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miR-133a对增生性瘢痕增殖水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自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的3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组织为观察组;6例皮瓣移植手术中弃用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RC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中miR-133a和TGF-β1的表达
【机 构】
:
北部战区总医院 烧伤整形科,辽宁 沈阳 110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miR-133a对增生性瘢痕增殖水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自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的3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组织为观察组;6例皮瓣移植手术中弃用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RC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中miR-133a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33a与TGF-β1表达的相关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33a对于TGF-β1的靶向结合作用.将观察组细胞分为3组,分别用阴性对照RNA+空载体、miR-133a+空载体、miR-133a+TGF-β1转染,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水平.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RC检测细胞中miR-133a、TGF-β1、COL1和MMP2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中miR-133a的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TGF-β1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miR-133a的表达与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下调TGF-β1的活性.miR-133a转染能够下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水平,TGF-β1能够逆转miR-133a对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转染TGF-β1后,TGF-β1、COL1和MMP2的表达水平恢复.结论 miR-133a能够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下调TGF-β1、COL1和MMP2的表达水平.
其他文献
为深入研究冲击载荷下加锚岩体抗剪力学特性,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对2种锚杆材质的加锚岩体开展了不同冲击能量和预紧扭矩下的侧向冲击试验,分析了不同锚杆材质和预紧扭矩对加锚岩体在冲击载荷下抗剪力学性能的影响,监测了落锤冲击力-时程曲线,并利用高速摄像机捕捉了试样冲击变形的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加锚岩体冲击过程可分为落锤释放、锤岩下移和分离回弹等3个阶段.试样顶底面均为轴向剪切裂缝和伴随竖向裂缝;前面和背面均为腹剪斜裂缝和竖向裂缝;交界面裂缝以钻孔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且上半部分裂缝数量明显多于下半部分,裂缝
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的常见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乏氧作为肿瘤生长和纤维化疾病的共同特征被视为有效的治疗标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ng factor-1α,HIF-1α)是细胞低氧应激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通过其下游基因调控诸如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血管生长、能量代谢和细胞外基质重构等多个生物进程使细胞适应缺氧.近年来,以HIF-1α为中心的研究已经成为瘢痕治疗领域新的热点方向.现就HIF-1α参与瘢痕疙瘩生成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岩石是一种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天然介质,由随机分布的晶粒和裂隙构成.结合红砂岩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重新划分了加卸载过程中的应变能密度的组成,包括塑性应变能密度和弹性应变能密度,后者为裂隙应变能密度与基质应变能密度之和,旨在进一步探索红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能量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随着应力水平的升高,各应变能均呈指数式增长,弹性应变能占主导,为60%~80%,其中基质应变能基本不低于70%,塑性阶段,二者增速降低;② 将整个加卸载过程分为3个应力水平阶段:低于20%应力水平、20%~70%应力水平和大
为研究沟谷地形下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以麻地梁煤矿507首采工作面地质条件为背景,利用矿压动态监测系统,对工作面内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分析了该工作面进入浅埋深区域后的矿压显现规律以及沟谷垂深、沟谷坡角、冲沟切割系数对支架工作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07工作面周期来压呈现明显的“分区性”,来压主要体现在中部测区,上、下部测区来压特征不明显,总体来压次数少于中部;随着覆岩厚度的减小,来压步距增大,持续距离延长,动载系数亦有所增加.沟谷地形下,冲沟切割系数是影响支架阻力的主导因素,沟谷坡角次
由于距离地球较远、测控延时误差较大、飞行环境十分复杂且难以提前预测,行星软着陆的自主制导技术目前面临着水平位置估计困难、导航参考信息匮乏、复杂地形着陆困难等挑战。针对行星软着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基于引导策略搜索算法的有模型强化学习制导方法,实现了着陆器在初始状态受到扰动时无需重新规划,仍能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降落在指定位置。该方法首先将迭代线性二次调节器作为控制器,产生初始轨迹;其次,利用
煤体的弹性模量是煤体分类系统的输入参数之一.通过对实验室煤样基础力学参数筛选、挖掘,运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进行聚类分析,探究煤体各物理力学参数自身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弹性模量关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煤体弹性模量与孔隙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孔隙率的变大煤体弹性模量减小,即煤体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越低;随着泊松比的升高煤体弹性模量增大,即煤体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高弹性能频发大多集中在弹性模量较低、孔隙率中等偏上的重叠区域.此外,按煤体抵抗变形能力分为4级:弱(0~3.6 GP
利用矿井采空区建设矿井地下水库有利于协调煤矿开采与矿区水环境保护利用.采空区垮落带作为矿井地下水库协同承载体与库容体,在矿井地下水库循环蓄放水过程中内部破碎岩体的运移直接影响垮落带孔隙率的分布与渗流特性.以矿井地下水库为工程背景,构建矿井水渗流的破碎岩体流固耦合模型,量化分析了垮落带孔隙率、破碎岩体半径以及流体流速对破碎岩体流体压力和运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PFC3D与Python进行了破碎岩体模型不同流体流速的DEM-CFD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渗流过程中对破碎岩体的流体压力由拖曳力与梯度压
冲击地压的形成过程极为复杂,但本质是弹性能的大量积聚和剧烈释放.明确影响能量演化过程的客观要素和干预机制,将为指导实际防控工作提供基础认知.通过CT扫描重构了具有真实分布特征的煤样数值模型,并基于力学行为和加载环境密切相关的事实,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力环境变化时,相较于强度较小的煤基质,强度较大的夹杂质对于屈服、应力集中等响应表现出了更为显著的吸引作用,而屈服较晚的单元体在积聚弹性变形能的同时,整体逐渐形成了具有承载能力的空间骨架,并指出夹杂质、承载骨架或其他能够破坏介质均匀性的结
采场应力场及其动态演化对煤矿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矿震等)诱导影响显著,尤其是处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工况.考虑坚硬厚层顶板和断层赋存条件,利用UDEC(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数值模拟研究硬厚顶板下邻断层工作面不同推采方向应力分布及演化,分析推采方向对应力特征及其诱发冲击潜在危险主控区域的影响与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切割形成断层煤柱与覆岩异形结构、断层倾向与阻隔效应,以及硬厚岩层持久悬空对采动应力及潜在冲击危险区均存在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上盘工作面开采应力显著增强区主要
夹矸赋存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不仅影响了工作面的采出率,而且在采动压力作用下夹矸较易发生滑移失稳.为了保证采煤工作的安全高效,以运河煤矿C5301含厚层夹矸工作面为例,分析了动-静载条件下煤层夹矸赋存区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微震活动规律.研究表明:含夹矸工作面煤壁前方会形成“双峰值”应力区,即超前支承压力区与夹矸厚度变化形成的低支承压力区,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煤壁前方“双峰值”支承压力不均匀叠加前后应力增幅趋势,从而预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力集中情况,同时分析了坚硬顶板破断产生的冲击动载对夹矸厚度变化区剪切应力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