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条件下课堂教学管理环境的创新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200630990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条件下,我们的课堂管理要对师生关系准确定位;要形成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意识;要创设合理环境,形成创新氛围;要建立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课堂行为评价标准。教师在课堂管理时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手、口、脑,凝聚和吸引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真正成为解放学生的地方。而创新课堂管理环境是实现解放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理安全;课堂教学;管理环境;课堂时空;认知环境;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04-04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是比较欢迎那种自由、安全、平等的课堂环境,喜欢那种回归生活的课堂,根本不喜欢那种“军事化”的课堂。他们在“军事化”课堂上会受到很大的压抑和限制,会感到身心疲惫。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要创造就需要一定的环境,那么如何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管理环境呢?
  
  一、创设课堂心理安全环境
  
  任何创新无论从外界环境,还是心理环境来讲,都可能会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突然发现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却与其他同学的观点明显不同,甚至与教材也有出入,其见解独到。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会怎样处理呢?是放弃自己的问题随大流呢,还是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分享呢?我想,这完全取决于这个学生所处环境条件:如果环境条件安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失误或错误,他肯定会提出来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研究方案来与大家交流、研讨。反之,如果环境不安全,他可能宁愿放弃,也不想承担来自教师或同学的种种冷嘲热讽。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课堂安全心理环境是指一种不受传统缚束,不屈从于权威,敢想、敢说,没有威胁、歧视,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创设这种环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形成这样的特征:承认自己而不怕别人笑话或讽刺,实话实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思维和想象。
  1.放下架子。
  陶行知先生说:“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就是要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导师,由权威者转变为参与者,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放下架子,丢掉惟我独尊思想,改变一言堂作风,提倡师生平等,创造出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气氛,还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质疑的权力。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从对教师的敬畏、依赖情绪中解放出来,把教师当成可信赖的朋友,从而感觉到自己发表意见时是安全的,于是不管什么情况都敢想敢说,进入良好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如果教师确实有失误行为时,不妨虚心接受并说声:对不起,老师错了。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尊重,觉得教师真实、可信赖,与教师关系反而会更加密切,以后在课堂上会变得更加认真而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安全自由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放飞想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家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孩子非常渴望表现,但由于生理、基础、学识、修养、个性等形成的差异,表现为有的口齿不清,有的说话如连珠炮、有的忸怩等。这时候教师是以教学任务完不成为借口匆匆打断学生的表述呢,还是以关爱的态度微笑着继续倾听?答案是后者,因为后者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从而感到自身是安全自由的,下次还肯主动探究、畅所欲言。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的感觉是多么美妙,学生在这样安全的心理环境下,还有什么话不敢讲,什么疑问不敢提?
  2.允许出错。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逐步接受逐渐提高的过程。以前,教学中存在着过多的标准化: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死扣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与标准答案不相吻合的便予以否定。这种做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生在说、做这个过程中就难免出错,其实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反而是不正常的,我们可以说出错是孩子的权利。没有一个孩子是从一贯正确中成长起来的,都是在跌倒爬起、不断出错、改正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纠正错误的过程正是提高认识、增强自信、走向完善的过程。试想,学生若总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总是惴惴不安,又怎么能敢说、敢做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基础、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因素的关系,出错的机率还是很高的,这时教师就不能一口加以否定,而是需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创设一种比较安全的心理环境,消除紧张不安,再次投入到积极思维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和消极的(或减力的)两方面,前者可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如喜悦可促使人积极地行动;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悲伤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允许学生出错有助于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并使他们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在这种前提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呵护,问题意识也得以萌发,他们的思维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一些新奇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也随之产生。
  3.赏识鼓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因兴趣而定,兴趣的获得常常因教师的水平而定,如何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其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兴趣?那就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珍视它,大家知道,一次表扬鼓励胜过千次的批评,孩子在学习竞争中如果能够成为“受奖者”,那将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语我能幸福两月。”莎士比亚也曾说:“称赞,即是我的薪俸”。这些大文豪的话语表明:表扬赏识是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自己得到社会、别人的承认。学生也不例外,得到老师的称赞、肯定,就情绪饱满,奋发向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嫩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未曾料到的问题或看法时,应充分重视,不仅给予赞扬与鼓励,而且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在这样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给予自由的课堂时空
  
  在传统课堂管理中,教师是学生一切行为活动的主宰者,课堂管理就是管束和控制,学生成为教师监控下的“机器人”,他们不能乱动、乱说,甚至连坐姿也要受到严格规定。不举手是不能回答问题的,对于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或偶尔插嘴者,就会受到老师的严厉训斥。久而久之,课堂纪律表面上看来有章有序,但一个个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的孩子,却被训练成了精神抑郁、情感淡漠、目光呆滞、顺从乖巧的“好学生、好孩子”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管理呼唤人文化的管理,要求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育管理时说:“一条简单而明智的真理,那就是: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不需要处处都用禁律去约束孩子,而是要解除对他们的这种禁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去活动。”
  1.还给学生权利。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管理的主体,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的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已不再要求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做一个单纯的“知识仓库”,而是突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以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因此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必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善问”能力。因为只有善问的学生才能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而这正是学习的原动力。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其次,只有善问的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改变教学中教师一人滔滔不绝讲授的局面,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活跃。
  第三,只有善问的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具有多种多样的思维形式,尤其是值得称赞的发散性思维、挑战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才能在教师有序地指导启发下把知识由浅入深,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并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只有善问的学生才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智力活动方式和反应速度,根据反馈信息检验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还给学生评价权,包括自评与评价他人、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温馨提醒等。我们接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渴望得到重视和信任。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机会。这样的民主气氛给全体学生、尤其是差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客观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表现自己、得到表扬的机会,大大促进了他们的进取心,班级中逐渐形成民主团结、奋发向上的氛围。
  还给学生合作权,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整合、学会评价等。
  2.扩大交流范围。
  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准,因此对同一事物他们的感知肯定有较多的不同,这就是差异。存在差异就需要平衡,怎样平衡?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交流。
  在现在的课堂管理中或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学生交流的范围仅局限于固定的同座或前后座,这样的交流就使差异平衡的程度大打折扣。因为班级中将会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得不到机会,与那些优秀的同学进行交流,与教师交流。如果同座或者前后座的同学水平几乎差不多,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种交流其实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表现,或者说只是为教师的某种需要而服务的。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师生情感的对立、关系的错位、学生学习动机的减弱或消失、教学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日积月累还会进一步的扩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时间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扩大他们的交流范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优秀者交流,与教师交流。教师应该遵循“生生互助”原则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求同存异。交流讨论的方式要不拘一格,可以同桌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桌四人一组,还可以一个学习小组或其他的组合形式。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捕捉各方面的信息,这儿听听,那里坐坐,必要时可以加入交流讨论的小组里去,摆问题、谈看法、置悬念、巧点拨,激活学生思维,推动交流讨论步步深入。另外,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必须安排充分,要求学生人人各抒己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形成群情激越,发言争先恐后、波澜迭起的交流讨论氛围,追求“无师自通”的教学境界。
  
  三、提供信任的认知环境
  
  也许有人担心:如果给了学生安全、自由的环境,他们不去认真学习怎么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它反映出师生之间潜在的信任危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许多教师才不敢放开手脚去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把本该由学生来做的事情,最大范围地给包办下来,进而代替他们去做了。于是,学生减少了很多获取知识的途径,省去了许多必要的思考,获得的全是所谓的“知识的精华”;而对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却浑然不知或知之甚少。表面看来好像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此下去,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学生怎能不累,教师岂能不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未来的“文盲”界定为“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在学习上何时才能自主、自立、自强?
  笔者认为,我们教师首先应完全打消各种顾虑,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安全、自由、信任、尊重的认知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他们,放手让他们去认知、去发展,不要担心或害怕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问题那倒是不正常的。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中深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去仔细观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解决在这些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而且是不会出现许多管理上的困难和问题的,恰恰相反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个学习环境,而去主动、积极地学习,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因此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对于极个别有可能出问题的学生,我们要对其进行重点的服务和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抓重点、促发展”的内涵。
  
  四、投入爱的管理艺术
  
  “love”(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这种爱不仅包括学生间的友爱,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敬爱。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过程是极其广泛的。在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学习活动是压抑的、低效的,教育的功能也是苍白无力的。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呼唤人文化的管理,实质也就是爱生的管理,要求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要尊重、信任、关爱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交往、价值观念、审美感受、情感交流。要将管束变为引导,将压制变为唤醒。因此,课堂的管理应全面地体现情感的交融,关注学生各种认知活动,给学生更广泛的心理支持,进而建构一个平等的、安全和谐的、宽容悦纳的、服务支持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协助的精神;重视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度,找准心理情感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向师性”,实现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无论是师生间还是生生间都能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以信任换取信任,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广大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给学生建构平等的人际关系,自由、安全、创新的认知发展空间,让他们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在心灵上都有一种自由感、安全感、解放感。让我们的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明显的差异得到平衡,巨大的潜能得到开发,创造的才华得以显露,思维的灵感得到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地闪现,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冯荣光】
其他文献
<正> 例一:陈&#215;&#215;,51岁。1984年10月4日急诊入院。住院号:1730。50天前于长途旅院号:1730。50天前于长途旅行中月经至,时多时少淋漓不
进行了沼液对红薯叶面喷施的试验,结果表明,沼液喷施红薯,可增强红薯的抗旱能力,大薯块增多,小薯块减少,成熟期提前10~13天,可比对照增产15.2%,还可有效避免高海拔地区薯块遭受冻害。在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杂细胞沼气发酵的基质浓度、发酵温度、添加剂三因素进行批量发酵.结果表明,基质浓度对发酵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添加剂.发酵温度对发酵周期影响
例1.男,57岁,因膀胱癌晚期住院。入院时查体:T36.5℃,P78次/min。R18次/min,BP130/80mmHg(1IntoHg=0.133kPa),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给予生脉注射液6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进行了鲜蚕沙不同处理方式的启动、不同发酵原料的启动、不同季节蚕沙的启动对比。结果表明:蚕沙作为一种富含有机物的养殖业废弃物,完全可以替代猪、牛、鸡等畜禽养殖废弃物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如火如荼,"西方中心论"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内在本质的探析,认为伦理文化发展始终
前几天,爸爸出差去福州,我和妈妈也一同跟去。听说坐动车非常快,而且很平稳,我们决定坐动车。进了车站,只见一列长长的雪白的火车静卧在那里,一扇扇窗户整整齐齐地一字排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