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属于创新的制度,本文在介绍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其基本功能和构成要件做了简要分析,最后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做出具体阐释。
  关键词:惩罚性损害赔偿;特征;功能;构成要件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
  惩罚性赔偿,又称示范性赔偿,或报复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特征
  1.有关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具有公私混合法的性质
  惩罚性损害赔偿是国家通过对违法行为人实施惩罚行赔偿,从而遏制不法行为的再次发生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即国家为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强制性干预,体现了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公法性。同时惩罚性损害赔偿也包含着对受害人提供补偿损害的一面,且该法律关系的双方主体地位平等,赔偿金直接支付给受害人而非国家,故体现了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私法性。
  2.惩罚性损害赔偿是严厉性程度较高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
  惩罚性赔偿责任与补偿性赔偿责任同属民事责任形式,惩罚性赔偿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赔偿责任。惩罚性赔偿是在承担补偿性民事责任基础上承担的追加赔偿责任,其用意在于给予责任人施加精神痛苦以达到惩罚、遏制之功效。而补偿性民事责任一般并不有意识地涉及责任人的精神痛苦,它是严格按照民事主体平等性的要求来给予相应的救济,即以补偿受害者的实际损害为根本目的。因此,惩罚性损害赔偿与补偿性损害赔偿相比,其严厉性程度要高。
  3.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
  刑事责任是严厉性最高的一种责任形式,法无明文规定不惩罚是承担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法系国家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现状,为防止我国惩罚性赔偿的滥诉,惩罚性损害赔偿亦由法律予以明文限定。相关法律规定须做到:首先对于什么或哪类行为在什么情况下适用惩罚性赔偿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即适用范围和适用标准法定;其次是对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或者界限或者计算方法作出明确规定,即赔偿数额法定;最后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法律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三、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基本功能
  1.补偿功能
  惩罚性赔偿依附于补偿性赔偿,其数额均高于甚至大大高于补偿性赔偿,可使受害人得到充分弥补和赔偿。首先,补偿性赔偿对精神损害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补救,精神损害是无法通过金钱价额予以计算的,而且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何谓“严重精神损害”司法实践往往难以界定。因此,许多情况下采用惩罚性赔偿能使精神损害的受害人真正得到充分的经济补偿和精神上的抚慰。其次,许多情况下人身伤害的损失是难以证明的,而且伤害往往具有潜在的复发性,实难对受害人提供充分补偿,只有采用惩罚性赔偿才能更充分地补偿受害人遭受的实际损害。再次,受害人提起诉讼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特别是与诉讼有关的费用,只有通过惩罚性赔偿才能补救。
  2.惩罚功能
  惩罚性损害赔偿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惩罚性,它是严厉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惩罚性损害赔偿以受害人实际损失的发生为适用前提,但赔偿数额不以实际损害为标准,它通过对故意的、恶意的实施不法行为的人强加更重的经济负担,来惩罚和制裁不法行为。惩罚性赔偿金不同于补偿性赔偿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在于惩罚和制裁严重过错行为,显示出法律对主观过错较为严重的行为的否定态度。
  3.遏制功能
  传统民法上的损害赔偿乃补偿性赔偿,其在性质上可视为一种交易,即不法行为人以一定数量的赔偿额交换等值的受害人的权益,补偿性赔偿使得不法行为人所获取的总价值往往大于获得赔偿的受害人权利的价值,使得不法行为人在赔偿之外尚有“剩余”,不法行为人通过其行为在总体上获得“不当得利”。可见,微观上的补偿性赔偿并不能在宏观上达到遏制不法行为的目的,即无法取得一般预防的作用。如果能确定不法行为的成本及预期的赔偿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合理的惩罚比例或数额,进而确定合理的惩罚性赔偿,以使不法行为人在总体上无利可图,甚至获得负收益,即通过对主张索赔权利的受害人给予惩罚性赔偿,使不法行为人向主张权利者支付等于或大于所有受该不法行为人损害的人应获的赔偿额,达到遏制不法行为人的目的。在无利可图,甚至是获取负收益的情形下,理性的行为人就会放弃其行为。故而微观上的惩罚性赔偿在宏观上具有惩罚、遏制理性行为人的功能。
  4.激励功能
  此处所言的激励,主要是指对受害人积极请求法律途径救济的激励,同时也包含着促使加害人及潜在的加害人对守法的激励的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某些情况下被告从其不法行为中所获得的利益是巨大的,而受害人在责任确定到得到损害赔偿之间有一个中间过程,通常在这个中间过程中存在某种实现困难,如加害人难以确定、举证不能、请求赔偿的成本太高等,受害人可能不愿意为获得并不是太高的赔偿金而提起诉讼,甚至可能因为担心不能举证证明损害的存在而面临败诉的危险,从而不愿意提起诉讼。在此情况下,通过惩罚性赔偿可以鼓励受害人为获得惩罚性赔偿金而提起诉讼,揭露不法行为并对不法行为予以遏制,以此达到对权利行使的激励和对守法的激励的双重目的。
  四、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1.主观过错较为严重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性质决定其比一般侵权赔偿有更加严格的主观要件标准,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对一般的过失行为并不适用。否则将达不到惩罚性损害赔偿之惩罚、遏制非法行为的目的,同时违反了建立该制度的初衷。
  2.客观行为具有不法性和道德上的应受谴责性
  针对被告的行为已严重违反社会道德水准,超出人们可容忍的范围,是一个价值判断,没有明确的公式,需要法官根据其形成的社会经验加以判定。
  3.造成实际严重损害后果
  受害人必须要首先证明已经发生了实际损害,而且这种损害由被告的行为造成的。惩罚性赔偿必须依附于补偿性赔偿,我国补偿性赔偿责任的构成以存在损害为前提,故只有造成损害才有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可能。如果连补偿性赔偿都谈不上,那么损害后果就不严重,也没必要适用惩罚性赔偿加以遏制。
  4.行为和损害结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实际损害必须是被告基于其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心理状态下的行为直接造成的,否则被告承担责任无法律上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程梦曦,郑娇,蔡璐.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之我见[J].致富时代月刊,2012,(4):148-149.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司法理念着重强调对罪犯的惩罚,在当前司法模式中根深蒂固,并在国家刑事立法中全方位的体现,具体体现在对罪犯的追诉和惩罚主要是通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来进行,但其忽视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矛盾性,忽视了对被害人权利的应有保护,被害人的权利被淡化直至边缘化。  关键词:社区矫正;恢复性司法;受害人参与  一、问题引入:我国现行社区矫正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气体燃料动力船舶检验指南》为主要依据,同时关注海船检〔2012〕48 号文件和海船检〔2012〕307号文件等相关要求, 结合船舶改造图纸审查过程, 重新梳理和归纳了各规范及文件对 LNG燃料动力船舶布置及各系统的要求, 提出了审图时应关注和注意的重点。  关键词:LNG; 船舶改造; 图纸; 审查  随着内河船舶“油改气”项目的逐步推进, LNG燃料动力船舶改造逐步进行, 如何根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与网络和电子商务紧密联系的网络经济犯罪也日益严重。作为一种犯罪的新形式,网络经济犯罪是指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从而为自己获取经济利益而实施的经济犯罪。  关键词:网络经济犯罪;特点;表现方式  由于网络和通讯技术发展迅速,在网络上的经济活动已成为发展潮流,电子商务、电子银行和网络上的营销等经济活动为
期刊
一、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概述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含义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出台之前,对逃逸的含义认识是比较混乱的,这也造成了在司法适用中没有统一标准。《解释》第3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①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根据《解释》的规定逃逸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基于逃避法律追究目的而逃跑,逃避抢
期刊
摘 要:反垄断法,又被称为经济宪法,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根本经济法,在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成熟。论文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法民事诉讼制度的相关立法经验,从基本理论入手,分析各国规定的反垄断诉讼制度,并由此总结出反垄断诉讼的一般性规律。最后,根据这一规律提出我国反垄断诉讼制度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反垄断法;私人诉讼;经验借鉴  引言  诉讼的直接功能是定纷止争。但其更深层的功能是通过化解纠纷、界
期刊
摘 要:当今对裁判文书说理写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裁判文书中表述和评析辩护意见,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写作,并与定罪量刑合理统一,以此提升司法公信力,已成为当今刑事法官的共识。  关键词:刑事;辩护意见;裁判文书;说理  一、命题提出:辩护意见是来自被告人的呼唤  本文所称的辩护意见,仅指在法庭审理阶段,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的相关辩解和辩护意见,应为广义的辩护意见,非仅包括被告人辩解。针对不同的辩护
期刊
摘 要:刑事和解制度是符合刑事司法发展的产物,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对于刑事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解决无疑是较好的方案,然而司法实践中对于刑事和解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仍有诸多分歧的地方,正是这种模糊的区分,导致施用这一制度不够“顺畅”,本文立足于司法实践,分析刑事和解及其相关概念以求更好的施用刑事和解,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刑事和解;民事诉讼调解;附带民事诉讼  一、
期刊
摘 要:我国《合同法》一个突出的亮点,就在于该法第52条第5项明确了合同无效的判断标准,从而为正确认定合同效力、贯彻鼓励交易的原则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合同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无效合同;判断标准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虽然属于引致条款,但较之于其所要引致的内容,是清晰明确的,即严格限定了法官应当援引的条款的范围。依据该规定,一些公法规范
期刊
摘 要:网络著作权是以传统著作权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项专有权利,目前我国网络著作权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微博著作权为例,首先介绍了微博的发展情况,对当前网络信息传递与沟通方式进行说明,然后针对微博诞生以来所发生有关著作权的纠纷,分析微博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著作权侵权损害责任如何认定,以及相关的权利如何得到保护,并对微博著作权维权意识提出相关法律保护及建议。  关键词:著作权;侵权;法律保护;微博  
期刊
摘 要:之所以设立保荐人制度是旨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发行人质量,是我国证券发行、上市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次变革,目的在于推动资本市场和从业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真正尽到对发行人申请上市发行尽职推荐、持续督导、及时披露重要信息,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对发行人约束制约,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市场稳定。保荐人制度对发行上市的公司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了规定,明确了责任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