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学术界对此已有不少界定。有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活动,有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在此,笔者尝试着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界定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在教学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定情境出发,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相应地使自身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无论从语文课程还是从语文教材看,语文都有适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因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以其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恰恰适应了语文学科的某些内容和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取其精髓,凸现个性,使之更具强劲的生长力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无疑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材内容是多样的,所以实施研究性学习也有多种形式。这两年,笔者尝试引导班里同学通过上网、开展课外阅读、补充相关教材、布置观察性作业等多种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语文课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研究性学习课堂:一“网”情“深”
1.通過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搜集相关景点的图片,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使写景的优美文章,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雾凇》等,如果仅仅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书上的插图,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秀丽风景,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对课文的理解自然难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如果引导学生登陆相关的网站,他们就能从中发现许许多多课本上所没有的信息,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字、词、句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2.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
小学课文每一个学期都会选择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类的文章,如《蒲公英》、《植物妈妈有办法》、《小稻秧脱险记》等。如果仅仅让学生学学课文,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建议还是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问题展开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等多种途径去发现与课文所描写的自然现象有联系的科学知识。
如在学习《蒲公英》一课后,笔者给同学们20分钟的时间上网搜索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结果同学们各显神通,收获不小。有的上搜狐网站,查找关键字:植物传播种子;有的上百度网站,查找关键字:传播种子;也有的直接登陆生物多样性网站,搜索:植物……最后交流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同学找到了葡萄、椰子等书上没介绍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特殊方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
二、拓展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更“进”一“步”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应该形成“大语文”的观念,打破教材的局限,重视探究空间的开拓或研究对象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经历和探索中有所发现,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不再是单纯接受。
如学习《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这篇课文后,笔者进行如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搜集有关沪宁高速公路的歌曲、故事、图片;搜集沪宁高速公路沿路城市的资料;亲自乘坐汽车去沪宁高速公路拍摄沪宁高速公路的风光,写下自己坐车的感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对教材内容从背景、知识视野、生活经验等方面进行拓展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课堂:一“触”即“发”
综合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们运用多种方式如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完成复杂任务的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两年来,“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眼里就像一颗活动的氯离子。有了它,课堂上更添活力: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了广泛的语文空间,有了它,孩子们走进了生活:体验到春的绚烂、夏的热情、秋的收获、冬的凝重,感受风花雪月、鸟语虫鸣……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让他们自主质疑、自主学习、自主答疑、自主拓展延伸,那么,他们的个性就得到尽情展示,情感就得到尽情抒发,创造潜能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句话: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取其精髓,凸现个性,使之更具强劲的生长力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无疑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材内容是多样的,所以实施研究性学习也有多种形式。这两年,笔者尝试引导班里同学通过上网、开展课外阅读、补充相关教材、布置观察性作业等多种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语文课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研究性学习课堂:一“网”情“深”
1.通過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搜集相关景点的图片,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使写景的优美文章,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雾凇》等,如果仅仅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书上的插图,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秀丽风景,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对课文的理解自然难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如果引导学生登陆相关的网站,他们就能从中发现许许多多课本上所没有的信息,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字、词、句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2.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
小学课文每一个学期都会选择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类的文章,如《蒲公英》、《植物妈妈有办法》、《小稻秧脱险记》等。如果仅仅让学生学学课文,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建议还是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问题展开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等多种途径去发现与课文所描写的自然现象有联系的科学知识。
如在学习《蒲公英》一课后,笔者给同学们20分钟的时间上网搜索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结果同学们各显神通,收获不小。有的上搜狐网站,查找关键字:植物传播种子;有的上百度网站,查找关键字:传播种子;也有的直接登陆生物多样性网站,搜索:植物……最后交流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同学找到了葡萄、椰子等书上没介绍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特殊方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
二、拓展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更“进”一“步”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应该形成“大语文”的观念,打破教材的局限,重视探究空间的开拓或研究对象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经历和探索中有所发现,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不再是单纯接受。
如学习《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这篇课文后,笔者进行如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搜集有关沪宁高速公路的歌曲、故事、图片;搜集沪宁高速公路沿路城市的资料;亲自乘坐汽车去沪宁高速公路拍摄沪宁高速公路的风光,写下自己坐车的感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对教材内容从背景、知识视野、生活经验等方面进行拓展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课堂:一“触”即“发”
综合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们运用多种方式如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完成复杂任务的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两年来,“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眼里就像一颗活动的氯离子。有了它,课堂上更添活力: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了广泛的语文空间,有了它,孩子们走进了生活:体验到春的绚烂、夏的热情、秋的收获、冬的凝重,感受风花雪月、鸟语虫鸣……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让他们自主质疑、自主学习、自主答疑、自主拓展延伸,那么,他们的个性就得到尽情展示,情感就得到尽情抒发,创造潜能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句话: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