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针对目前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质量差、起点低的特点,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注重实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少数民族 内科学教学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及招生的并轨,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转变办学思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质量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严峻挑战。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卫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医疗卫生保健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中等卫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我校处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由于语言、社会等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医学课程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年来,笔者一直承担学校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而有了一些经验。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我校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不多,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由于本地基础教育薄弱,教育水平落后,许多学生入校时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存在缺陷,知识面狭窄,见闻不多。有的说普通话都感到困难,有的与人沟通能力较差,不善于与同学有效地合作,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这部分同学很少主动向老师请教,更不敢与人讨论、争论。有的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缺陷,表现为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等的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医学专业课的学习,阻碍他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少数民族学生内科学课堂教学探讨
1 调整、丰富教学内容,适应基层医疗预防与保健的需要
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原籍基层或社区从事医疗预防与保健工作,因此课程教学以需要和够用为度,应注重实用和能力的培养,围绕培养能防能治、能医能药、医护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目标组织教学,应以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同时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在讲授内科疾病的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中药治疗的内容,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2 教师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胆怯,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只能无条件服从,虽然有时考试考得高分,但也只能是个考试能手,这样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以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对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经常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变为学生问老师听,并加以点拨。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吸纳有益建议,课间可以与他们交谈、开玩笑或拉家常,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不易接近,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课堂环境能使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激发出兴趣和热情。
3 教学模式的改变
应打破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差而采取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动态的开放型教学。只有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长期以来,内科学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都是按照“疾病概念——病因——生理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思维程序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程序属于一种顺向思维过程,它与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虽然是一致的,但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学生以后的实习与工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由教师集中精力解决难点并予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模仿临床“病人——临床表现——疾病——病因——治疗预防”的逆向思维过程组织教学。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充满活力,具有思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笔者上“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40岁病人因水肿、高血压、贫血与尿液改变2年而住院,利用病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然后提出问题:(1)这个病人为何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可有哪些变化?(3)诊断时应该注意与哪些疾病鉴别,如何治疗? 为达到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应周密细致地备课,合理设计问题,巧妙构思问题,提问恰当适度,辅以提示或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与观察的能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思维错误的指出原因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学习取得进步的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信心,并乐于去学,从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
4 教学语言的应用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语言水平与理解力上有差距,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语速相对要慢,语言要清晰,要辅以多变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教师授课内容。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融入讲课的氛围,接受对方表达的语言。教师不应把讲与听当作互不相干的两个方面,当学生的注意力懒散时,说明教师讲述的内容没有完全被理解,此时教师可适当采用简单常用的民族语言讲授,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特点,解决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内科学中有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在课堂上教师仅通过理论讲授学生不易理解,对于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果学生只是听讲的话,那么就容易忘记。如果在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以文、图、声、像、动画等多媒体因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结构以及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图像等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那么就会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毕竟多媒体教学并非万能和完美无缺的。因为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强光刺激容易导致学生视觉疲劳,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尤其是需要学生做笔记的重点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增加学生的临场感,为其提供一个适当回味的时间,这样学生易于抓住重点、难点。
总之,要提高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少数民族学生内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十分广博的业务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责编 覃 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少数民族 内科学教学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及招生的并轨,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转变办学思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质量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严峻挑战。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卫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医疗卫生保健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中等卫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我校处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由于语言、社会等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医学课程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年来,笔者一直承担学校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而有了一些经验。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我校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不多,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由于本地基础教育薄弱,教育水平落后,许多学生入校时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存在缺陷,知识面狭窄,见闻不多。有的说普通话都感到困难,有的与人沟通能力较差,不善于与同学有效地合作,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这部分同学很少主动向老师请教,更不敢与人讨论、争论。有的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缺陷,表现为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等的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医学专业课的学习,阻碍他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少数民族学生内科学课堂教学探讨
1 调整、丰富教学内容,适应基层医疗预防与保健的需要
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原籍基层或社区从事医疗预防与保健工作,因此课程教学以需要和够用为度,应注重实用和能力的培养,围绕培养能防能治、能医能药、医护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目标组织教学,应以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同时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在讲授内科疾病的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中药治疗的内容,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2 教师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胆怯,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只能无条件服从,虽然有时考试考得高分,但也只能是个考试能手,这样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以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对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经常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变为学生问老师听,并加以点拨。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吸纳有益建议,课间可以与他们交谈、开玩笑或拉家常,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不易接近,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课堂环境能使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激发出兴趣和热情。
3 教学模式的改变
应打破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差而采取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动态的开放型教学。只有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长期以来,内科学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都是按照“疾病概念——病因——生理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思维程序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程序属于一种顺向思维过程,它与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虽然是一致的,但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学生以后的实习与工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由教师集中精力解决难点并予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模仿临床“病人——临床表现——疾病——病因——治疗预防”的逆向思维过程组织教学。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充满活力,具有思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笔者上“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40岁病人因水肿、高血压、贫血与尿液改变2年而住院,利用病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然后提出问题:(1)这个病人为何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可有哪些变化?(3)诊断时应该注意与哪些疾病鉴别,如何治疗? 为达到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应周密细致地备课,合理设计问题,巧妙构思问题,提问恰当适度,辅以提示或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与观察的能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思维错误的指出原因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学习取得进步的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信心,并乐于去学,从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
4 教学语言的应用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语言水平与理解力上有差距,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语速相对要慢,语言要清晰,要辅以多变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教师授课内容。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融入讲课的氛围,接受对方表达的语言。教师不应把讲与听当作互不相干的两个方面,当学生的注意力懒散时,说明教师讲述的内容没有完全被理解,此时教师可适当采用简单常用的民族语言讲授,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特点,解决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内科学中有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在课堂上教师仅通过理论讲授学生不易理解,对于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果学生只是听讲的话,那么就容易忘记。如果在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以文、图、声、像、动画等多媒体因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结构以及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图像等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那么就会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毕竟多媒体教学并非万能和完美无缺的。因为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强光刺激容易导致学生视觉疲劳,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尤其是需要学生做笔记的重点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增加学生的临场感,为其提供一个适当回味的时间,这样学生易于抓住重点、难点。
总之,要提高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少数民族学生内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十分广博的业务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责编 覃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