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关怀实际上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关心、呵护和尊重。实践证明,语文老师具有关怀性的教学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本文着力就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的关怀与尊重问题进行简单阐述。
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体现尊重关怀的必要性
1、学生个体渴望关怀与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关爱对他们而言显得异常重要。“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也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在当今,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缺少亲情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内心更需要关爱、沟通与尊重。
2、 课堂教学需要教学语言的关怀与尊重。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教育接受者。善意的、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教学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向师性,热爱老师教的学科,热爱老师的授课过程。而关怀与尊重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教师语言、行为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在于行为不歧视、不体罚,更在于言语不污辱,不讽刺。言语的伤刺有时候比行为伤害更令人难忘。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充满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是在认真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所流露的真情,在智慧中包含了沟通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课堂进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
二、教师语言体现关怀与尊重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少用否定语言,多用肯定语言;少用批评语言,多用赞美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差异,更要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用充满关爱、尊重的语言,如“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会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课堂上,学生才能得以言论自由,“百家争鸣”。教师尊重爱护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塑造出鲜明的学生个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体态语言的亲切和蔼。“亲其师”才能“信其教”。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喜爱自己。语文课堂上,教师用亲切和蔼的语气跟学生进行交流,会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称呼学生时,老师不妨亲热地叫他的小名,遇到名字是三个字的学生,老师可以只叫他的名,如“章雨思”,老师可以亲切地叫他“雨思”,相信学生一定倍感亲切,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会一下子拉近许多。面对学生,老师应常常把微笑挂在嘴边,充分发挥体态语的作用。摸摸学生的头,握握学生的手,每一次拥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无声地传递着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便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2、教学语言的诚恳谦逊。过去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些声音:“同学们弄明白了,听清楚了吗?”“听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再讲讲?”这样的课堂语言把老师“神化”为教学主体,教学权威,无形中来开师生距离。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对话时,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善意的批评,态度都应诚恳。
3、教学语言的平等宽容。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发言往往是不均衡的,有好有坏,有的精彩,有的可能是离题万里,常常会让老师有时喜时忧之感。这时候,教师的语言就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宽容他们。当学生不能回答时,多向学生说“没关系,再想想”。如在教学古诗《江上渔者》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进行背诵比赛的环节。为了让比赛激烈同时也体现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我有意识地请了每个大组中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轮到一个女同学进行背诵时,她怎么也不能背诵,急的满脸通红,组内的同学又都大声叫起来,她急得哭了起来。这时,我友好地说:“老师相信××同学一定能够背诵,我们先让她回座位休息休息,好不好?”全班同学都不再作声了。在进行集体背诵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自由背诵,此时我发现:那位女同学是那样用心、专注地朗读与背诵着。快到下课时,她主动举手要求背诵,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她把《江上渔者》完整地背了出来。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教师的平等宽容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川省平昌县实验小学)
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体现尊重关怀的必要性
1、学生个体渴望关怀与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关爱对他们而言显得异常重要。“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也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在当今,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缺少亲情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内心更需要关爱、沟通与尊重。
2、 课堂教学需要教学语言的关怀与尊重。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教育接受者。善意的、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教学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向师性,热爱老师教的学科,热爱老师的授课过程。而关怀与尊重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教师语言、行为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在于行为不歧视、不体罚,更在于言语不污辱,不讽刺。言语的伤刺有时候比行为伤害更令人难忘。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充满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是在认真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所流露的真情,在智慧中包含了沟通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课堂进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
二、教师语言体现关怀与尊重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少用否定语言,多用肯定语言;少用批评语言,多用赞美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差异,更要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用充满关爱、尊重的语言,如“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会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课堂上,学生才能得以言论自由,“百家争鸣”。教师尊重爱护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塑造出鲜明的学生个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体态语言的亲切和蔼。“亲其师”才能“信其教”。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喜爱自己。语文课堂上,教师用亲切和蔼的语气跟学生进行交流,会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称呼学生时,老师不妨亲热地叫他的小名,遇到名字是三个字的学生,老师可以只叫他的名,如“章雨思”,老师可以亲切地叫他“雨思”,相信学生一定倍感亲切,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会一下子拉近许多。面对学生,老师应常常把微笑挂在嘴边,充分发挥体态语的作用。摸摸学生的头,握握学生的手,每一次拥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无声地传递着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便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2、教学语言的诚恳谦逊。过去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些声音:“同学们弄明白了,听清楚了吗?”“听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再讲讲?”这样的课堂语言把老师“神化”为教学主体,教学权威,无形中来开师生距离。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对话时,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善意的批评,态度都应诚恳。
3、教学语言的平等宽容。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发言往往是不均衡的,有好有坏,有的精彩,有的可能是离题万里,常常会让老师有时喜时忧之感。这时候,教师的语言就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宽容他们。当学生不能回答时,多向学生说“没关系,再想想”。如在教学古诗《江上渔者》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进行背诵比赛的环节。为了让比赛激烈同时也体现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我有意识地请了每个大组中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轮到一个女同学进行背诵时,她怎么也不能背诵,急的满脸通红,组内的同学又都大声叫起来,她急得哭了起来。这时,我友好地说:“老师相信××同学一定能够背诵,我们先让她回座位休息休息,好不好?”全班同学都不再作声了。在进行集体背诵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自由背诵,此时我发现:那位女同学是那样用心、专注地朗读与背诵着。快到下课时,她主动举手要求背诵,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她把《江上渔者》完整地背了出来。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教师的平等宽容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川省平昌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