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变革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l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常态,引发了很多教育人对学校教育的思考,也为未来教育变革吹响了冲锋号。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教育手段的变革,学校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中心”,教师的“教”逐渐转变为学生的“学”,教育目标从“传递知识”转向“发展心智”——学校的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
  学校教育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形态与组织、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学校教育技术等方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呢?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变革”。
  议题一:学校教育的价值变革
  由于过度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鉴于此,学校教育的价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如何实现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呢?
  刘平: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教育人对学校教育的深度思考。变革学校教育的价值,实现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摆在了每一个有担当的教育人的面前。我们必须直面,没有退路。
  首先,要厘清“育分”与“育人”的逻辑关系。“育分”是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育分”属于智育的范畴,“育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育人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育分”与“育人”,是教育发展中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明显好转,由低级阶段的“育分”向高级阶段的“育人”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其次,全面育人必须具备客观条件。从以分数为本,片面“育分”,到以人的核心素养为本,实现全面育人,需要客观条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拥有一流的专业素养和健全独立的人格;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启发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全人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纠缠中,破茧成蝶,脱颖而出。全人教师多了,形成一股洪流,全面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最后,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能够力破“五唯”,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用人氛围。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严禁炒作升学率和高考状元,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2008年7月,山东省以高中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改变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状况。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全面育人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刘毅:于漪老师说,“基础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识字算术,而是为民族素质铸魂筑基,是‘铸魂’工程”。作为一名基础教育人,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五育”并举落地、落实、落细,才能真正实现从“育分”向“育人”转变,才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最好回答。近年来,我校以“播种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为办学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是顺应教育发展形势,转变育人观念。当前,绝大多数基础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素质教育实施不全面、重分数、重智育等问题,但少有“破冰”的勇气。疫情期间,加强生命安全、自律自省、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教育的呼声已经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识。我校抓住契机及时组织全体教师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展开大讨论,老师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全体教育人共同努力。
  二是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把握关键环节。新的形势和育人要求呼唤教学生态的改变。“云”课堂开展以来,我们以学定教,以30分钟短课为主,减少教学节次,减少教学目标,减轻作业训练量,面向全体,降低教学和作业的难度;坚持学生难懂的少讲,难点分层讲,重点着重讲,少讲特殊技法,多讲通用方法,让探究式、情境式、启发式的课型成为常态;坚决杜绝“求大求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摒弃“时间加汗水”的旧模式,努力实现一课一得。
  三是健全五育并举体系,构建长效机制。针对德育、劳动教育、美育等当下较为薄弱的育人环节,我们从育人体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抓住世界读书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哀悼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克服条件限制,开展教师才艺“云”展示、学生“云”上艺术节;我们把家务劳动列为学生居家学习的内容,实行“1+3+x”,即书桌必须自己整理好,经常要做洗碗、扫地、抹桌子这三件事,并且学会炒菜、养护绿植等几样生活技能。
  四是拓宽家校合作内涵,形成育人合力。以往的家校联系多是家长来学校开会、教师实地家访,或是通过微信群、QQ群交流。如今,建立家长委员会、开设“校园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通行做法。近期,我们开设“云”家长学校,请专家就居家学习等热点问题开课,指导家长当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召开网上恳谈会,让家校零距离;组织学有特长的家长开设家长特色课程,把家长带动起来学习;开设“家长论坛”,引导家长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形成科学的育人观、人才观,协同推进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张新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素养。当前,学校教育在升学率的指揮棒下,过多关注学科知识传授,通过“榨取”学生的时间和增加课业量获取成绩。长此以往,学生仅是机械的知识搬运工,与21世纪人才需求差之千里。
  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出发,学校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课堂是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在学科知识学习基础上,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指标体系,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学科知识讲授结合,在教材理解与整合、课堂设计与引导、文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等方面创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和创造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生涯规划的萌芽期,学校在国家课程之外的课程设计,一是要着眼学生三个基本素养方面的兴趣,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国家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体任务,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可以以拓展课、兴趣社团、主题活动、竞技小组等方式开展,在课程设计上以周、月、学期、学年为单位。三是要有适当的评价机制。增强育人时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活动、实践的过程评价、参与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贯穿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或研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的必要手段,实践活动包括获取信息、批判性思考、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培养等诸多因素,学校教育教学的设计中应予以关注。
  议题二:学校教育的形态与组织变革
  传统教育中,师生间知识传授多是“你教我学”,现在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学习的出现,学生在家里、社区都可以获得知识的学习,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会超越老师。在此背景下,学校成为师生共有的学习社区,全校老师结合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您怎样看待学校教育的形态与组织的变革呢?
  蔡雷: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无论是区域、学校,还是教师都从被动的接受现实走向了主动变革。孩子们也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学习实践。本次在线学习实践促进了学校教育形态与组织变革,逐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的新常态。
  第一,校内教师资源相对固化配置向优化配置转变。以往教师所教班级相对固定,优质教师资源辐射面不够,后疫情时代,学校可整合校内优质教师资源,打破年级及班级界限,充分利用线上教育模式优化配置校内优质教师资源,利用线上教学、微课等方式使校内优质教师资源辐射面扩大,建立首席教师、主讲教师、辅导答疑教师等教师配置制度,实现校内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
  第二,单一的学校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与学校线下教育深度融合的转变。基于线上教育突破时空局限的优势,基于精准的数据优势,基于资源丰富的优势,线上教育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线上学情调研、学习过程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学习服务,线上教育这些优势和特点弥补了学校线下教育的不足。线下师生、同伴面对面交流也是线上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两者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第三,学校决策将由主观经验向依靠客观数据转变。以往学校的各项决策主要依据决策者的经验及主观意识,有时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后疫情时代,学校的决策将把各项精准的业务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四,学校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将由单向供给向双向转变。学校教育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也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不仅可从学校(教师)中获取,也可从社会教育资源中获取。
  第五,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将由线下班级或小组学习向学习社区转变。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班级及班级内小组,可在有共同兴趣爱好、学业基础层次相当的线上学习社区内进行。
  第六,教师的校本教研将由线下校内教师研讨向线上教研共同体转变。教师可利用国家、市区教研资源进行线上教研,形成线上教研共同体,缩小地区教研水平的差距。
  第七,教师的备课也由教师本人或校内备课组向线上课堂教学共同体转变。教师可在线上进行任务分工,交流、共享备课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汲取他人所长,缩小师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议题三: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变革
  打破学科壁垒,以学科知识主题为单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这对学校课程的供给、组织、实施都提出了挑战,作为学校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孙晓东:突然暴发的疫情迫使教育不得不做出巨大变革,后疫情时代迫切需要思考课程的本质、改革课程的观念,创新教学的模式,提高教育的站位。
  第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现有课程资源。
  首先,要基于核心素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学校教育仅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加油站,社会才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高学府,课程是连接学生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和教师应该有主动开发课程的能力,不能只会教教材、教考点。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其次,要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内容整合。教材包罗万象,体系过于庞大,内容过于芜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瘦身、整合,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实践体验。
  最后,要基于现实生活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学习眼下的课本知识,还是为将来的做人做事奠基。要营造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学校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但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要办开放式的教育,开拓教育基地,从社会上去发掘教育的资源。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开拓更宽广的视野,建立更高远的格局。
  学校教育要有开放的视野,把教育的眼光透过校园的围墙投射到社会中。
  教学形式创新。要继续开展教学方法的探索,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开展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教学活动创新。要整合并创新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引发学生兴趣;要重视情境教学,确保学生的兴趣点始终在所学内容上。可以开展多样的游学活动,开拓教育基地;可以注意各学段的贯通培养,避免知识的重复叠加带来的学习负担。
  教学技术创新。用活网络资源,整合信息技术手段。要总结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推进混合式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弹性化学习的需要。
  第三,要注重体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所必须秉持的根本原则。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大疫当前,当以教育为引领,举全社会之力,补齐短板,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呵护孩子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答好“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答卷。
  第四,要重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居家抗疫期間,很多家庭出现亲子关系紧张现象,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往往成为引爆家长和孩子的导火索。其实,人生路上,有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生命。要强化学生的生命教育,开好生命教育整合课程。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提升生命价值。当然,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才能有成效。
  议题四:学校教育技术的变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上亿学生涌入在线课堂,网络智能端或移动智能端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育技术正在重构教育,成为教学的常态,学校教育技术将会发生一场怎样的变革呢?
  吕红军: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教育信息化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问题仍然很多,除了需要家长的协助解决网络卡顿、平台瘫痪等人为和技术因素外,线下的课堂教学搬到线上,缺少教学方法的改变、师生的良性互动以及效果的检测等。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后疫情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一系列新的命题。
  第一,学校教育技术要按照“平战结合”的思想来规划设计。以往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往往局限于校内,处于“辅助教学”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而服务家庭教育、泛在的学习则考虑很少或停留在纸面上、口号上。而疫情的突然出现,则把教师推到了网络教学的战场上,其被动性、慌乱性、窘迫性可想而知。因此,这场疫情也提醒我们,学校教育技术发展必须树立“平战结合,常备不懈”思想,建立起从学校到家庭的完整信息化体系,建立危机应对的基本制度,进而探索在此制度下的学校运行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要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疫情终将过去,复学一定到来,现实的课堂才是常态的课堂,这不是技术所能左右的,而是由人的社会性和成长规律所决定的。
  学校教育技术的变革首先是人的变革,是思想的变革,思想不变,技术就是摆设或作秀的工具。技术是工具,对人的变革起推动的作用。技术的配备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但教师观念的转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克服两种思想,一是技术无用论的思想;二是唯技术论的思想,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核心,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身体素养、心理品质、公民道德的培养放到比知识更重要的位置,技术在这个层面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在认知领域,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眼睛里有学生,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思维发展上,交互媒体如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就比投影机要优越得多,交互媒体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操作技术的过程中使思维过程得以呈现,而且实现了主动的知识建构。
  第三,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网络教学新形态。以往, 类似网络授课、互联网教育更多存在于技能性的、兴趣性的课程之中。如今,学校教育的暂停致使传统教学全部转移至线上,互联网教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类型的主战场。这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福利。如今,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正在倒逼教育变革,网络教学势必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教育者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首先,要重新定义“学校”。现实的学校是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虚拟空间也是学校,只要是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和育人的目标,也就是完成了学校教育。网络教学应该成为教师常态化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师教育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线上教学环境的改变意味着教学组织方式必须转变。虽然网络大班上课是必须的,但是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不同调整讲和学的比例,把“听老师讲”的单一课堂变成“听老师讲”“先听后讲”“先学后教”等多形态的课堂,做好线上授课管理及引导。同时,教师把在传统课堂中的主导空间让步于学生的自主性,如学生点击手机、平板电脑和台式电脑获取相关信息,自行整理知识脉络,把握学习进度等等。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网络教学,对学生而言,本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在这种形式下,以往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彻底地转换为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自主自律能力。因此,网络教学中教师放手但绝不能放任,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资源和平台,要给学生规划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从哪学、怎么学以及学得怎么样;要建立师生或者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遇到问题学会“求助”,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搭好“支架”,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入,还要引导学生在网上寻找“名师”,学会与“名师”对话,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一个切身感受: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桎梏已消除。疫情期间,老师们从被动地使用学校推荐的平台,到自己想办法解决作业问题、上课互动问题、沟通问题,自主发掘出很多优质的工具。开展线上教学至今,老师们信息化教学的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可以说,老师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项目式学习。
  一场疫情,重构了教育的生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念,顺势冲锋,才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状态。
其他文献
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根据市教体局的部署和要求,山东省胶州市实验小学全體教师上下一心,多措并举,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育”,力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压实责任,技术保障。学校领导先后讨论、研究、部署,制定了《胶州市实验小学远程教学活动工作手册》,明确并压实了学科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职责,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同时
期刊
当下,疫情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热点。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打破学科壁垒,把疫情当教材,积极开展主题项目式云课程的学习,组织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分别围绕“一个不能溜达的春节”“口罩为什么成为生活必需品”“传染病的前世今生”三大主题,运用“六步学习法”,从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激发学生在深度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过程中实现学用合一。  素材云分享,引发驱动问题。三位课程教师根据学情分别选择不同素材:绘本《一个
期刊
山东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一直将劳动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针对性的劳动,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使学生形成劳动教育觀念,固化主动劳动的习惯。  学校自建校来,依托“1+3+N”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1”指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成立“学生劳动教育中心”,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3”指3个劳动教育实施阵地——学校阵地、社会阵地和家庭阵地。成立学校与社区
期刊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一直以来,四川省荣县旭阳镇梧桐树小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校园种植实践活动在校园如火如荼地开展。  学校在校内开辟种植园,并聘请农业“专家”(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家长们)对种植活动进行指导,教孩子们如何挖坑、如何栽种秧苗、如何浇水……  孩子們在种植完蔬菜后,还要照顾蔬菜,并填写观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触颇深:“照顾着蔬菜们慢慢长大
期刊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大坝沟中学积极倡导劳动实践教育,获得“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扎实推进劳动课程,通过劳动课程锤炼学生品格,作为砥砺青春的“磨刀石”。学校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优势,借助社会各方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利用校内土地打造绿色农业智慧科技校园,建设农业劳动实践、实训基地,融合各学科知识,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小水田、大文章。学校在兴安盟农牧业科
期刊
2015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第二小学对学生的劳动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弱化。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對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传统的劳动教育仅以说教形式进行,起不到教育的实效。二是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普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常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劳动。  开辟疏林,建立“百菇园”  为了突破劳动教育的“壁障”,学校利用地域优势,开发劳动资
期刊
江苏南通海门市能仁中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系化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一贯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更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必修课。目前,学校已构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以
期刊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华小学坚持“劳而创,创而活”的劳动教育思想,把劳动教育理念与学校的生命教育办学思想完美融合,丰盈劳动内涵,提升劳动素养,让每个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学校创建了 “三类五自九课”劳动教育框架。“三类”分为基础类、体验类、拓展类。以“五自”(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培养目标开设九种劳动课程。  在基础类劳动课程中提升学生健康成长生活力  劳动技术课程:低年级学习冷拼、中年级学习制
期刊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龙塘学校创办于1964年4月,坐落于合肥东大门,合马路与合宁高速交汇处。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状况复杂,学困生、留守儿童占比多。结合校情,学校实施常态化、课程化、系统化劳动教育,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勞全面健康均衡发展。  有效利用实践平台,实施常态化劳动教育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班级卫生、校园美化、宿舍管理、就餐规范等常规劳动活动。每
期刊
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多彩,基于实际,各地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不过,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课程与青少年学生的适切性问题比较突出。学校的课程开设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需求。从适切性的角度看,电影课程以其特有的属性,比较符合青少年学习特点,值得学校深入研究开发。  开设电影课程的必要性  电影在发展之初,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娱乐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