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以通的作息方式很特别,他每天凌晨两点多起床作画,一直画到天亮。白天如果困了,他就坐在椅子上稍微眯上几分钟。“我知道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会命短,但是已经养成习惯,改不掉了。”
对于刘以通来说,作画似乎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从小喜欢画画到现在,已经画了几十年,不画画的时候就像掉了魂一样,不是这边酸,就是那边痛。”刘以通说,“画画不只是我的爱好,已经是我后半生的生命了。”梦幻戛纳
刘以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携作品走进法国戛纳的艺术殿堂。对于已经年过花甲的他来说,这次戛纳的艺术之旅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令他毕生难以忘怀。
2012年11月,机缘巧合,刘以通的一幅画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大写的艺术”画展,受到很多国外艺术家和海外媒体的关注。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了解情况后,决定在第二年的戛纳电影节期间,为刘以通举办个人画展。
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分管中法文化交流的秘书长金真辰说,当她看到刘以通的作品时,被这种独特的技法所震撼,她觉得这样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因此策划组织了刘以通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的画展。
2013年3月21日,金真辰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刘以通家,准备帮他从上百幅作品中挑选出一些代表作参展。“我们之前都没见过面,他们一定要亲自来我家看一下才放心。”刘以通说。
看到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对自己的画展如此重视,刘以通心里生出一些顾虑。“在国外举办画展,我很担心他们不能欣赏我的画。如果失败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些帮助我的人。”刘以通说,为了让自己能够成功举办画展,石狮当地政府部门和刘氏宗亲纷纷出资赞助,这样的举动令他倍感压力。
2013年5月初,在金真辰和石狮市政府官员的陪同下,刘以通搭上了前往法国巴黎的飞机。刘以通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以前从来没有乘过飞机。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的云朵,他禁不住有些害怕。
为了给自己打气,也为了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放心,刘以通十分严肃地对身边的人说:“你们放心吧,这次在戛纳的画展一定会成功的。如果不成功,我就在回来的路上,从飞机的窗户跳下去。”话刚落音,身边的人纷纷笑起来:“刘老师,飞机上的窗户是打不开的。”
2013年5月18日,刘以通于戛纳电影节期间举办的个人“水墨幻象”作品展,在NEEL画廊如期开幕。
这一天,戛纳的天空下着大雨,却并没有浇灭画廊内的热情。100多平方米的画廊,涌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著名导演和明星。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场面,身着唐装的刘以通显得十分拘谨。他站在画廊中,端着高脚杯,看着穿梭在面前的各种肤色的国际友人,仿佛有种做梦的感觉。
“我当时傻乎乎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看到面前身高马大的黑人,还以为是电影里的警察,幸好有旁边的人帮我介绍。”刘以通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画展期间,刘以通的“中国水墨幻象艺术”引起了法国、俄罗斯等多家媒体的注意。法国当地电视台称赞刘以通“在戛纳办个人画展,代表中国精神,是中国的骄傲”。这条新闻引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驻法特使扎卡里·米勒的注意。
“米勒说他从来没有看过一幅画可以画成这样。”刘以通说。随后,扎卡里·米勒专程来到NEEL画廊,邀请刘以通和他同走戛纳电影节红毯。
当天,在此起彼伏的闪光灯和身着华服的国际明星中,刘以通穿着一身灰黑麻布中山服,与扎卡里-米勒及国际名模共同走上红地毯。“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戛纳电影节的红地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以通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闭关17年研究“水墨幻象”
从幼年到现在,刘以通画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画,但真正让他痴迷的还是自己独创的“水墨幻象画”,这是他闭关17年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风气席卷全国。当时,刘以通靠年画、木刻等作品根本没办法养家糊口,已经成家的他日益感到家庭的重担。1984年,停顿多年的学校已经重新开课,在朋友的建议下,刘以通决定开一家教具厂,加入当地的经商热潮。
“我办教具厂就是专门搞教学画图。”在开办教具厂期间,刘以通手工制作了数百万幅教学画图,这让他从中获取了很多利润。“那个时候做教学画图很赚,一般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块钱,而我的一张模具就卖了2块到2块5毛钱。”很快,刘以通在街面上开设了很多分店。
但是这样的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刘以通在朋友鼓动下进军房地产,然而,由于不了解行业信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刘以通就把自己所有的资金以及50多家分店全部赔了进去。从这以后,他便一直待在家里,连大门都不愿意出。
一天上午吃完饭后,刘以通无意中看到了堆积在家中的教具图纸。一向省吃俭用的他觉得,与其让这些图纸废弃着,不如把它们利用起来。于是,他又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开办教具厂的经验让他对纸墨性能十分精通,受到纸墨和绘画结合的启发,1990年,刘以通开始着手研究“水墨幻象”。
每天,刘以通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房间里画画。昏暗密封的房间中,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一个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天闷得人喘不过气。天气最热的时候,被汗水浸透的刘以通不得不在一天中换5次衣服。“这么多年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身上的汗水了。不管在什么季节,我都不敢把房门打开,因为水墨对风很敏感,只要有一点风进到房间里,整幅画就完了。”
刘以通对“水墨幻象”的痴迷似乎已经到了超乎常人的境界。为了亲眼目睹一幅画风干成形的全过程,他经常会牢牢地守在画旁,连饭都不出去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水墨幻象”技法的逐渐成熟,刘以通的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其他画家相比,刘以通的手完全不像是能够做出艺术作品的手。在他的手上,可以看到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是他每天干农活留下的印记。而干这些重活,都是为了锻炼作画时的腕力。除此之外,每个人看到刘以通的右手,都会非常吃惊,他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竟然是同样的长度!“因为我作画不用笔,全靠手指弹画,时间久了,手指就这么被磨平了。”刘以通淡然地说。 2007年,经过17年的闭关苦练,刘以通的“水墨幻象”逐渐受到外界的关注。2008年,目前我国收藏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月刊《中国收藏》,将刘以通的创作正式命名为“水墨幻象画”,并称赞他的绘画“水墨交融,一个个生动而独特的形象:人物、山水、花草、动物无一不被赋予了水的灵性,散发出空灵、缥缈的意象”。
对江青说不
刘以通从小就有绘画天赋,但是由于他出身风水世家,几乎没有可能拜师学习美术。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他是“牛鬼蛇神的后代”,“成分坏。”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刘以通只能自己照着课本上的插图和小人书描摹。
后来,到了挣工分的年龄,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农活,躲在田间地头偷偷地画。“有时候画农民干活的一个动作,有时候把哥哥叫过来给我做模特。”刘以通笑着说,“因为把心思都放在画画上了,到了年底的时候,别人挣的钱都涨到七八毛了,我还一直是3毛5。”
1968年,刘以通的执著终于有了回报,他的7幅连环画登上了《福建日报》。“那时候,因为登报,我觉得特别自豪。”有了这次鼓励,刘以通更加坚定了绘画的决心,创作出多组年画、连环画,多次参加全国性画展。
1974年,他的年画《三八号渔船下水》在《福建日报》发表,不久后就被福建人民出版社印成挂历,向全国发行。渐渐的,刘以通在当时的绘画圈中有了些名气。
1975年,他以军民海上联欢的情景为素材创作出年画《海岛的节日》,被选送参加全国农民画展。不幸的是,这幅画刚好被正在巡视画展的江青看到了。江青批评这幅作品“只促生产,不抓革命”,要求绘画者把画中的鲤鱼灯改为红旗。
事关自己绘画作品,刘以通似乎总是表现出不同于平日温和气质的倔脾气。接到改画的通知后,刘以通一愣,脱口说道:“鲤鱼灯改成红旗,革命是革命了,但作品就变成了宣传画,而不是年画!”
当众对江青的“指示”提出异议,在场的所有人都替刘以通捏了把冷汗。后来,刘以通因此被送去公社学习了49天。“在公社里,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干活。睡觉的地方是以前的猪圈,每个人的铺位甚至不到半米宽。小小的猪圈关着10个人,夏天热的时候,在里面连动都不敢动。”即便遭了不少罪,刘以通也始终没有按照江青的意见把画改掉。
多年以来,刘以通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眼前面对的是什么人,他都只管绘画,不愿涉及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东西。在2013年5月的戛纳画展期间,有一位外国人想买下刘以通的一幅描绘“批林批孔运动”的“水墨幻象”画,遭到刘以通的拒绝。为了彻底断绝这个人买画的心思,刘以通当场把这幅画撕掉了。
“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定要有德。”回忆起当时的不愉快,刘以通坚定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事情,我不希望外国人用我的画去窥视我们的国家。”
对于刘以通来说,作画似乎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从小喜欢画画到现在,已经画了几十年,不画画的时候就像掉了魂一样,不是这边酸,就是那边痛。”刘以通说,“画画不只是我的爱好,已经是我后半生的生命了。”梦幻戛纳
刘以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携作品走进法国戛纳的艺术殿堂。对于已经年过花甲的他来说,这次戛纳的艺术之旅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令他毕生难以忘怀。
2012年11月,机缘巧合,刘以通的一幅画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大写的艺术”画展,受到很多国外艺术家和海外媒体的关注。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了解情况后,决定在第二年的戛纳电影节期间,为刘以通举办个人画展。
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分管中法文化交流的秘书长金真辰说,当她看到刘以通的作品时,被这种独特的技法所震撼,她觉得这样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因此策划组织了刘以通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的画展。
2013年3月21日,金真辰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刘以通家,准备帮他从上百幅作品中挑选出一些代表作参展。“我们之前都没见过面,他们一定要亲自来我家看一下才放心。”刘以通说。
看到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对自己的画展如此重视,刘以通心里生出一些顾虑。“在国外举办画展,我很担心他们不能欣赏我的画。如果失败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些帮助我的人。”刘以通说,为了让自己能够成功举办画展,石狮当地政府部门和刘氏宗亲纷纷出资赞助,这样的举动令他倍感压力。
2013年5月初,在金真辰和石狮市政府官员的陪同下,刘以通搭上了前往法国巴黎的飞机。刘以通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以前从来没有乘过飞机。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的云朵,他禁不住有些害怕。
为了给自己打气,也为了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放心,刘以通十分严肃地对身边的人说:“你们放心吧,这次在戛纳的画展一定会成功的。如果不成功,我就在回来的路上,从飞机的窗户跳下去。”话刚落音,身边的人纷纷笑起来:“刘老师,飞机上的窗户是打不开的。”
2013年5月18日,刘以通于戛纳电影节期间举办的个人“水墨幻象”作品展,在NEEL画廊如期开幕。
这一天,戛纳的天空下着大雨,却并没有浇灭画廊内的热情。100多平方米的画廊,涌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著名导演和明星。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场面,身着唐装的刘以通显得十分拘谨。他站在画廊中,端着高脚杯,看着穿梭在面前的各种肤色的国际友人,仿佛有种做梦的感觉。
“我当时傻乎乎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看到面前身高马大的黑人,还以为是电影里的警察,幸好有旁边的人帮我介绍。”刘以通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画展期间,刘以通的“中国水墨幻象艺术”引起了法国、俄罗斯等多家媒体的注意。法国当地电视台称赞刘以通“在戛纳办个人画展,代表中国精神,是中国的骄傲”。这条新闻引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驻法特使扎卡里·米勒的注意。
“米勒说他从来没有看过一幅画可以画成这样。”刘以通说。随后,扎卡里·米勒专程来到NEEL画廊,邀请刘以通和他同走戛纳电影节红毯。
当天,在此起彼伏的闪光灯和身着华服的国际明星中,刘以通穿着一身灰黑麻布中山服,与扎卡里-米勒及国际名模共同走上红地毯。“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戛纳电影节的红地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以通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闭关17年研究“水墨幻象”
从幼年到现在,刘以通画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画,但真正让他痴迷的还是自己独创的“水墨幻象画”,这是他闭关17年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风气席卷全国。当时,刘以通靠年画、木刻等作品根本没办法养家糊口,已经成家的他日益感到家庭的重担。1984年,停顿多年的学校已经重新开课,在朋友的建议下,刘以通决定开一家教具厂,加入当地的经商热潮。
“我办教具厂就是专门搞教学画图。”在开办教具厂期间,刘以通手工制作了数百万幅教学画图,这让他从中获取了很多利润。“那个时候做教学画图很赚,一般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块钱,而我的一张模具就卖了2块到2块5毛钱。”很快,刘以通在街面上开设了很多分店。
但是这样的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刘以通在朋友鼓动下进军房地产,然而,由于不了解行业信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刘以通就把自己所有的资金以及50多家分店全部赔了进去。从这以后,他便一直待在家里,连大门都不愿意出。
一天上午吃完饭后,刘以通无意中看到了堆积在家中的教具图纸。一向省吃俭用的他觉得,与其让这些图纸废弃着,不如把它们利用起来。于是,他又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开办教具厂的经验让他对纸墨性能十分精通,受到纸墨和绘画结合的启发,1990年,刘以通开始着手研究“水墨幻象”。
每天,刘以通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房间里画画。昏暗密封的房间中,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一个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天闷得人喘不过气。天气最热的时候,被汗水浸透的刘以通不得不在一天中换5次衣服。“这么多年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身上的汗水了。不管在什么季节,我都不敢把房门打开,因为水墨对风很敏感,只要有一点风进到房间里,整幅画就完了。”
刘以通对“水墨幻象”的痴迷似乎已经到了超乎常人的境界。为了亲眼目睹一幅画风干成形的全过程,他经常会牢牢地守在画旁,连饭都不出去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水墨幻象”技法的逐渐成熟,刘以通的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其他画家相比,刘以通的手完全不像是能够做出艺术作品的手。在他的手上,可以看到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是他每天干农活留下的印记。而干这些重活,都是为了锻炼作画时的腕力。除此之外,每个人看到刘以通的右手,都会非常吃惊,他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竟然是同样的长度!“因为我作画不用笔,全靠手指弹画,时间久了,手指就这么被磨平了。”刘以通淡然地说。 2007年,经过17年的闭关苦练,刘以通的“水墨幻象”逐渐受到外界的关注。2008年,目前我国收藏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月刊《中国收藏》,将刘以通的创作正式命名为“水墨幻象画”,并称赞他的绘画“水墨交融,一个个生动而独特的形象:人物、山水、花草、动物无一不被赋予了水的灵性,散发出空灵、缥缈的意象”。
对江青说不
刘以通从小就有绘画天赋,但是由于他出身风水世家,几乎没有可能拜师学习美术。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他是“牛鬼蛇神的后代”,“成分坏。”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刘以通只能自己照着课本上的插图和小人书描摹。
后来,到了挣工分的年龄,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农活,躲在田间地头偷偷地画。“有时候画农民干活的一个动作,有时候把哥哥叫过来给我做模特。”刘以通笑着说,“因为把心思都放在画画上了,到了年底的时候,别人挣的钱都涨到七八毛了,我还一直是3毛5。”
1968年,刘以通的执著终于有了回报,他的7幅连环画登上了《福建日报》。“那时候,因为登报,我觉得特别自豪。”有了这次鼓励,刘以通更加坚定了绘画的决心,创作出多组年画、连环画,多次参加全国性画展。
1974年,他的年画《三八号渔船下水》在《福建日报》发表,不久后就被福建人民出版社印成挂历,向全国发行。渐渐的,刘以通在当时的绘画圈中有了些名气。
1975年,他以军民海上联欢的情景为素材创作出年画《海岛的节日》,被选送参加全国农民画展。不幸的是,这幅画刚好被正在巡视画展的江青看到了。江青批评这幅作品“只促生产,不抓革命”,要求绘画者把画中的鲤鱼灯改为红旗。
事关自己绘画作品,刘以通似乎总是表现出不同于平日温和气质的倔脾气。接到改画的通知后,刘以通一愣,脱口说道:“鲤鱼灯改成红旗,革命是革命了,但作品就变成了宣传画,而不是年画!”
当众对江青的“指示”提出异议,在场的所有人都替刘以通捏了把冷汗。后来,刘以通因此被送去公社学习了49天。“在公社里,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干活。睡觉的地方是以前的猪圈,每个人的铺位甚至不到半米宽。小小的猪圈关着10个人,夏天热的时候,在里面连动都不敢动。”即便遭了不少罪,刘以通也始终没有按照江青的意见把画改掉。
多年以来,刘以通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眼前面对的是什么人,他都只管绘画,不愿涉及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东西。在2013年5月的戛纳画展期间,有一位外国人想买下刘以通的一幅描绘“批林批孔运动”的“水墨幻象”画,遭到刘以通的拒绝。为了彻底断绝这个人买画的心思,刘以通当场把这幅画撕掉了。
“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定要有德。”回忆起当时的不愉快,刘以通坚定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事情,我不希望外国人用我的画去窥视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