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9583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以缩短病人急性期,减少病人卧床时间,减少脑室系统粘连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再出血等并发症,防治脑血管痉挛、血性脑脊液刺激、减轻头痛症状,减少病人痛苦。促进病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57-01
  脑脊液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二或第三天可开始置换(此时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稳定,特别对非脑动脉瘤性SAH),腰椎穿刺成功后,首先测定患者的颅内压(要求颅内压小于3.0kpa,),然后缓慢放出5ml血性脑脊液,从穿刺针缓慢注入5ml生理盐水,反复数次。最后注入地塞米松5mg。测定脑脊液压力基本正常即可。我院近2年来对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缓解头痛症状,缩短血液吸收时间(复查头颅CT及腰椎穿刺脑脊液证实),缩短卧床时间,有明显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对2011——2013年对26例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诊断标准。年龄19-71岁,平均34岁,男16例,女10例。常在活动及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起病,出现脑膜刺激征,无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体征,可伴一过性意识障碍。入院后均经头颅CT检查后(CT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像,表现为大脑外侧裂、前纵裂池、后纵裂池、鞍上池和环池高密度积血征象。)或腰穿,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保持大便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避免再次出血,吸氧、降低颅内压,解痉,脱水、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病情平稳。第二、第三天,治疗组加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常规腰穿成功后,测定颅内压(排除颅高压,颅内压小于3.0kpa),根据颅内压情况,选用等量置换法或减量置换法,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ml后,注入5ml生理盐水(等量置换法)或注入4ml生理盐水(减量置换法),间隔5-10分钟,反复数次(一般4-6次)共注入生理盐水10-20ml后,再注入地塞米松5mg,每次置换到脑脊液基本澄清后拔针,每周1-2次。共2-3周,最后测定脑脊液压力基本正常即可。到置换前脑脊液清亮。(因血性脑脊液12小时后开始黄变,2-3周后脑脊液中红细胞黄变及消失)。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期间并发症:对治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检验两组疗效的差异性。治疗转归:治愈,神志清楚,头痛完全缓解,脑膜刺激征转阴,脑脊液恢复正常,无明显并发症。好转,头痛明显减轻,颈项稍有强直,脑脊液接近正常,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恢复良好。无效,头痛、呕吐、经强直无明显减轻,出现再出血、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
  2 结 果
  两组在治疗期间不同程度出现各种并发症,治疗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治疗转归情况比较,治疗时间均为1-6周,平均3周。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系脑底及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血液刺激脑膜引起头部疼痛、呕吐。再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在没有条件及时手术治疗原发病的情况下,其早期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防治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蛛网膜粘连、脑积水、脑疝等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转归与其并发症有直接联系。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留的时间密切相关。血凝块及血液积聚、纤维蛋白、血红蛋白、活性物质对蛛网膜颗粒的堵塞,影响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脑脊液置换治疗,简单迅速地稀释并清除脑脊液中的血性物质,预防和减轻血性物质对脑膜、血管的刺激,减量法可直接缓解颅高压症状。置换中加入地塞米松或椎管内注入地塞米松减轻脑膜的防御反应,减轻组织粘连、机化。从而脑脊液置换疗法促进蛛网膜下腔内血液吸收及循环加速,使病情明显好转,病程明显缩短,疗效显著。应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缓解头痛、防治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好方法。脑脊液置换技术操作简便、迅速、有效、无特殊设施要求,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8.
  [2] 王维治,刘旭红.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人工脑脊液置换疗法实验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06):329-331.
  [3] 刘淑意.大剂量脑脊液差量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2(1):17.
其他文献
先证者Ⅳ25 女 6岁发现双眼视力障碍1年于2007年5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追问病史: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无吸氧及光疗史,妊娠时母亲无感染、抽搐史,无用药及射线、毒物接触史。
【摘要】骨折在当前的手术治疗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病症,也是目前医院处理做多的病症之一,占据着很大的临床比例。由于骨折患者需要长期的卧床休养治疗时间,且在这一时间里普遍都存在着行动不便以及心理创伤的问题,为此在治疗的时候极容易会产生各种消极乃至抵触心理。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必须要选择科学的手术方法、合理的引导患者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最初的治疗目的。本文就尺骨冠状突骨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手术治疗方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与微量白蛋白尿(UM)的关系.方法 选择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24h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106例,并按照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取栓术后重症监护室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1999~2008 年收治17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17例按照腹膜刺激征阳性和阴性分为A组和B组。术前A组和B组分别经CTA三维重建和动脉造影确诊。全麻后行剖腹探查、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肠切肠吻合术。术后转入外科监护室,予抗凝、全胃肠外营养,肾功能不全及脓毒血症者接受血液滤过治疗,并行精心护理。要求护
期刊
叶绿酸铜钠是叶绿素的一种水溶性衍生物,叶绿素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具有抗肿瘤作用,在肿瘤防治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叶绿酸铜钠对大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于十二指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十二指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 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品管圈;十二指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
期刊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各行各业开展的如火如荼,医院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各家医院同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osp
目的研究肥胖儿童血浆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A1(Apo A1)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 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诸暨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3例肥胖儿童和59名正常体检儿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