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在当今,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古人认为,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士大夫,则把"琴棋书画诗酒茶"当作精神追求的另一种境界。尽管人们都把茶的位置排列置于最后,在今天看来,茶最实惠、最实用,逐渐成为了老百姓养生、修身,提升心灵境界的有益保健品。
回忆是个双刃剑,有时候会把早已忘却的痛楚经历,不经意中泛起、咀嚼。
记得文革初期的炎夏,祖母每天早早地在一个包浆浑厚的瓦罐里,冲泡满茶水,等待着劳累的父亲从农田归来,那顾不上洗浴就抱起来茶罐一饮而尽的场景,深深地定格在我的心底。
当年也曾经好奇地偷偷喝上了一口,只涩得舌头伸在外边半天。祖母笑着说:“咱们买不起茶叶。这是土茶,是去年霜后的桐树叶,既败火又止渴。”就这样,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茶叶,很久就生长在后院的那棵大桐树上。
1977年初春,部队篮球队拉练到杭州的留下镇,跟随着老兵们,凭每人一张的珍贵特殊票证,可以在军人服务社买一份龙井茶。当时要用四块七毛钱买到二等龙井茶一斤,的确让我犹豫再三。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月的津贴费才七块钱啊!
回到郑州驻地,宝贝似的捧在手上,专程请假送回给父亲。家里的紫砂壶已经被当年的红卫兵收去销毁了,父亲高兴得两眼放光,小心翼翼地将碧绿的叶条,放入印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白搪瓷缸里,亲自煮水冲泡后,双手递给在临潭当阿訇回来探亲的二爷手中。老人家自称一辈子爱茶若痴,听说是千里之外的龙井春茗,笑得合不上嘴。顾不上斯文,一杯饮毕,又加满水,放在煤火炉上煮泡,顿时,满屋飘香。接着,我惊呆地看着他不动声色地将第二杯一饮而尽,并且把泡过的茶叶一缕缕地全部吃掉。口里还禁不住念念有词:“好茶,好茶。挚感,挚感!”这一幕情景令我终身难忘。
居住江南二十多年,几乎年年清明前后,都会与家人或朋友去杭州梅家坞品茶尝鲜。无论是晴空万里的艳阳树阴下,还是丝丝细雨的亭阁圆桌边,约几位挚友,抛却尘嚣,淡然静思。不远处是翠山碧树、茶园梯田。这时候,淡然地呼吸着大氧吧的泥土气息,坐对静观着面前普通玻璃杯,只见那娇嫩碧清的扁平龙井翠芽,被85度的山泉浇醒,或浮或沉、或上或下,翩翩起舞,犹如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卷。接着,一袭久违的清香,钻进贪婪的鼻孔,润遍肌体。等第二杯入口,醇厚自舌尖到喉底,能把爱茶人彻底征服。龙井的魅力不仅限于在感官的享受,往往能够让人联想起尘世间的复杂人生。
参悟,本身就在时时刻刻中。
此时,闭上气,深深嗅觉这一年等一回清醇的豆香,谁都不愿讲话、分神。享受恩典,享受赐予,就在一思一念之中。
突然想起了清代诗人龚翔麟的名句:“旋买龙井茶,来试虎跑泉。松下竹风炉,活火手自煎。老谦三味法,可惜无人传。”
我在想;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无忧无惧的好时代,无需追逐名利、任性挥霍。更不应该只停留在独善其身、孤芳自赏最简单的平庸生活中,关注社稷、关注民族文化,用微薄之力做点善功,足以能体现出一个普通凡人的自身价值。
茶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灵性的。在中国,几乎人人都喝茶,而且,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饮茶习惯和爱好皆不相同。无论是富豪新贵,还是布衣凡民,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中意的茶,都能够找到感受与参悟。
我不是专业研究茶的学人,但是,我从茶中能够感悟到造物主的大能。任何微小物质的能量都不能低估,只是需要发现、珍视,与人分享。
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茶树。针对不同的人群,一片茶叶虽然只是一个媒介,一个生物、一个生命,她如同蜡烛,从发芽、生长、成熟,最后奉献给懂她、爱她的人们。而且,不仅仅是止渴,还能够治病,能够健身,能够怡情,能够以茶交友,的确神秘无比!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身体及口味的茶,甚至在不同季节喝什么茶,需要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
春季喝绿茶,明目清心,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在初冬季节,喝红茶或许是个明智的选择,暖胃御寒很有必要。
京津人爱好花茶,沏一杯满屋飘香、绕梁半日。西北部地区的人喜欢八宝盖碗,一直流传着“一刮金,二刮银,三次刮得油脂尽”,可谓是十足的养生茶。广东、福建人把乌龙茶当做一日三餐的必修课,“宁愿无美食,不缺中意茶”。云南的普洱已经在全世界华人中达到了“家喻户皆晓,人人爱享用”的境地。
我们没有必要像日本人对待茶道那样,沐浴、更衣、焚香、挂画,毕恭毕敬地把茶神化、崇拜。本来就应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饮自己中意的茶、喜欢的茶,这才是最务实的茶道。
我喜欢郑板桥撰写的对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这种意境追求的是文人画家以茶为友所寻找的精神愉悦,然而,这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理想世界。
我也附庸风雅,请海上103岁的老诗人、书法家周退密题写一幅七言楹联:“喜延明月常开户,独试新炉自煮茶”挂于书房。看书、写字疲倦时,望联生情,陶冶心境,慰藉自我。
将苦涩泡去,品出甘甜;将烦恼滤掉,留给自己快乐。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疗治当今浮躁社会的清心补品,是感恩的参照物,更是不可多得的良友挚朋。
古人认为,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士大夫,则把"琴棋书画诗酒茶"当作精神追求的另一种境界。尽管人们都把茶的位置排列置于最后,在今天看来,茶最实惠、最实用,逐渐成为了老百姓养生、修身,提升心灵境界的有益保健品。
回忆是个双刃剑,有时候会把早已忘却的痛楚经历,不经意中泛起、咀嚼。
记得文革初期的炎夏,祖母每天早早地在一个包浆浑厚的瓦罐里,冲泡满茶水,等待着劳累的父亲从农田归来,那顾不上洗浴就抱起来茶罐一饮而尽的场景,深深地定格在我的心底。
当年也曾经好奇地偷偷喝上了一口,只涩得舌头伸在外边半天。祖母笑着说:“咱们买不起茶叶。这是土茶,是去年霜后的桐树叶,既败火又止渴。”就这样,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茶叶,很久就生长在后院的那棵大桐树上。
1977年初春,部队篮球队拉练到杭州的留下镇,跟随着老兵们,凭每人一张的珍贵特殊票证,可以在军人服务社买一份龙井茶。当时要用四块七毛钱买到二等龙井茶一斤,的确让我犹豫再三。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月的津贴费才七块钱啊!
回到郑州驻地,宝贝似的捧在手上,专程请假送回给父亲。家里的紫砂壶已经被当年的红卫兵收去销毁了,父亲高兴得两眼放光,小心翼翼地将碧绿的叶条,放入印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白搪瓷缸里,亲自煮水冲泡后,双手递给在临潭当阿訇回来探亲的二爷手中。老人家自称一辈子爱茶若痴,听说是千里之外的龙井春茗,笑得合不上嘴。顾不上斯文,一杯饮毕,又加满水,放在煤火炉上煮泡,顿时,满屋飘香。接着,我惊呆地看着他不动声色地将第二杯一饮而尽,并且把泡过的茶叶一缕缕地全部吃掉。口里还禁不住念念有词:“好茶,好茶。挚感,挚感!”这一幕情景令我终身难忘。
居住江南二十多年,几乎年年清明前后,都会与家人或朋友去杭州梅家坞品茶尝鲜。无论是晴空万里的艳阳树阴下,还是丝丝细雨的亭阁圆桌边,约几位挚友,抛却尘嚣,淡然静思。不远处是翠山碧树、茶园梯田。这时候,淡然地呼吸着大氧吧的泥土气息,坐对静观着面前普通玻璃杯,只见那娇嫩碧清的扁平龙井翠芽,被85度的山泉浇醒,或浮或沉、或上或下,翩翩起舞,犹如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卷。接着,一袭久违的清香,钻进贪婪的鼻孔,润遍肌体。等第二杯入口,醇厚自舌尖到喉底,能把爱茶人彻底征服。龙井的魅力不仅限于在感官的享受,往往能够让人联想起尘世间的复杂人生。
参悟,本身就在时时刻刻中。
此时,闭上气,深深嗅觉这一年等一回清醇的豆香,谁都不愿讲话、分神。享受恩典,享受赐予,就在一思一念之中。
突然想起了清代诗人龚翔麟的名句:“旋买龙井茶,来试虎跑泉。松下竹风炉,活火手自煎。老谦三味法,可惜无人传。”
我在想;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无忧无惧的好时代,无需追逐名利、任性挥霍。更不应该只停留在独善其身、孤芳自赏最简单的平庸生活中,关注社稷、关注民族文化,用微薄之力做点善功,足以能体现出一个普通凡人的自身价值。
茶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灵性的。在中国,几乎人人都喝茶,而且,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饮茶习惯和爱好皆不相同。无论是富豪新贵,还是布衣凡民,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中意的茶,都能够找到感受与参悟。
我不是专业研究茶的学人,但是,我从茶中能够感悟到造物主的大能。任何微小物质的能量都不能低估,只是需要发现、珍视,与人分享。
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茶树。针对不同的人群,一片茶叶虽然只是一个媒介,一个生物、一个生命,她如同蜡烛,从发芽、生长、成熟,最后奉献给懂她、爱她的人们。而且,不仅仅是止渴,还能够治病,能够健身,能够怡情,能够以茶交友,的确神秘无比!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身体及口味的茶,甚至在不同季节喝什么茶,需要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
春季喝绿茶,明目清心,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在初冬季节,喝红茶或许是个明智的选择,暖胃御寒很有必要。
京津人爱好花茶,沏一杯满屋飘香、绕梁半日。西北部地区的人喜欢八宝盖碗,一直流传着“一刮金,二刮银,三次刮得油脂尽”,可谓是十足的养生茶。广东、福建人把乌龙茶当做一日三餐的必修课,“宁愿无美食,不缺中意茶”。云南的普洱已经在全世界华人中达到了“家喻户皆晓,人人爱享用”的境地。
我们没有必要像日本人对待茶道那样,沐浴、更衣、焚香、挂画,毕恭毕敬地把茶神化、崇拜。本来就应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饮自己中意的茶、喜欢的茶,这才是最务实的茶道。
我喜欢郑板桥撰写的对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这种意境追求的是文人画家以茶为友所寻找的精神愉悦,然而,这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理想世界。
我也附庸风雅,请海上103岁的老诗人、书法家周退密题写一幅七言楹联:“喜延明月常开户,独试新炉自煮茶”挂于书房。看书、写字疲倦时,望联生情,陶冶心境,慰藉自我。
将苦涩泡去,品出甘甜;将烦恼滤掉,留给自己快乐。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疗治当今浮躁社会的清心补品,是感恩的参照物,更是不可多得的良友挚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