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做好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的开发和利用,对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在课题开发和利用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开发问题情境和增加操作练习,以及深入剖析题意充分发挥出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的有效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开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的开发和利用,正确把握习题的设置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实现在减轻学生练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一、开发问题情境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就需要对数学问题的情境进行开发,深入理解课后习题的含义以及所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动性。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辅导大都是照本宣科,为了练习而练习,只是机械地为学生巩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发挥课本练习题的教学作用,就应该赋予其新的情境含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者是实际演示等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现有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的解题能力,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二、增加操作练习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还需要让习题真正活起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解题的小道具,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体验,实现对课本练习题的充分利用与开发,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本习题的优势,指导学生自己制作解题的小道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落实。比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本习题中,“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所示,那么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三张十厘米的正方形和一把小剪刀,并且进行裁剪,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不同的剪法下剩余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以及更加清晰计算出剩余的面积和周长。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除了这三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裁剪方法呢?让学生在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对周长和面积计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深入剖析题意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还需要教师对课本习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通过在原有题意的基础上增设问题,加强对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置问题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对课本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中加强对问题的设置,要在理解原有题意的基础上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本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对下列能够组成三角形的组合进行判断,如下图所示,其实这道题目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的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应该在明确该题考查意图的基础上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判断出图(3)无法组成三角形之后,再继续问学生,为什么它不能組成三角形呢?那如果要组成三角形,应该替换其中的哪一条呢?以及要成功地组成三角形,所替换的长度范围应该是多少呢?通过这三个层次问题的递进设置,不断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升。
四、遵循开发原则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还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数学课本习题的开发和利用原则,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要求,又不能操之过急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利用课本习题的时候,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基础相结合,根據教学的目标提高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加强对课本习题内在联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比较和反思,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强调练习的灵活度,帮助学生摆脱传统的解题思路束缚,充分发挥课本习题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要在不断强化习题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巧妙运用解题方式和思维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快速构建。
总而言之,加强对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还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的开发,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练习,在深入剖析题意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课本练习题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为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刘竹君.用“估算”搭起计算的桥梁[J].新课程(上),2014(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开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的开发和利用,正确把握习题的设置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实现在减轻学生练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一、开发问题情境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就需要对数学问题的情境进行开发,深入理解课后习题的含义以及所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动性。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辅导大都是照本宣科,为了练习而练习,只是机械地为学生巩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发挥课本练习题的教学作用,就应该赋予其新的情境含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者是实际演示等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现有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的解题能力,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二、增加操作练习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还需要让习题真正活起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解题的小道具,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体验,实现对课本练习题的充分利用与开发,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本习题的优势,指导学生自己制作解题的小道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落实。比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本习题中,“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所示,那么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三张十厘米的正方形和一把小剪刀,并且进行裁剪,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不同的剪法下剩余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以及更加清晰计算出剩余的面积和周长。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除了这三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裁剪方法呢?让学生在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对周长和面积计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深入剖析题意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还需要教师对课本习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通过在原有题意的基础上增设问题,加强对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置问题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对课本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中加强对问题的设置,要在理解原有题意的基础上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本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对下列能够组成三角形的组合进行判断,如下图所示,其实这道题目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的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应该在明确该题考查意图的基础上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判断出图(3)无法组成三角形之后,再继续问学生,为什么它不能組成三角形呢?那如果要组成三角形,应该替换其中的哪一条呢?以及要成功地组成三角形,所替换的长度范围应该是多少呢?通过这三个层次问题的递进设置,不断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升。
四、遵循开发原则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还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数学课本习题的开发和利用原则,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要求,又不能操之过急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利用课本习题的时候,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基础相结合,根據教学的目标提高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加强对课本习题内在联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比较和反思,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强调练习的灵活度,帮助学生摆脱传统的解题思路束缚,充分发挥课本习题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要在不断强化习题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巧妙运用解题方式和思维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快速构建。
总而言之,加强对小学数学课本练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还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的开发,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练习,在深入剖析题意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课本练习题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为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刘竹君.用“估算”搭起计算的桥梁[J].新课程(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