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巴车停了下来。
前面堵上了,长长地望不到头。这是位于通往招远市区的三岔口地区。每到这个季节,果农们开着三轮拖拉机,满载一篓篓的苹果,拥挤在道路两旁。
这是个收获的季节。
道路两侧是缓缓的山丘,长着漫山的果树,是肥地。去年,“苹什么”把苹果价格炒起来,这里的果农小发了一笔。
“每亩地能收入一两万吧。”大巴车司机说。
土肥,果树长得好,对于靠地吃饭的农民而言自是福音。但是,在招远,这个福音并不是最让农民羡慕的。
在东北方向,距离这里三十里地的地方,有一片高耸的山,远远看上去是成片的石头,土壤贫瘠,没有果树,只有固定沙石的松柏树,稀稀疏疏地竖着。
然而,就是那片穷山僻壤,才是招远农民真正羡慕嫉妒恨的地方。
那里有金矿。
喧闹的村庄
“以前,这里种一些板栗、核桃之类的,生存能力强的树木。收入很低。”张洪宝右手指向对面的山,最高的一个山峰有两个顶,像一个巨大的双峰骆驼背。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名——“双顶山”。
山连着山,偏僻得很。因为修路,更难走了。要进到这里,车子要绕过山谷,爬上山坡,上下窜,左右晃。这一带,也因此得名“九曲”。招远市里的人,一说起金矿就知道九曲。九曲地带包括了好几个村子,都是沿山分布。每个村都不大,一百来户人家。
其中一个村子,叫九曲蒋家,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村”。张洪宝就是这个村子里的,退休后进了村办企业春雨集团。集团的主打产业就是黄金开采。
借着黄金的生意,如今的蒋家村,每个村民无论大小,哪怕是刚出生的孩子,在年底都能分到一万五千块钱的红利。
这半年,黄金价格攀升迅速,蒋家的生意也更好了。
早上7点,在村里矿业公司的两层办公楼里,《中国周刊》记者见到了一屋子的矿长们。每天这个时候是他们开会的时间。矿长们对眼下的金价很满意,“现在工人成本高了,挖金打洞的机械化要求高了,各种成本在增加,要是黄金价格还处在去年初的价,那我们就停工算了。”
一个王姓矿长对《中国周刊》记者说,金价要是在每克二百六七十块的话,“这活就不用干了。刚够本。”去年底到现在的半年多,黄金价格每克涨了100块左右,利润空间还是相当可观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金村里也有过一次轰轰隆隆的热闹场景。那时,是争矿。
双顶山里有金矿。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都知道。但是,一直被国家管理和集体开采,村民们偶尔去捡个金矿石,不成气候。
直到1985年,金矿对个人开放。国家允许个人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取得某个金矿的开采权,并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费用。
光景一下子就变了。
蒋家村的迟孟文,今年63岁了。也就在那一年,他凑了点钱和几个亲戚朋友承包下了一个小矿,开始挖金子。挖了一年多,成了“万元户”。他算了算,纯赚一万五六千块钱,又凑了点钱,花两万元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这在当时的镇上都是稀罕事。
村里开始流传,“要想赚钱,就去挖金矿”的口号。承包金矿的人多了起来。连在镇上和县上当老师的村民也回来了,他们多半以入股的方式参与挖矿。
张洪宝当了40年老师,看着身边有的同行们转成了金矿股东。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时候太疯狂了”。
不过,挖矿的人一多,秩序也就乱了。
迟孟文记得,“进入九十年代,那就是相当的乱了,你争我夺,打架的,拿刀的,拿枪的,都有。”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第一批靠挖金致富的“英雄”就这样产生了。
十五年后再挖金
刘展斗,就是这批人中的一个。
刘展斗的村子并不在九曲地区,也没有金矿。但隔壁村有金矿,他们就跨村挖。
1996年,在事业单位做得好好的,刘展斗辞了工作,和亲戚朋友拼凑了十万块,三个股东一共凑了三十万块钱的成本,选了一块不大的山谷开始挖金子。之前,他们找来有经验的老人看过,说,“这里有条金脉,能有富矿。”
1990年代,所谓富矿,就是指每吨矿石里有30克黄金的含量。如今,这个标准已经下降了很多,每吨矿石里有3到5克黄金就是富矿了。
刘展斗挖矿属于“不规矩”的。他没交承包费,找了这块地,花三万块钱打点了关系,就开工了。
“10克以下的矿,我们都不要,全填沟了。挖了九个月,终于挖到了30克的富矿。”刘展斗靠着这些富矿,挖了一年,三个合伙人每人分到了200万元。刘展斗从此不干了。“风险太大,借钱挖金不保险啊。我们还被抢过矿一次,俩合伙人差点被打死。”
刘展斗正正规规地转了行,做起了食品加工和外贸,钱滚钱,日子过得也算舒服。他不想再蹚挖金这个风险活了。十几年里,金矿也由个人承包全部转为集体所有。个人挖金属于违法行为了,他更不想这个事了。
但是,今年,他又开始不安分了。
眼看着黄金价格半年涨了接近一百块,他开始打听哪里还有可以挖的矿。“现在价格涨这么快,这么高了,有矿就是钱啊,甭管穷矿富矿。”
终于,他在今年上半年找到了一个地方。一块小山坡,露天矿,挖起来容易。含金量达到富矿标准——每吨3到5克。他算了算收益,“这里挖个4000吨金矿石是没问题的,按照每吨金矿石平均出来4克黄金计算,就有16000克黄金的量,按现在的金价,挖完这个山坡,除了成本也能赚个几百万,要是含量再高点也能上千万的吧。”
“这个地,需要挖多久?”记者问。
“十天八天的就结束了。挖开了很快,大铲车一上,拉走就是。”
“这么简单?”
“啊。我想着承包下这块地来,说用土,拉走就是。”
刘展斗的计划已经非常周到了。他说,已经打通了一个个环节,保证挖矿那些天市里不找他麻烦。现在这片山坡是村里一个老头花100块钱承包下来的。由于租期未到,他想多花几百块转租下来。几百块换几百万,这是个诱人的买卖。但是眼看这些都不成问题了,村里担心“我一挖,老百姓告我和村大队”,所以一直未搞定。眼看着折腾十来天就能得手的几百万,有可能要化为泡影了。
早期挖黄金的个人,有两种出路。刘展斗说,一种是存,继续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一种是赌,赌光了就再重新折腾着赚钱。刘展斗就属于后者。像他一样,还在打金矿主意的老挖金人,“就我知道的,还有不少”。
金矿收归国有后,个人挖矿通过正规渠道不可能了,但是今年金价一涨,“好几个老板都在找矿挖。我们都是挖矿富起来的,知道门道。”
“早年为了抢矿,个人堵矿长,有的矿长下了班一直被堵得把车开到派出所。威胁恐吓的事,这几年也有。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今年,那肯定有啊。更值钱了嘛。”刘展斗点上一支烟,说得不以为然。
抽一口,他沉思起来,嘴里嘟囔着,“就怕老百姓告。还得想办法。”他对那个价值几百万的小山坡念念不忘。
开心的买卖
刘展斗的朋友周易文,就比刘展斗舒心多了。
“高兴坏了。”刘展斗说,周易文手里有黄金,就是整天乐。
周易文是个存黄金大主。按照刘展斗的说法,“只要不缺钱,没事就买黄金存着。”
去年年前,周易文又买了一堆黄金。具体数额他不透露,但是,说这些的时候声音里透着笑意。
“他买的时候三百出头,如今金条的价格涨到接近四百,他又不小心发了一次。”刘展斗说。
周易文早年也是靠开采金矿发家,储存了一些自己冶炼的金条。有钱急用时,就折成现金救济。有钱了,就再买回来一些存着。他这个“买黄金的习惯”保持了十几年。
“反正黄金不会大跌得离谱,它就是保值的,留着黄金总是比抓着钱放心。”这半年,眼看着黄金一点点涨价,周易文对刘展斗说,“我还不卖,短期内,一定能涨到一克500块。到时候再说。”
“小跌,没事。”面对金价小幅度跌幅,周易文也不当回事。
卖黄金的人,比周易文这种买黄金的心里还要踏实。
在招远珠宝首饰城二层,在一个柜台前,营业员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就像买房子一样,买涨不买跌啊,黄金价格越涨,我们生意越好。”在8月底刚刚结束的招远黄金节里,一个三五米长的柜台一天卖到几万、十几万的营业额是正常的。黄金节一过,又碰上中秋节,首饰城对黄金首饰搞优惠活动,“等于黄金的价卖首饰”。
教师节这天,从青岛开车来的一位中年女子,十几分钟时间里买走了7条黄金项链,总重近60克。
“这种属于大户,老顾客了。正常情况下,现在平均每天也能卖出个三五万吧。”结了账,营业员态度更热情了,满心的欢喜溢于言表。
失落的金矿石
与买金、卖金的欢喜不同,金价高企之下,金矿上的人,却有一丝隐忧——金价涨上去了,金矿却越来越少了。
山东的黄金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3,其中,招远是黄金资源大市。但是,在招远,黄金的储存量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担忧。山东省政府黄金办公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十多年来,整个山东省竟没有一处可供新建矿山的后备金矿资源,仅靠一二十年前探得的资源吃“老本”,已难以维持矿山的正常生产。
在九曲蒋家,如今挖的金矿石含金量每吨矿石在1.5克到1.6克左右。这种含量的金矿,放在早些年早就被填了沟。
在尾矿区,张洪宝指着一片黑乎乎的尾矿池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早几年捡得不干净的尾矿粉,现在要被挖出来重新被捡一遍。早年被遗弃填了沟的金矿石,有的含量都在三五克,现在被重新挖出来,算是富矿了。”
尾矿,是指金矿石经过第一遍捡矿处理后的粉末状固体。由于在洗矿环节和水掺在一起,所以呈黑乎乎的粘液状。
金矿石少了,金矿上的任务量却没少。
一位镇上的公务员说,每年招远市都举行劳模评比,按时完成产金任务或者超额完成任务的矿长,“表彰大会上都戴个大红花的,很风光。产量越高越好。”他说,每个矿会按照不同的情况分不同的任务,但是,总体情况是每个矿每年的任务量都会增加。
对于完成市里的任务,各个矿也有自己的招数。
刘展斗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了说其中的“规则”,“有些矿,挖矿的时候,碰上含量高的矿,会绕过去先不挖。要是年底任务完不成了就再回头挖这些矿。也有的矿会从外面买点矿石回来补充量。总之,都有自己的办法。”
在九曲蒋家,张洪宝说,金矿总有挖完的时候。现在他们村的矿,已经挖到了海平面以下二三百米。村里也开始走多产业路线,在金矿之外,还建立了家纺公司、食品公司、旅游度假村。
“搞各种厂子,走多元化,挺好。但是,也是无奈之举。”刘展斗这样评价九曲蒋家的选择。在招远,九曲蒋家算是转型较好的。有的黄金村,就陷入了有金则兴无金则衰的结局。
刘展斗说,他们镇上有一个村子,1990年代末发现了富矿,全村一下子出名了。只一两年的工夫,村子就发生了巨变,“村里大队还买了三四十万的皇冠车。村领导在镇上也有地位了。”过了五六年,富矿开采完了,村子又一下子沉静了。“如今,又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村。” (文中刘展斗、周易文为化名)
前面堵上了,长长地望不到头。这是位于通往招远市区的三岔口地区。每到这个季节,果农们开着三轮拖拉机,满载一篓篓的苹果,拥挤在道路两旁。
这是个收获的季节。
道路两侧是缓缓的山丘,长着漫山的果树,是肥地。去年,“苹什么”把苹果价格炒起来,这里的果农小发了一笔。
“每亩地能收入一两万吧。”大巴车司机说。
土肥,果树长得好,对于靠地吃饭的农民而言自是福音。但是,在招远,这个福音并不是最让农民羡慕的。
在东北方向,距离这里三十里地的地方,有一片高耸的山,远远看上去是成片的石头,土壤贫瘠,没有果树,只有固定沙石的松柏树,稀稀疏疏地竖着。
然而,就是那片穷山僻壤,才是招远农民真正羡慕嫉妒恨的地方。
那里有金矿。
喧闹的村庄
“以前,这里种一些板栗、核桃之类的,生存能力强的树木。收入很低。”张洪宝右手指向对面的山,最高的一个山峰有两个顶,像一个巨大的双峰骆驼背。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名——“双顶山”。
山连着山,偏僻得很。因为修路,更难走了。要进到这里,车子要绕过山谷,爬上山坡,上下窜,左右晃。这一带,也因此得名“九曲”。招远市里的人,一说起金矿就知道九曲。九曲地带包括了好几个村子,都是沿山分布。每个村都不大,一百来户人家。
其中一个村子,叫九曲蒋家,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村”。张洪宝就是这个村子里的,退休后进了村办企业春雨集团。集团的主打产业就是黄金开采。
借着黄金的生意,如今的蒋家村,每个村民无论大小,哪怕是刚出生的孩子,在年底都能分到一万五千块钱的红利。
这半年,黄金价格攀升迅速,蒋家的生意也更好了。
早上7点,在村里矿业公司的两层办公楼里,《中国周刊》记者见到了一屋子的矿长们。每天这个时候是他们开会的时间。矿长们对眼下的金价很满意,“现在工人成本高了,挖金打洞的机械化要求高了,各种成本在增加,要是黄金价格还处在去年初的价,那我们就停工算了。”
一个王姓矿长对《中国周刊》记者说,金价要是在每克二百六七十块的话,“这活就不用干了。刚够本。”去年底到现在的半年多,黄金价格每克涨了100块左右,利润空间还是相当可观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金村里也有过一次轰轰隆隆的热闹场景。那时,是争矿。
双顶山里有金矿。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都知道。但是,一直被国家管理和集体开采,村民们偶尔去捡个金矿石,不成气候。
直到1985年,金矿对个人开放。国家允许个人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取得某个金矿的开采权,并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费用。
光景一下子就变了。
蒋家村的迟孟文,今年63岁了。也就在那一年,他凑了点钱和几个亲戚朋友承包下了一个小矿,开始挖金子。挖了一年多,成了“万元户”。他算了算,纯赚一万五六千块钱,又凑了点钱,花两万元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这在当时的镇上都是稀罕事。
村里开始流传,“要想赚钱,就去挖金矿”的口号。承包金矿的人多了起来。连在镇上和县上当老师的村民也回来了,他们多半以入股的方式参与挖矿。
张洪宝当了40年老师,看着身边有的同行们转成了金矿股东。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时候太疯狂了”。
不过,挖矿的人一多,秩序也就乱了。
迟孟文记得,“进入九十年代,那就是相当的乱了,你争我夺,打架的,拿刀的,拿枪的,都有。”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第一批靠挖金致富的“英雄”就这样产生了。
十五年后再挖金
刘展斗,就是这批人中的一个。
刘展斗的村子并不在九曲地区,也没有金矿。但隔壁村有金矿,他们就跨村挖。
1996年,在事业单位做得好好的,刘展斗辞了工作,和亲戚朋友拼凑了十万块,三个股东一共凑了三十万块钱的成本,选了一块不大的山谷开始挖金子。之前,他们找来有经验的老人看过,说,“这里有条金脉,能有富矿。”
1990年代,所谓富矿,就是指每吨矿石里有30克黄金的含量。如今,这个标准已经下降了很多,每吨矿石里有3到5克黄金就是富矿了。
刘展斗挖矿属于“不规矩”的。他没交承包费,找了这块地,花三万块钱打点了关系,就开工了。
“10克以下的矿,我们都不要,全填沟了。挖了九个月,终于挖到了30克的富矿。”刘展斗靠着这些富矿,挖了一年,三个合伙人每人分到了200万元。刘展斗从此不干了。“风险太大,借钱挖金不保险啊。我们还被抢过矿一次,俩合伙人差点被打死。”
刘展斗正正规规地转了行,做起了食品加工和外贸,钱滚钱,日子过得也算舒服。他不想再蹚挖金这个风险活了。十几年里,金矿也由个人承包全部转为集体所有。个人挖金属于违法行为了,他更不想这个事了。
但是,今年,他又开始不安分了。
眼看着黄金价格半年涨了接近一百块,他开始打听哪里还有可以挖的矿。“现在价格涨这么快,这么高了,有矿就是钱啊,甭管穷矿富矿。”
终于,他在今年上半年找到了一个地方。一块小山坡,露天矿,挖起来容易。含金量达到富矿标准——每吨3到5克。他算了算收益,“这里挖个4000吨金矿石是没问题的,按照每吨金矿石平均出来4克黄金计算,就有16000克黄金的量,按现在的金价,挖完这个山坡,除了成本也能赚个几百万,要是含量再高点也能上千万的吧。”
“这个地,需要挖多久?”记者问。
“十天八天的就结束了。挖开了很快,大铲车一上,拉走就是。”
“这么简单?”
“啊。我想着承包下这块地来,说用土,拉走就是。”
刘展斗的计划已经非常周到了。他说,已经打通了一个个环节,保证挖矿那些天市里不找他麻烦。现在这片山坡是村里一个老头花100块钱承包下来的。由于租期未到,他想多花几百块转租下来。几百块换几百万,这是个诱人的买卖。但是眼看这些都不成问题了,村里担心“我一挖,老百姓告我和村大队”,所以一直未搞定。眼看着折腾十来天就能得手的几百万,有可能要化为泡影了。
早期挖黄金的个人,有两种出路。刘展斗说,一种是存,继续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一种是赌,赌光了就再重新折腾着赚钱。刘展斗就属于后者。像他一样,还在打金矿主意的老挖金人,“就我知道的,还有不少”。
金矿收归国有后,个人挖矿通过正规渠道不可能了,但是今年金价一涨,“好几个老板都在找矿挖。我们都是挖矿富起来的,知道门道。”
“早年为了抢矿,个人堵矿长,有的矿长下了班一直被堵得把车开到派出所。威胁恐吓的事,这几年也有。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今年,那肯定有啊。更值钱了嘛。”刘展斗点上一支烟,说得不以为然。
抽一口,他沉思起来,嘴里嘟囔着,“就怕老百姓告。还得想办法。”他对那个价值几百万的小山坡念念不忘。
开心的买卖
刘展斗的朋友周易文,就比刘展斗舒心多了。
“高兴坏了。”刘展斗说,周易文手里有黄金,就是整天乐。
周易文是个存黄金大主。按照刘展斗的说法,“只要不缺钱,没事就买黄金存着。”
去年年前,周易文又买了一堆黄金。具体数额他不透露,但是,说这些的时候声音里透着笑意。
“他买的时候三百出头,如今金条的价格涨到接近四百,他又不小心发了一次。”刘展斗说。
周易文早年也是靠开采金矿发家,储存了一些自己冶炼的金条。有钱急用时,就折成现金救济。有钱了,就再买回来一些存着。他这个“买黄金的习惯”保持了十几年。
“反正黄金不会大跌得离谱,它就是保值的,留着黄金总是比抓着钱放心。”这半年,眼看着黄金一点点涨价,周易文对刘展斗说,“我还不卖,短期内,一定能涨到一克500块。到时候再说。”
“小跌,没事。”面对金价小幅度跌幅,周易文也不当回事。
卖黄金的人,比周易文这种买黄金的心里还要踏实。
在招远珠宝首饰城二层,在一个柜台前,营业员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就像买房子一样,买涨不买跌啊,黄金价格越涨,我们生意越好。”在8月底刚刚结束的招远黄金节里,一个三五米长的柜台一天卖到几万、十几万的营业额是正常的。黄金节一过,又碰上中秋节,首饰城对黄金首饰搞优惠活动,“等于黄金的价卖首饰”。
教师节这天,从青岛开车来的一位中年女子,十几分钟时间里买走了7条黄金项链,总重近60克。
“这种属于大户,老顾客了。正常情况下,现在平均每天也能卖出个三五万吧。”结了账,营业员态度更热情了,满心的欢喜溢于言表。
失落的金矿石
与买金、卖金的欢喜不同,金价高企之下,金矿上的人,却有一丝隐忧——金价涨上去了,金矿却越来越少了。
山东的黄金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3,其中,招远是黄金资源大市。但是,在招远,黄金的储存量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担忧。山东省政府黄金办公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十多年来,整个山东省竟没有一处可供新建矿山的后备金矿资源,仅靠一二十年前探得的资源吃“老本”,已难以维持矿山的正常生产。
在九曲蒋家,如今挖的金矿石含金量每吨矿石在1.5克到1.6克左右。这种含量的金矿,放在早些年早就被填了沟。
在尾矿区,张洪宝指着一片黑乎乎的尾矿池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早几年捡得不干净的尾矿粉,现在要被挖出来重新被捡一遍。早年被遗弃填了沟的金矿石,有的含量都在三五克,现在被重新挖出来,算是富矿了。”
尾矿,是指金矿石经过第一遍捡矿处理后的粉末状固体。由于在洗矿环节和水掺在一起,所以呈黑乎乎的粘液状。
金矿石少了,金矿上的任务量却没少。
一位镇上的公务员说,每年招远市都举行劳模评比,按时完成产金任务或者超额完成任务的矿长,“表彰大会上都戴个大红花的,很风光。产量越高越好。”他说,每个矿会按照不同的情况分不同的任务,但是,总体情况是每个矿每年的任务量都会增加。
对于完成市里的任务,各个矿也有自己的招数。
刘展斗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了说其中的“规则”,“有些矿,挖矿的时候,碰上含量高的矿,会绕过去先不挖。要是年底任务完不成了就再回头挖这些矿。也有的矿会从外面买点矿石回来补充量。总之,都有自己的办法。”
在九曲蒋家,张洪宝说,金矿总有挖完的时候。现在他们村的矿,已经挖到了海平面以下二三百米。村里也开始走多产业路线,在金矿之外,还建立了家纺公司、食品公司、旅游度假村。
“搞各种厂子,走多元化,挺好。但是,也是无奈之举。”刘展斗这样评价九曲蒋家的选择。在招远,九曲蒋家算是转型较好的。有的黄金村,就陷入了有金则兴无金则衰的结局。
刘展斗说,他们镇上有一个村子,1990年代末发现了富矿,全村一下子出名了。只一两年的工夫,村子就发生了巨变,“村里大队还买了三四十万的皇冠车。村领导在镇上也有地位了。”过了五六年,富矿开采完了,村子又一下子沉静了。“如今,又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村。” (文中刘展斗、周易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