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干族文化变迁是与所在的移民国家长期直接接触后进行的文化选择。东干群体在移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将中亚的主流物质文化环境与东干人传统文化特征相结合,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找到适合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同时,通过分析中亚东干族跨国民族的形成过程及其主流文化适应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来说明东干族如何对待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从而在国家意识的基础上发展同东干族族的文化联系,为民族文化发展及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关键词】东干族; 文化变迁; 文化适应
东干族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伙伴。早期的东干移民,面对陌生的文化体系,在本身固有的文化和新环境的主流文化间找到了平衡点。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做出适应性的选择,与中亚各族文化多元并存、和谐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服饰文化的适应
服饰变化最显著。东干男子放弃满清右衽长袍或坎肩,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剃光头发,戴上了中亚各族的冬皮帽和西式帽子,代替以当地诸突厥民族的紧身外衣、无袖外衣和长袍,穿上了鞑靼人的坎肩、乌兹别克人的长衫、俄罗斯人的皮靴、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的皮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干族妇女已经普遍穿吉尔吉斯式的连衣裙。东干人对周围的服饰文化所采用的是开放而又保守的策略: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缩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拉近与其他民族的距离,又对服饰文化加工改造,以适合自己的民族特征和审美情趣。
(二)居住格局与建筑文化的适应
在新环境中,他们逐渐学会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如房盖铁、胶合板和玻璃等,学会细木工、油漆工艺,“东干移民开始渐渐改变了住宅的民族类型,并接受了较好的当地房屋类型。在托克马克、比什凯克、威尔内地区,东干市民建筑带芦苇、木料及铁屋顶的俄罗斯类型的两面斜坡的房屋。” 住宅建筑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集体农庄运动时期,在东干人密集的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的住宅建筑设计。“由于缺乏合用的材料或受当地邻近的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和俄罗斯人的影响而不得不逐渐摒弃。” 20世纪60年代,在楚河河谷、伊塞克湖凹地及塔拉斯河谷,大多数东干人选择带凉台、供暖的单套住房,屋顶是两边斜坡,由混凝土板和铁皮制成。从外表上很难区分东干人和相邻其他民族的房屋。另外,东干人受中亚突厥语族穆斯林的影响,在家中都铺有地毯,在墙上也挂着色彩艳丽的地毯。
二、制度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政治体制的适应
随着东干人与周围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意识到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其完成生存适应之后,民族心理无形中也在发生变化。在不断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获得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愿望也开始增强,想以主人翁的身份被认可。1916,中亚大起义爆发,东干人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参与到轰轰烈烈的起义当中。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时期,许多东干人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下,参与了推翻沙皇的斗争,并为维护苏维埃政权做出努力。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响应苏维埃政权号召,巩固苏维埃政权,东干人纷纷组建骑兵团。东干人这种政治上的参与也使其从难民身份转换成保家卫国的功臣。1924年民族识别后,东干人的身份彻底实现转变,他们正式成为所在国家的一分子。东干人在政治上获得主流文化认同的愿望更加迫切,换句话说,东干人需要找到在中亚的政治归属感。在此后,东干人又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很多东干群众自发入伍,联合起来反抗法西斯,为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流血牺牲,涌现了诸如苏曼子?王阿訇似的英雄。
(二)经济体制的适应
初到七河省的几千东干人构成了自己的社会圈子。他们基本上以同一原籍聚于一处的原则居住,形成若干个陕西村、甘肃村。俄国政府也是以东干人聚居乡庄为单元安置他们。政府将土地整块地分配给各东干乡庄,即土地属于全体东干村民所有,大家共同利用水源,集体拥有村社的草场、林场,除了按户分配宅园外,每户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可耕地,即份地。这咱体制一改他们在满清封建统治下的地主私人土地占有制与无地农民佃租制。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东干人已经适应的经济模式又被推翻,这对东干的小商品经济是一种重创,私人的店铺、作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合作化经营。“这种经营模式,打破了东干人传统的私营模式,联合生产扩大了生存规模,促进了技术革新。许多东干农庄因此成为强大的再生产技术基地,伏龙芝、克孜尔?沙尔克、得胜等东干农庄在当地都是有名的‘百万卢布以上收入的农庄’。克孜尔?沙尔克农庄因其在生产中优秀的表现,农庄中多人还获得了‘苏联劳动者勋章’ 。” 这一时期的东干人,为苏维埃经济做出卓越贡献,得到了主流文化认可和热烈赞誉,这种主流文化态度也提升了东干人的国家归属感。
三、行为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语言的适应
“语言的存在不仅是外人所施加的,也依赖于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和处理。” 中亚东干人在踏入中亚土地的那一刻,就开始面临语言文化的适应。
十月革命之后,在苏联政府自由平等的文化政策之下,其语言的适应开始朝整合的方向发展。在主流文化语言政策的向导下,东干人的语言文字先后经历了三次改革。东干人积极主动接受苏联政府的俄语教学,并逐渐把俄语作为与周围民族交际的主要语言工具,到苏联解体之前,东干人已经掌握了俄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等多种语言。东干人根据交流的不同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另外,东干人还开始运用俄语进行书面文学的创作,其传统民族语言也因为社会生活的需要,不断受到周围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迁。例如东干传统语言中开始出现了大量俄语、突厥语借词,如“машин(汽车)、телефон(电话)、телевизор(电视)、компьютер(电脑)、магнитофон(录音机)、комбайн(收割机)、трактор(拖拉机)、завод(工厂)、фабрика(制造厂)、цех(车间)、колхоз(集体农庄)、совхоз(国营农场)” 。 (二)习俗礼仪的适应
婚俗方面,“东干族婚礼程序至今较为完整地保持着中国传统做法,但也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如婚礼当天的载歌载舞(多民族语言歌曲)、新人携亲朋好友去广场或公园游玩、婚礼的晚宴或舞会”。生活习惯方面,他们也不再以中国的尺、寸等作计量单位,而是开始使用阿尔申(俄尺)、塔哈儿(突厥语,日袋)等借用语;其中百、千、万等中国常用的数量词,也开始像俄罗斯人一样称为百、千、十千等。游戏活动方面,加进了游牧民族特色的赛马、叼羊等。礼仪方面,东干人的见面礼也已经像当地习惯一样,手捂胸前鞠躬行礼,而后再以俄罗斯人的方式互相拥抱。这些文化习俗的适应,已经深深影响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精神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宗教信仰的适应
十月革命之后,中亚地区实行宗教自由政策,规定公民信仰自由,教会和国家分离,学校和教会分离,同时规定国家不得干涉宗教组织内部的事务等。这一时期,东干人的宗教事业发展良好,并对东干的整个社会都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教育作用。“后来受极左势力的影响,苏联开始限制宗教活动,大批宗教组织被取缔,宗教场所被封闭,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压制。”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部分,其得以沿续发展与宗教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苏联解体后,由于中亚各国开始推行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又开始在东干人的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东干人开始重建清真寺,其宗教活动也逐渐增多。既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通晓伊斯兰教学理是新一代东干族宗教界人士的显著特征。以音乐舞蹈赞念真主的仪式在中国回族中是少数。
(二)教育的适应
东干人的教育系统分为主流文化教育和非主流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俄语、俄罗斯文学、哈萨克语、哈萨克文学、哈萨克斯坦史等主流文化科目,同时,允许女生进校学习。这种教育的实行,一方面,是他们适应主流文化及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另一方而,也影响了他们对主流文化的适应程度。因为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对主流文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整体民族受主流文化教育程度越深,其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就越快,从而减轻了传统文化的阻力。
五、结语
东干族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没有畏惧,而是主动进行文化适应,在物质文化层面(服饰、居住格局与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层面(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行为文化层面(语言、习俗)和精神文化层面(宗教信仰、教育)分别进行了选择性适应。通过改变某些形式来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寻得生存与发展的方向,与中亚其他文化和谐相处,共同促成了中亚多元文化的局面。同时,为我国与中亚地区友好合作交流搭建了桥梁,为我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①M?Я?苏三洛著,郝苏民、高永久译:《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123页。
2斯维特兰娜?达耶尔著、马青译:《东干人的历史与现状——<亚瑟尔?十娃子——一位苏联东干族诗人的生平与创作>绪论》,《回族研究》,1994年第3期。
3宏:《<回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4阮洪波:《超越“民族建构”与“价值中立”——多元文化主义的语言观述评》,《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1期。
5胡玉芬:《中亚东干人的文化适应》,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6月,第37页。
6丁宏:《东干人与伊斯兰教》,《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M?Я?苏三洛著,郝苏民、高永久译.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3]常士訚.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李丽红.多元文化主义[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东干族; 文化变迁; 文化适应
东干族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伙伴。早期的东干移民,面对陌生的文化体系,在本身固有的文化和新环境的主流文化间找到了平衡点。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做出适应性的选择,与中亚各族文化多元并存、和谐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服饰文化的适应
服饰变化最显著。东干男子放弃满清右衽长袍或坎肩,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剃光头发,戴上了中亚各族的冬皮帽和西式帽子,代替以当地诸突厥民族的紧身外衣、无袖外衣和长袍,穿上了鞑靼人的坎肩、乌兹别克人的长衫、俄罗斯人的皮靴、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的皮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干族妇女已经普遍穿吉尔吉斯式的连衣裙。东干人对周围的服饰文化所采用的是开放而又保守的策略: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缩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拉近与其他民族的距离,又对服饰文化加工改造,以适合自己的民族特征和审美情趣。
(二)居住格局与建筑文化的适应
在新环境中,他们逐渐学会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如房盖铁、胶合板和玻璃等,学会细木工、油漆工艺,“东干移民开始渐渐改变了住宅的民族类型,并接受了较好的当地房屋类型。在托克马克、比什凯克、威尔内地区,东干市民建筑带芦苇、木料及铁屋顶的俄罗斯类型的两面斜坡的房屋。” 住宅建筑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集体农庄运动时期,在东干人密集的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的住宅建筑设计。“由于缺乏合用的材料或受当地邻近的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和俄罗斯人的影响而不得不逐渐摒弃。” 20世纪60年代,在楚河河谷、伊塞克湖凹地及塔拉斯河谷,大多数东干人选择带凉台、供暖的单套住房,屋顶是两边斜坡,由混凝土板和铁皮制成。从外表上很难区分东干人和相邻其他民族的房屋。另外,东干人受中亚突厥语族穆斯林的影响,在家中都铺有地毯,在墙上也挂着色彩艳丽的地毯。
二、制度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政治体制的适应
随着东干人与周围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意识到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其完成生存适应之后,民族心理无形中也在发生变化。在不断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获得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愿望也开始增强,想以主人翁的身份被认可。1916,中亚大起义爆发,东干人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参与到轰轰烈烈的起义当中。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时期,许多东干人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下,参与了推翻沙皇的斗争,并为维护苏维埃政权做出努力。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响应苏维埃政权号召,巩固苏维埃政权,东干人纷纷组建骑兵团。东干人这种政治上的参与也使其从难民身份转换成保家卫国的功臣。1924年民族识别后,东干人的身份彻底实现转变,他们正式成为所在国家的一分子。东干人在政治上获得主流文化认同的愿望更加迫切,换句话说,东干人需要找到在中亚的政治归属感。在此后,东干人又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很多东干群众自发入伍,联合起来反抗法西斯,为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流血牺牲,涌现了诸如苏曼子?王阿訇似的英雄。
(二)经济体制的适应
初到七河省的几千东干人构成了自己的社会圈子。他们基本上以同一原籍聚于一处的原则居住,形成若干个陕西村、甘肃村。俄国政府也是以东干人聚居乡庄为单元安置他们。政府将土地整块地分配给各东干乡庄,即土地属于全体东干村民所有,大家共同利用水源,集体拥有村社的草场、林场,除了按户分配宅园外,每户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可耕地,即份地。这咱体制一改他们在满清封建统治下的地主私人土地占有制与无地农民佃租制。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东干人已经适应的经济模式又被推翻,这对东干的小商品经济是一种重创,私人的店铺、作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合作化经营。“这种经营模式,打破了东干人传统的私营模式,联合生产扩大了生存规模,促进了技术革新。许多东干农庄因此成为强大的再生产技术基地,伏龙芝、克孜尔?沙尔克、得胜等东干农庄在当地都是有名的‘百万卢布以上收入的农庄’。克孜尔?沙尔克农庄因其在生产中优秀的表现,农庄中多人还获得了‘苏联劳动者勋章’ 。” 这一时期的东干人,为苏维埃经济做出卓越贡献,得到了主流文化认可和热烈赞誉,这种主流文化态度也提升了东干人的国家归属感。
三、行为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语言的适应
“语言的存在不仅是外人所施加的,也依赖于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和处理。” 中亚东干人在踏入中亚土地的那一刻,就开始面临语言文化的适应。
十月革命之后,在苏联政府自由平等的文化政策之下,其语言的适应开始朝整合的方向发展。在主流文化语言政策的向导下,东干人的语言文字先后经历了三次改革。东干人积极主动接受苏联政府的俄语教学,并逐渐把俄语作为与周围民族交际的主要语言工具,到苏联解体之前,东干人已经掌握了俄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等多种语言。东干人根据交流的不同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另外,东干人还开始运用俄语进行书面文学的创作,其传统民族语言也因为社会生活的需要,不断受到周围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迁。例如东干传统语言中开始出现了大量俄语、突厥语借词,如“машин(汽车)、телефон(电话)、телевизор(电视)、компьютер(电脑)、магнитофон(录音机)、комбайн(收割机)、трактор(拖拉机)、завод(工厂)、фабрика(制造厂)、цех(车间)、колхоз(集体农庄)、совхоз(国营农场)” 。 (二)习俗礼仪的适应
婚俗方面,“东干族婚礼程序至今较为完整地保持着中国传统做法,但也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如婚礼当天的载歌载舞(多民族语言歌曲)、新人携亲朋好友去广场或公园游玩、婚礼的晚宴或舞会”。生活习惯方面,他们也不再以中国的尺、寸等作计量单位,而是开始使用阿尔申(俄尺)、塔哈儿(突厥语,日袋)等借用语;其中百、千、万等中国常用的数量词,也开始像俄罗斯人一样称为百、千、十千等。游戏活动方面,加进了游牧民族特色的赛马、叼羊等。礼仪方面,东干人的见面礼也已经像当地习惯一样,手捂胸前鞠躬行礼,而后再以俄罗斯人的方式互相拥抱。这些文化习俗的适应,已经深深影响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精神文化层面的适应
(一)宗教信仰的适应
十月革命之后,中亚地区实行宗教自由政策,规定公民信仰自由,教会和国家分离,学校和教会分离,同时规定国家不得干涉宗教组织内部的事务等。这一时期,东干人的宗教事业发展良好,并对东干的整个社会都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教育作用。“后来受极左势力的影响,苏联开始限制宗教活动,大批宗教组织被取缔,宗教场所被封闭,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压制。”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部分,其得以沿续发展与宗教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苏联解体后,由于中亚各国开始推行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又开始在东干人的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东干人开始重建清真寺,其宗教活动也逐渐增多。既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通晓伊斯兰教学理是新一代东干族宗教界人士的显著特征。以音乐舞蹈赞念真主的仪式在中国回族中是少数。
(二)教育的适应
东干人的教育系统分为主流文化教育和非主流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俄语、俄罗斯文学、哈萨克语、哈萨克文学、哈萨克斯坦史等主流文化科目,同时,允许女生进校学习。这种教育的实行,一方面,是他们适应主流文化及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另一方而,也影响了他们对主流文化的适应程度。因为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对主流文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整体民族受主流文化教育程度越深,其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就越快,从而减轻了传统文化的阻力。
五、结语
东干族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没有畏惧,而是主动进行文化适应,在物质文化层面(服饰、居住格局与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层面(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行为文化层面(语言、习俗)和精神文化层面(宗教信仰、教育)分别进行了选择性适应。通过改变某些形式来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寻得生存与发展的方向,与中亚其他文化和谐相处,共同促成了中亚多元文化的局面。同时,为我国与中亚地区友好合作交流搭建了桥梁,为我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①M?Я?苏三洛著,郝苏民、高永久译:《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123页。
2斯维特兰娜?达耶尔著、马青译:《东干人的历史与现状——<亚瑟尔?十娃子——一位苏联东干族诗人的生平与创作>绪论》,《回族研究》,1994年第3期。
3宏:《<回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4阮洪波:《超越“民族建构”与“价值中立”——多元文化主义的语言观述评》,《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1期。
5胡玉芬:《中亚东干人的文化适应》,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6月,第37页。
6丁宏:《东干人与伊斯兰教》,《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M?Я?苏三洛著,郝苏民、高永久译.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3]常士訚.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李丽红.多元文化主义[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