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系统,改变治理方式,使教育生态良性发展是考量治理成效的关键。为了营造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协调教育各利益主体的态度、观念和认知,陕西省安康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紧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从探索理顺,厘清政府、学校、社会关系入手,改革创新教育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多方支持教育发展的大格局初步形成,实现了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创新教育治理方式,完善宏观管理体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政府保障机制。安康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断建立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县区党委一把手抓教育、县区长主管教育、一名常委联系教育、分管县区长协管教育的体制,积极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套班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机制上,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优先”措施,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在经费投入上,在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遵循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教育的原则,严格落实“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政府宏观统筹,学校自主管理,师生和谐发展有序推进,在全市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重教兴学氛围。近年来,全市十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有8个县区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县”验收,创建陕西省教育强县5个。
创新体制機制,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改变教育治理方式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优化区域教育发展环境。汉阴县推进教育领域简政放权,将教育系统人事、编制、财政归口教育部门管理。人事、编制实行备案制,财政实行财政、审计监管制。在县教体局成立教育经费核算中心,推行“校财局管”。实施“学校人”变“系统人”管理改革,推行编制“县控局管、局管校用”,根据“大规模学校用师生比、小规模学校用班师比”的原则,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并适时动态调整,有效解决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和晋级的问题。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区域教育活力
区域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改革活力,是教育生态环境发生良性改变的印证体现,而简政放权、落实办学自主权是激发区域教育活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安康市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教育活力。以汉阴县为例,他们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县域内各类教育呈现出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教师流动方式。汉阴县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流动管理办法》,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建立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的教师良性循环双向流动机制,做到同等条件下省市级教学能手优先、综合考核优异者优先、工龄长者优先、大龄单身青年优先、县级以上优秀(模范)班主任优先,激励优秀教师赴乡村任教。6年来,双向流动教师1042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720余人,230余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继续在农村任教,稳定了山区教师工作情绪,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推行绩效工资考核改革。按照“依规执行、全员参与、按月考核、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汉阴县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的指导意见》,对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年人均新增6000元,并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同时制定了《关于县级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突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激发了全县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施校长负责制,还权于校长。汉阴县在教育“人、财、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落实校长负责制,每年选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进入校长队伍,实行校长任期制,将任期内学校发展的引领责任交给校长,在学校教学时间安排、资源分配、教师选调等方面充分给予校长自主权。在教育教学中,校长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规定,在保证总课时不变情况下,可自行决定每节课授课时间,可自行组织和实施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并进行课程整合,报县教体局备案后实施。目前,部分中小学结合实际有序推进走班教学,探索实施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自主开展教改实验、成果推广。
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面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汉阴县在全市率先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相继成立凤台教育集团、平梁教育集团,推行“核心校+薄弱校”小学一体化和“初中+小学+学前”一体化集团办学,实施集团内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了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机制。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汉阴县优化资源配置,优先在城区周边建设了草桥小学、三元小学、东岳小学、太平小学、五一小学等一批“卫星”学校,在硬件和师资配置、学校特色发展上高配置、精特色。推行集团化办学吸引了一大批进城学生回流,有效缓解了因择师、择校导致的城区大班额问题,实现了办学效益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科学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中小学转变育人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政府和教育部门改进教育质量管理,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汉阴县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状况、综合素质和成长环境等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建立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全市实施中小学全学科统一检测,出台了《汉阴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汉阴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以中高考改革为契机,探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开发学生成长记录及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台《汉阴县第三轮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方案》《汉阴县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办园行为评估、教育质量提升督导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推动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依据。 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任务。我市构建了多元育人载体,保障了“五育并举”的全面落实。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二是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加强义务教育國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实施与管理,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教材校本化处理,提升地方课程实效,推进校本课程体系化建设。三是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开展学生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质体能健康状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开足并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四是严格落实音乐、美术等课程,坚持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音乐、美术综合检测;定期开展市、县、校三级艺术展演、学生才艺大赛等活动,因地制宜组建各类艺术社团和开展社团活动,基本形成“一县一特色”“一校一品”的工作格局。五是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充分发掘各类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立一大批校外综合实践基地。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为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我市各县区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家委会搭建共育桥梁。汉阴县中小学校积极推进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模式,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以“班级、年级、校级”和“教育支持部、生活安全部、实践活动部、宣传推广部、家长社团部、综合事务部”为基本架构的“三级六部”家委会,推行家委会集中议事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由汉阴县凤台教育集团设立的家委会组织,依托心理发展中心举办“智慧家长”沙龙服务等活动,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完成教学实践、后勤管理等活动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使家长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监督员变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同盟军,与学校教育实现了目标一致、利益相关、责任相同、同心同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德育作业编织“三位一体”育人网。汉阴县探索了一套“德育作业”工作模式,将抽象的德育教育通过“三段三层三类”模式设计成“德育作业”来落实,找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汇点。学校给学生配发《德育成长手册》,记录德育作业内容、德育作业评价、德育作业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和记录学生德育成长点滴,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三段”就是把中小学各年级分成三个教育段,低段侧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侧重个人品德养成,高段侧重社会公德培养。“三层”即把“德育作业”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育人网络。“三类”即把“德育作业”分为知识类、作品类、实践类。按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学生、家庭的实际,通过作业把宏观的概念具体化,让孩子、父母、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在孩子完成德育作业过程中家长提供技术指导等支持,学生和家长配套进行,把家长拉回到教育体系中来,最终潜移默化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区域甚至整个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助推家校共育。近年来,各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家委会资源组织开展消防、法律、防溺水等方面的研学体验课程,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社区工厂及各行业职业体验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活动基地,将课堂搬到社会,凝聚各方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行家长学校建设,各中小学成立了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各行业专业人士、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及乡贤为师资队伍,按照一季度一培训,一培训一主题持续为家长开办培训班,搭建了与学校、教师、社会管理服务人员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携手育人合力。
建立退休教师服务中心,发挥老教师余热。自2014年起,各县区结合实际建立了相关机构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工作激情。汉阴县建立了退休教师服务中心,牵头组织退休教师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家校联系,指导社区做好家校共育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区域教育治理进言献策。
区域教育治理关键在于发挥多元治理作用,统筹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同频共振,在于各级政府担当起教育改革大任,简政放权。今后,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人民满意教育。
创新教育治理方式,完善宏观管理体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政府保障机制。安康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断建立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县区党委一把手抓教育、县区长主管教育、一名常委联系教育、分管县区长协管教育的体制,积极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套班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机制上,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优先”措施,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在经费投入上,在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遵循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教育的原则,严格落实“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政府宏观统筹,学校自主管理,师生和谐发展有序推进,在全市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重教兴学氛围。近年来,全市十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有8个县区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县”验收,创建陕西省教育强县5个。
创新体制機制,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改变教育治理方式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优化区域教育发展环境。汉阴县推进教育领域简政放权,将教育系统人事、编制、财政归口教育部门管理。人事、编制实行备案制,财政实行财政、审计监管制。在县教体局成立教育经费核算中心,推行“校财局管”。实施“学校人”变“系统人”管理改革,推行编制“县控局管、局管校用”,根据“大规模学校用师生比、小规模学校用班师比”的原则,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并适时动态调整,有效解决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和晋级的问题。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区域教育活力
区域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改革活力,是教育生态环境发生良性改变的印证体现,而简政放权、落实办学自主权是激发区域教育活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安康市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教育活力。以汉阴县为例,他们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县域内各类教育呈现出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教师流动方式。汉阴县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流动管理办法》,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建立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的教师良性循环双向流动机制,做到同等条件下省市级教学能手优先、综合考核优异者优先、工龄长者优先、大龄单身青年优先、县级以上优秀(模范)班主任优先,激励优秀教师赴乡村任教。6年来,双向流动教师1042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720余人,230余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继续在农村任教,稳定了山区教师工作情绪,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推行绩效工资考核改革。按照“依规执行、全员参与、按月考核、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汉阴县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的指导意见》,对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年人均新增6000元,并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同时制定了《关于县级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突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激发了全县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施校长负责制,还权于校长。汉阴县在教育“人、财、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落实校长负责制,每年选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进入校长队伍,实行校长任期制,将任期内学校发展的引领责任交给校长,在学校教学时间安排、资源分配、教师选调等方面充分给予校长自主权。在教育教学中,校长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规定,在保证总课时不变情况下,可自行决定每节课授课时间,可自行组织和实施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并进行课程整合,报县教体局备案后实施。目前,部分中小学结合实际有序推进走班教学,探索实施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自主开展教改实验、成果推广。
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面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汉阴县在全市率先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相继成立凤台教育集团、平梁教育集团,推行“核心校+薄弱校”小学一体化和“初中+小学+学前”一体化集团办学,实施集团内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了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机制。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汉阴县优化资源配置,优先在城区周边建设了草桥小学、三元小学、东岳小学、太平小学、五一小学等一批“卫星”学校,在硬件和师资配置、学校特色发展上高配置、精特色。推行集团化办学吸引了一大批进城学生回流,有效缓解了因择师、择校导致的城区大班额问题,实现了办学效益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科学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中小学转变育人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政府和教育部门改进教育质量管理,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汉阴县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状况、综合素质和成长环境等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建立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全市实施中小学全学科统一检测,出台了《汉阴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汉阴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以中高考改革为契机,探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开发学生成长记录及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台《汉阴县第三轮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方案》《汉阴县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办园行为评估、教育质量提升督导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推动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依据。 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任务。我市构建了多元育人载体,保障了“五育并举”的全面落实。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二是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加强义务教育國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实施与管理,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教材校本化处理,提升地方课程实效,推进校本课程体系化建设。三是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开展学生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质体能健康状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开足并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四是严格落实音乐、美术等课程,坚持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音乐、美术综合检测;定期开展市、县、校三级艺术展演、学生才艺大赛等活动,因地制宜组建各类艺术社团和开展社团活动,基本形成“一县一特色”“一校一品”的工作格局。五是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充分发掘各类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立一大批校外综合实践基地。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为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我市各县区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家委会搭建共育桥梁。汉阴县中小学校积极推进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模式,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以“班级、年级、校级”和“教育支持部、生活安全部、实践活动部、宣传推广部、家长社团部、综合事务部”为基本架构的“三级六部”家委会,推行家委会集中议事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由汉阴县凤台教育集团设立的家委会组织,依托心理发展中心举办“智慧家长”沙龙服务等活动,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完成教学实践、后勤管理等活动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使家长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监督员变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同盟军,与学校教育实现了目标一致、利益相关、责任相同、同心同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德育作业编织“三位一体”育人网。汉阴县探索了一套“德育作业”工作模式,将抽象的德育教育通过“三段三层三类”模式设计成“德育作业”来落实,找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汇点。学校给学生配发《德育成长手册》,记录德育作业内容、德育作业评价、德育作业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和记录学生德育成长点滴,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三段”就是把中小学各年级分成三个教育段,低段侧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侧重个人品德养成,高段侧重社会公德培养。“三层”即把“德育作业”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育人网络。“三类”即把“德育作业”分为知识类、作品类、实践类。按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学生、家庭的实际,通过作业把宏观的概念具体化,让孩子、父母、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在孩子完成德育作业过程中家长提供技术指导等支持,学生和家长配套进行,把家长拉回到教育体系中来,最终潜移默化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区域甚至整个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助推家校共育。近年来,各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家委会资源组织开展消防、法律、防溺水等方面的研学体验课程,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社区工厂及各行业职业体验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活动基地,将课堂搬到社会,凝聚各方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行家长学校建设,各中小学成立了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各行业专业人士、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及乡贤为师资队伍,按照一季度一培训,一培训一主题持续为家长开办培训班,搭建了与学校、教师、社会管理服务人员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携手育人合力。
建立退休教师服务中心,发挥老教师余热。自2014年起,各县区结合实际建立了相关机构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工作激情。汉阴县建立了退休教师服务中心,牵头组织退休教师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家校联系,指导社区做好家校共育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区域教育治理进言献策。
区域教育治理关键在于发挥多元治理作用,统筹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同频共振,在于各级政府担当起教育改革大任,简政放权。今后,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