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未来课程”的发展为视角,以“智慧课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中的构建实践应用为立足点,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的创新开发、学习端平台的应用、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与改进几个方面展开,通过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解决了中职声乐课堂发声技巧理论抽象化的实际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人工智能”连续三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可见,“人工智能”将是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未来的社会结构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智能化、虚拟化、超链接,等等。面对如此变化,教育将如何接受智能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基本形态。近几年,我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了各种实践探索,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也遭遇了困境。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副校长肖远骑说: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先了解未来社会,根据时代要求,设计未来学校,开发未来课程。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未来课程、智慧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只是在教学中简单地使用图片、视频、PPT等信息手段。未来学校如何开发课程,如何教学?我们需要整合资源,需要转变角色。整合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来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二)学校背景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舞蹈等科目)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对一”模式、“口口相传”模式)已不能满足学校生源逐年剧增的现状。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幼师岗位职业能力的期待,中职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迫在眉睫。2020年春,战“疫”期间的线上直播教学,让我们意识到互联网 、网络信息化已然与教学密不可分,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珠三角地区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认知方式、学习习惯等都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也给传统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多选择。
(三)竞赛背景
笔者为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第一主讲人,教学团队获一等奖。经历了市赛选拔、省赛、国赛遴选、国赛,赛程近一年,在这过程中,对课程设计、课程构建的构思与实践,对信息化教学、智能化、虚拟化的运用,对互联网 教学、平台评价都是一次积累、研究、实践。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未来课程是提供适应学生基础性学力的课程,促进学生有选择、主动而全面地发展;提供适应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程,促进学生有差异、健康而持续地发展;提供适应学生创新性学力的课程,促进学生有个性、独特而卓越地发展。笔者认为,中职声乐的未来课程应当融入核心素养,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强调STEAM教育,强调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充分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教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教育3.0的时代,教育具有无边界、互联、共享和个性化的特征。世界各国对此都进行了很多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知网、维普等知名网站进行“智慧课堂”的检索发现,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中小学,对于智慧课堂的研究都非常多,中職技校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中职声乐”二次检索,得到的文献几乎没有。从寥寥无几的文献、日常媒体宣传以及和兄弟学校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中职声乐的“智慧课堂”构建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亟须改革。
国内中职学校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教学信息化实践探索中,往往存在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花费大量资金买回来的设备常常沦为“花瓶”。
声乐课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为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授课程中没有侧重点地进行“满堂灌”和“流程化”教学,学生不仅抓不住重点,且容易因内容单一、枯燥而丧失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率,制约了中职声乐学与教。
三、中职声乐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运用
智慧课堂是指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通过构建“云-台-端”整体架构,创设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旨在推动学科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并促进转识成智、实现智慧发展。笔者认为,中职声乐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满足学前教育学生对于学习、比赛、演出、实习与见习的多元化需求,凸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与“学”能力,能有效突破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课时少,学生多;功底薄,理知识弱;习惯差,动力缺”等“瓶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三角迭代”,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革新教学模式。
(一)教学分析
中职《声乐》课程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演唱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舞台表演综合素质,能够边弹边唱儿歌,指导与组织幼儿音乐歌唱活动,培养幼师基础职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
该课程以教育基础综合考证考试大纲为参考,对接实际岗位,整合教学资源,将教学设置为三大模块内容——树立歌唱腔体规范意识、提升歌唱腔体统一技巧、儿歌演唱与活动设计,通过学习歌唱的技巧与表现,以促进学生演唱能力与综合表现力为抓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幼儿教学能力,如图1所示。 (三)教学实施
中职声乐课程智慧课堂的构建,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能通过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来实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本课程设计采用“三步五阶”教学模式,“三步”根据桑代克三大定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课前发声、自学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中反复练唱,教学手段突破演唱技巧重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表现力及教师教学能力;课后对接岗位需求,评价、反馈、改进。“五阶”根据教材内容与应用,从“感知歌曲——演唱技巧——综合表现——教学能力——岗位需求”五个阶段,层层递进。歌曲选择由易到难,学生能力、综合水平逐步提高,实际应用符合岗位标准。教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运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在教师主导下,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职业素养、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图2所示。
(四)教学技术与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课改与教改相关文件为理论基点,突出中职声乐课程特殊性,把难以理解的声乐理论通过可视化资源呈现,加深学生理解,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策略下力求创新中职声乐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信息化手段、网络平台等实现精准教学、构建智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采取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如EOP简谱大师软件、手机App软件“全民K歌、“青蛙练声”“每日开嗓”、VR虚拟舞台、各种动画、NEW声波软件、微课视频的制作等;设备应用,如3D全息设备、声卡麦等;教学资源应用,如蓝墨云班课平台、纸屏互动平台、声乐微课资源库等,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能动性与参与度。利用课堂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会学。
(五)教学评价设计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以随堂测验为主,学习平台、软件测评、专家指导评价、调查问卷等多元化评价为辅,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为平时分数,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反馈,不断修正、完善教学方法。终结性评价以集中考核为主,抽签必唱曲目对学生进行学习评定。通过反馈,收集教学评价,反思教学,以期更切合学生需求,提升教学效率。
(六)教学实施效果
1.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演唱水平
课前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养目标;课后运用多种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使教学目标可测可评。教学后学生在音准节奏、歌唱技巧、音乐表现、特色与创新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如图3所示。
2.紧跟岗位需求,学生应用能力得到认可
对接实际岗位,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形成“课——赛——园”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为实际岗位输送学前教育人才。
(1)贴合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教学,课中加强学生弹唱能力、创编能力训练,课后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程及组织活动的实际中去。
(2)围绕技能考证大纲,课中深入教材,整合内容,实施严格“教考分离”制度,学生报考高职院校人数逐年提升,学校与高职院校形成“3 2”贯通培养人才模式,认可度高。
(3)以国家、省、市级比赛为推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若干,在工作中获得幼儿园各项比赛的优异成绩。
3.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营造学生自我成长的良好教学环境
(1)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授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学习,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課堂中小组合作,进行反复练唱、延伸拓展,互动性强,形成多个“精品节目”应用于实际。
(3)学生通过表演与创编,能够自信地表现自己,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学效果
(1)学情改善:多维教学手段应用,增强了学生学唱曲谱、学习声乐的兴趣。蓝墨云平台反馈,可实时掌控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效果提升:设置有效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以探究问题为动力,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职业感增强:整体教学知识结构适合幼师学生年龄特点,深化岗位对接模式。
(4)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内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5)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团队魅力、合作精神,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份职业打下良好职业素养;信息化手段,碎片化、非线性化、结构化等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地点、时间、空间的约束,增强学生学习的宽度与长度。
2.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1)问题: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学生在演唱能力和课堂歌唱活动组织上仍需再提高。
改进:多利用平台(网络)学习与评价,增加学与教的宽度和长度,完善监测与评价。
(2)问题:合格的幼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课堂组织与创新能力,部分学生仍需努力。
改进:课中,多渗透幼儿园实际教学理念,多尝试体会教学;课外,搭建多平台(技能节、艺术节、月技能竞赛、幼儿园见习、实习等),给学生提供成长机会。
四、结束语
“未来课程”视角下中职声乐智慧课堂的构建实践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职专业课程教育改革,有利于教师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基于中职声乐课程特殊性,把难以理解的声乐理论通过可视化资源呈现,加深学生理解,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策略下力求创新中职声乐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教育”模式将深度融合,中职声乐课程教师将紧跟步伐,以中高职“3 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加大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为职业教育、未来课程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人工智能”连续三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可见,“人工智能”将是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未来的社会结构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智能化、虚拟化、超链接,等等。面对如此变化,教育将如何接受智能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基本形态。近几年,我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了各种实践探索,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也遭遇了困境。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副校长肖远骑说: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先了解未来社会,根据时代要求,设计未来学校,开发未来课程。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未来课程、智慧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只是在教学中简单地使用图片、视频、PPT等信息手段。未来学校如何开发课程,如何教学?我们需要整合资源,需要转变角色。整合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来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二)学校背景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舞蹈等科目)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对一”模式、“口口相传”模式)已不能满足学校生源逐年剧增的现状。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幼师岗位职业能力的期待,中职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迫在眉睫。2020年春,战“疫”期间的线上直播教学,让我们意识到互联网 、网络信息化已然与教学密不可分,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珠三角地区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认知方式、学习习惯等都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也给传统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多选择。
(三)竞赛背景
笔者为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第一主讲人,教学团队获一等奖。经历了市赛选拔、省赛、国赛遴选、国赛,赛程近一年,在这过程中,对课程设计、课程构建的构思与实践,对信息化教学、智能化、虚拟化的运用,对互联网 教学、平台评价都是一次积累、研究、实践。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未来课程是提供适应学生基础性学力的课程,促进学生有选择、主动而全面地发展;提供适应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程,促进学生有差异、健康而持续地发展;提供适应学生创新性学力的课程,促进学生有个性、独特而卓越地发展。笔者认为,中职声乐的未来课程应当融入核心素养,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强调STEAM教育,强调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充分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教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教育3.0的时代,教育具有无边界、互联、共享和个性化的特征。世界各国对此都进行了很多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知网、维普等知名网站进行“智慧课堂”的检索发现,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中小学,对于智慧课堂的研究都非常多,中職技校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中职声乐”二次检索,得到的文献几乎没有。从寥寥无几的文献、日常媒体宣传以及和兄弟学校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中职声乐的“智慧课堂”构建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亟须改革。
国内中职学校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教学信息化实践探索中,往往存在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花费大量资金买回来的设备常常沦为“花瓶”。
声乐课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为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授课程中没有侧重点地进行“满堂灌”和“流程化”教学,学生不仅抓不住重点,且容易因内容单一、枯燥而丧失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率,制约了中职声乐学与教。
三、中职声乐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运用
智慧课堂是指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通过构建“云-台-端”整体架构,创设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旨在推动学科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并促进转识成智、实现智慧发展。笔者认为,中职声乐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满足学前教育学生对于学习、比赛、演出、实习与见习的多元化需求,凸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与“学”能力,能有效突破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课时少,学生多;功底薄,理知识弱;习惯差,动力缺”等“瓶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三角迭代”,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革新教学模式。
(一)教学分析
中职《声乐》课程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演唱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舞台表演综合素质,能够边弹边唱儿歌,指导与组织幼儿音乐歌唱活动,培养幼师基础职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
该课程以教育基础综合考证考试大纲为参考,对接实际岗位,整合教学资源,将教学设置为三大模块内容——树立歌唱腔体规范意识、提升歌唱腔体统一技巧、儿歌演唱与活动设计,通过学习歌唱的技巧与表现,以促进学生演唱能力与综合表现力为抓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幼儿教学能力,如图1所示。 (三)教学实施
中职声乐课程智慧课堂的构建,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能通过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来实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本课程设计采用“三步五阶”教学模式,“三步”根据桑代克三大定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课前发声、自学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中反复练唱,教学手段突破演唱技巧重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表现力及教师教学能力;课后对接岗位需求,评价、反馈、改进。“五阶”根据教材内容与应用,从“感知歌曲——演唱技巧——综合表现——教学能力——岗位需求”五个阶段,层层递进。歌曲选择由易到难,学生能力、综合水平逐步提高,实际应用符合岗位标准。教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运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在教师主导下,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职业素养、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图2所示。
(四)教学技术与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课改与教改相关文件为理论基点,突出中职声乐课程特殊性,把难以理解的声乐理论通过可视化资源呈现,加深学生理解,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策略下力求创新中职声乐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信息化手段、网络平台等实现精准教学、构建智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采取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如EOP简谱大师软件、手机App软件“全民K歌、“青蛙练声”“每日开嗓”、VR虚拟舞台、各种动画、NEW声波软件、微课视频的制作等;设备应用,如3D全息设备、声卡麦等;教学资源应用,如蓝墨云班课平台、纸屏互动平台、声乐微课资源库等,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能动性与参与度。利用课堂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会学。
(五)教学评价设计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以随堂测验为主,学习平台、软件测评、专家指导评价、调查问卷等多元化评价为辅,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为平时分数,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反馈,不断修正、完善教学方法。终结性评价以集中考核为主,抽签必唱曲目对学生进行学习评定。通过反馈,收集教学评价,反思教学,以期更切合学生需求,提升教学效率。
(六)教学实施效果
1.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演唱水平
课前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养目标;课后运用多种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使教学目标可测可评。教学后学生在音准节奏、歌唱技巧、音乐表现、特色与创新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如图3所示。
2.紧跟岗位需求,学生应用能力得到认可
对接实际岗位,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形成“课——赛——园”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为实际岗位输送学前教育人才。
(1)贴合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教学,课中加强学生弹唱能力、创编能力训练,课后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程及组织活动的实际中去。
(2)围绕技能考证大纲,课中深入教材,整合内容,实施严格“教考分离”制度,学生报考高职院校人数逐年提升,学校与高职院校形成“3 2”贯通培养人才模式,认可度高。
(3)以国家、省、市级比赛为推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若干,在工作中获得幼儿园各项比赛的优异成绩。
3.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营造学生自我成长的良好教学环境
(1)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授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学习,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課堂中小组合作,进行反复练唱、延伸拓展,互动性强,形成多个“精品节目”应用于实际。
(3)学生通过表演与创编,能够自信地表现自己,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学效果
(1)学情改善:多维教学手段应用,增强了学生学唱曲谱、学习声乐的兴趣。蓝墨云平台反馈,可实时掌控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效果提升:设置有效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以探究问题为动力,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职业感增强:整体教学知识结构适合幼师学生年龄特点,深化岗位对接模式。
(4)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内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5)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团队魅力、合作精神,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份职业打下良好职业素养;信息化手段,碎片化、非线性化、结构化等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地点、时间、空间的约束,增强学生学习的宽度与长度。
2.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1)问题: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学生在演唱能力和课堂歌唱活动组织上仍需再提高。
改进:多利用平台(网络)学习与评价,增加学与教的宽度和长度,完善监测与评价。
(2)问题:合格的幼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课堂组织与创新能力,部分学生仍需努力。
改进:课中,多渗透幼儿园实际教学理念,多尝试体会教学;课外,搭建多平台(技能节、艺术节、月技能竞赛、幼儿园见习、实习等),给学生提供成长机会。
四、结束语
“未来课程”视角下中职声乐智慧课堂的构建实践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职专业课程教育改革,有利于教师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基于中职声乐课程特殊性,把难以理解的声乐理论通过可视化资源呈现,加深学生理解,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策略下力求创新中职声乐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教育”模式将深度融合,中职声乐课程教师将紧跟步伐,以中高职“3 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加大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为职业教育、未来课程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