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动脑,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引导探究性学习,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3
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体现出人格的特征。因此,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而且能形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育创新动力
好奇心是智慧之花,求知欲是学习动力。中学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面临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渴望,也包含探求未知的欲望,它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会努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课题导言,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或以问题引发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揣摩以下问题:为什么冬天冷而夏天热?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居住的地区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教师讲课,激发了兴趣和求知欲,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创新和充满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笔者让学生先聊聊家乡最近的天气状况,说说周末都去哪里玩,谈谈自己喜欢或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学生的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他们的所知所想,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给予直接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营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求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质疑反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设计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为什么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煤炭?乞力马扎罗山是著名的“赤道雪山”,在20世纪初,有许多欧洲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你知道导致其顶部出现积雪的原因吗?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运用假设、对比、逆向、拓展、递进等多种启发方式,把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家乡的交通状况对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集中思维就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图中相关内容,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时,在课堂上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干湿区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长江流经的省区沿岸的地形、气候降水、支流分布、植被特点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从而得出答案。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化文为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 时,笔者用多媒体配以动态演示,使地球运动形象直观,
简单明了,展现在学生眼前,清楚易懂,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着眼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探究新知,提高其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于是产生了求得解决问题的欲望与探究的兴趣。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世界地形》前,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沙土等材料,分小组制作陆地五种基本类型的地形模型,在课堂上介绍本组的作品,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这种课内外合作探究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了解地形的特征,在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
地理教师要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调动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3
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体现出人格的特征。因此,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而且能形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育创新动力
好奇心是智慧之花,求知欲是学习动力。中学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面临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渴望,也包含探求未知的欲望,它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会努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课题导言,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或以问题引发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揣摩以下问题:为什么冬天冷而夏天热?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居住的地区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教师讲课,激发了兴趣和求知欲,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创新和充满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笔者让学生先聊聊家乡最近的天气状况,说说周末都去哪里玩,谈谈自己喜欢或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学生的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他们的所知所想,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给予直接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营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求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质疑反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设计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为什么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煤炭?乞力马扎罗山是著名的“赤道雪山”,在20世纪初,有许多欧洲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你知道导致其顶部出现积雪的原因吗?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运用假设、对比、逆向、拓展、递进等多种启发方式,把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家乡的交通状况对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集中思维就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图中相关内容,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时,在课堂上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干湿区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长江流经的省区沿岸的地形、气候降水、支流分布、植被特点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从而得出答案。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化文为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 时,笔者用多媒体配以动态演示,使地球运动形象直观,
简单明了,展现在学生眼前,清楚易懂,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着眼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探究新知,提高其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于是产生了求得解决问题的欲望与探究的兴趣。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世界地形》前,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沙土等材料,分小组制作陆地五种基本类型的地形模型,在课堂上介绍本组的作品,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这种课内外合作探究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了解地形的特征,在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
地理教师要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调动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