的新男人去看《悲伤和怜悯》一一那部安妮曾经异常厌恶的电影,导演再一次开启了讽刺的战车。影片结尾有一个男子去医院看精神科医生,说他哥哥疯了,整天想着自己是一只鸡,医生问为什么哥哥本人不来,弟弟回答:“因为我一直想要个鸡蛋”。这是片子结尾艾尔维口述的故事,并认为这是自己现在对纽约人际关系的看法。其实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很疯狂的社会,大家也都知道自己疯了,但却还要指责和强调别人疯了。
影片没有大场面或是滑稽的搞笑场面,人物也不多,片中散布着琐碎的生活片断、个人回忆、偶发感触,闲散戏谑。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金像奖,以及美国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可谓风光无限。可是艾伦却再次出人意料,并未现身于颁奖典礼的现场。伍迪艾伦说:他们通常会选在星期一的晚上举办奥斯卡颁奖典礼,而我每个周一晚上都要与我的爵士乐队一起演出,享受美妙的单簧管发出的旋律。再加上我讨厌坐飞机,更讨厌穿那种正式的晚礼服,所以我决定不取消乐队的演出,这样也就无需坐飞机赶往加州了,岂不是皆大欢喜?其实我想说的是,有些人的反应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了,毕竟我可不是为了得奖才拍电影的。不知道是电影中的讽刺惯性延续到了现实生活之中,还是电影中呈现的荒唐与叛逆压根就是他内心的写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们已经分不清银幕内外的伍迪艾伦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或许故事与现实生活、真实与虚幻这样的分类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也是伍迪艾伦试图要颠覆的东西。
笑声中的苦涩
《汉娜姐妹》。是艾伦80年代的一个高峰期作品,获得1986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三个平行的。实际上互不关联的故事组成了影片,描述了汉娜姐妹三个复杂多变的家庭史、爱情史、心理史。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演员的家庭,父母都是演员。三个女儿也都是演员。大姐汉娜是个有些天才的演员,她的丈夫是胆小怕事的摇滚乐明星经纪人爱略特。二姐霍莉也是个演 员,但才华很一般,加上性情暴躁又有些神经质,所以事业上不太成功,甚至有些厌世情绪。汉娜的小妹妹莉和她的老师弗雷德里克同居生活,弗雷德里克是个傲慢的艺术家,上了年纪又沉迷艺术不问世事,莉几乎是他和外界的唯一接触。
片中每个人的爱情和生活都经历了危机,结尾又都得到了新的精神平衡,这个小世界再度得到了圆满。这是一部家庭生活片、伦理片,但是以喜剧形式,而不是《我心深处》中伯格曼式的悲剧形式。艾伦真正脱离了模仿阶段,踏入自己操纵自如的个人电影世界。艾伦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描摹现实的出色技巧和观察力,把悲剧和喜剧融为一体。在写实手法中揉入超现实效果,其完美结合堪称经典。影片最后还是一个稳定的结局,虽然难以预料以后的结果,但至少和影片开始相比,汉娜姐妹和几个相关男人的精神世界还是更加稳固了。这个相对温馨的结局,是伍迪作品一贯悲观态度的一个变奏、一种精神世界崩溃之后的救赎,但这种态度也绝非是廉价推销出来的幸福和圆满,而是带着伍迪不无焦虑的关怀与灰色的热情。
伍迪·艾伦虽然—直以喜剧形象出现在电影世界中,但他很多中期影片的喜剧色彩并不是很浓厚,本片中的直接笑料不多,但无可奈何的悲裹伤感和略带滑稽的形象、心理,还是揉和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时期是伍迪创作的高峰,伍迪自己饰演的米基,是一个精神处境荒谬的角色,他忧郁低沉的原因是很久没有开怀大笑了。这个喜剧性的角色,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是几乎所有出色的伍迪,艾伦作品都带着的特质。
好莱坞式结局
好莱坞式结局Hollywood Ending(2002)是伍迪·艾伦对自己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和了断,在这里他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颇有一些晚景凄凉的意味。在70多岁的时候,他将自嘲的勇气进行了近乎顽固的延续。影片中方·瓦克斯曼(伍迪·艾伦),是两届奥斯卡的获得者,70到80年代是他的黄金期。而现在这个神经质的导演现已经有点江郎才尽了,急需要一个机会。当这个机会来临,瓦克斯曼却发现自己进了死胡同!瓦克斯曼的前妻艾丽把他介绍给了一个大老板,他愿意为瓦克斯曼投资拍电影。可是他这个艾丽现任男友的身份让瓦克斯曼非常不舒服。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瓦克斯曼雄心勃勃准备东山再起的时候,他却得了暂时性失明症。这决不能让别人知道,谁会放心让一个瞎子拍电影7
这部电影于2002年推出,此时的伍迪艾伦早已经是公认的电影大师,《安妮·霍尔》、《泽里格》《开罗的紫玫瑰》,《汉娜姐妹》、《雾中幽灵》、《曼哈顿谋杀案》、《子弹横飞百老汇》等等作品已经被永久地写入了电影史册,两座奥斯卡小金人、一座银熊和一座金球奖杯也已经在他的书房中沉睡了很多年,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因为一个市场营销的噩梦的困扰变得格外讽刺。市场问题与伍迪艾伦的固执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鲜的张力。在美国,通常状沉下,人们会将伍迪艾伦与喜剧画上等号,这是唯一一个适合他大部分影片的广义类别标签,他清楚这一点,影评人和营销人员也清楚。问题是,伍迪艾伦的影片主题和笑料不是用一两句宣传海报上的话就能预先告知的,它所给与的欢乐是深奥难懂的那种,至少以我们这个粗俗、无趣的年代的标准来衡量是如此。用广告业内人士最为熟悉的话说,他缺乏独一无二的营销方案,缺乏一个让观众满怀期待、信心十足地走进电影院,又在影片结束后心满意足、愉快地离开电影院的简单理念。从大体上说,伍迪-艾伦,瞧不起现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历史底蕴的文化、故作虔诚的政治、以及愚不可及的公众舆论。这就是为什么声东击西和魔法高频率地出现在伍迪·艾伦影片中的原因,他虔诚地期盼着一种外力干预。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最好不要插手,让他沉浸在憧憬中。他说过:“生存的全部景象都有一种神奇性,就像一个你脑子没法转过弯来想明白的把戏,可能我更应该说是一个严肃的玩笑,你唯一能逃避它的办法就是假设有某种变魔术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非得出现某种神奇的东西,由他把你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伍迪·艾伦许多让人难忘的影片都以一种不易为人察觉的但却独具匠心的手法,将文学领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及内容运用到了电影领域。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即一种其特征表现为在原本是写实主义的小说里用一种不带感情的方式融入想象和神秘题材的现象。
结束语
伍迪·艾伦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影片的背景置于当初拍摄那部广受好评的《安妮霍尔》时开始探索的环境城市生活,中产阶级趣味,生命力旺盛。许多年前,伍迪·艾伦或多或少靠一己之力开创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反浪漫式喜剧的传统。但即便是在延续这一传统的同时,伍迪·艾伦亦在其形式允许的范围内极大地扩展了其潜台词,并且完善了自己的风格。伍迪·艾伦深信,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途径是靠种种无法言传的神秘力量介入我们的生活,至于这些扭转乾坤的干预力量会以何种形式出现,他的定义则很松散。他在这个主题上已经探索了任何一种可能的变化形式。伍迪·艾伦对于那些我们作为生命个体所注定要遭遇的重大且无法解决的存在主义命题的关注程度可以和卓别林一或任何一位你能想到的人物一相提并论。
对于伍迪·艾伦这样一位美国犹太知识分子,我们显然还很难彻底了解他的思想脉络和文化背景,从而他的作品显露出的特质和优异之处,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感觉到,而恐怕也不能象艾伦在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圈内的那些忠实观众一样能够会心一笑。
伍迪·艾伦是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美国电影导演和喜剧演员。如同查理·卓别林,他自编、自导自演大部分他的影片。同样的,伍迪·艾伦最好的影片包含了幽默、细腻和感伤。伍迪·艾伦影片中的角色通常是一个自我关注,伴有神经衰弱,时常呓语连连并缺乏安全感的现代人物。几乎所有他的影片的场景都设置在曼哈顿。那里为他的故事线索提供了那个城市诡辩并有些许浪漫的形象。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他用44部电影反复地告诉人们纯粹的理性主义是绝对不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在工业逻辑与科技理性的压迫下,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技术手段的蛊惑下人们正变得越来越幼稚化,越来越感官化,这一切令这个世界显得既压抑又疯狂。要了解生活的真相,要走出生活的困境,要恰当地安放我们的生命力。我们需要某种神奇的东西,于是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充满了犹太式的机智。
玩弄自己
1977年的《安妮·霍尔》,是伍迪个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影片中,一个犹太青年艾尔维·辛格独自住在纽约,其貌不扬,又矮又小。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衣服邋遢,不修边幅。但他口才颇佳,经常演单口相声。跟女人从来没有什么风流事,倒过着悠然自得的独身生活。某天,他的朋友,电视导演罗勃约他一起去打网球,凑巧在那里邂逅了一位名叫安妮·霍尔的姑娘。她衣着时髦。口齿伶俐,交谈中她说自己很想当歌星。艾尔维顿时被她的魅力所倾倒,竟然爱上了她。没多久,这对男女就想在一起生活。安妮拿着自己的行李来到艾尔维的寓所,两人开始同居,起初生活倒也很快乐,无悠无虑。可是没多久,两人之间产生了裂痕,艾尔维求助精神分析法,也无济于事。这时安妮已在夜总会唱歌赚钱。有一次她把一首流行歌曲唱的十分动人,竞博得了在场的著名歌星托尼莱西的掌声。托尼是个色狼,他垂涎于安妮的姿色与才华,花言巧语问安妮愿不愿意到加里福尼亚州去唱歌。艾尔维在一旁看到这情景,就更觉孤单了。此后,安妮和托尼还有罗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暖昧,艾尔维疑窦丛生。安妮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很快就去了加州。虽然他后来又见了安妮。但是两人之间的友情之火却也成了往事。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却具有某种奇怪的吸引力。片中有大量戈尔维转身面对镜头,对着观众说话的镜头。错过电影院放映的伯格曼的《面对面》开头的艾尔维和安妮排队等看另一部片,身后有个教授对一个女孩高谈阔论,从费里尼的“放任”性格扯到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和他的传播理论。忍无可忍的艾尔维突然上前对着镜头说,“你们受得了排队时碰上这样的人吗?他对麦克卢汉全是误读”,教授上前:“这是美国,我可以自由表达我的观点,这学期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开了媒介和传播课,我认为自己对麦克卢汉认识完全正确。”接着,艾尔维居然拉出麦克卢汉本人来奚落这位哥大教授。
影片中老是出现的一句话是安妮对艾尔维说。你总是认为我不够聪明!在艾尔维的眼中岂止是至爱的安妮不够有文化,甚至是对全纽约人的嘲讽,更是对自己的嘲讽,片中有一段艾尔维在大街上拦住个个人问他们怎样才能维持夫妻间的和谐,其中有一对情侣说“我很浅薄和空洞,没有什么想法,没有那些调调。”真是完美的讽刺。而后艾尔维说人人都一眼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对刻毒的皇后一见倾心。他厌恶却无法自拔,就像他厌恶纽约的吵闹却不愿搬到乡下,他永远在玩弄自己,在该上床的时候却讨论什么谋杀案,仅仅因为错过电影开始的前两分钟而放弃整部电影,似乎他在故意找茬,却又像是一个强迫症患者,他厌恶自己的这种做派却无法使自己停下来,导演艾伦似乎通过艾尔维的种种事情影射他自己:作为一个精英他享受着这种喧嚣,却永远不停的在玩弄和讽刺自己和他人。安妮去洛杉矶后艾尔维却发现他离不开安妮,他自己推翻了以前的自己,他否定了以前的自己,于是他飞去洛杉矶求婚,安妮拒绝了他。人们看到了洛杉矶人舒适安逸的生活,一个在艾尔维眼中低俗不上档次的城市却比他认为有品位的纽约更好,导演再一次讽刺了自己。可是还没有结束,安妮又回到了纽约,还拉着她的新男人去看《悲伤和怜悯》一一那部安妮曾经异常厌恶的电影,导演再一次开启了讽刺的战车。影片结尾有一个男子去医院看精神科医生,说他哥哥疯了,整天想着自己是一只鸡,医生问为什么哥哥本人不来,弟弟回答:“因为我一直想要个鸡蛋”。这是片子结尾艾尔维口述的故事,并认为这是自己现在对纽约人际关系的看法。其实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很疯狂的社会,大家也都知道自己疯了,但却还要指责和强调别人疯了。
影片没有大场面或是滑稽的搞笑场面,人物也不多,片中散布着琐碎的生活片断、个人回忆、偶发感触,闲散戏谑。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金像奖,以及美国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可谓风光无限。可是艾伦却再次出人意料,并未现身于颁奖典礼的现场。伍迪艾伦说:他们通常会选在星期一的晚上举办奥斯卡颁奖典礼,而我每个周一晚上都要与我的爵士乐队一起演出,享受美妙的单簧管发出的旋律。再加上我讨厌坐飞机,更讨厌穿那种正式的晚礼服,所以我决定不取消乐队的演出,这样也就无需坐飞机赶往加州了,岂不是皆大欢喜?其实我想说的是,有些人的反应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了,毕竟我可不是为了得奖才拍电影的。不知道是电影中的讽刺惯性延续到了现实生活之中,还是电影中呈现的荒唐与叛逆压根就是他内心的写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们已经分不清银幕内外的伍迪艾伦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或许故事与现实生活、真实与虚幻这样的分类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也是伍迪艾伦试图要颠覆的东西。
笑声中的苦涩
《汉娜姐妹》。是艾伦80年代的一个高峰期作品,获得1986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三个平行的。实际上互不关联的故事组成了影片,描述了汉娜姐妹三个复杂多变的家庭史、爱情史、心理史。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演员的家庭,父母都是演员。三个女儿也都是演员。大姐汉娜是个有些天才的演员,她的丈夫是胆小怕事的摇滚乐明星经纪人爱略特。二姐霍莉也是个演 员,但才华很一般,加上性情暴躁又有些神经质,所以事业上不太成功,甚至有些厌世情绪。汉娜的小妹妹莉和她的老师弗雷德里克同居生活,弗雷德里克是个傲慢的艺术家,上了年纪又沉迷艺术不问世事,莉几乎是他和外界的唯一接触。
片中每个人的爱情和生活都经历了危机,结尾又都得到了新的精神平衡,这个小世界再度得到了圆满。这是一部家庭生活片、伦理片,但是以喜剧形式,而不是《我心深处》中伯格曼式的悲剧形式。艾伦真正脱离了模仿阶段,踏入自己操纵自如的个人电影世界。艾伦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描摹现实的出色技巧和观察力,把悲剧和喜剧融为一体。在写实手法中揉入超现实效果,其完美结合堪称经典。影片最后还是一个稳定的结局,虽然难以预料以后的结果,但至少和影片开始相比,汉娜姐妹和几个相关男人的精神世界还是更加稳固了。这个相对温馨的结局,是伍迪作品一贯悲观态度的一个变奏、一种精神世界崩溃之后的救赎,但这种态度也绝非是廉价推销出来的幸福和圆满,而是带着伍迪不无焦虑的关怀与灰色的热情。
伍迪·艾伦虽然—直以喜剧形象出现在电影世界中,但他很多中期影片的喜剧色彩并不是很浓厚,本片中的直接笑料不多,但无可奈何的悲裹伤感和略带滑稽的形象、心理,还是揉和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时期是伍迪创作的高峰,伍迪自己饰演的米基,是一个精神处境荒谬的角色,他忧郁低沉的原因是很久没有开怀大笑了。这个喜剧性的角色,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是几乎所有出色的伍迪,艾伦作品都带着的特质。
好莱坞式结局
好莱坞式结局Hollywood Ending(2002)是伍迪·艾伦对自己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和了断,在这里他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颇有一些晚景凄凉的意味。在70多岁的时候,他将自嘲的勇气进行了近乎顽固的延续。影片中方·瓦克斯曼(伍迪·艾伦),是两届奥斯卡的获得者,70到80年代是他的黄金期。而现在这个神经质的导演现已经有点江郎才尽了,急需要一个机会。当这个机会来临,瓦克斯曼却发现自己进了死胡同!瓦克斯曼的前妻艾丽把他介绍给了一个大老板,他愿意为瓦克斯曼投资拍电影。可是他这个艾丽现任男友的身份让瓦克斯曼非常不舒服。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瓦克斯曼雄心勃勃准备东山再起的时候,他却得了暂时性失明症。这决不能让别人知道,谁会放心让一个瞎子拍电影7
这部电影于2002年推出,此时的伍迪艾伦早已经是公认的电影大师,《安妮·霍尔》、《泽里格》《开罗的紫玫瑰》,《汉娜姐妹》、《雾中幽灵》、《曼哈顿谋杀案》、《子弹横飞百老汇》等等作品已经被永久地写入了电影史册,两座奥斯卡小金人、一座银熊和一座金球奖杯也已经在他的书房中沉睡了很多年,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因为一个市场营销的噩梦的困扰变得格外讽刺。市场问题与伍迪艾伦的固执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鲜的张力。在美国,通常状沉下,人们会将伍迪艾伦与喜剧画上等号,这是唯一一个适合他大部分影片的广义类别标签,他清楚这一点,影评人和营销人员也清楚。问题是,伍迪艾伦的影片主题和笑料不是用一两句宣传海报上的话就能预先告知的,它所给与的欢乐是深奥难懂的那种,至少以我们这个粗俗、无趣的年代的标准来衡量是如此。用广告业内人士最为熟悉的话说,他缺乏独一无二的营销方案,缺乏一个让观众满怀期待、信心十足地走进电影院,又在影片结束后心满意足、愉快地离开电影院的简单理念。从大体上说,伍迪-艾伦,瞧不起现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历史底蕴的文化、故作虔诚的政治、以及愚不可及的公众舆论。这就是为什么声东击西和魔法高频率地出现在伍迪·艾伦影片中的原因,他虔诚地期盼着一种外力干预。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最好不要插手,让他沉浸在憧憬中。他说过:“生存的全部景象都有一种神奇性,就像一个你脑子没法转过弯来想明白的把戏,可能我更应该说是一个严肃的玩笑,你唯一能逃避它的办法就是假设有某种变魔术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非得出现某种神奇的东西,由他把你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伍迪·艾伦许多让人难忘的影片都以一种不易为人察觉的但却独具匠心的手法,将文学领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及内容运用到了电影领域。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即一种其特征表现为在原本是写实主义的小说里用一种不带感情的方式融入想象和神秘题材的现象。
结束语
伍迪·艾伦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影片的背景置于当初拍摄那部广受好评的《安妮霍尔》时开始探索的环境城市生活,中产阶级趣味,生命力旺盛。许多年前,伍迪·艾伦或多或少靠一己之力开创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反浪漫式喜剧的传统。但即便是在延续这一传统的同时,伍迪·艾伦亦在其形式允许的范围内极大地扩展了其潜台词,并且完善了自己的风格。伍迪·艾伦深信,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途径是靠种种无法言传的神秘力量介入我们的生活,至于这些扭转乾坤的干预力量会以何种形式出现,他的定义则很松散。他在这个主题上已经探索了任何一种可能的变化形式。伍迪·艾伦对于那些我们作为生命个体所注定要遭遇的重大且无法解决的存在主义命题的关注程度可以和卓别林一或任何一位你能想到的人物一相提并论。
对于伍迪·艾伦这样一位美国犹太知识分子,我们显然还很难彻底了解他的思想脉络和文化背景,从而他的作品显露出的特质和优异之处,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感觉到,而恐怕也不能象艾伦在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圈内的那些忠实观众一样能够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