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学好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可以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本身充满了神秘色彩,且带有很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程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让学生无法体会到历史的博大精深。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贯穿一些历史微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既要做到巧用,又要做到活用,且确保所采用的历史故事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在新课导入、悬念设置、释疑解惑、有益补充等环节进行应用,并在教学中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优化,才能实现历史故事教学的最优化,促进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以历史故事为辅的初中历史教学必要性分析
新课改倡导教师采取趣味性、真实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但是针对目前初中生自身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现状,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利用历史故事的悬念,强化学生注意力的提升,并通过完整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心理特征的迎合。而在此基础上,因为所有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逻辑顺序下出现的,其结局也具有一定逻辑顺序,学生在故事的脉络和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顺着历史故事发展的方向总结相应的规律,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强化。历史故事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虽然有些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并不重视,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故事的渗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故事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
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还充斥着深远的意象。教师利用历史故事开展历史教学,无疑也是想利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来降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同时,还能利用历史名人的高尚情操和品格来影响学生,他们对待事物的一些态度,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和看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所以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故事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念比较死板
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而且大多数的历史教师年龄较大,他们的资历比较老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并不屑于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纵观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和发展现状,就可以看出,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传统,墨守成规。
传统的历史老师,他们重视理论知识,在课堂的渗透,他们认为,只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从而才能提高升学率。这一部分老师,他们仰仗的是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能够根据学生多年来不同的发展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还是落实在自己传统的教育方法上。这类的历史老师将教材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忽略了历史,来源于实际,教材仅仅是课本这一重要的事实。因此他们开展教学无论是课前预习,制定教学方案还是课后训练都紧紧围绕于教材内容,反复的锻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能力,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成为被灌输的主要对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在面对历史学习时,采用的方法也只有死记硬背,他们将历史成绩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教育方法比较落后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只有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很多历史老师纷纷开始了创新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创新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历史教师的创新教育并不成功。
首先,表现在一些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也没有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来进行教育方案的设定,因此,制定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教师在创新的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创新活动中也没有开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的创新教育看似是对学生开展的有效策略,其实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
(三)教育重视理论知识,忽略情感体现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十分注重知识能力,并不考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他们认为,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才能确保学生成绩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历史知识教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
例如:在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围绕董存瑞这一事件设置了多种问题来询问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維能力,但是,教师忽略了董存瑞这一伟大精神对学生的影响,这已经违背了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此外,历史学科是属于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也是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历史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包含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所以它具备的素材,故事和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是十分丰富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恰当的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巧妙的设置历史问题,才能解决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教育受到传统观念比较深,因此,在创新道路上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三、以历史故事为辅的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一)新课导入中应用历史故事
在利用历史故事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时,导入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历史故事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通过精彩的故事,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有效地开展历史事件的讲解。常见的做法就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抽五分钟时间来播放或者讲解历史小故事,给历史课堂教学提供热身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历史故事情节的印象,同时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以“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进行陈述和说明。比如安史之乱是唐朝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教师可以利用一首诗的典故开展历史故事的讲解。“一记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讲的就是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通过杨贵妃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掌握唐玄宗后期腐败统治的史实,再进入课堂的主题,能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其的接受和认知。
(二)悬念设置中应用历史故事
在故事导入之后,往往需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其的思考,并主动地在课堂中寻求教师所给的答案。这就要求在故事导入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设置相应的悬念环节,引导学生在历史故事中理解悬念,通过历史故事来化解悬念,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进行《伐无道,诛暴秦》教学时,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采取讲解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揭竿而起”,在掌握秦国统一六国史实的同时,为后续的学习留下悬念和伏笔,将学生的研究欲望强烈的激发出来,从而达到导入教学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需要设置相应的悬念,例如利用《商鞅变法》的故事,思考为什么商鞅之后会遭致车裂之刑,并将秦王追捕商鞅的故事讲出来,促进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也能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秦王会遭到口诛笔伐。
又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这一历史故事,当然,在引入之前,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讲述辛亥革命结束之后,陶成章这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由于陶成章在会议中对陈其美的提议进行反驳,最终遭受刺杀。
在这一过程中,导入一个历史故事,再利用另外一个故事设置悬念,能有效的发挥故事串的作用,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利用历史故事,将整个历史事迹串联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进行联想,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释疑解惑中应用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切实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适当的在教学中做好历史故事的穿插,及时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释疑解惑。历史教学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朝代的变迁,这些朝代的政策内容和演变等等会使学生产生混淆,因此,适当的引进一些历史小故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这些小故事来分辨历史知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
例如:在初一上册教学中,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的有关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穿插,并引导学生掌握各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记住历史人物,并通过讲解人物历史故事强化学生对其的理解和认知。比如上面说到的“揭竿而起”的故事,以及其中的“鱼腹丹书”等故事,就能引导学生感受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事件。这样就能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感受到为什么陈胜、吴广会起义,也为起义的结果设置了悬念,并通过后续的学习,更好地进一步帮助学生的释疑解惑。
(四)历史故事作为有益补充的应用
因为有时候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是很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有益补充。通过将教学内容和历史故事进行有效的衔接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更好地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有益的补充。
例如:在讲解有关洋务运动的内容时,学生对于运动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往往难以全面的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以邓世昌的故事为背景,将邓世昌成长的经历利用PPT展示出来,从最初的救国理念、回国从军到最后的壮烈殉国的人生故事,从人物故事中了解到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其破产的原因,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其说服力。又或者在讲解五四运动的内容时,学生了解到五四运动是由于巴黎会谈失败,山东的主权被日本和德国分来分去,签定协约就代表着国家领土失去完整性。老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电影资料,为学生播放,顾维钧为巴黎会谈做出的一些贡献,了解顾维钧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贡献,以及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爱国情怀。
四、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设置课前悬念,引出所学内容
传统的历史教学形式都是教师在课前通过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就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这时候,往往很多学生还未进入到学习状态,这样势必影响到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历史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微故事,并设置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猜想,然后再讲解新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前设置一些悬念引出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同时,还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模式,有效的推动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述《人类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女娲黄土造人的传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讲完后告诉学生人类并不是由女娲造出来的。那么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引出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巧妙的收尾,讓学生意犹未尽
如果一堂课收尾得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将整节课安排的满满当当,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回顾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的设计,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一段巧妙的收尾,勾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犹未尽,期待下次的历史教学。教师在课堂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为学生讲述一段与下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微故事,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这样就取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四度赤水》《过雪山,草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长征到底有多难,从而教导学生面对困难时,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者重点,都可以先通过恰到好处的引用历史微故事来突破,再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又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时,教师可以首先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情况,为学生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例如白起、四君子、齐桓公等,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来贯穿历史,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后,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当时秦国是如何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的。这种故事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赶走学生在下半节课中产生的疲劳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整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互动,授课方式单一、枯燥,师生之间很难产生共鸣。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生对网络信息有了一定的接触,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生的这一特点,结合网络技术来进行授课,以增强課堂的趣味性。
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将教育信息化贯彻落实到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优点,将历史事件再现在学生眼前,是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的演变,在历史上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历史这一学科的感悟。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方式对历史微故事的情节进行再现,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历史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令人记忆犹新。
例如在上《鸦片战争》一课时,如果只是对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知识方面进行讲解,会让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无关或者太遥远,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微故事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上半叶,清朝统治走向衰落,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迫切要求开拓世界市场,英国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从而引发了鸦片战争的发生。
例如在讲述武则天这一著名历史人物时,学生只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且受到电视剧一些错误的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认知上产生一定的偏差,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对电视剧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指出,并引导学生正视历史,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记录片,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但是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创新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就是不能更变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创新教学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入历史故事,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才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任务的推进。教师需要意识到历史故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我们切实注重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真实性以及针对性,并且教师在教学语言艺术上也需要优化,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真实的历史片段、影视资料进行再现,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最终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既要做到巧用,又要做到活用,且确保所采用的历史故事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在新课导入、悬念设置、释疑解惑、有益补充等环节进行应用,并在教学中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优化,才能实现历史故事教学的最优化,促进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以历史故事为辅的初中历史教学必要性分析
新课改倡导教师采取趣味性、真实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但是针对目前初中生自身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现状,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利用历史故事的悬念,强化学生注意力的提升,并通过完整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心理特征的迎合。而在此基础上,因为所有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逻辑顺序下出现的,其结局也具有一定逻辑顺序,学生在故事的脉络和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顺着历史故事发展的方向总结相应的规律,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强化。历史故事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虽然有些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并不重视,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故事的渗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故事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
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还充斥着深远的意象。教师利用历史故事开展历史教学,无疑也是想利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来降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同时,还能利用历史名人的高尚情操和品格来影响学生,他们对待事物的一些态度,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和看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所以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故事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念比较死板
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而且大多数的历史教师年龄较大,他们的资历比较老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并不屑于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纵观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和发展现状,就可以看出,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传统,墨守成规。
传统的历史老师,他们重视理论知识,在课堂的渗透,他们认为,只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从而才能提高升学率。这一部分老师,他们仰仗的是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能够根据学生多年来不同的发展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还是落实在自己传统的教育方法上。这类的历史老师将教材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忽略了历史,来源于实际,教材仅仅是课本这一重要的事实。因此他们开展教学无论是课前预习,制定教学方案还是课后训练都紧紧围绕于教材内容,反复的锻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能力,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成为被灌输的主要对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在面对历史学习时,采用的方法也只有死记硬背,他们将历史成绩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教育方法比较落后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只有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很多历史老师纷纷开始了创新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创新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历史教师的创新教育并不成功。
首先,表现在一些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也没有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来进行教育方案的设定,因此,制定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教师在创新的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创新活动中也没有开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的创新教育看似是对学生开展的有效策略,其实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
(三)教育重视理论知识,忽略情感体现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十分注重知识能力,并不考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他们认为,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才能确保学生成绩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历史知识教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
例如:在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围绕董存瑞这一事件设置了多种问题来询问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維能力,但是,教师忽略了董存瑞这一伟大精神对学生的影响,这已经违背了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此外,历史学科是属于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也是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历史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包含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所以它具备的素材,故事和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是十分丰富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恰当的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巧妙的设置历史问题,才能解决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教育受到传统观念比较深,因此,在创新道路上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三、以历史故事为辅的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一)新课导入中应用历史故事
在利用历史故事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时,导入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历史故事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通过精彩的故事,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有效地开展历史事件的讲解。常见的做法就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抽五分钟时间来播放或者讲解历史小故事,给历史课堂教学提供热身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历史故事情节的印象,同时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以“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进行陈述和说明。比如安史之乱是唐朝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教师可以利用一首诗的典故开展历史故事的讲解。“一记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讲的就是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通过杨贵妃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掌握唐玄宗后期腐败统治的史实,再进入课堂的主题,能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其的接受和认知。
(二)悬念设置中应用历史故事
在故事导入之后,往往需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其的思考,并主动地在课堂中寻求教师所给的答案。这就要求在故事导入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设置相应的悬念环节,引导学生在历史故事中理解悬念,通过历史故事来化解悬念,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进行《伐无道,诛暴秦》教学时,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采取讲解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揭竿而起”,在掌握秦国统一六国史实的同时,为后续的学习留下悬念和伏笔,将学生的研究欲望强烈的激发出来,从而达到导入教学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需要设置相应的悬念,例如利用《商鞅变法》的故事,思考为什么商鞅之后会遭致车裂之刑,并将秦王追捕商鞅的故事讲出来,促进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也能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秦王会遭到口诛笔伐。
又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这一历史故事,当然,在引入之前,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讲述辛亥革命结束之后,陶成章这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由于陶成章在会议中对陈其美的提议进行反驳,最终遭受刺杀。
在这一过程中,导入一个历史故事,再利用另外一个故事设置悬念,能有效的发挥故事串的作用,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利用历史故事,将整个历史事迹串联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进行联想,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释疑解惑中应用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切实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适当的在教学中做好历史故事的穿插,及时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释疑解惑。历史教学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朝代的变迁,这些朝代的政策内容和演变等等会使学生产生混淆,因此,适当的引进一些历史小故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这些小故事来分辨历史知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
例如:在初一上册教学中,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的有关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穿插,并引导学生掌握各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记住历史人物,并通过讲解人物历史故事强化学生对其的理解和认知。比如上面说到的“揭竿而起”的故事,以及其中的“鱼腹丹书”等故事,就能引导学生感受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事件。这样就能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感受到为什么陈胜、吴广会起义,也为起义的结果设置了悬念,并通过后续的学习,更好地进一步帮助学生的释疑解惑。
(四)历史故事作为有益补充的应用
因为有时候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是很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有益补充。通过将教学内容和历史故事进行有效的衔接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更好地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有益的补充。
例如:在讲解有关洋务运动的内容时,学生对于运动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往往难以全面的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以邓世昌的故事为背景,将邓世昌成长的经历利用PPT展示出来,从最初的救国理念、回国从军到最后的壮烈殉国的人生故事,从人物故事中了解到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其破产的原因,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其说服力。又或者在讲解五四运动的内容时,学生了解到五四运动是由于巴黎会谈失败,山东的主权被日本和德国分来分去,签定协约就代表着国家领土失去完整性。老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电影资料,为学生播放,顾维钧为巴黎会谈做出的一些贡献,了解顾维钧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贡献,以及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爱国情怀。
四、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设置课前悬念,引出所学内容
传统的历史教学形式都是教师在课前通过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就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这时候,往往很多学生还未进入到学习状态,这样势必影响到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历史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微故事,并设置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猜想,然后再讲解新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前设置一些悬念引出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同时,还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模式,有效的推动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述《人类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女娲黄土造人的传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讲完后告诉学生人类并不是由女娲造出来的。那么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引出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巧妙的收尾,讓学生意犹未尽
如果一堂课收尾得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将整节课安排的满满当当,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回顾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的设计,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一段巧妙的收尾,勾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犹未尽,期待下次的历史教学。教师在课堂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为学生讲述一段与下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微故事,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这样就取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四度赤水》《过雪山,草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长征到底有多难,从而教导学生面对困难时,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者重点,都可以先通过恰到好处的引用历史微故事来突破,再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又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时,教师可以首先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情况,为学生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例如白起、四君子、齐桓公等,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来贯穿历史,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后,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当时秦国是如何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的。这种故事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赶走学生在下半节课中产生的疲劳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整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互动,授课方式单一、枯燥,师生之间很难产生共鸣。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生对网络信息有了一定的接触,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生的这一特点,结合网络技术来进行授课,以增强課堂的趣味性。
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将教育信息化贯彻落实到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优点,将历史事件再现在学生眼前,是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的演变,在历史上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历史这一学科的感悟。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方式对历史微故事的情节进行再现,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历史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令人记忆犹新。
例如在上《鸦片战争》一课时,如果只是对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知识方面进行讲解,会让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无关或者太遥远,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微故事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上半叶,清朝统治走向衰落,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迫切要求开拓世界市场,英国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从而引发了鸦片战争的发生。
例如在讲述武则天这一著名历史人物时,学生只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且受到电视剧一些错误的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认知上产生一定的偏差,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对电视剧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指出,并引导学生正视历史,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记录片,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但是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创新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就是不能更变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创新教学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入历史故事,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才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任务的推进。教师需要意识到历史故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我们切实注重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真实性以及针对性,并且教师在教学语言艺术上也需要优化,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真实的历史片段、影视资料进行再现,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最终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