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分子流行病学的学习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法。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7%的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有兴趣,78.6%的学生认为分子流行病学课程对自己学习专业有帮助,75.0%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85.7%的学生认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较难,82.1%的学生认为实习课中的基因多态性检测比较难,93.0%的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肯定的,96.4%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满意。结论 针对调查结果,建议教师对分子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进行重点讲解,并针对难点内容开设相应的实验课。
关键词:预防医学 分子流行病学 教学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5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y situation in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forming Molecular Epidemiology teaching. Methods 28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Molecular Epidemiology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Results 60.7% of the students like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course, 78.6%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e course of their study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helpful, 75.0% of student believe that the teaching results satisfactory, 85.7% of students reflected tha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very difficult, 82.1%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polymorphism detection was the most difficult in practice course, 93.0% of the student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of teachers’ ability, and 96.4% of the students satisfied with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we recommend that teachers focus on explaining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open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course content for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Preventive medicine;Molecular Epidemiology;Teaching;Questionnaires
“分子流行病学”是传统流行病学与新兴的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流行病学分支,主要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效地解决传统流行病学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使得疾病的预防及干预手段更加先进、有效[1]。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分子流行病学”部分一般仅安排2~4个学时来介绍,通常不会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笔者对广东某高校近五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的认识仅限于对其基本概念的了解,难于真正理解及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制约了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因此,我们在2009级预防专业的部分学生中实施了《流行病学》的教学改革,在完成传统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将“分子流行病学”作为一门课来单独讲授。该文就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及相关思考做一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择某医学院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生物统计方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该方向学生除了完成预防医学的其他专业课之外,还要学习“分子流行病学”课程。该方向共有学生28名。
1.2 教学内容安排及成绩考核
目前并没有适合本科教学的“分子流行病学”教材,我们采用由任课教师撰写的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共安排理论课24学时,实习课12学时,具体课程安排及学时分配见表1。
该门课的总评成绩由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和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占30%,卷面成绩占70%。
1.3 问卷调查
课程教学结束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总体印象调查;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调查;对任课教师的评价。由于调查开始时,学生都已经到各实习单位实习,所以我们依托“天会调研宝”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通过网络调查来完成,调查网址为:http://www.diaoyanbao.com/answer/load/mol-epi。 2 结果
2.1 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总体印象
“生物统计方向”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本次调查,其中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的学生占67.9%(19/28),认为一般的有25.0%(7/28),没有必要者占7.1%(2/28);认为《分子流行病学》课程对自己学习专业有帮助的占78.6%(22/28),选择一般的占21.4%(6/28),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学习专业无帮助的为0;对这门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60.7%(17/28),认为一般的占35.7%(10/28),有1位同学选择无兴趣;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认为有收获的比例达78.6%(22/28),感觉一般的占21.4% (6/28),没有收获的为0。
2.2 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
对理论课及实习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占75.0%(21/28),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占21.4%(6/28),对教学效果不满意的仅有1人(3.6%)。对教学效果满意者平均成绩为73.8分,略高于选择教学效果一般或不满意者的平均成绩(68.6分)。
2.3 理论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
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各章节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在授课的6个章节中认为授课内容比较难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部分,占85.7%(24/28),其次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67.8%(19/28)、“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57.2%(16/28)、“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53.6%(15/28),而“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分子流行病学概论”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仅占39.2%和28.6%。
2.4 实习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
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实习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3。有82.1%(23/28)的学生认为“实习三:基因多态性检测”的内容比较难,其次是“实习二:DNA提取”53.6%(15/28)和“实习一:PCR扩增”35.7%(10/28)。
2.5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调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看法,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肯定的93.0%(26/28),其中选择非常好的占39.1%(11/28),选择较好的占53.6%(15/28),只有2人选择一般;调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否满意,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同学对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满意的96.4%(27/28),选择非常满意的占67.9%%(19/28),仅有1人认为一般,没有不满意的选择。
3 讨论及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培养新公共卫生形势下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卫人才,我们将“分子流行病学”从《流行病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讲授,本身也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这一举措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安排上尚属首次。由于目前没有适合本科生教学的“分子流行病学”教材,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尽管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按计划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如何?教学安排是否合适、学习效果怎样?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如何等问题我们并不清楚,这也正是本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该次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认识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对学习专业有帮助、有收获的占78.6%,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的学生占67.9%,但是这一结果比我们预想的要低,而选择对这门课有兴趣的学生比例更低仅占60.7%,可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将来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占75.0%,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占21.4%,对教学效果不满意的仅有1人。按照对教学效果满意程度分组比较学习成绩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组平均成绩为73.8分,略高于选择教学效果一般和不满意者的平均成绩(68.6分),提示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Elliot和Shin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满意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正向的影响[2]。
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发现,认为理论课内容最难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部分,比例占85.7%,“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分子流行病学概论”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仅占39.2%和28.6%。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我们最初估计“分子生物学基础”部分应该是最难的,因为其中涉及了较多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对预防医学学生来讲学习起来应该是比较困难的,但本次调查发现并非如此。原因可能是这一部分授课学时数相对较多,并且有相应的实习课做同步实践练习有关。“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一部分之所以被认为是最难学习的,原因可能与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有关;当然,由于卫生统计学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比分子流行病学早了近一个学年,也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学习的兴趣等因素有关,而且与知识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有关[3-4]。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安排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适当增加学时数、补
关键词:预防医学 分子流行病学 教学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5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y situation in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forming Molecular Epidemiology teaching. Methods 28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Molecular Epidemiology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Results 60.7% of the students like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course, 78.6%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e course of their study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helpful, 75.0% of student believe that the teaching results satisfactory, 85.7% of students reflected tha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very difficult, 82.1%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polymorphism detection was the most difficult in practice course, 93.0% of the student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of teachers’ ability, and 96.4% of the students satisfied with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we recommend that teachers focus on explaining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open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course content for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Preventive medicine;Molecular Epidemiology;Teaching;Questionnaires
“分子流行病学”是传统流行病学与新兴的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流行病学分支,主要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效地解决传统流行病学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使得疾病的预防及干预手段更加先进、有效[1]。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分子流行病学”部分一般仅安排2~4个学时来介绍,通常不会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笔者对广东某高校近五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的认识仅限于对其基本概念的了解,难于真正理解及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制约了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因此,我们在2009级预防专业的部分学生中实施了《流行病学》的教学改革,在完成传统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将“分子流行病学”作为一门课来单独讲授。该文就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及相关思考做一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择某医学院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生物统计方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该方向学生除了完成预防医学的其他专业课之外,还要学习“分子流行病学”课程。该方向共有学生28名。
1.2 教学内容安排及成绩考核
目前并没有适合本科教学的“分子流行病学”教材,我们采用由任课教师撰写的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共安排理论课24学时,实习课12学时,具体课程安排及学时分配见表1。
该门课的总评成绩由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和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占30%,卷面成绩占70%。
1.3 问卷调查
课程教学结束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总体印象调查;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调查;对任课教师的评价。由于调查开始时,学生都已经到各实习单位实习,所以我们依托“天会调研宝”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通过网络调查来完成,调查网址为:http://www.diaoyanbao.com/answer/load/mol-epi。 2 结果
2.1 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总体印象
“生物统计方向”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本次调查,其中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的学生占67.9%(19/28),认为一般的有25.0%(7/28),没有必要者占7.1%(2/28);认为《分子流行病学》课程对自己学习专业有帮助的占78.6%(22/28),选择一般的占21.4%(6/28),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学习专业无帮助的为0;对这门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60.7%(17/28),认为一般的占35.7%(10/28),有1位同学选择无兴趣;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认为有收获的比例达78.6%(22/28),感觉一般的占21.4% (6/28),没有收获的为0。
2.2 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
对理论课及实习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占75.0%(21/28),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占21.4%(6/28),对教学效果不满意的仅有1人(3.6%)。对教学效果满意者平均成绩为73.8分,略高于选择教学效果一般或不满意者的平均成绩(68.6分)。
2.3 理论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
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各章节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在授课的6个章节中认为授课内容比较难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部分,占85.7%(24/28),其次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67.8%(19/28)、“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57.2%(16/28)、“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53.6%(15/28),而“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分子流行病学概论”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仅占39.2%和28.6%。
2.4 实习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
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实习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3。有82.1%(23/28)的学生认为“实习三:基因多态性检测”的内容比较难,其次是“实习二:DNA提取”53.6%(15/28)和“实习一:PCR扩增”35.7%(10/28)。
2.5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调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看法,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肯定的93.0%(26/28),其中选择非常好的占39.1%(11/28),选择较好的占53.6%(15/28),只有2人选择一般;调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否满意,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同学对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满意的96.4%(27/28),选择非常满意的占67.9%%(19/28),仅有1人认为一般,没有不满意的选择。
3 讨论及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培养新公共卫生形势下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卫人才,我们将“分子流行病学”从《流行病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讲授,本身也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这一举措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安排上尚属首次。由于目前没有适合本科生教学的“分子流行病学”教材,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尽管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按计划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如何?教学安排是否合适、学习效果怎样?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如何等问题我们并不清楚,这也正是本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该次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认识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对学习专业有帮助、有收获的占78.6%,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的学生占67.9%,但是这一结果比我们预想的要低,而选择对这门课有兴趣的学生比例更低仅占60.7%,可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将来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占75.0%,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占21.4%,对教学效果不满意的仅有1人。按照对教学效果满意程度分组比较学习成绩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组平均成绩为73.8分,略高于选择教学效果一般和不满意者的平均成绩(68.6分),提示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Elliot和Shin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满意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正向的影响[2]。
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发现,认为理论课内容最难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部分,比例占85.7%,“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分子流行病学概论”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仅占39.2%和28.6%。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我们最初估计“分子生物学基础”部分应该是最难的,因为其中涉及了较多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对预防医学学生来讲学习起来应该是比较困难的,但本次调查发现并非如此。原因可能是这一部分授课学时数相对较多,并且有相应的实习课做同步实践练习有关。“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一部分之所以被认为是最难学习的,原因可能与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有关;当然,由于卫生统计学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比分子流行病学早了近一个学年,也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学习的兴趣等因素有关,而且与知识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有关[3-4]。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安排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适当增加学时数、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