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并结合课程内容赋予了特殊使命——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在教学中,笔者应用了榜样分析法、角色表演法、创设情境法、“反省”教学法。
[关键词] 榜样 角色 创设情境 反省
《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并结合课程内容赋予了特殊使命——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使课程的定位落到实处,完成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适合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榜样分析法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榜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榜样,也就是说要注意榜样选择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学习榜样的目的在于行动,要注意引导学生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二、角色表演法
品德与社会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如在讲授“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即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读、对话和动作演出。
三、创设情境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境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反省”教学法
“反省”教学法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使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1.借用多媒体,扩大信息量
借用多媒体,扩大信息容量,让反省教学活起来。把封闭的课堂与生活领域联系起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现状和未来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反省中丰富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借用多媒体技术,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立体化。现代多媒体既有着信息量大的优势,又有直观、形象的长处,和教学内容实现优化组合、多元化、立体化地融合,使“反省”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展开,激发学生自觉地吸收有关知识,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的实践,能动地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2.重视学生参与和观照
《品德与社会》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从内容上看是多元的,从编排上看每一册,每一个单元都有着判断、探究、交流、实践等环节,从表现方式上,以图示为主,夹以评议和点拨等形式。课程编排可说是形式新颖,内容多元,目标指向明晰。结合这一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反省”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观照。在参与和观照过程中,既要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乐于接受、宜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中进行,又要关注学生参与和观照过程的情感,不仅让学生感到形式多样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和观照过程体验到形成品德的快乐。把参与和观照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自身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如社会规范、法律知识等)的过程,成为学生逐步获得内心体验和自我教育、品德形成的过程。
3.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特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思考问题的取向。
根据课程的目标指向,我们在“反省”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在“反省”教学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活动达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反省”内容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太浅显,令学生认为这是“小儿科”而走过场,也要避免“反省”与外界相互作用太深奥,而让学生无所适从,陷入困窘境地。
总之,教学方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教学方法的价值体现在能使师生用最少的时间、空间、物质与精力的投入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考虑,我们都应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开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基本方法的运用[J].当代教育导刊,2008,(03).
[2]王雪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平价[J].教育与教师,2006,(05).
[3]杨秀枚.品德与生活中“反省“教学法浅谈[J].中国教育科学,2007,(08).
[关键词] 榜样 角色 创设情境 反省
《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并结合课程内容赋予了特殊使命——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使课程的定位落到实处,完成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适合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榜样分析法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榜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榜样,也就是说要注意榜样选择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学习榜样的目的在于行动,要注意引导学生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二、角色表演法
品德与社会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如在讲授“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即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读、对话和动作演出。
三、创设情境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境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反省”教学法
“反省”教学法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使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1.借用多媒体,扩大信息量
借用多媒体,扩大信息容量,让反省教学活起来。把封闭的课堂与生活领域联系起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现状和未来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反省中丰富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借用多媒体技术,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立体化。现代多媒体既有着信息量大的优势,又有直观、形象的长处,和教学内容实现优化组合、多元化、立体化地融合,使“反省”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展开,激发学生自觉地吸收有关知识,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的实践,能动地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2.重视学生参与和观照
《品德与社会》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从内容上看是多元的,从编排上看每一册,每一个单元都有着判断、探究、交流、实践等环节,从表现方式上,以图示为主,夹以评议和点拨等形式。课程编排可说是形式新颖,内容多元,目标指向明晰。结合这一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反省”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观照。在参与和观照过程中,既要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乐于接受、宜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中进行,又要关注学生参与和观照过程的情感,不仅让学生感到形式多样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和观照过程体验到形成品德的快乐。把参与和观照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自身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如社会规范、法律知识等)的过程,成为学生逐步获得内心体验和自我教育、品德形成的过程。
3.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特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思考问题的取向。
根据课程的目标指向,我们在“反省”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在“反省”教学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活动达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反省”内容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太浅显,令学生认为这是“小儿科”而走过场,也要避免“反省”与外界相互作用太深奥,而让学生无所适从,陷入困窘境地。
总之,教学方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教学方法的价值体现在能使师生用最少的时间、空间、物质与精力的投入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考虑,我们都应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开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基本方法的运用[J].当代教育导刊,2008,(03).
[2]王雪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平价[J].教育与教师,2006,(05).
[3]杨秀枚.品德与生活中“反省“教学法浅谈[J].中国教育科学,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