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与时代接轨,就要重视与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做到:第一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来提升历史趣味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第二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亲近感,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是通过信息技术运用促进学生历史学生方式的转变,培育并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5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初中历史也不例外。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历史素养,是历史教师的追求之一。笔者结合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从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历史亲近感、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等三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与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学科一样,都是初中才开设的新课程。这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学习有别于思想品德、语文等人文学科,无论是从研究方法、研究逻辑还是从学习需要等角度来看,其相对严谨的史料考据都需要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作为一门初中生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下的初中生都是2005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他(她)们的成长正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契合,且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较高。那么通过信息技术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既符合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时代性,又吻合了学生成长环境的实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是其一。其二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扁平化的历史实现立体化的过程,从而使历史知识转换为形象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历史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是教学手段的丰富化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初中历史教学也必须通过丰富化的手段来调节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尽管在历史学习之前,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系统的历史学习与日常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在笔者看来,就是从碎片化学习向系统化学习的转变,碎片化学习具有很强的双向选择性,即学生可根据自我兴趣加以选择。反之,系统化的学习则是单向选择性更强。在这一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就变得很重要。如让学生学习秦朝历史发展,远没有让他(她)们看《大秦帝国》来得有趣。笔者在《秦统一中国》一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剪辑有关影视片断,把秦统一中国的前提条件一一呈现出来,并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来,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发展、人民选择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快被学生总结出来,并对应相关影视资料进行说明。通过这种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介入,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不仅能系统理解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而且还会通过课后自行查找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挖掘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趣味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学生对历史越有亲近感,其教学效果就会越好。这一方面源于学生对历史亲近之后理解掌握需要;另一方面是建立亲近感后学习印象的深刻性决定了效果的提高。而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与历史学习之间的较好媒介,既有先天性的条件,如学生信息素养较高;又有后天性的优势,如历史知识的立体化呈现。因此,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对历史及历史课堂的亲近感,是现代历史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培养学生对历史及历史课堂的亲近感,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实际来培养其历史亲近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学生对自己的穿着打扮较为在意。因此,那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多次运用历史服饰其及文化表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有较强的亲近感。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不仅通过PPT图片、影视作品、史料呈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时期服装变化及其审美变化,而且还把其变化过程通过图片组合与当下流行服饰风格进行对比,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历史的原貌,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服饰有全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亲近感。在这一基础上,渗透单元内的历史学习,就找到了一个让学生亲近的突破口。如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就可以结合三国服饰文化加以分析,说明汉末期从文化、经济到社会发展的分崩离析局面。三国之间的服饰差异又为后来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前提,从而使历史服饰文化这一学生亲近感强的史料,转变为历史原貌变化的纽带,串联起整个单元的学习。而这一史料的信息化过程,又为历史学习的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提供了范式与切入口,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培育学生历史素养。
  在很多初中学生的印象中,历史学习就靠背诵与记憶力。这说明当前初中历史学习的最大痛点:由于知识点的繁多,且缺乏系统性历史逻辑的介入,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能靠背诵。诚然,背诵是学习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决不应该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同,也不应该是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方式。历史教师要通过自身历史素养的转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来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使之走向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从呆板化走向生动化、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历史规律的处理,使历史知识呈现出有利于学生识记与探索的学习局面。如朝代的记忆,历史教师可以用文学体裁的成熟运用与人类语言的运用,通过用PPT来呈现出大致的规律,像早期文学大体是四言诗歌如《诗经》,发展到秦汉开始转向五言,到唐宋七言及长短句即词成熟,最终成就了明清小说。这样一梳理后,并把每一个时代的著名作品列出,初中学生不仅对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历史朝代也会印象深刻,并引发学生对历史发展与人类语言运用的探究欲望。二是通过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使历史知识呈现出有利于学生逻辑发展与思考。当前初中历史学习极其缺乏历史逻辑的介入,因而使历史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而事实上历史知识是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的,如任何朝代走向没落的原因何其相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民心等方面原因,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规律,那么学生对历史的学生就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联系的知识体系。学生如果掌握这种历史逻辑,就可以加以扩大,将历史重大事件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而找到每个事件的独特性及历史发展的联系性。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得到很好的培养,历史素养也在不经意间得到培育。
  总之,信息技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有限制课堂时间,以激趣入手来培养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并在这一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知识联系,最终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敏超.浅析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166-167.
  [2]张凤娟,马斌.构建信息化课堂 引领学生学好历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5):49-50.
  [3]田瑛.借助信息技术、微课视频增加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趣味性——我晒课、我反思、我快乐[J].学周刊,2018(02):143-14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年来直播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成为移动直播的爆发期,全国范围内的直播用户规模呈现出了几何增长,国内的直播平台数量呈现出了爆发式的上升,传统媒体更是开辟了网路视频直播阵地,而今天新媒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产品业态。基于此,本文将从新媒体背景出发,针对高校内的《现场报道》课程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目前教学现状的分析,以网络直播进课堂为教学实践,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现场报道》课程的创新途径
期刊
【摘要】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许多诚信缺失的问题,该问题既影响资助工作的成效,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培养。本文将分析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与原因,探究应对资助工作中诚信问题的策略,力求保证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资助。  【关键词】诚信 贫困大学生 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24-01  在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级内科专科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随机选取1个班为观察组,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1个班级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对比2组学生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学习兴趣、理论知识掌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常规模式讲解内科知识
期刊
【摘要】低结构材料具备结构简单、功能多变性强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应用在区域活动中。基于此,本文将分析区域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收集分类。并研究区域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运用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保证低结构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保证低结构材料投放运用的适时性以及保证低结构材料投放运用的趣味性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区域活动 低结构材料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讲到理想信念问题,并且多方面地阐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观点和看法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起到引领作用。  【关键词】理想信念 大学生 引领  【课题项目】本文是西安思源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课题“习近平理想信念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作用研究”(项目编号:ⅩASY-A1804)阶段性成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现代学徒制环境下的校企合作也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本文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概念、作用以及应用原则分析现代学徒制环境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应用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它是集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一体的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高端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培养一线服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协调企业关系,与企业联合,借企业之水行教育之舟,以教育之本奠定企业之基。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期刊
【摘要】笔者借助名班主任工作室平台,在本校“海润生命”特色课程的引领下,在年级开展了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海洋文化”建设。通过年级文化建设活动,修炼海洋之心,铸就海洋之力,扬起海洋之帆;培养学生博大包容、崇尚力量、勇于探索的海洋情怀与品质,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成效。  【关键词】混合式 互联网+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7SCG082)、宁波大红鹰学院20
期刊
【摘要】针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把知识讲授转化为对问题求解能力的训练以及计算思维的培养,并以二维数组的为例展示了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最后介绍了课程实践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 问题求解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43-02  计算机程序设计目前是各个高校理
期刊
【摘要】文章从供给侧出发,分析了构建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因,从学生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两方面阐述了“课证融合”是适应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并从课程体系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学生实践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构建了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关键词】课证融合 应用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