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我们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途径上选择探究式教学主要原因就在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历史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等。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提出问题、导入探究一一提供材料设计探究一一正确引导实践探究一一交流研讨延续探究。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教师课堂导入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好的导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作者以《七子之歌》作为导入,当音乐响起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有的同学甚至和着音乐小声的吟唱,课堂气氛迅速被调动起来。接着我提出问题: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同学们知道“七子”指什么?作者写诗的背景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展开讨论。虽然不能将问题完整回答,但课堂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提供材料,设计探究。历史课本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学生往往只知结果,不知详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提供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得出历史,让史料印证历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3、正确引导,实践探究。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真正的主体,通过探究,使他们敢于冲击未知世界、自行探索、求取新知、并在实践的亲身经历中进行创造思维,想象能力的锻炼。教师要正确引导,做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训一的问题,教师要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实践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思考,自由表达,在亲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结论。
4、交流探讨,延续探究。探究式教学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还应包括课堂教学外学生的学习中,首先,对历史上一些未形成定论的问题可放手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要将自己的见解行之成文,同学间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拨,优秀文章在教师辅导后鼓动学生发表。其次,教师应安排学生对课堂教学探究实践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二,历史对现实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学习历史是要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用历史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探究教学的内容。新课改下,每一课教材内容都很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对探究内容进行选择。选择什么内容合适,教师要注意以下二点: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成果、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具体而言“对学生有学习价值,值得探究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将历史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素材。”
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历史意识的养成。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进行调查,教师可设计问题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例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初中历史已经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行了学习,教师可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如何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如何组织课堂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教师作为课堂探究的组织者,要精心设置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教师需从教材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安排两方面入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探究。
1.教材组织方面。精研教材,选好主题。进行课堂探究,选题非常关键,探究内容的选择关系到课堂探究能否成功。教师所选主题应具备以下特点:符合学生现有水平;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综合性、开放性;要与现实相联系。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选定的主题如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课堂的教学将会出现“万马齐暗”的状况,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2.教学过程方面。所谓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教学意图的体现过程,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后,都要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主要通过教学过程筑基。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第一,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对每一个内容所用时间进行规划。规划时要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所占用的时间。一般来讲,总体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以内。第二,要对意外情况做好预案准备,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突然停电,设计某一问题所用时间超出预期等。第二,要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驾驭自如。第四,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即学生要做好新课前的预习。许多教师对教学过程做了精心设计,但忽略了学生因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冷场。学生对基础知识一无所知,每一个问题都要耗费时间到课本中找,课堂探究变成了课堂搜索。
2)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模式,并不是说一切教学过程都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的错误。历史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模式,要明白任何模式都存在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否则就要犯“形势上”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完整的教学过程应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定的方法只能有效地实现某一或某方面的目标,完成某一或某几个环节的任务,“特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途径上选择探究式教学主要原因就在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历史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等。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提出问题、导入探究一一提供材料设计探究一一正确引导实践探究一一交流研讨延续探究。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教师课堂导入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好的导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作者以《七子之歌》作为导入,当音乐响起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有的同学甚至和着音乐小声的吟唱,课堂气氛迅速被调动起来。接着我提出问题: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同学们知道“七子”指什么?作者写诗的背景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展开讨论。虽然不能将问题完整回答,但课堂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提供材料,设计探究。历史课本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学生往往只知结果,不知详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提供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得出历史,让史料印证历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3、正确引导,实践探究。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真正的主体,通过探究,使他们敢于冲击未知世界、自行探索、求取新知、并在实践的亲身经历中进行创造思维,想象能力的锻炼。教师要正确引导,做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训一的问题,教师要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实践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思考,自由表达,在亲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结论。
4、交流探讨,延续探究。探究式教学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还应包括课堂教学外学生的学习中,首先,对历史上一些未形成定论的问题可放手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要将自己的见解行之成文,同学间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拨,优秀文章在教师辅导后鼓动学生发表。其次,教师应安排学生对课堂教学探究实践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二,历史对现实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学习历史是要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用历史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探究教学的内容。新课改下,每一课教材内容都很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对探究内容进行选择。选择什么内容合适,教师要注意以下二点: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成果、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具体而言“对学生有学习价值,值得探究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将历史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素材。”
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历史意识的养成。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进行调查,教师可设计问题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例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初中历史已经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行了学习,教师可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如何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如何组织课堂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教师作为课堂探究的组织者,要精心设置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教师需从教材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安排两方面入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探究。
1.教材组织方面。精研教材,选好主题。进行课堂探究,选题非常关键,探究内容的选择关系到课堂探究能否成功。教师所选主题应具备以下特点:符合学生现有水平;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综合性、开放性;要与现实相联系。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选定的主题如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课堂的教学将会出现“万马齐暗”的状况,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2.教学过程方面。所谓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教学意图的体现过程,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后,都要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主要通过教学过程筑基。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第一,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对每一个内容所用时间进行规划。规划时要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所占用的时间。一般来讲,总体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以内。第二,要对意外情况做好预案准备,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突然停电,设计某一问题所用时间超出预期等。第二,要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驾驭自如。第四,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即学生要做好新课前的预习。许多教师对教学过程做了精心设计,但忽略了学生因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冷场。学生对基础知识一无所知,每一个问题都要耗费时间到课本中找,课堂探究变成了课堂搜索。
2)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模式,并不是说一切教学过程都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的错误。历史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模式,要明白任何模式都存在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否则就要犯“形势上”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完整的教学过程应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定的方法只能有效地实现某一或某方面的目标,完成某一或某几个环节的任务,“特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