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小斌
跨洋直播的故事16
2013琉森音乐节转播花絮(下)
天公作美,大师也精神
此次琉森之行老天真的十分眷顾我们。在国内就听说今年夏天欧洲的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很担心这会不会影响音乐节的气氛,但一到琉森就发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几天前还十分晴热的天气,在几场小雨后顿时变得凉爽宜人。清晨的琉森湖畔弥漫着淡淡的薄雾,空气清新爽朗,间或有几只雪白的天鹅在湖面游弋。朝阳冉冉升起,给雄伟的图拉皮斯山峰映上橘红色的光环。我看到一只天鹅在湖面振翅飞起,翅膀在背面的晨曦映照下,在湖中留下美丽的倒影。阳光很快洒向寂静的湖水,岸边的建筑在水中泛出金色的光芒,好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
这次转播还有件十分开心的事儿——在正式演出前一天,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开幕式音乐会的整场排练。当地时间8月15日下午,我们早早来到音乐厅的排练会场,等待着阿巴多大师的身影。5点,阿巴多大师在众人的热烈掌声中登上指挥台,我迫不及待换上300毫米长焦镜头,迅速捕捉到大师向观众致意的瞬间。从镜头中我看到大师的状态很好。几年前憔悴的面容也精神了不少。果然,他棒下流淌的音乐也很精神、很宏伟!让我们大饱耳福。
“猫捉老鼠”的游戏
“猫捉老鼠”?这和转播有什么关系?我还是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要从我们转播的技术手段说起。现在我们的国际转播大多采用ISDN线路,台里和现场各需一台机器,可互相拨号,拨通即可信号互传。我们把拨号的一方称为“猫”,被拨叫的一方即为“鼠”。所以,通俗地说只要猫捕到老鼠,转播信号就能正常传输。话说转播当天,我们提前两个多小时来到现场,和台内的例行线路测试一切顺利,我们和台里技术部门约定转播开始前半小时再次拨通。很快,转播进入半小时倒计时,北京猫迅速捕获了琉森鼠。但距离转播开始还有5分钟时,老鼠不知怎的竟然从猫爪下脱逃!我们的联络信号中断了!转播车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配合我们工作的瑞士工程师赶忙跳起来调整设备,经双方猫鼠一通折腾,终于在开始前一分多钟接通了线路。“猫捉老鼠”的游戏告一段落,北京音乐广播2013年琉森音乐节现场直播准时开始!直到这时,刚才还一脑门汗珠的瑞士工程师终于喘匀了气儿和我们开起了玩笑:我们的设备没有问题!
冯健
马兰的琴声1
我看过很多音乐神童的表演,被他们演奏演唱的音乐陶醉,沉浸在纯净的音乐中是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当我看到马兰村马兰小学小乐队的表演时,我被孩子们那种对音乐强烈的热爱感动了。
马兰村是河北阜平县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小村庄。这个大山中的小村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吉他和电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这首贝多芬的《欢乐颁》就是由村里这些孩子们演奏的。
教他们演奏乐器的老师叫邓小岚,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战争年代,她的父亲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在马兰村战斗生活了很多年。邓拓在他著名的杂文集《燕山夜话》中使用的笔名“马南邨”,就是“马兰村”的谐音。邓小岚是在马兰村长大的,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1997年,邓小岚退休以后,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回马兰村看望养育过她的乡亲们。50多年过去了,当地的老百姓仍能清晰地说出她的乳名,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让邓小岚泪流满面。“他们对当年一个小娃娃都能够记得这么清楚,他们对报社的感情有多深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感情是我永远都会记住的。”邓小岚说。
马兰村四周群山环绕,峡深谷幽,经济落后。邓小岚跟我说,她第一次到马兰小学想和孩子们一起唱首歌,可是孩子们什么歌都不会唱。她心痛了:“因为这儿音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没有人能教他们,所以小孩儿唱歌也很少,唱得音也不准,看到那种情况,确实心里酸酸的。”
马兰村的孩子们接受外界信息太少了,没有人教他们唱歌,对乐器了解得更少,孩子们连乐器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更不懂乐谱。邓小岚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孩子们做点儿什么!看着破旧的学校,她发动弟弟妹妹们集资4万多元盖了7间校舍,又把家里人用过和朋友们捐来的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带到了马兰村。
吹拉弹唱全能的邓小岚在爱人的支持下,节衣缩食,一年3万元的退休金,她把2万元用在了马兰村孩子们的身上。“我一个月有1千块钱就行了,我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1千块钱在城里算不了什么,买几件衣服就没有了,可是在农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买电子琴可以买5个,小提琴也是四五把。我这样做,家里人都很理解。”
每当我听到管弦乐《情系人民》,就会想起邓小岚说过的这些话,是那么的朴实、真挚,充满了她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展现了她心中的大爱!
邓小岚教这些一点儿音乐知识也没有的老区孩子们学习乐器,确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些孩子对音乐的认识从无到有,从不会唱歌到演奏一种乐器,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邓小岚在教孩子们的时候发现,虽然老区孩子的物质条件不如城里孩子优越,但他们的音乐天赋并不差,如果没有人训练他们,真是太可惜了。“通过教唱歌我就发现,很多小孩子其实乐感很好,但就是缺乏训练。刚开始有点儿慢,自己拉得好听点儿了,也成个调儿了,他也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就这样,邓小岚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识谱、拉琴,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唱歌,她经常就住在马兰村。从北京到马兰,每次进山,她都要坐火车、换乘长途汽车,去一趟就要8个小时。来来往往邓小岚坚持了八年。孩子家长一说起邓小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出孩子家长采访)
“我的孩子就跟邓老师一直在学习小提琴这些乐器,因为我们在山区,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特别少,而且我们经济能力也达不到,没有机会让孩子们学到音乐知识,通过邓老师来这里帮助他们,指导他们,教他们学这些东西。”
一位学小提琴的小姑娘跟我说起邓老师,她质朴的话到现在让我难以忘怀。(出学生采访)
“小提琴特别好听,我喜欢学小提琴。邓老师对我特别好!” (音乐扬起)
(出《送别》)这首《送别》就是马兰小学小乐队演奏演唱的。(音乐扬起)
在孩子们眼中,邓小岚既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也是一位慈祥的奶奶。孩子们的演出服看似普通,但是倾注了邓小岚的心血,几十个孩子的衬衣都是她一针一线改出来的。她说:“我教他们音乐,也教他们做人,教做人也很重要,山里的孩子很纯真,容易被影响。”2008年,她自己出钱,把这些孩子带到了北京。(待续)
(本文选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梦想的旋律》冯健获奖作品集。该书介绍了冯健多年来广播创优的成果。)
跨洋直播的故事16
2013琉森音乐节转播花絮(下)
天公作美,大师也精神
此次琉森之行老天真的十分眷顾我们。在国内就听说今年夏天欧洲的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很担心这会不会影响音乐节的气氛,但一到琉森就发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几天前还十分晴热的天气,在几场小雨后顿时变得凉爽宜人。清晨的琉森湖畔弥漫着淡淡的薄雾,空气清新爽朗,间或有几只雪白的天鹅在湖面游弋。朝阳冉冉升起,给雄伟的图拉皮斯山峰映上橘红色的光环。我看到一只天鹅在湖面振翅飞起,翅膀在背面的晨曦映照下,在湖中留下美丽的倒影。阳光很快洒向寂静的湖水,岸边的建筑在水中泛出金色的光芒,好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
这次转播还有件十分开心的事儿——在正式演出前一天,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开幕式音乐会的整场排练。当地时间8月15日下午,我们早早来到音乐厅的排练会场,等待着阿巴多大师的身影。5点,阿巴多大师在众人的热烈掌声中登上指挥台,我迫不及待换上300毫米长焦镜头,迅速捕捉到大师向观众致意的瞬间。从镜头中我看到大师的状态很好。几年前憔悴的面容也精神了不少。果然,他棒下流淌的音乐也很精神、很宏伟!让我们大饱耳福。
“猫捉老鼠”的游戏
“猫捉老鼠”?这和转播有什么关系?我还是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要从我们转播的技术手段说起。现在我们的国际转播大多采用ISDN线路,台里和现场各需一台机器,可互相拨号,拨通即可信号互传。我们把拨号的一方称为“猫”,被拨叫的一方即为“鼠”。所以,通俗地说只要猫捕到老鼠,转播信号就能正常传输。话说转播当天,我们提前两个多小时来到现场,和台内的例行线路测试一切顺利,我们和台里技术部门约定转播开始前半小时再次拨通。很快,转播进入半小时倒计时,北京猫迅速捕获了琉森鼠。但距离转播开始还有5分钟时,老鼠不知怎的竟然从猫爪下脱逃!我们的联络信号中断了!转播车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配合我们工作的瑞士工程师赶忙跳起来调整设备,经双方猫鼠一通折腾,终于在开始前一分多钟接通了线路。“猫捉老鼠”的游戏告一段落,北京音乐广播2013年琉森音乐节现场直播准时开始!直到这时,刚才还一脑门汗珠的瑞士工程师终于喘匀了气儿和我们开起了玩笑:我们的设备没有问题!
冯健
马兰的琴声1
我看过很多音乐神童的表演,被他们演奏演唱的音乐陶醉,沉浸在纯净的音乐中是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当我看到马兰村马兰小学小乐队的表演时,我被孩子们那种对音乐强烈的热爱感动了。
马兰村是河北阜平县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小村庄。这个大山中的小村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吉他和电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这首贝多芬的《欢乐颁》就是由村里这些孩子们演奏的。
教他们演奏乐器的老师叫邓小岚,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战争年代,她的父亲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在马兰村战斗生活了很多年。邓拓在他著名的杂文集《燕山夜话》中使用的笔名“马南邨”,就是“马兰村”的谐音。邓小岚是在马兰村长大的,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1997年,邓小岚退休以后,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回马兰村看望养育过她的乡亲们。50多年过去了,当地的老百姓仍能清晰地说出她的乳名,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让邓小岚泪流满面。“他们对当年一个小娃娃都能够记得这么清楚,他们对报社的感情有多深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感情是我永远都会记住的。”邓小岚说。
马兰村四周群山环绕,峡深谷幽,经济落后。邓小岚跟我说,她第一次到马兰小学想和孩子们一起唱首歌,可是孩子们什么歌都不会唱。她心痛了:“因为这儿音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没有人能教他们,所以小孩儿唱歌也很少,唱得音也不准,看到那种情况,确实心里酸酸的。”
马兰村的孩子们接受外界信息太少了,没有人教他们唱歌,对乐器了解得更少,孩子们连乐器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更不懂乐谱。邓小岚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孩子们做点儿什么!看着破旧的学校,她发动弟弟妹妹们集资4万多元盖了7间校舍,又把家里人用过和朋友们捐来的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带到了马兰村。
吹拉弹唱全能的邓小岚在爱人的支持下,节衣缩食,一年3万元的退休金,她把2万元用在了马兰村孩子们的身上。“我一个月有1千块钱就行了,我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1千块钱在城里算不了什么,买几件衣服就没有了,可是在农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买电子琴可以买5个,小提琴也是四五把。我这样做,家里人都很理解。”
每当我听到管弦乐《情系人民》,就会想起邓小岚说过的这些话,是那么的朴实、真挚,充满了她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展现了她心中的大爱!
邓小岚教这些一点儿音乐知识也没有的老区孩子们学习乐器,确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些孩子对音乐的认识从无到有,从不会唱歌到演奏一种乐器,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邓小岚在教孩子们的时候发现,虽然老区孩子的物质条件不如城里孩子优越,但他们的音乐天赋并不差,如果没有人训练他们,真是太可惜了。“通过教唱歌我就发现,很多小孩子其实乐感很好,但就是缺乏训练。刚开始有点儿慢,自己拉得好听点儿了,也成个调儿了,他也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就这样,邓小岚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识谱、拉琴,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唱歌,她经常就住在马兰村。从北京到马兰,每次进山,她都要坐火车、换乘长途汽车,去一趟就要8个小时。来来往往邓小岚坚持了八年。孩子家长一说起邓小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出孩子家长采访)
“我的孩子就跟邓老师一直在学习小提琴这些乐器,因为我们在山区,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特别少,而且我们经济能力也达不到,没有机会让孩子们学到音乐知识,通过邓老师来这里帮助他们,指导他们,教他们学这些东西。”
一位学小提琴的小姑娘跟我说起邓老师,她质朴的话到现在让我难以忘怀。(出学生采访)
“小提琴特别好听,我喜欢学小提琴。邓老师对我特别好!” (音乐扬起)
(出《送别》)这首《送别》就是马兰小学小乐队演奏演唱的。(音乐扬起)
在孩子们眼中,邓小岚既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也是一位慈祥的奶奶。孩子们的演出服看似普通,但是倾注了邓小岚的心血,几十个孩子的衬衣都是她一针一线改出来的。她说:“我教他们音乐,也教他们做人,教做人也很重要,山里的孩子很纯真,容易被影响。”2008年,她自己出钱,把这些孩子带到了北京。(待续)
(本文选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梦想的旋律》冯健获奖作品集。该书介绍了冯健多年来广播创优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