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居住区环境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着重从居住功能的适用性、住宅户型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住区社会环境和注重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四个方面,并结合A小区来论述如何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
【关键词】居住区;宜居环境;人文;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系统
Discuss creating a pleasant environment of settlements
Xu Ding-xiong, Jiang Mei,Huang De
(Hangzhou Pail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
【Abstract】Problems in residential area,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function from the residence, residential pattern of diversity,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ettlements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oriented four, and combined with A Community to discuss How to create pleasan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s; Livable environment; Humanities; Public space; Public service system
1. 引言
居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居住、游息,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为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所围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轮模。宅者,人之本。”这是《皇帝内经》序中的一段话,正是人与住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今小区设计无时不在追求着人性化空间环境的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就目前来说,虽然居住区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参差不齐。加上某些规划盲目求大、求新,不切实际地套用规划理念,住区规划设计被扭曲。显然,这样的规划设计跟人们所需求的居住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势在必行。设计师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而对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就包含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再创造之中。其目的在于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协调、融合,为人类生活空间进行有目的、合理的安排。
图1 标准层平面图
2. 问题的提出
2.1 功能性未得到足够重视。一些开发商和设计者盲目追求居住区表面的浮华,忽视居住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可能这样的规划表面看起来相对美观一些,但是脱离功能谈美观并无现实意义。满足功能要求是居住区规划必要条件。
2.2 户型设计忽视人群需求的差异性。许多住区在户型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性,住宅户型单一,导致居住小区兵营式布局,单调乏味。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由于户型的单一,加上总体布局的呆板,小区建成后,业主很不满意,要求拆除。同时,户型的单一还可能导致房屋销售困难,特别在国家宏观调控抑制房价,货币政策紧缩,买房者观望的大背景下,设计者更应该注重住宅建筑的多样性,新颖性。
2.3 重山水,轻人文。就我个人感觉,现在的居住小区大多过分强调模拟自然山水,以此吸引居民入住,也就是所谓的卖点。不考虑现状条件,盲目模拟自然山水,往往显得矫揉造作。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塑造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住区对当地历史文脉的传承,以及公共交流空间的营造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总和,人与人的交流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良好住区环境营造是宜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2.4 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居住区规划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极大地方便小区居民的生活。这就需要设计者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注重人本思想。本文将主要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着重从居住功能的适用性、住宅户型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住区社会环境和注重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四方面,并结合A小区来论述如何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
3. 居住功能的适用性
3.1 住宅内部分区。从使用出发,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即套内合理布局应将起居厅、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将卧室与卫生间集中在一起,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口,私用区设在住宅里部,公私、动静分区明确,使用顺当。
3.2 房间的面积和尺度要适当。现在有的住宅套型面积很大,每个房间也非常大,布局空旷,实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既不精细,面积又浪费,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虽然市场确实需要有一部分大面积套型,各房间的面积也应适度扩大,但更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空间数量,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藏间等,有的还可设家庭团聚室、电脑工作室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3.3 各房间的布置和相互联系要恰当。起居厅是家庭的核心部位,它的位置应起到组织家庭生活的中心作用,厅内不应有太多的门和洞口,否则就会因没有足够长度的延续墙面而使家具布置发生困难,还会因有人在厅内来回穿行而干扰会客、团聚、视听、休闲等公共性活动。由于厅内活动人数相对较多,厅又是一个家庭的集聚点,厅内需要有良好的光照、通风和视野。厨房由于有家人提着菜蓝或拿着垃圾进出,应使其靠近入口,不致污染其它空间。厨房与餐厅要紧邻,以方便端上菜肴和撤除餐具。卫生间与卧室要相近,减少老人使用或晚间使用时的麻烦等等。总之,只有合理的房间布局与配置,才能使家居舒适。
4. 住宅户型的多样性
当前的商品住宅,就应对社会上的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生活模式、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家族提供相应的住宅套型,如设计不同面积、不同设施、不同装修标准的套型以及不同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的套型。同时,从尊重人性出发,对某些家庭诸如老龄人和残疾人家庭还需提供特殊的套型,设计时应考虑无障碍设施,如入口设坡道加扶手,室内地坪无高差,门的宽度适当加大等。还应注意地面,特别是厨房、卫生间地面要防滑。不宜设吊柜、电气开关及门窗把手适当降低,厨卫的操作台与盥洗室洗池台下部应有空位,以便老人坐着轮椅操作,厕所靠近卧室以方便使用,设置呼唤铃以能紧急报警等。当老龄人集居时还应提供服务设施如医务、文化活动、就餐以及急救等。
5. 创造良好的住区社会环境
5.1 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住宅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规划设计上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使整个小区有机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历史文化是根,设计特别是规划,如果脱离了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地方特色是体现人文关怀最好的办法。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又要将新建小区充分溶入这种特定环境,使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住宅风格是指居住环境的空间组织和住宅建筑的造型、立面、细部处理的总和,它和住宅所存在的自然、人文、生活和文化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忽视这些密切相关的因素,创造住宅风格的目的很难达到。 建筑风格乃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成果,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居民习俗、地理气象等因素。居住空间的风格应采用延续历史文脉的多元化民居建筑形式,以围合的组群构成多种邻里形态的空间,追求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建筑风格应寻找当地建筑文化的内涵,吸取合理的建筑装饰节点符号与色彩,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风格。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
5.2 创造适宜的公共交流空间。公共空间即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乐场地,供居民共同使用。从主体的角度看,形成居住区群体空间的机制在于人们的共同生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亲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小空间,加以居民们精心栽植和布置的盆景花卉,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里居住着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喜欢凑到一起回首往事,谈天说地,甚至串门,这种布置方式很受他们欢迎。这些努力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图(2)是A小区户外宜人的公共交流空间。
图2
图(2)小区宜人的公共交流空间住宅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特点可归纳为: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图(3)为A住区某住宅底层架空层,为居民创造临近的公共交流空间。
图3 住宅底层架空,增进居民的公共交流
(1)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2)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区环境内向心性的存在是这种心灵结构的外化,具有公共化的特性。故与居住区的公共生活有强大的满合力。
(3)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共同生活的矛盾,是指居住区环境中各种序列的连续性,环境的断裂必然导致主体行为中的隔阂,这隔阂将削弱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这时,主体的共同生活才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这才是居住区共同生活的特性。因此,有序性的实质在于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行为的有机化。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目前许多新居住区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不利于居住区群体交流行为的形成。如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5.3 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在住区规划设计中,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澈步的好去处。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6. 注重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
6.1 公共服务系统营造不容忽视。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公共服务系统营造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A小区设计中商业沿街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A小区沿街立面
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6.2 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本”设计理念。在住宅服务设施布置上,应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进一步贯彻人本这一设计理念,努力提高住宅品质。比如厨房有流畅的操作流程、卫生间充分考虑生活习惯、各空间电气插座数量足够位置合理等。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与施工中容易比忽视,造成使用者的不适感,进而降低住宅的品质。致使使用者重新改造,造成一些材料不必要地浪费。设计中还应注意避免出现易导致人跌倒、绊脚之处;出现使人产生犹豫、相撞、退回的场所;还要尽量规避令人们产生明显的愤懑、恐惧、沮丧等情绪的地方。良好的设计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设计师需要根据人们的行为特征,合理地组织交往空间。例如:散步道过宽,使人们不易接近,适当收窄可以促使人们在礼貌避让的同时,友善地打招呼,顺利地进行交往。
6.3 老龄设施。买了房子,很有可能下半辈子就住这了,所以必须考虑小区规划设计对老年人的照顾。加上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越严重,如何保障和改善老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一个不可避免且应积极解决的问题,老龄人居住环境应充分考虑安全性、自主性、健康性和适用性。未来在住区内安排老龄住宅和老龄设施是完全必要的。住区内老龄住宅应具有多样性,为适应不同家庭和老人需求,可建造合住型、邻居型、分离型等多种老龄住宅,住区老龄设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设置老人体育健身和社会交往的活动空间,并且必须全面实施无障碍设计,保证老人方便到达,容易辨认,可以控制和安全地利用它们;二是分级配套社区服务,如设置生活援助中心、医疗保健站、老年人活动站、老年人室外居住环境以及养老设施,养老设施可安排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等,本着服务网络化、规模小型化、氛围家庭化的原则,形成住区老龄服务网络,使老龄居民的晚年生活能获得自主、自娱、自我服务的环境,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境地。
7. 结语
本文从居住功能的适用性、住宅户型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住区社会环境和注重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四个方面,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营造优美宜人的住区环境,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高环境品质的生态住区,是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是时代的需求,是21世纪住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居住区规划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辛 馨. 把人文主义理论融入小区环境设计[J]. 中国建筑艺术网,2006.
[3] 王新华.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J]. 合肥市规划局,2006.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7-21-694
【关键词】居住区;宜居环境;人文;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系统
Discuss creating a pleasant environment of settlements
Xu Ding-xiong, Jiang Mei,Huang De
(Hangzhou Pail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
【Abstract】Problems in residential area,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function from the residence, residential pattern of diversity,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ettlements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oriented four, and combined with A Community to discuss How to create pleasan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s; Livable environment; Humanities; Public space; Public service system
1. 引言
居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居住、游息,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为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所围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轮模。宅者,人之本。”这是《皇帝内经》序中的一段话,正是人与住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今小区设计无时不在追求着人性化空间环境的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就目前来说,虽然居住区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参差不齐。加上某些规划盲目求大、求新,不切实际地套用规划理念,住区规划设计被扭曲。显然,这样的规划设计跟人们所需求的居住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势在必行。设计师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而对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就包含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再创造之中。其目的在于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协调、融合,为人类生活空间进行有目的、合理的安排。
图1 标准层平面图
2. 问题的提出
2.1 功能性未得到足够重视。一些开发商和设计者盲目追求居住区表面的浮华,忽视居住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可能这样的规划表面看起来相对美观一些,但是脱离功能谈美观并无现实意义。满足功能要求是居住区规划必要条件。
2.2 户型设计忽视人群需求的差异性。许多住区在户型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性,住宅户型单一,导致居住小区兵营式布局,单调乏味。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由于户型的单一,加上总体布局的呆板,小区建成后,业主很不满意,要求拆除。同时,户型的单一还可能导致房屋销售困难,特别在国家宏观调控抑制房价,货币政策紧缩,买房者观望的大背景下,设计者更应该注重住宅建筑的多样性,新颖性。
2.3 重山水,轻人文。就我个人感觉,现在的居住小区大多过分强调模拟自然山水,以此吸引居民入住,也就是所谓的卖点。不考虑现状条件,盲目模拟自然山水,往往显得矫揉造作。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塑造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住区对当地历史文脉的传承,以及公共交流空间的营造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总和,人与人的交流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良好住区环境营造是宜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2.4 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居住区规划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极大地方便小区居民的生活。这就需要设计者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注重人本思想。本文将主要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着重从居住功能的适用性、住宅户型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住区社会环境和注重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四方面,并结合A小区来论述如何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
3. 居住功能的适用性
3.1 住宅内部分区。从使用出发,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即套内合理布局应将起居厅、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将卧室与卫生间集中在一起,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口,私用区设在住宅里部,公私、动静分区明确,使用顺当。
3.2 房间的面积和尺度要适当。现在有的住宅套型面积很大,每个房间也非常大,布局空旷,实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既不精细,面积又浪费,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虽然市场确实需要有一部分大面积套型,各房间的面积也应适度扩大,但更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空间数量,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藏间等,有的还可设家庭团聚室、电脑工作室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3.3 各房间的布置和相互联系要恰当。起居厅是家庭的核心部位,它的位置应起到组织家庭生活的中心作用,厅内不应有太多的门和洞口,否则就会因没有足够长度的延续墙面而使家具布置发生困难,还会因有人在厅内来回穿行而干扰会客、团聚、视听、休闲等公共性活动。由于厅内活动人数相对较多,厅又是一个家庭的集聚点,厅内需要有良好的光照、通风和视野。厨房由于有家人提着菜蓝或拿着垃圾进出,应使其靠近入口,不致污染其它空间。厨房与餐厅要紧邻,以方便端上菜肴和撤除餐具。卫生间与卧室要相近,减少老人使用或晚间使用时的麻烦等等。总之,只有合理的房间布局与配置,才能使家居舒适。
4. 住宅户型的多样性
当前的商品住宅,就应对社会上的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生活模式、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家族提供相应的住宅套型,如设计不同面积、不同设施、不同装修标准的套型以及不同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的套型。同时,从尊重人性出发,对某些家庭诸如老龄人和残疾人家庭还需提供特殊的套型,设计时应考虑无障碍设施,如入口设坡道加扶手,室内地坪无高差,门的宽度适当加大等。还应注意地面,特别是厨房、卫生间地面要防滑。不宜设吊柜、电气开关及门窗把手适当降低,厨卫的操作台与盥洗室洗池台下部应有空位,以便老人坐着轮椅操作,厕所靠近卧室以方便使用,设置呼唤铃以能紧急报警等。当老龄人集居时还应提供服务设施如医务、文化活动、就餐以及急救等。
5. 创造良好的住区社会环境
5.1 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住宅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规划设计上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使整个小区有机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历史文化是根,设计特别是规划,如果脱离了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地方特色是体现人文关怀最好的办法。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又要将新建小区充分溶入这种特定环境,使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住宅风格是指居住环境的空间组织和住宅建筑的造型、立面、细部处理的总和,它和住宅所存在的自然、人文、生活和文化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忽视这些密切相关的因素,创造住宅风格的目的很难达到。 建筑风格乃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成果,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居民习俗、地理气象等因素。居住空间的风格应采用延续历史文脉的多元化民居建筑形式,以围合的组群构成多种邻里形态的空间,追求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建筑风格应寻找当地建筑文化的内涵,吸取合理的建筑装饰节点符号与色彩,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风格。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
5.2 创造适宜的公共交流空间。公共空间即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乐场地,供居民共同使用。从主体的角度看,形成居住区群体空间的机制在于人们的共同生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亲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小空间,加以居民们精心栽植和布置的盆景花卉,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里居住着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喜欢凑到一起回首往事,谈天说地,甚至串门,这种布置方式很受他们欢迎。这些努力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图(2)是A小区户外宜人的公共交流空间。
图2
图(2)小区宜人的公共交流空间住宅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特点可归纳为: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图(3)为A住区某住宅底层架空层,为居民创造临近的公共交流空间。
图3 住宅底层架空,增进居民的公共交流
(1)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2)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区环境内向心性的存在是这种心灵结构的外化,具有公共化的特性。故与居住区的公共生活有强大的满合力。
(3)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共同生活的矛盾,是指居住区环境中各种序列的连续性,环境的断裂必然导致主体行为中的隔阂,这隔阂将削弱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这时,主体的共同生活才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这才是居住区共同生活的特性。因此,有序性的实质在于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行为的有机化。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目前许多新居住区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不利于居住区群体交流行为的形成。如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5.3 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在住区规划设计中,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澈步的好去处。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6. 注重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
6.1 公共服务系统营造不容忽视。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公共服务系统营造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A小区设计中商业沿街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A小区沿街立面
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6.2 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本”设计理念。在住宅服务设施布置上,应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进一步贯彻人本这一设计理念,努力提高住宅品质。比如厨房有流畅的操作流程、卫生间充分考虑生活习惯、各空间电气插座数量足够位置合理等。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与施工中容易比忽视,造成使用者的不适感,进而降低住宅的品质。致使使用者重新改造,造成一些材料不必要地浪费。设计中还应注意避免出现易导致人跌倒、绊脚之处;出现使人产生犹豫、相撞、退回的场所;还要尽量规避令人们产生明显的愤懑、恐惧、沮丧等情绪的地方。良好的设计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设计师需要根据人们的行为特征,合理地组织交往空间。例如:散步道过宽,使人们不易接近,适当收窄可以促使人们在礼貌避让的同时,友善地打招呼,顺利地进行交往。
6.3 老龄设施。买了房子,很有可能下半辈子就住这了,所以必须考虑小区规划设计对老年人的照顾。加上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越严重,如何保障和改善老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一个不可避免且应积极解决的问题,老龄人居住环境应充分考虑安全性、自主性、健康性和适用性。未来在住区内安排老龄住宅和老龄设施是完全必要的。住区内老龄住宅应具有多样性,为适应不同家庭和老人需求,可建造合住型、邻居型、分离型等多种老龄住宅,住区老龄设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设置老人体育健身和社会交往的活动空间,并且必须全面实施无障碍设计,保证老人方便到达,容易辨认,可以控制和安全地利用它们;二是分级配套社区服务,如设置生活援助中心、医疗保健站、老年人活动站、老年人室外居住环境以及养老设施,养老设施可安排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等,本着服务网络化、规模小型化、氛围家庭化的原则,形成住区老龄服务网络,使老龄居民的晚年生活能获得自主、自娱、自我服务的环境,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境地。
7. 结语
本文从居住功能的适用性、住宅户型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住区社会环境和注重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四个方面,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营造优美宜人的住区环境,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高环境品质的生态住区,是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是时代的需求,是21世纪住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居住区规划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辛 馨. 把人文主义理论融入小区环境设计[J]. 中国建筑艺术网,2006.
[3] 王新华.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J]. 合肥市规划局,2006.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7-2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