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夜中的疯子
“你们的表演比刘德华演唱会上的还要好。”《出彩中国人》上李连杰的一席话让王增祥受宠若惊,他觉得那是对他们最高的褒奖。
2014年2月,王增祥带着他的团队“雷霆疯”组合在央视演播厅表演“人造闪电”,惊艳的视觉效果和奇特的诠释手法,为他们赢得了台下观众的掌声,李连杰也当场折服。
“人造闪电”依借特斯拉线圈制作原理生成。特斯拉线圈于1891年由美籍塞尔维亚裔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而得名,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特斯拉线圈爱好者。2008年刘德华香港演唱会上,特斯拉线圈即大放异彩,舞台上惊心夺目的闪电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据了解,为给演员们买保险,那场不到几分钟的表演共花费了上百万美金。
王增祥对此有所耳闻,却并不太认同,在他看来,“人造闪电”固然存在风险,但只要掌握专业电路知识并规范操作,那就不至于危及生命。
然而,旁观者总是忧心忡忡。录制《出彩中国人》时王增祥即遭遇如此尴尬,不仅表演场地从原本的央视新楼转移到旧楼,节目也历经层层审批最终才得以敲定。
王增祥是“雷霆疯”组合的灵魂人物。他从小对电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崇拜,“以前看见大自然中的闪电总是会很好奇。”他对电及电器的狂热,已成为身边人的共识。“雷霆疯”这个名字就是他从英语“lighting fan”直译而来,而其中的“疯”字,恰好精准地概括出了当初众人对王增祥的不解,颇有些戏剧性的意味。
尽管特斯拉线圈早已有之,但因为与“电”几乎零距离接触,对于站在外围的普罗大众而言,玩转特斯拉线圈等同于玩命。2008年,网络上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即以“死亡之手”来描述这一现象。
有一次,去某电视台录制节目时,站在后台候场的王增祥看着舞台上惊险的杂技表演,不自主地发出感慨:“好危险啊!”没想到旁边的工作人员听到后,立马回了一句:“你们那才叫危险呢!”
王增祥真正开始接触特斯拉线圈,是缘于在网上偶然看见的一段视频。那是在2006年,屏幕上一个平淡无奇的家伙操控着变幻莫测的闪电,轻松自如。王增祥当即被吸引,那个一直困扰他的疑惑就此找到答案:“原来普通人也可以控制闪电。”
此前,王增祥曾在《致命魔术》《魔法师学徒》等一系列涉及特斯拉线圈的电影里看过“人造闪电”的视觉表演,但对于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效果,王增祥颇感失望:“一看就知道很假,因为真正的电并不是按那样的路线去走的。”凭借电力学根底,王增祥能敏锐地区别开电脑特技与实效演绎。
2012年的一个夜晚,王增祥又一次在自家院子里“放电”,引发了众怒。忍无可忍的邻居盛怒之下将电话打进了某都市报的新闻热线,气急败坏地“状告”:“村里有个疯子,一到晚上就在院子里放电。”一位记者好奇地找到了爆料人口中的“疯子”——王增祥,回来后将所见所闻编写成稿。阴差阳错,那次图文并茂的整版报道竟促成了王增祥为外界获知的契机。而在此前,他对特斯拉线圈的执著,始终被周边人视为怪异之举,王增祥也为此承受了不少压力。
辞职回家研究闪电
2011年,在外地开办工厂的侄子王鸿鑫放下事业,回到老家,追随王增祥开始“触电”生活。促使他做出这一选择的是王增祥对特斯拉线圈的痴迷。那时王增祥已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全身心沉浸在“人造闪电”的研究中。而这一年也是“雷霆疯”组合正式成军的元年。
“雷霆疯”组合成员均为王增祥的侄子、外甥等近亲。谈起2011年的那次辞职,王增祥记忆犹新。当时妻子已有身孕,正式辞职前他小心试探了家人半年,那段时间“辞职”几乎成了王增祥的口头禅。他时不时在家人面前晃悠:“我辞职了。”起初家人不以为意,“他们觉得那么好的工作应该不会说辞就辞吧。”直到有一天,王增祥故技重施,向迎面走来的母亲嬉皮笑脸道:“我辞职了。”母亲似乎觉察到了什么,突然愣了一下,王增祥敏感地觉得机会来了,扭头回到公司就办了离职手续。
踏上闪电研究这条路时,王增祥就没想过给自己留后路,“我从不去想离开闪电研究还能做什么。”
王鸿鑫与王增祥年龄相差不过两三岁,谈及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叔叔,不断在向记者强调自己见识过大场面的王鸿鑫显露出谦卑的神色:“我是真的很佩服我叔叔,他能一直研究一个东西直到懂为止。”在饭桌上,王增祥经常吃着吃着便突然冒出一句:“哦,原来是这样。”转身他便钻进那间摆满零部件的研制室,一头扎在其中旁若无人地做起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研究。
“做研究是件很枯燥的事情。”这一点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从2006年至今,王增祥已经在闪电研究的路上走了近8年,这期间他经常失眠,“特别是在下半夜,一直都在想要怎么改进”。
更为煎熬的是,身为团队的领军人物,王增祥往往有苦难言。闪电研究是个烧钱的领域,辞职后王增祥失去了收入来源,而在前前后后的研究中他已经搭进了近百万元,之前存下的积蓄几乎消耗殆尽,有时一个晚上报废的器材“可能就价值上万元”,高昂的材料损耗让团队难以为继,王增祥只好和队中成员一起出门赚外快以维持团队运作。
从最初几厘米的电弧到如今近10米的电弧,王增祥可操控的电弧长度逐渐加大。他常常想:“以后离控制天上的闪电应该也就不远了吧?”
闪电表演对场地要求颇高。在一次表演中,王增祥原本计划演示10米的闪电,无奈现场舞台太小,他不得不将所表演的闪电长度缩短。王增祥曾尝试将门前的一块空地买下,作为闪电研究实验室。为此他和团队成员特意花了几天时间将地基填高,只是后来因审批问题未能如愿。
玩转“花样闪电”
王增祥已经不能满足于制造简单的闪电,他希望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这个仍保留着孩童梦想的闪电狂人在研究中玩尽花样,为此,他将音乐与舞蹈糅入其中。
早在几年前,王增祥就进入筹备状态,从福州邀请乐手加入闪电表演。吉他手小虎是最早与他合作的表演者之一。第一次收到邀请时,小虎对闪电表演一无所知,但当拨下琴弦,电光随着乐音扫出的那一刹那,小虎感受到了“震撼”,他觉得“这一趟没白来”。 不过由于“过电”后,吉他所发出的乐音较之平常有所差异,新元素的融入遭遇第一波挑战。王增祥拉着小虎探讨如何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两人分头行动,王增祥动手改进技术,小虎改变弹奏手法,最终如愿以偿,“吉他弹出的音乐,都能通过闪电诠释”。
实现首次突破的王增祥一发不可收拾,试图将闪电表演更加丰富化,舞蹈因此被纳入其中。但这一次他们并没有寻求与专业舞蹈演员合作。王增祥希望舞蹈表演能够跟着闪电发出的节奏走,但因为对闪电不够了解,舞蹈演员往往很难摸准节奏。
队里找不到有专业舞蹈受训背景的队员,他们便自行排演,循着闪电发出的规律编排舞蹈动作。2012年《中国达人秀》上酷炫的霹雳舞表演就是他们自己自编自导的。
在团队成员看来,王增祥已成为一个技艺超群的“万事通”,“很多东西都懂”。由于闪电表演属于稍纵即逝的艺术,而且只有在相对阴暗的光线中才能凸显出表演效果,采访当天,为了配合摄影需求,王增祥在现场表演时不断调试。“闪光灯能亮吗?”“光圈调好了吗?”“快门速度调到3秒。”……王增祥泰然自若的指挥让现场已然脱离简单的表演,转换为一次专业的影像拍摄。不得不提的是,在电话约访时,王增祥就传达过类似考虑,一再向记者询问:“需要什么样的照片?”并表示能够同摄影记者沟通拍摄角度等问题。
为了达到满意的表演效果,王增祥丝毫不介意对同一个动作反复表演,尽管团队成员觉得“已经可以过得去了”,但王增祥却执意要求“再来一次”,这符合他的处事逻辑——不管什么事情,都得一件一件地做好,才能开始着手下一件事。
王增祥有着缜密的思维,在打造表演道具时,他就将多种因素考虑其中,放弃相对廉价的商业材料改用工业材料。如此一来制作成本翻番,但这一前瞻性的决定很快得到验证,2013年冬天他们去黑龙江表演,设备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运作正常,“如果换作是商业材料那肯定不行。”
现在他们经常接到来自各地的表演邀约,但王增祥只选择性地接受,他期望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研发中去,在路上耗费的大量时间常常让他心痛,“一去就是好几天。”
致敬/特斯拉
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只有达·芬奇和爱因斯坦可以和尼古拉·特斯拉并列。
特斯拉是一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被称为电气化领域的先驱、“创造出20世纪的人”。他一生取得约1000项专利发明,没有他,以下影响人类生活的工具可能不会出现,或是延迟出现:交流电发电机、交流电运输、水电站、无线电、自动点火、电话、收音机、电视机、传真机、雷达、无线制导导弹、无人机、X光摄像、霓虹灯、太阳能发电、无叶涡轮……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创立开始的30年里,他被评上11次,其中2次与爱迪生一起被同时授予,而他把这11次的诺贝尔奖全部让贤,一次都未接受。
特斯拉死后,美国FBI将他的所有设计图纸与实验作品没收,列为高级机密,美国军方对他的论文研究至今也没有停止。
但是,他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成就,已很大程度上为世人所淡忘。
“你们的表演比刘德华演唱会上的还要好。”《出彩中国人》上李连杰的一席话让王增祥受宠若惊,他觉得那是对他们最高的褒奖。
2014年2月,王增祥带着他的团队“雷霆疯”组合在央视演播厅表演“人造闪电”,惊艳的视觉效果和奇特的诠释手法,为他们赢得了台下观众的掌声,李连杰也当场折服。
“人造闪电”依借特斯拉线圈制作原理生成。特斯拉线圈于1891年由美籍塞尔维亚裔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而得名,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特斯拉线圈爱好者。2008年刘德华香港演唱会上,特斯拉线圈即大放异彩,舞台上惊心夺目的闪电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据了解,为给演员们买保险,那场不到几分钟的表演共花费了上百万美金。
王增祥对此有所耳闻,却并不太认同,在他看来,“人造闪电”固然存在风险,但只要掌握专业电路知识并规范操作,那就不至于危及生命。
然而,旁观者总是忧心忡忡。录制《出彩中国人》时王增祥即遭遇如此尴尬,不仅表演场地从原本的央视新楼转移到旧楼,节目也历经层层审批最终才得以敲定。
王增祥是“雷霆疯”组合的灵魂人物。他从小对电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崇拜,“以前看见大自然中的闪电总是会很好奇。”他对电及电器的狂热,已成为身边人的共识。“雷霆疯”这个名字就是他从英语“lighting fan”直译而来,而其中的“疯”字,恰好精准地概括出了当初众人对王增祥的不解,颇有些戏剧性的意味。
尽管特斯拉线圈早已有之,但因为与“电”几乎零距离接触,对于站在外围的普罗大众而言,玩转特斯拉线圈等同于玩命。2008年,网络上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即以“死亡之手”来描述这一现象。
有一次,去某电视台录制节目时,站在后台候场的王增祥看着舞台上惊险的杂技表演,不自主地发出感慨:“好危险啊!”没想到旁边的工作人员听到后,立马回了一句:“你们那才叫危险呢!”
王增祥真正开始接触特斯拉线圈,是缘于在网上偶然看见的一段视频。那是在2006年,屏幕上一个平淡无奇的家伙操控着变幻莫测的闪电,轻松自如。王增祥当即被吸引,那个一直困扰他的疑惑就此找到答案:“原来普通人也可以控制闪电。”
此前,王增祥曾在《致命魔术》《魔法师学徒》等一系列涉及特斯拉线圈的电影里看过“人造闪电”的视觉表演,但对于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效果,王增祥颇感失望:“一看就知道很假,因为真正的电并不是按那样的路线去走的。”凭借电力学根底,王增祥能敏锐地区别开电脑特技与实效演绎。
2012年的一个夜晚,王增祥又一次在自家院子里“放电”,引发了众怒。忍无可忍的邻居盛怒之下将电话打进了某都市报的新闻热线,气急败坏地“状告”:“村里有个疯子,一到晚上就在院子里放电。”一位记者好奇地找到了爆料人口中的“疯子”——王增祥,回来后将所见所闻编写成稿。阴差阳错,那次图文并茂的整版报道竟促成了王增祥为外界获知的契机。而在此前,他对特斯拉线圈的执著,始终被周边人视为怪异之举,王增祥也为此承受了不少压力。
辞职回家研究闪电
2011年,在外地开办工厂的侄子王鸿鑫放下事业,回到老家,追随王增祥开始“触电”生活。促使他做出这一选择的是王增祥对特斯拉线圈的痴迷。那时王增祥已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全身心沉浸在“人造闪电”的研究中。而这一年也是“雷霆疯”组合正式成军的元年。
“雷霆疯”组合成员均为王增祥的侄子、外甥等近亲。谈起2011年的那次辞职,王增祥记忆犹新。当时妻子已有身孕,正式辞职前他小心试探了家人半年,那段时间“辞职”几乎成了王增祥的口头禅。他时不时在家人面前晃悠:“我辞职了。”起初家人不以为意,“他们觉得那么好的工作应该不会说辞就辞吧。”直到有一天,王增祥故技重施,向迎面走来的母亲嬉皮笑脸道:“我辞职了。”母亲似乎觉察到了什么,突然愣了一下,王增祥敏感地觉得机会来了,扭头回到公司就办了离职手续。
踏上闪电研究这条路时,王增祥就没想过给自己留后路,“我从不去想离开闪电研究还能做什么。”
王鸿鑫与王增祥年龄相差不过两三岁,谈及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叔叔,不断在向记者强调自己见识过大场面的王鸿鑫显露出谦卑的神色:“我是真的很佩服我叔叔,他能一直研究一个东西直到懂为止。”在饭桌上,王增祥经常吃着吃着便突然冒出一句:“哦,原来是这样。”转身他便钻进那间摆满零部件的研制室,一头扎在其中旁若无人地做起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研究。
“做研究是件很枯燥的事情。”这一点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从2006年至今,王增祥已经在闪电研究的路上走了近8年,这期间他经常失眠,“特别是在下半夜,一直都在想要怎么改进”。
更为煎熬的是,身为团队的领军人物,王增祥往往有苦难言。闪电研究是个烧钱的领域,辞职后王增祥失去了收入来源,而在前前后后的研究中他已经搭进了近百万元,之前存下的积蓄几乎消耗殆尽,有时一个晚上报废的器材“可能就价值上万元”,高昂的材料损耗让团队难以为继,王增祥只好和队中成员一起出门赚外快以维持团队运作。
从最初几厘米的电弧到如今近10米的电弧,王增祥可操控的电弧长度逐渐加大。他常常想:“以后离控制天上的闪电应该也就不远了吧?”
闪电表演对场地要求颇高。在一次表演中,王增祥原本计划演示10米的闪电,无奈现场舞台太小,他不得不将所表演的闪电长度缩短。王增祥曾尝试将门前的一块空地买下,作为闪电研究实验室。为此他和团队成员特意花了几天时间将地基填高,只是后来因审批问题未能如愿。
玩转“花样闪电”
王增祥已经不能满足于制造简单的闪电,他希望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这个仍保留着孩童梦想的闪电狂人在研究中玩尽花样,为此,他将音乐与舞蹈糅入其中。
早在几年前,王增祥就进入筹备状态,从福州邀请乐手加入闪电表演。吉他手小虎是最早与他合作的表演者之一。第一次收到邀请时,小虎对闪电表演一无所知,但当拨下琴弦,电光随着乐音扫出的那一刹那,小虎感受到了“震撼”,他觉得“这一趟没白来”。 不过由于“过电”后,吉他所发出的乐音较之平常有所差异,新元素的融入遭遇第一波挑战。王增祥拉着小虎探讨如何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两人分头行动,王增祥动手改进技术,小虎改变弹奏手法,最终如愿以偿,“吉他弹出的音乐,都能通过闪电诠释”。
实现首次突破的王增祥一发不可收拾,试图将闪电表演更加丰富化,舞蹈因此被纳入其中。但这一次他们并没有寻求与专业舞蹈演员合作。王增祥希望舞蹈表演能够跟着闪电发出的节奏走,但因为对闪电不够了解,舞蹈演员往往很难摸准节奏。
队里找不到有专业舞蹈受训背景的队员,他们便自行排演,循着闪电发出的规律编排舞蹈动作。2012年《中国达人秀》上酷炫的霹雳舞表演就是他们自己自编自导的。
在团队成员看来,王增祥已成为一个技艺超群的“万事通”,“很多东西都懂”。由于闪电表演属于稍纵即逝的艺术,而且只有在相对阴暗的光线中才能凸显出表演效果,采访当天,为了配合摄影需求,王增祥在现场表演时不断调试。“闪光灯能亮吗?”“光圈调好了吗?”“快门速度调到3秒。”……王增祥泰然自若的指挥让现场已然脱离简单的表演,转换为一次专业的影像拍摄。不得不提的是,在电话约访时,王增祥就传达过类似考虑,一再向记者询问:“需要什么样的照片?”并表示能够同摄影记者沟通拍摄角度等问题。
为了达到满意的表演效果,王增祥丝毫不介意对同一个动作反复表演,尽管团队成员觉得“已经可以过得去了”,但王增祥却执意要求“再来一次”,这符合他的处事逻辑——不管什么事情,都得一件一件地做好,才能开始着手下一件事。
王增祥有着缜密的思维,在打造表演道具时,他就将多种因素考虑其中,放弃相对廉价的商业材料改用工业材料。如此一来制作成本翻番,但这一前瞻性的决定很快得到验证,2013年冬天他们去黑龙江表演,设备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运作正常,“如果换作是商业材料那肯定不行。”
现在他们经常接到来自各地的表演邀约,但王增祥只选择性地接受,他期望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研发中去,在路上耗费的大量时间常常让他心痛,“一去就是好几天。”
致敬/特斯拉
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只有达·芬奇和爱因斯坦可以和尼古拉·特斯拉并列。
特斯拉是一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被称为电气化领域的先驱、“创造出20世纪的人”。他一生取得约1000项专利发明,没有他,以下影响人类生活的工具可能不会出现,或是延迟出现:交流电发电机、交流电运输、水电站、无线电、自动点火、电话、收音机、电视机、传真机、雷达、无线制导导弹、无人机、X光摄像、霓虹灯、太阳能发电、无叶涡轮……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创立开始的30年里,他被评上11次,其中2次与爱迪生一起被同时授予,而他把这11次的诺贝尔奖全部让贤,一次都未接受。
特斯拉死后,美国FBI将他的所有设计图纸与实验作品没收,列为高级机密,美国军方对他的论文研究至今也没有停止。
但是,他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成就,已很大程度上为世人所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