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中美大美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老二现象,是奇石审美过程的自觉介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随机、雷同与粗制滥造的配件修饰现状,是石界的趣事,幸事,益事。我想,陈老二的步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要“陈老二们”往哪里走昵?我先说说三种赏石的境界一小美、中美、大美。
  美的不同境界,与石头的大小无关,再小的石头,若有明确的人文意境,也堪称大美;再大的石头,若生命意蕴不足,也只能算小雅。目前,奇石界对于美的层次分辨并不清晰,配件的修饰法则也嫌空泛,所以没有针对不同境界的美进行构建的修饰手段,往往将一些大美的题材,做成了小美的档次。
  小美是悦目,是闲适把玩;中美是会心,是人格向往;大美是参悟,是精神归依。小美是姿色与形体的悦人,中美要比小美具有更丰富的理解人生的韵昧,大美又比中美多出辨识价值的立场与身份。大美是整体地看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在参悟中“辨我”,看清“我是谁”。
  石头之美是一个变数,是由人的判断与解读来完成的,这个判断与解读是造化留给人的自由空间,有多大的鉴赏与表现能力,决定石头美的层次意境。
  如何表现各个层次的美石,石界一要有陈老二的精神,要有自觉去表现和修饰的心思;二要有分层次实践的才力与勇气,以此印证石界在当今这个文化时代的精神气质。
  那么,怎样来表现这个气质呢?陈老二完成的是第一步——将小美修饰成中美需要综合的艺术修养。这种成功归结于组合。几个不可名状的小石块,经过一番慧眼关照,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文化历史流程中的某个经典片断,这是其一。其二是相关意境的构造,这种构造能力是综合的文化修养,真正把石头的美“逼”出来的是这一环节,于是完成了小美向中美的嬗变,即从闲适把玩中找到了一种意蕴,找到了当今时代的某种价值取向与趣味。这一步实现了中美。那么,再往前走一步是什么呢——以中美展现大美离不开全方位的人生经历。
  毕竟小石头的组合依赖于图片时代的便利,使审美向高层次提升成为可能,但在现实展览中,一定的体量还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因此,在小品组合中,推动大美欣赏的空间并不太大。而将达到几十公分的、达到所谓标准石体量的、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倾向的奇石进行组合,是完成大美的一个主要取向。大美的追求殊为不易,大美考验一代人的文化构建能力与精神向往。
  纯粹的大美展现要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情结。
  纯粹的大美在现实中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者说,在缺乏人的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是不会有大美可言的。真正体现大美这一层境界的,无疑,是人身心义无返顾的介入。经典的代表作就是那位对石头顶礼相拜的米芾,在他眼里,一块石头,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里面包含乾坤之大,能见证造物之奇。这时将石头放在哪里、用什么展示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艺术造诣深厚的人,对石头做了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折射出深刻的人生立场与意义表达。这种表达,是行为艺术,是思辨意义的“在场”,是精神向度的献身,因此开启了人与石、你与我、古与今、尊与卑的界限,令我们真的愿意与石相生。面对一个寻找大文化的时代,人的表现力能达到什么境地呢?人在选择品鉴石头,石头也在选择和考验人。
  大美若需映衬,只能置身心于天地之间,做米氏的膜拜,其所行已无关得体与失态,无关智慧与痴狂,而是以生命的顽性与感动去演绎历史人文的精彩。
  我想表达的是,配件也可以从小美的个人把玩中、从中美的雅集品味氛围里,走向人生感悟的阐述与社会价值的思辨层面,做成人石相生的行为艺术,往大美的方向走去。
其他文献
不可否认,在小品组合石的创作方面,陈先生是一个佼佼者,他在小品组合石方面做了很好地探索和追求,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在这个领域走在了前头。仔细研究陈先生的作品,由于石在作品中的比例偏小,使作品更像是有一种工艺美术作品特点。  组合石的出现,是对天然观赏石的补充。使原本表现力较为单一的天然观赏石变得更为丰富、更有内容。大家都在呼吁,希望观赏石能够成为艺术品的一员,但艺术品的要求是要反映或者是表
期刊
在这个百家争鸣、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中,谁会对未来赏石标准影响更多,市场和时间会给出答案。小品组合有很多类型,按主题来分常见的有:  一、景观类主题。如屋舍、避雨、峰峦(有时点缀人物)。  二、器物类主题。如宴席、果实(以盘子盛具为点缀)。  三、人物类主题。如佛、贤、僧、俗等(以器物、地貌为点缀)。  四、其它类型和复合型等。  组合中常用到点缀物(或称配角),如果有器型动感适当的自然原石,无疑是
期刊
一、山西奇石赏玩历史源远流长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精卫衔木石填海”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蚩尤、炎帝(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用石制做各种劳动工具。中
期刊
人生在世,谁能长留,人生旅途又有谁能购得返程票?然,能如树开先生在事业有成的同时又在收藏界享有盛誉的屈指可数。  树开先生为人忠厚谦和,表里如一,在石界是位备受尊敬的长者,他的仙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兄长、好石友,愿天下以树开先生为师、为兄、为友的共好,思之、敬之、勉之。  石道无涯,石招善友,石在犹人。唯思尚飨,愿树开兄在天堂亦能有石可爱。  友人追忆  沈宽  陈树开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文尔
期刊
谒金门  波涌吉,山海玉蟾如意。钟秀永恒藏秘密,宝成神妙器。笃信灵通梦笔,伟业昭彰真谛。大德善友来贺禧,泰和天石启。   面对此奇石,思意颇多,恍然进入了灵空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吟诵《春江花月夜》的声音仿佛在耳旁晌起。这画面又像不像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母亲河——黄河的“s”形乾坤湾在某个时期的样子?当年太昊伏羲氏是不是就在这里创《易》?无锡惠山泉旁的华彦钧对泉月倾诉
期刊
读懂一块奇石,远比读懂一篇深奥的古典文学更具有吸引力。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前不久,偶然在一位奇石收藏爱好者杨先生家中见到一块形制特别的灵璧石,爱不释手。据杨先生告知,该石收藏时间甚久,可是它的名字,迟迟未定下来,有的说叫“天桥”,有的说叫“漓江情”,也有的说叫“枫桥夜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他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时也是语塞。经过一番思考后,忽然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
期刊
2012年,“孺石斋”在成都天府花城奇石展期间开办的个人墨画石展,在川内引起了轰动,随即迅速掀起了一股墨画石热。很快,各地石友闻讯赶来,墨画石热潮开始向全国蔓延。  办给石农看的展览  殊不知,“孺石斋”这次展览针对的目标群体,既不是石界新贵也不是资深藏家,而是天天在长江边捡石的石农。圈里的资深藏友来参观,尽可驻足赏玩、品味,展览方则鲜少主动上前介绍藏品。可是一有从川内各地赶展的石农来看石头,一定
期刊
“陈老二现象”就是陈老二在其部分小品组合中过多地使用配件,把原本一般的石头演绎得很精彩,并在石家庄石展上获得金奖。人们担心的是:一般的石头靠许多精美的配件和高超的艺术展演获得金奖,今后评奖是评石头,还是评配件和创作人的艺术水平?小品组合赏玩要走向何方?这种担心很有必要!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看。  一是从陈老二创作的角度去看,其本人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奇石赏玩技巧,精心的构思、巧妙的
期刊
戈壁的鱼 刘冰  戈壁若是海,石便是这海中的鱼鳞片上泛着日与夜的光辉。而昔一沙就是石得以生息吐纳的养分。戈壁的灵魂,苍茫雄壮、桀骜不驯,深深地印在了石的身上。石,昂首龇牙,保持着本初的执着与坚守,粲然若生。  荷塘情趣 刘芳  湾湾溪水过桥东,  醉遇清荷香正浓。  月满湖东叶捧莲,  忽闻夏蛙第一声。  观音山 李式襄  山景起势直方,敦实沉稳,渐高渐秀颀,独峰入霄汉。平地起雄峰,挺拔劲健,壁立
期刊
赏石蔚为风潮,行之有年,然而赏石的美学依据却始终未建立,笔者玩石多年,又具备学院的美术训练,遂厚颜在此浅论赏石美学,以供石友参考。  大体而言,雅石作品可从两个层面来欣赏,一为“形”,一为“神”。古人又把形称“形质”,神称“性情”。具体而言,形指的是雅石的外在形状,举凡雅石的形态,如圆满、方正、平稳等,则是形。神则指雅石的内在精神,是雅石内蕴的修养、个性与品玩者的思想情感。形表现出雅石的原本面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