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对高校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总结了高校学风建设的三种新常态,即:维护校园稳定新常态、提升教学质量新常态和加强网络教育新常态。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新常态;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4-02
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升级转化,高校不断扩招使得生源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渐趋于稳定,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是每一个高校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校学风建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气和学生的学习风气两方面。教师的教学风气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教学的精神面貌等。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目的、自学能力、考场考风等。
教师的教学风气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良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教师管理松懈、个别教师教风不正等问题。学生的学习风气总体来讲比较良好,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大部分學生把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在大学期间应打好坚实基础,为以后工作、深造做好准备,然而还有一些学生的自律意识比较差、自我要求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习惯、课外科技活动参与度低、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旷课、迟到和早退、课堂纪律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新形势下,高校应以国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以解决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目标,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管理促学风,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
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95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独立、自由、民主,迫切地希望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然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何在社会中明辨是非,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少大学生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对真假善恶的分辨能力薄弱,心态浮躁。学校附近的电玩城、台球俱乐部、KTV等很容易干扰到他们的学习,以致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理,考试的时候采取投机取巧,铤而走险、冒进的方式,对高校学风建设构成了巨大挑战。
2.学校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依然有更大提升的空间。目前,多数高校的文化气息还不够浓厚,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高质量的学术竞赛以及高层次的课外活动还没有形成态势,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性明显较差。学校在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在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待加强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优良学风的构建。
3.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在课堂中的广泛使用,一些教师的讲课资源只是使用多年但未更新的PPT,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进行说教和灌输,甚至出现在停电不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就不会讲课的笑话。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当代学生的诉求,把传统的封闭式和注入式转型为课堂互动式,不太注重或不善于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导致课堂效果较差。
4.学生因素。随着网络的不断转化升级,好多学生变成了“低头族”。每天手机不离手,变成了手机的俘虏,一天不带手机就浑身不舒服。一些学生作息时间紊乱、晚上熬夜,早上不起床,不上课,即使上课也是心不在焉,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混日子现象比较严重。也有一些学生深受高中老师的影响,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很多了,这使得他们在上大学之后学习松懈,跟不上大学教师的节奏。也有一些学生对学习更加无助和迷茫,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对整个的学风建设产生负面效果。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常态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三种新常态:第一,维护校园稳定;第二,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加强网络教育。
1.维护校园稳定新常态。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师生心情愉悦,更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形成的必备条件,维稳工作需要常抓不懈。
第一,突出预防为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校园稳定要突出预防为主。现在突发情况比较多,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高校需要处理好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前解决造成校园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有效维护校园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学校可以成立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维稳工作应急预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常态化、实效化。
第二,做好维稳宣传教育,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维稳的宣传教育不仅仅是说教,更要有实效和针对性。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主题班会、纪录片、征文比赛等进行宣传,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建立维稳工作的长效机制。维稳工作应当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在学校工作中应当处于首位。建立维护校园稳定的长效机制,使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各高校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健全维稳工作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2.提升教学质量新常态。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趋向大众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刻不容缓的。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多方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应该以学生的学风为主要出发点,把学风建设摆在首位,让整个校园处于学术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学风建设的指导,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和谐与温暖,自觉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班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努力营造严谨、勤奋、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学生会、团委、班团干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全方位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大一的学生,由于刚经历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上了大学之后在学习上难免会放松。对他们而言,主要是进行适应性教育,让他们适应高校学习模式的情况下,继续发扬高中时候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放松,不泄气;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抓细节,使学风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大四的学生,处于就业的冲刺时期。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中完善自我并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理性择业,文明离校,为师弟师妹树立榜样作用。
第三,抓好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端正教风就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师德建设,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和岗位培训,力争使教师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有明显提高,树立“以教风促学风”的思想观念,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有力保证,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规范的职业行为。
第四,充分发挥宿舍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宿舍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宿舍不再仅仅是休息的场所,单纯的生活空间,现在已成了学习交流和信息反馈的场所。营造良好的宿舍学习氛围,打造学霸宿舍,建立宿舍学习小组,让同学们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自主与合作中学习、生活并成长。
3.加强网络教育新常态。互联网时代,世界的一体化趋势已经形成。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加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常态。
第一,对高校学风建设而言,互联网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便利的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更多课外的知识,与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第二,互联网由于内容繁杂,不少负面和消极的信息充斥网络,学生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技巧。
在新时期,西方和平演变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已经蔓延到了高校。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自然要保护好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教师要经常加强网络教育,为当代青年在混乱的意识形态中指明方向,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西化”“分化”阴谋的得逞。
高校学风建设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郭菊娥,等.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邵宝健,等.高校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程樣国,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5]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6).
[6]徐可明.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7]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8]沈文青,卢新明.论高校学生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新常态;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4-02
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升级转化,高校不断扩招使得生源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渐趋于稳定,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是每一个高校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校学风建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气和学生的学习风气两方面。教师的教学风气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教学的精神面貌等。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目的、自学能力、考场考风等。
教师的教学风气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良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教师管理松懈、个别教师教风不正等问题。学生的学习风气总体来讲比较良好,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大部分學生把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在大学期间应打好坚实基础,为以后工作、深造做好准备,然而还有一些学生的自律意识比较差、自我要求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习惯、课外科技活动参与度低、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旷课、迟到和早退、课堂纪律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新形势下,高校应以国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以解决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目标,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管理促学风,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
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95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独立、自由、民主,迫切地希望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然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何在社会中明辨是非,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少大学生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对真假善恶的分辨能力薄弱,心态浮躁。学校附近的电玩城、台球俱乐部、KTV等很容易干扰到他们的学习,以致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理,考试的时候采取投机取巧,铤而走险、冒进的方式,对高校学风建设构成了巨大挑战。
2.学校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依然有更大提升的空间。目前,多数高校的文化气息还不够浓厚,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高质量的学术竞赛以及高层次的课外活动还没有形成态势,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性明显较差。学校在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在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待加强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优良学风的构建。
3.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在课堂中的广泛使用,一些教师的讲课资源只是使用多年但未更新的PPT,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进行说教和灌输,甚至出现在停电不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就不会讲课的笑话。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当代学生的诉求,把传统的封闭式和注入式转型为课堂互动式,不太注重或不善于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导致课堂效果较差。
4.学生因素。随着网络的不断转化升级,好多学生变成了“低头族”。每天手机不离手,变成了手机的俘虏,一天不带手机就浑身不舒服。一些学生作息时间紊乱、晚上熬夜,早上不起床,不上课,即使上课也是心不在焉,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混日子现象比较严重。也有一些学生深受高中老师的影响,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很多了,这使得他们在上大学之后学习松懈,跟不上大学教师的节奏。也有一些学生对学习更加无助和迷茫,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对整个的学风建设产生负面效果。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常态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三种新常态:第一,维护校园稳定;第二,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加强网络教育。
1.维护校园稳定新常态。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师生心情愉悦,更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形成的必备条件,维稳工作需要常抓不懈。
第一,突出预防为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校园稳定要突出预防为主。现在突发情况比较多,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高校需要处理好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前解决造成校园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有效维护校园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学校可以成立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维稳工作应急预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常态化、实效化。
第二,做好维稳宣传教育,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维稳的宣传教育不仅仅是说教,更要有实效和针对性。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主题班会、纪录片、征文比赛等进行宣传,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建立维稳工作的长效机制。维稳工作应当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在学校工作中应当处于首位。建立维护校园稳定的长效机制,使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各高校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健全维稳工作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2.提升教学质量新常态。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趋向大众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刻不容缓的。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多方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应该以学生的学风为主要出发点,把学风建设摆在首位,让整个校园处于学术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学风建设的指导,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和谐与温暖,自觉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班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努力营造严谨、勤奋、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学生会、团委、班团干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全方位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大一的学生,由于刚经历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上了大学之后在学习上难免会放松。对他们而言,主要是进行适应性教育,让他们适应高校学习模式的情况下,继续发扬高中时候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放松,不泄气;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抓细节,使学风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大四的学生,处于就业的冲刺时期。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中完善自我并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理性择业,文明离校,为师弟师妹树立榜样作用。
第三,抓好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端正教风就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师德建设,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和岗位培训,力争使教师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有明显提高,树立“以教风促学风”的思想观念,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有力保证,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规范的职业行为。
第四,充分发挥宿舍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宿舍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宿舍不再仅仅是休息的场所,单纯的生活空间,现在已成了学习交流和信息反馈的场所。营造良好的宿舍学习氛围,打造学霸宿舍,建立宿舍学习小组,让同学们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自主与合作中学习、生活并成长。
3.加强网络教育新常态。互联网时代,世界的一体化趋势已经形成。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加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常态。
第一,对高校学风建设而言,互联网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便利的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更多课外的知识,与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第二,互联网由于内容繁杂,不少负面和消极的信息充斥网络,学生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技巧。
在新时期,西方和平演变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已经蔓延到了高校。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自然要保护好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教师要经常加强网络教育,为当代青年在混乱的意识形态中指明方向,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西化”“分化”阴谋的得逞。
高校学风建设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郭菊娥,等.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邵宝健,等.高校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程樣国,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5]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6).
[6]徐可明.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7]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8]沈文青,卢新明.论高校学生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