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质和风貌在历代人民的传承、革新、改变下的文化意识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了大部分民族历史上卓越的思想、道德与精神。随着国家的开放与不同区域文化的流通和交融,外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淡出时代潮流。本文章主以当代大学生如何接触、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目的,探索其方式,提出当代大学生如何利用校内平台以更好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大学生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含了衣、食、文、物、行等方面具有人文含义的广泛定义。人类文明起始的定义为文字的产生,其距今约6000年,作为黄河流域孕育的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岁月的积淀下,中国文化已渗透到国人生活的各方各面。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逐步停滞于书本与曾经所谓的手艺人。对此,不难发问,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于时间长河,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又该何去何从?
比较现实的问题之一是中国戏曲的传承。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可见中国现存的戏剧仅剩267个,在六十年的时间里消失了近百个剧种。戏曲传承者的缺失,是目前戏剧传承所存在问题的核心。另一阻碍传承的问题是戏曲观赏市场与对象的减少,致使传承动力下滑。多数戏曲技巧性过强成为传承存在波折、传承者减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唱、念、做、打,其四项同为京剧表演的基本功。为将京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展现,同时充分讲述戏剧情节,演员们需要拥有过硬的基本功,京剧演员需从小练习唱、念、做、打此四项基本功。可见成为京剧演员所需时间之久,所耗精力之大,由此,普通人成为专业传承者的难度显而易见,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大阻力。另一方面而言,根据《浙江大学学生对于传统戏剧的调查报告》(2019)可看出中国新一代青年对于戏曲了解或喜爱程度较低,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当代娱乐、休闲方式的增多,对戏曲观赏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随观赏市场的减少,可能导致戏曲表演市场的减少、选择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的新一代青年的减少,致使该文化无人传承,最终无奈退出历史舞台。戏曲技巧性过强不易于学习以及戏曲观赏市场的流失可能致使戏曲难以传承。因此,增加、开辟戏曲市场,让戏曲走进新一代的生活,成为如何更好传承戏曲的一个问题。除设立培养专业人才的院校外,可以在非戏曲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戏曲的鉴赏课程,让学生以赏析的形式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学生因此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进而自行去观看戏曲,则产生了增加戏曲观赏市场的连锁反应,既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辟了新传统文化的市场。
其次,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国画与书法,当今其实用价值逐渐弱化,甚至被当今的审美价值逐渐取代,因此,国画与书法开始淡出当代生活。不过,很多的兴趣班与艺术展览可对国画与书法起到一定普及的作用。学习国画与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文化作用的同时,不可以学习一门技能,还可以陶冶情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如若可以在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以赏析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让未接触过国画与书法的学生得到学习的机会,通过此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以传承中国文化。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印证,蕴含着独特魅力,是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词文化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其在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因为长久历史,还体现在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在深刻的学习和理解中,只有简句数行便可表示出精准的意义,使读者跨越时光,身临其境作者的心境与百般情感。但如今,诗词在大学生群体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业的压力让生活节奏变快,那种曾经人们赏诗、论诗、吟诗的优雅氛围正从生活中逐渐淡去,大部分同学也难以静下心从诗中获取慰藉。但诗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对比起时下快餐式的浅层阅读,诗词中的意境美更胜一筹,能有效的提高文学审美,并可以塑造用心感受生活的状态。大学生应该将诗词阅读作为一项日常必修课,定期举办主题活动,以诗词知识竞赛、词曲创作等形式更好的交流、鉴赏诗词。在大学生之间形成爱读诗、读好诗的高雅文化氛围。并且在合理创新的基础上,可以将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用音乐传达作品的意境,使经典永流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因时代的改变而没落于瞬息,甚至最终只体现在书本的纸张行间。即使传统文化存在技巧性高、专业性强等客观传承阻力。但若使得传统文化拥有了自身市场,在多重因素驱动下,可能将减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阻力。因此,如何推动新一代国人传承传统文化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在普通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定期举办具有水准并与传统文化相關的竞赛或活动,以增加让新一代大学生接触、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与现实性,为传统文化开辟市场提供前提,以此吸引更多群众以接触、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曾经光辉继续发扬。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学生对于传统戏剧的调查报告》,2019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大学生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含了衣、食、文、物、行等方面具有人文含义的广泛定义。人类文明起始的定义为文字的产生,其距今约6000年,作为黄河流域孕育的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岁月的积淀下,中国文化已渗透到国人生活的各方各面。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逐步停滞于书本与曾经所谓的手艺人。对此,不难发问,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于时间长河,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又该何去何从?
比较现实的问题之一是中国戏曲的传承。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可见中国现存的戏剧仅剩267个,在六十年的时间里消失了近百个剧种。戏曲传承者的缺失,是目前戏剧传承所存在问题的核心。另一阻碍传承的问题是戏曲观赏市场与对象的减少,致使传承动力下滑。多数戏曲技巧性过强成为传承存在波折、传承者减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唱、念、做、打,其四项同为京剧表演的基本功。为将京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展现,同时充分讲述戏剧情节,演员们需要拥有过硬的基本功,京剧演员需从小练习唱、念、做、打此四项基本功。可见成为京剧演员所需时间之久,所耗精力之大,由此,普通人成为专业传承者的难度显而易见,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大阻力。另一方面而言,根据《浙江大学学生对于传统戏剧的调查报告》(2019)可看出中国新一代青年对于戏曲了解或喜爱程度较低,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当代娱乐、休闲方式的增多,对戏曲观赏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随观赏市场的减少,可能导致戏曲表演市场的减少、选择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的新一代青年的减少,致使该文化无人传承,最终无奈退出历史舞台。戏曲技巧性过强不易于学习以及戏曲观赏市场的流失可能致使戏曲难以传承。因此,增加、开辟戏曲市场,让戏曲走进新一代的生活,成为如何更好传承戏曲的一个问题。除设立培养专业人才的院校外,可以在非戏曲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戏曲的鉴赏课程,让学生以赏析的形式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学生因此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进而自行去观看戏曲,则产生了增加戏曲观赏市场的连锁反应,既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辟了新传统文化的市场。
其次,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国画与书法,当今其实用价值逐渐弱化,甚至被当今的审美价值逐渐取代,因此,国画与书法开始淡出当代生活。不过,很多的兴趣班与艺术展览可对国画与书法起到一定普及的作用。学习国画与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文化作用的同时,不可以学习一门技能,还可以陶冶情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如若可以在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以赏析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让未接触过国画与书法的学生得到学习的机会,通过此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以传承中国文化。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印证,蕴含着独特魅力,是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词文化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其在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因为长久历史,还体现在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在深刻的学习和理解中,只有简句数行便可表示出精准的意义,使读者跨越时光,身临其境作者的心境与百般情感。但如今,诗词在大学生群体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业的压力让生活节奏变快,那种曾经人们赏诗、论诗、吟诗的优雅氛围正从生活中逐渐淡去,大部分同学也难以静下心从诗中获取慰藉。但诗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对比起时下快餐式的浅层阅读,诗词中的意境美更胜一筹,能有效的提高文学审美,并可以塑造用心感受生活的状态。大学生应该将诗词阅读作为一项日常必修课,定期举办主题活动,以诗词知识竞赛、词曲创作等形式更好的交流、鉴赏诗词。在大学生之间形成爱读诗、读好诗的高雅文化氛围。并且在合理创新的基础上,可以将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用音乐传达作品的意境,使经典永流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因时代的改变而没落于瞬息,甚至最终只体现在书本的纸张行间。即使传统文化存在技巧性高、专业性强等客观传承阻力。但若使得传统文化拥有了自身市场,在多重因素驱动下,可能将减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阻力。因此,如何推动新一代国人传承传统文化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在普通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定期举办具有水准并与传统文化相關的竞赛或活动,以增加让新一代大学生接触、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与现实性,为传统文化开辟市场提供前提,以此吸引更多群众以接触、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曾经光辉继续发扬。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学生对于传统戏剧的调查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