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号2014Z004)《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
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校企联动,互补双赢、主动适应、深度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机制。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旅游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材编写、顶岗实习、毕业实践、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和企业的深层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旅游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笔者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谈点浅见。
一、对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国外,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当今之世,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国内,我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拿“长三角”经济区域为例,2010年.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贡献。当然,从国际比较分析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必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校企联动,互补双赢、主动适应、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运行机制,可以解决旅游管理理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四大矛盾:
1.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不匹配的矛盾。众多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践.学生岗位实习的岗位往往是单一的。也不完全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不确定性的矛盾。我国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是先接受专业教育,后实现就业的,现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因素。
3.旅游企业顶岗要求与学生顶岗能力不足的矛盾。企业以效益为要务,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但是.从院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尚缺乏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线等的适应性。
4.应用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急需人才“零距离”对接的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既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确定怎样的人才培养规格、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及内容、采取怎样的培养手段与方法等等,应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确定。但目前企业参与院校的积极性不高,院校密切联系企业的主动性不强.院校闭门造车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友情参与校企合作普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在国外,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当今之世,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对美国1929- 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测算,发现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3%。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用不同于舒尔茨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他的计算表明,美国1929-195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 35.3%。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迄今,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对于中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可以使自身获得收益,而且能够促进其他要素收益的增长,从而保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说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区域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 在国内,我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拿“长三角”经济区域为例,2010年.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贡献。当然,从国际比较分析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必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旅游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复合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走向多样化,既需要专科层次,也需要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
1.本课题首次提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就是合作形式由“院校主动性”向“企业主动性”转化,以合作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创新和超前性。
2.本课题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背景,对现代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中国旅游类专业高等教育主要任务的假设,在办学定位、管理制度、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独到观点。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丰富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理论,并对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1.把专业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
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企业的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
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校企共选订单学生。突破浅层次、向深层次校企合作推进。
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
2.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基础课程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要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教学也要成系统,应区别于岗位培训,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问题。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3.注重专业培训功能的拓展,发挥专业终身教育的作用
能否做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水平,专业办学要走出校园,主动承担企业培训,为企业培养在职人员;同时,面向希望更换职业或者返校“回炉培训”的毕业生,广泛开设专业培训课程。
4.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明确旅游管理类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把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
5.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让专业具有办学管理平台特征;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有计划、有落实;“双证书”融合沟通;合理确定基础教学比例,区别于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功能较强;具有“双师”结构团队特征;同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度高。
6.推进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专业建设应以特色(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示范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质量工程项目为牵引,把重点转向内涵建设上。制定和规范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规范和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
[2]王志勇,等.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3]贺绍禹.我国高职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02)
[4]崔民初.我国高职教育供求失衡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02)
[5]窦现金.欧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
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校企联动,互补双赢、主动适应、深度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机制。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旅游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材编写、顶岗实习、毕业实践、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和企业的深层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旅游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笔者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谈点浅见。
一、对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国外,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当今之世,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国内,我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拿“长三角”经济区域为例,2010年.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贡献。当然,从国际比较分析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必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校企联动,互补双赢、主动适应、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运行机制,可以解决旅游管理理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四大矛盾:
1.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不匹配的矛盾。众多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践.学生岗位实习的岗位往往是单一的。也不完全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不确定性的矛盾。我国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是先接受专业教育,后实现就业的,现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因素。
3.旅游企业顶岗要求与学生顶岗能力不足的矛盾。企业以效益为要务,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但是.从院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尚缺乏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线等的适应性。
4.应用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急需人才“零距离”对接的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既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确定怎样的人才培养规格、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及内容、采取怎样的培养手段与方法等等,应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确定。但目前企业参与院校的积极性不高,院校密切联系企业的主动性不强.院校闭门造车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友情参与校企合作普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在国外,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当今之世,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对美国1929- 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测算,发现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3%。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用不同于舒尔茨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他的计算表明,美国1929-195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 35.3%。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迄今,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对于中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可以使自身获得收益,而且能够促进其他要素收益的增长,从而保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说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区域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 在国内,我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拿“长三角”经济区域为例,2010年.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贡献。当然,从国际比较分析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必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旅游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复合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走向多样化,既需要专科层次,也需要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
1.本课题首次提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就是合作形式由“院校主动性”向“企业主动性”转化,以合作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创新和超前性。
2.本课题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背景,对现代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中国旅游类专业高等教育主要任务的假设,在办学定位、管理制度、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独到观点。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丰富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理论,并对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1.把专业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
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企业的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
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校企共选订单学生。突破浅层次、向深层次校企合作推进。
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
2.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基础课程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要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教学也要成系统,应区别于岗位培训,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问题。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3.注重专业培训功能的拓展,发挥专业终身教育的作用
能否做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水平,专业办学要走出校园,主动承担企业培训,为企业培养在职人员;同时,面向希望更换职业或者返校“回炉培训”的毕业生,广泛开设专业培训课程。
4.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明确旅游管理类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把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
5.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让专业具有办学管理平台特征;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有计划、有落实;“双证书”融合沟通;合理确定基础教学比例,区别于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功能较强;具有“双师”结构团队特征;同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度高。
6.推进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专业建设应以特色(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示范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质量工程项目为牵引,把重点转向内涵建设上。制定和规范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规范和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
[2]王志勇,等.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3]贺绍禹.我国高职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02)
[4]崔民初.我国高职教育供求失衡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02)
[5]窦现金.欧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