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电视对未成年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塑形功能。好的少儿元素电视节目在孩子的心智启蒙、个性塑造、社会感知等诸多方面都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从事少儿元素节目制作的电视人承担着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社会责任,如何做好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也成为电视人不断思索和探求的新课题。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Family show)节目开播于2003年12月27日,栏目聚焦4-6岁儿童,始终本着以“娱乐先导 不落俗套”为节目宗旨的前卫理念引领节目娱乐内涵,以极富创意和趣味的“魔力宝宝语言”为笑源吸引观众收视兴趣,以突出“家庭秀”体现亲情和谐参与这一主题来凝聚受众收视群体,并通过脱口秀为主的表演形式,将欢声笑语通过电视荧屏传给千家万户。6年多来,“饭没了秀”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和完善改进,这个一枝独“秀”的栏目,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在深圳卫视上星播出以后,“饭没了秀”栏目的收视率和排名更是一举跃居全国娱乐节目的“前十方阵”,节目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也日益扩大。
不做“饭没了秀”就会“秀”没了饭
时光回到6年前的2003年底,深圳广电集团成立之初,频道资源重新整合定位,深圳六套定位为科教生活频道,在深圳广电当时的9个电视频道中,科教生活频道是唯一一个全新的频道,频道独立核算,收视率、成本核算、利润指标确定频道的发展与存亡,关系着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就频道而言科教和生活放在一起,本身就面临一个定位侧重,全新的频道没有受众基础,市场培育前路遥遥。事后编导们笑谈:当时频道竞争刺刀见红,如果不做“饭没了秀”可能就会“秀”没了饭。几番苦思冥想之后,首先想到的策划点就是家庭娱乐。做一档深圳没有过的,深圳人没看过的,和过去的电视节目都不像的“特别好玩”的节目。
好的创意,来自于好的电视理念,而把一个创意实施成一个高质量的电视栏目,更需要一个思维前卫、有忘我的电视情结的团队,“饭没了秀”五六个人、七八条枪,出处不同、性格各异,但对电视的追求与喜爱,却是一样的执著一样的痴迷。节目创作一开始就进入“亢奋状”。从环节设计到细节处理,遵循的就是一个字—“破”,打破传统的娱乐节目的样式,创新至上。“魔力宝宝”“玩小孩”让大人开心、小孩“跟风”,锁定家庭观众;“胡播乱报”完全“无厘头”,幽默、图片和影像与故事的重拼装再创作把娱乐者推至“喷饭”;“奇人趣事”搜索天下“神人怪杰”,看山外山、天外天、高人中的高人;主持人拿观众“开涮”被观众“开涮”,50分钟节目在“玩”中度过,在娱乐中放松。
2003年12月,样片摆在了集团领导的审片室里。结果令所有人感到意外,样片一次获得通过。我们坚定了自己的感受:娱乐不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所有的事情和行当,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式为人们提供娱乐,而大众媒体应该首当其冲。
不断突破栏目属性的尴尬和拓展空间的制肘
2004年底,深圳电视六频道由科教生活频道整体平移为少儿频道,“饭没了秀”当仁不让地成为少儿频道主打节目,2004年6月,“饭没了秀”在深圳卫视播出,收视长期排在周播节目的榜首。就栏目在少儿频道和卫视频道的播出情况,从“低成本高收益”的操作模式来看,“饭没了秀”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和效益;但从目前的播出平台和评价标准来看,却使栏目从属性到发展都面临问题。
“饭没了秀”栏目当时属少儿频道,在节目策划、内容设计、主持人风格的把握,都要考虑到少儿频道的定位,既想充分发挥节目的娱乐性,又要考虑到少儿受众群,家庭节目的一些成人化元素不便运用和开展;另一方面,节目在卫视播出,虽取得良好的收视率,但节目的“出身”就是少儿频道的规格和尺寸,所以放在卫视娱乐节目的标准上看,娱乐元素、脱口秀成份就显得意犹未尽,就节目而言,如果要把“饭没了秀”这个已具品牌雏形的栏目打造成集团的金牌节目,少儿与卫视必须舍去一头,或在内容和元素的运用上以娱乐节目为标准,以卫视收视为重头,使栏目属性与播出平台完全吻合;或把整个栏目组平移至卫视频道,从投入到产出,彻头彻尾真正成为卫视的一栏娱乐节目。因此,在以少儿和卫视为两端的平衡木上如何将“饭没了秀”的舞跳好,一直是栏目组思考的问题。
在深圳卫视播出后的“饭没了秀”栏目,收视长期受到其他卫视台的关注,两个省级卫视台相继于2004年推出大型娱乐节目同时在每周六19:40—21:00播出,这两个栏目在环节设计上虽各有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复制和拷贝了“饭没了秀”的概念,尤其是有些环节和“魔力宝宝”、“奇人趣事”几乎是完全“克隆”,被兄弟台关注,本身就是对“饭没了秀”的肯定,但栏目组更感到压力和危机,从同一时间播出、同一节目长度的节目编排和策划,不难看出两卫视栏目抢夺市场和观众的竞争意识和“对垒”局面,从两个栏目的播出效果来看,节目元素的运用、细节的处理都比“饭没了秀”更胜一筹,不难看出两个栏目人财物的投入和运作规格,都强于“饭没了秀”,倒是作为原创“饭没了秀”栏目似乎显得有点先天不足了。
完全从栏目市场运作的角度,“饭没了秀”开始在卫视平台加大包装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播出时段、加强单期节目的策划,最终稳固了收视率,确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
或许正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饭没了秀”6年来尽管走得也并非一帆风顺,但至少走得稳健扎实,这些正是“饭没了秀”6年来积累的最大财富。当然,在6年的历程中,成长同样必不可少,伴随成长的,是一个栏目不断的创新与思考。
我国每天收看电视2小时左右的儿童近3亿人。但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视不仅要满足儿童的需求,还应肩负塑造和发展儿童健康人格和志趣的责任。为此,我国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首先离不开尊重和引导的核心宗旨。
“尊重”是至高无上的态度
在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中,“尊重”首先要表现为必须放低姿态,放下成人的视角,去实现与儿童的平等交流。
少儿电视受众普遍不愿意在收看节目时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他们渴望成为电视对话的主体。电视节目要引导少儿心灵健康成长,必须考虑儿童平等交往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一切话语设计贴近少儿视角,让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为孩子说话,在吸引和感染少儿的前提下,了解当今少儿心灵深处的思考,从而再去感染家长,这样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引导和帮助儿童成长。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创办6年来,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米的天空”。一米是4-6岁孩子的身高高度,所谓“一米的天空”就是节目的策划理念以及出发点都要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在这个视角的基础上再用电视的思维去组织节目。不管是主持人强子自节目创办以来就一直采用的“跪式主持”方式,还是如今节目中的重头戏“加油!宝贝!”环节中的全程展现,“饭没了秀”节目一直贯彻的理念就是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在幼儿园、在父母身边宝宝们说话可能还有所顾忌,但到了“饭没了秀”的演播室,他们将最大程度的还原出自己,展现一个个性张扬的自我。
因此,在具有少儿元素的家庭娱乐类节目中,要尽量避免成人的话语霸权,寻找少儿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的平衡点,通过成人与少儿的互动促进少儿发展。但少儿参与并非少儿主导,成人应当在儿童提出问题与困惑,表达观点和意见时认真倾听,并在与他们的平等交流中助其形成正确的意见,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引导”也需要高超的方法
“引导”一词在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始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并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词在业界还被戴上了一顶“迷失自我”的帽子。而今天,在少儿电视节目中说到“引导”,换一个词汇也许更贴切一些,那就是“隐喻”。
“隐喻”就是把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当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就使用了隐喻:1、试图通过类比的方法,从一个主题和概念的涉及范围出发去寻找另一个主题或者概念的涉及范围;2、试图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来看待;3、通过比较或者范围的扩充,把注意力从对一个领域的关注和探究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去,希望借此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使我们思考的主题大放异彩。
在对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应该建立在“隐喻”的策略之上。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突出以“魔力宝宝”的语言为“笑源”,但不管是在场下与宝宝的沟通中,还是节目当中主持人的问答上以及宝宝才艺的展示上,都会将关于儿童的“重大问题”充分“隐喻”。“如何看待父母”、“小孩之间的攀比”、“现代影视对儿童的影响”、“男女小朋友之间的区别”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饭没了秀”节目中,并且节目还会用小朋友最喜闻乐见的方式给出一个最理想的答案。而“真人秀”环节的“加油!宝贝!”更是通过一种更大的“隐喻”,表现出宝宝们的毅力、乐观与顽强,从而达到节目与观众的有效互动。
因此,“引导”策略下的“隐喻”建立在满足少儿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少儿的内心是自由并富有想象力的,也最具有接受幽默情感的能力。想象丰富、幽默夸张、滑稽有趣的电视语言常能带给他们身心的享受。通过电视节目中的“隐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故事和人物以一定的思想内涵,少儿在满足视听享受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会受到节目所包蕴的理念熏陶,潜移默化中自然会接受节目传达的观念。
主持人“幽默倾听 智慧发难”
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一个符合节目定位、具有个性魅力和独到语言控制能力的主持人。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特别希望自己喜爱的主持人能够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应当具有善良、美丽、聪明、可爱、勇敢等非同寻常的特征。为此,为少儿服务的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以及较强的表现力。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主持人强子陪栏目一起走过了6年多时间,6年来,关于强子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也曾经有过争论,从最初的“大小孩儿”到如今的“幽默倾听 智慧发难”,强子在节目中的作用发挥得可以说越来越灵动,在穿针引线的同时,他与宝宝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而在这层意义互动的基础上,强子依靠自己对现场的把握能力,又实现了与场外观众的有效互动。因此,作为一个具有较多少儿元素节目的主持人,他的话语不一定太多,但一定是准确、合乎时宜并对小朋友充满尊重的,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小朋友当中的“心中英雄”。
当然,“英雄”也应该是多样的。个性化的要求决定了具有少儿元素的家庭娱乐节目主持人定位的多面性:姐姐型、同龄型、卡通型、朋友型、长辈型、老师型、英雄型,这就要求少儿节目瞄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受众需求,打造不同的主持角色。例如:4-6岁的儿童属于学龄初期,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思维性过渡,同龄型、英雄型节目主持人可以满足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需要。在确定好角色类型后,主持人就应该按照角色定位,全力以赴融入自己所在的角色。当然,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主持人自身素质的自我提高以及综合培养。
让节目的真实逼近儿童的真实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著名的年龄阶段。而其中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又被皮亚杰称为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的起点是感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因此,少儿相对成人来说要更注重感官的刺激,他们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因此,作为载体的节目形式直接关系到少儿在收看节目时的取舍。电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视听兼备、声画并茂,欲使具有少儿元素的家庭娱乐电视节目负载的信息在电视信道中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电视节目在声画传播中应遵循并采取相应的传播形式。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无论在场景的设计上,还是活动道具的组织上以及“加油!宝贝!”真人秀的环节设计上,充分将每个细节通过形象化手段诉诸人的视觉,从而直观易受,适应儿童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相对于社会生活经验薄弱的儿童来说,确保信息传播的到位与准确。在“饭没了秀”节目中,现代化的形象细节及时穿插到节目当中去,小到宝宝的发卡,大到济南大明湖边宝宝的“抽水枪”,乃至宝宝真人秀当中所乘坐的飞机,化抽象为具象,是“饭没了秀”栏目在日常节目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具象化是少儿元素电视节目惯用的特有形式,其优势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呈现为具体的实物,由于其逼真的现实感,形象鲜明而具体,受众特别是儿童可以直接建立想象的关联,不需要借助其他中介,就可多角度认知实物的诸多特性。当然,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具象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拙劣高下之分,这其中除了艺术质素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对自己的拍摄对象真正“尊重”到了哪种程度。
总之,从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开播6年来积累的点滴经验来看,新时期的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在表现形式上要更加注重可视性、易受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在主持人和栏目选择、结构设置、编排方式、画面设计、音响和有声语言等方面,要突出强化个性风格和视听效果,使它能与成人节目区别开来,从而真正让少儿在节目中得到美的享受,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作者单位: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卫视)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Family show)节目开播于2003年12月27日,栏目聚焦4-6岁儿童,始终本着以“娱乐先导 不落俗套”为节目宗旨的前卫理念引领节目娱乐内涵,以极富创意和趣味的“魔力宝宝语言”为笑源吸引观众收视兴趣,以突出“家庭秀”体现亲情和谐参与这一主题来凝聚受众收视群体,并通过脱口秀为主的表演形式,将欢声笑语通过电视荧屏传给千家万户。6年多来,“饭没了秀”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和完善改进,这个一枝独“秀”的栏目,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在深圳卫视上星播出以后,“饭没了秀”栏目的收视率和排名更是一举跃居全国娱乐节目的“前十方阵”,节目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也日益扩大。
不做“饭没了秀”就会“秀”没了饭
时光回到6年前的2003年底,深圳广电集团成立之初,频道资源重新整合定位,深圳六套定位为科教生活频道,在深圳广电当时的9个电视频道中,科教生活频道是唯一一个全新的频道,频道独立核算,收视率、成本核算、利润指标确定频道的发展与存亡,关系着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就频道而言科教和生活放在一起,本身就面临一个定位侧重,全新的频道没有受众基础,市场培育前路遥遥。事后编导们笑谈:当时频道竞争刺刀见红,如果不做“饭没了秀”可能就会“秀”没了饭。几番苦思冥想之后,首先想到的策划点就是家庭娱乐。做一档深圳没有过的,深圳人没看过的,和过去的电视节目都不像的“特别好玩”的节目。
好的创意,来自于好的电视理念,而把一个创意实施成一个高质量的电视栏目,更需要一个思维前卫、有忘我的电视情结的团队,“饭没了秀”五六个人、七八条枪,出处不同、性格各异,但对电视的追求与喜爱,却是一样的执著一样的痴迷。节目创作一开始就进入“亢奋状”。从环节设计到细节处理,遵循的就是一个字—“破”,打破传统的娱乐节目的样式,创新至上。“魔力宝宝”“玩小孩”让大人开心、小孩“跟风”,锁定家庭观众;“胡播乱报”完全“无厘头”,幽默、图片和影像与故事的重拼装再创作把娱乐者推至“喷饭”;“奇人趣事”搜索天下“神人怪杰”,看山外山、天外天、高人中的高人;主持人拿观众“开涮”被观众“开涮”,50分钟节目在“玩”中度过,在娱乐中放松。
2003年12月,样片摆在了集团领导的审片室里。结果令所有人感到意外,样片一次获得通过。我们坚定了自己的感受:娱乐不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所有的事情和行当,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式为人们提供娱乐,而大众媒体应该首当其冲。
不断突破栏目属性的尴尬和拓展空间的制肘
2004年底,深圳电视六频道由科教生活频道整体平移为少儿频道,“饭没了秀”当仁不让地成为少儿频道主打节目,2004年6月,“饭没了秀”在深圳卫视播出,收视长期排在周播节目的榜首。就栏目在少儿频道和卫视频道的播出情况,从“低成本高收益”的操作模式来看,“饭没了秀”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和效益;但从目前的播出平台和评价标准来看,却使栏目从属性到发展都面临问题。
“饭没了秀”栏目当时属少儿频道,在节目策划、内容设计、主持人风格的把握,都要考虑到少儿频道的定位,既想充分发挥节目的娱乐性,又要考虑到少儿受众群,家庭节目的一些成人化元素不便运用和开展;另一方面,节目在卫视播出,虽取得良好的收视率,但节目的“出身”就是少儿频道的规格和尺寸,所以放在卫视娱乐节目的标准上看,娱乐元素、脱口秀成份就显得意犹未尽,就节目而言,如果要把“饭没了秀”这个已具品牌雏形的栏目打造成集团的金牌节目,少儿与卫视必须舍去一头,或在内容和元素的运用上以娱乐节目为标准,以卫视收视为重头,使栏目属性与播出平台完全吻合;或把整个栏目组平移至卫视频道,从投入到产出,彻头彻尾真正成为卫视的一栏娱乐节目。因此,在以少儿和卫视为两端的平衡木上如何将“饭没了秀”的舞跳好,一直是栏目组思考的问题。
在深圳卫视播出后的“饭没了秀”栏目,收视长期受到其他卫视台的关注,两个省级卫视台相继于2004年推出大型娱乐节目同时在每周六19:40—21:00播出,这两个栏目在环节设计上虽各有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复制和拷贝了“饭没了秀”的概念,尤其是有些环节和“魔力宝宝”、“奇人趣事”几乎是完全“克隆”,被兄弟台关注,本身就是对“饭没了秀”的肯定,但栏目组更感到压力和危机,从同一时间播出、同一节目长度的节目编排和策划,不难看出两卫视栏目抢夺市场和观众的竞争意识和“对垒”局面,从两个栏目的播出效果来看,节目元素的运用、细节的处理都比“饭没了秀”更胜一筹,不难看出两个栏目人财物的投入和运作规格,都强于“饭没了秀”,倒是作为原创“饭没了秀”栏目似乎显得有点先天不足了。
完全从栏目市场运作的角度,“饭没了秀”开始在卫视平台加大包装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播出时段、加强单期节目的策划,最终稳固了收视率,确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
或许正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饭没了秀”6年来尽管走得也并非一帆风顺,但至少走得稳健扎实,这些正是“饭没了秀”6年来积累的最大财富。当然,在6年的历程中,成长同样必不可少,伴随成长的,是一个栏目不断的创新与思考。
我国每天收看电视2小时左右的儿童近3亿人。但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视不仅要满足儿童的需求,还应肩负塑造和发展儿童健康人格和志趣的责任。为此,我国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首先离不开尊重和引导的核心宗旨。
“尊重”是至高无上的态度
在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中,“尊重”首先要表现为必须放低姿态,放下成人的视角,去实现与儿童的平等交流。
少儿电视受众普遍不愿意在收看节目时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他们渴望成为电视对话的主体。电视节目要引导少儿心灵健康成长,必须考虑儿童平等交往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一切话语设计贴近少儿视角,让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为孩子说话,在吸引和感染少儿的前提下,了解当今少儿心灵深处的思考,从而再去感染家长,这样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引导和帮助儿童成长。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创办6年来,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米的天空”。一米是4-6岁孩子的身高高度,所谓“一米的天空”就是节目的策划理念以及出发点都要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在这个视角的基础上再用电视的思维去组织节目。不管是主持人强子自节目创办以来就一直采用的“跪式主持”方式,还是如今节目中的重头戏“加油!宝贝!”环节中的全程展现,“饭没了秀”节目一直贯彻的理念就是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在幼儿园、在父母身边宝宝们说话可能还有所顾忌,但到了“饭没了秀”的演播室,他们将最大程度的还原出自己,展现一个个性张扬的自我。
因此,在具有少儿元素的家庭娱乐类节目中,要尽量避免成人的话语霸权,寻找少儿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的平衡点,通过成人与少儿的互动促进少儿发展。但少儿参与并非少儿主导,成人应当在儿童提出问题与困惑,表达观点和意见时认真倾听,并在与他们的平等交流中助其形成正确的意见,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引导”也需要高超的方法
“引导”一词在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始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并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词在业界还被戴上了一顶“迷失自我”的帽子。而今天,在少儿电视节目中说到“引导”,换一个词汇也许更贴切一些,那就是“隐喻”。
“隐喻”就是把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当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就使用了隐喻:1、试图通过类比的方法,从一个主题和概念的涉及范围出发去寻找另一个主题或者概念的涉及范围;2、试图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来看待;3、通过比较或者范围的扩充,把注意力从对一个领域的关注和探究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去,希望借此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使我们思考的主题大放异彩。
在对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应该建立在“隐喻”的策略之上。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突出以“魔力宝宝”的语言为“笑源”,但不管是在场下与宝宝的沟通中,还是节目当中主持人的问答上以及宝宝才艺的展示上,都会将关于儿童的“重大问题”充分“隐喻”。“如何看待父母”、“小孩之间的攀比”、“现代影视对儿童的影响”、“男女小朋友之间的区别”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饭没了秀”节目中,并且节目还会用小朋友最喜闻乐见的方式给出一个最理想的答案。而“真人秀”环节的“加油!宝贝!”更是通过一种更大的“隐喻”,表现出宝宝们的毅力、乐观与顽强,从而达到节目与观众的有效互动。
因此,“引导”策略下的“隐喻”建立在满足少儿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少儿的内心是自由并富有想象力的,也最具有接受幽默情感的能力。想象丰富、幽默夸张、滑稽有趣的电视语言常能带给他们身心的享受。通过电视节目中的“隐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故事和人物以一定的思想内涵,少儿在满足视听享受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会受到节目所包蕴的理念熏陶,潜移默化中自然会接受节目传达的观念。
主持人“幽默倾听 智慧发难”
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一个符合节目定位、具有个性魅力和独到语言控制能力的主持人。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特别希望自己喜爱的主持人能够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应当具有善良、美丽、聪明、可爱、勇敢等非同寻常的特征。为此,为少儿服务的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以及较强的表现力。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主持人强子陪栏目一起走过了6年多时间,6年来,关于强子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也曾经有过争论,从最初的“大小孩儿”到如今的“幽默倾听 智慧发难”,强子在节目中的作用发挥得可以说越来越灵动,在穿针引线的同时,他与宝宝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而在这层意义互动的基础上,强子依靠自己对现场的把握能力,又实现了与场外观众的有效互动。因此,作为一个具有较多少儿元素节目的主持人,他的话语不一定太多,但一定是准确、合乎时宜并对小朋友充满尊重的,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小朋友当中的“心中英雄”。
当然,“英雄”也应该是多样的。个性化的要求决定了具有少儿元素的家庭娱乐节目主持人定位的多面性:姐姐型、同龄型、卡通型、朋友型、长辈型、老师型、英雄型,这就要求少儿节目瞄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受众需求,打造不同的主持角色。例如:4-6岁的儿童属于学龄初期,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思维性过渡,同龄型、英雄型节目主持人可以满足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需要。在确定好角色类型后,主持人就应该按照角色定位,全力以赴融入自己所在的角色。当然,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主持人自身素质的自我提高以及综合培养。
让节目的真实逼近儿童的真实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著名的年龄阶段。而其中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又被皮亚杰称为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的起点是感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因此,少儿相对成人来说要更注重感官的刺激,他们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因此,作为载体的节目形式直接关系到少儿在收看节目时的取舍。电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视听兼备、声画并茂,欲使具有少儿元素的家庭娱乐电视节目负载的信息在电视信道中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电视节目在声画传播中应遵循并采取相应的传播形式。
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无论在场景的设计上,还是活动道具的组织上以及“加油!宝贝!”真人秀的环节设计上,充分将每个细节通过形象化手段诉诸人的视觉,从而直观易受,适应儿童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相对于社会生活经验薄弱的儿童来说,确保信息传播的到位与准确。在“饭没了秀”节目中,现代化的形象细节及时穿插到节目当中去,小到宝宝的发卡,大到济南大明湖边宝宝的“抽水枪”,乃至宝宝真人秀当中所乘坐的飞机,化抽象为具象,是“饭没了秀”栏目在日常节目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具象化是少儿元素电视节目惯用的特有形式,其优势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呈现为具体的实物,由于其逼真的现实感,形象鲜明而具体,受众特别是儿童可以直接建立想象的关联,不需要借助其他中介,就可多角度认知实物的诸多特性。当然,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具象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拙劣高下之分,这其中除了艺术质素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对自己的拍摄对象真正“尊重”到了哪种程度。
总之,从深圳卫视“饭没了秀”节目开播6年来积累的点滴经验来看,新时期的家庭娱乐节目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在表现形式上要更加注重可视性、易受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在主持人和栏目选择、结构设置、编排方式、画面设计、音响和有声语言等方面,要突出强化个性风格和视听效果,使它能与成人节目区别开来,从而真正让少儿在节目中得到美的享受,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作者单位: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