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的古代死海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四川省的大英县有一种古老的制盐方法,这种鲜为人知的方法使用的是被西方科学家誉为最古老的机械钻井方式。
  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普通的老人开始踏动一种奇怪的木制轮车,轮车收起了一条结实的用竹条结成的绳子,将一节长长的竹筒从一个海碗口大小的井里提起(图1)。竹筒看起来非常沉重。打开竹筒的一头,能清晰地看到,一股乳白色的水喷涌而出。另一些工匠不停地踩动大转车,把这些水提到竹棚顶端的一个木制容器里,进行晒制、过滤、,然后放入锅中煎熬。
  
  


  (1)在小口径钻井上劳作的老人
  
  灶房里炉灶中的柴火剧烈地燃烧着,白色的水在锅中慢慢形成了结晶。这,就是伴随巴蜀人几千年的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花盐。
  原来,老人所做的这些活儿,是用世界上最早的小口径钻井制盐的古老工艺。而这种小口径盐井曾经广泛地分布在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四川省,人们管它叫卓筒井。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里,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巴蜀人虽然远离海洋,却从没有缺少过生活用盐。
  卓筒小井的钻井技术发明于北宋时期,约在公元1041年~1048年间,比西方小口井钻井技术要早850多年。这项技术揭开了人类钻探深井的序幕。
  打钻卓筒小井使用一种木制椎架,木制钻头前端套铁质圜刀,它是现代深井钻头的鼻祖。圜刀钻形状如烙铁头,重达百余斤(图2)。盐工利用杠杆原理,不断地将圜刀钻头提起落下顿击井底,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将岩石粉碎,然后将钻头重新提起,清理井底被粉碎的岩石,如此反复,使井的深度不断得以加深,最终钻出一个圆形的能出盐卤水的小口盐井。
  
  


  (2)重达百余斤的圜刀铁钻头
  
  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机械钻井方式使卓筒小井的口径不会太大,但其深度却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水井,可达到地下百米以上(图3)。而那在深井中不断顿击的钻头,它凿碎的不仅仅是岩石,也凿开了一座秘密宝库的大门。而这宝库就是地下古死海。
  
  


  (3)桌筒小井口径都不大
  
  古老的凿井技术使大英县的古代居民知道了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盐,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一个民谣:两山夹一嘴,必定有盐水。但他们恐怕永远也猜不到这地下到底有多少盐?为什么会有盐?经过现代科学家的测量,大英县地下大量的盐卤水深度有3000多米,储藏量达到42亿吨,就是一个深埋的古死海。
  我们的先人在我们的地下发现了丰富的盐卤,这么丰厚的盐卤资源,可以供80代人开采。
  为什么这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带会埋藏着这么大的一个古死海呢?这就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地质运动了。大约在2.37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青藏高原处还是一片海洋。古四川盆地内部蓄积了大量海水。三叠纪中后期,我国西部地区地壳有所抬升,海水不断地从古四川盆地西部向青藏高原地区退去,积存在盆地内的海水形成了内陆盐湖,被地质学者称为“巴蜀湖”。在其后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球温度迅速飙升,降雨稀少,气候炎热,水体的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湖泊缩小,含盐的原生水就浓缩而成咸咸的卤水。有专家称,那时的四川盆地上存在一个类似于今天中东死海的高盐分的内陆湖,而且面积更为巨大,约20万平方公里。
  那个时候的巴蜀湖,范围逐渐缩小,气候逐渐改变,就形成一些泻湖。泻湖里面沉淀了大量的盐粒,而且形成很多层盐卤层,卓筒井打到地下以后,凿通了这些盐卤层,将盐卤提出地面(图4)。
  
  


  (4)地下盐层示意图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中东死海和中国四川的古死海都处于北纬30度附近,只是在地球上的诞生时间相差了2亿年。一东一西、一古一今,相映成趣。地球冥冥之间,沧桑循环,我们隐约可以想象四川盆地的昨天或许就是中东死海的今天,而中东死海的未来或许也正是今日的四川盆地。而让我们知道这个秘密的,就是四川古死海上,那默默无声的卓筒井。
其他文献
最初,它只是海面上的一股气旋,一周后成为台风。这次台风携带着相当于400枚2000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它引发的风暴曾一次使30万人丧生。有人说:当你看到台风,等于看到潘多拉打开了她的盒子。  只几分钟,孟广福的家就变成了废墟,台风摧毁了他的家园。此刻,有一千多万人和孟广福一样,在废墟上寻找重建的希望(图1)。      (1)台风扫过之后    气象预报说第14号台“风云娜”,于晚上8点钟在浙江温岭
期刊
一个块25万元买下的平平常常石头,这件事情发生在2001年河南省的南阳市。说起来,买石人在南阳还小有名气,他叫江广森,是一个干玉雕的。  南阳是玉雕之乡,几乎家家会做玉雕。江广森是个有心人,他创办了一家玉雕厂,师从中国玉雕大师姜拴兰先生。十年来,好作品出了不少,但是,他想要雕刻一件传世之作的梦想,却一直还没有实现。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总也没有找到上好的玉料。  南阳盛产,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独
期刊
1971年4月4日,舒成勋的爱人在家收拾屋子。  搬凳子的时候,不小心墙皮被碰掉了一个口,她看到墙皮的剥落处里面还有一层白灰墙,上面居然有毛笔书写的斑斑字迹!舒夫人很好奇,开始慢慢地剥,没有想到墙皮很容易剥开,越剥字越多,半天功夫就把大半墙壁揭开了,墙面上写满了字(图1)。      (1)墙皮下竟然写了这么多字    家里的墙上出现了这么多莫名其妙的文字,写的是什么呢?  舒成勋从城里回来了。他
期刊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标识,也记录着这个区域的历史。  建筑的设计师无疑是讲述城市变迁最合适的人选,尤其是深圳,城市的历史不过30年,一代人就可以完整地看到它变化的全过程。建筑设计师在深圳,会比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更清晰地看到各种建筑如何拔地而起。    程宗灏(建筑设计师 父亲):我历来是一个实实在在干活的建筑师,我也喜欢幻想(图1)。      (1)一个始终服从革命事业需要的人    程磊(建
期刊
晶晶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教授在2000年收养的一头小江豚。  江豚的外形很漂亮,素有“长江美人鱼”之称,是中国长江的特有生物(图1)。      (1)长江美人鱼——江豚    20世纪90代以前,长江里随时都能看见江豚的身影,估计至少有4000头。然而,2006年的科考归来,王丁教授很不乐观地说,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只有2000头左右了。   在养殖基地的标本馆,收藏着王丁和同事们
期刊
一段被称为“第二次长征”的高原行军一群充满理想的花季少女  她们是绽放在雪域高原上的幸福之花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与梦想的征途新中国首批进藏女兵的故事——    孙常瑜:首批进藏女兵 76岁 16岁参军,跟随部队徒步走到了拉萨(图1)。      (1)首批进藏女兵孙常瑜    郭蕴中:首批进藏女兵 80岁 1950年跟随部队进入西藏,后留在了江孜工作(图2)。      (2)图组:(2-1)年轻女
期刊
神秘的青藏高原,  美丽的青海湖畔,  诡异的自然奇观,  人鱼之间演绎了怎样的离奇故事?    几条小鲤鱼,几经曲折,终于越过了高大的龙门,看到了新的世界。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了很久的童话故事(图1)。      (1) 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    大坝下翻滚的浪花中不断有小鱼腾空而起,它们前赴后继,一个落下,一个又跳起。这情景可不是童话,而是在青海省刚察县可以亲眼所见的自然奇观,当地人把它叫作
期刊
他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少年,一场家庭变故使他突然离开了教室。10多年后他走进同一间课堂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是什么让他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1996年,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火炬传递,3个中国孩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男孩叫张胜利,两个女孩分别是胡晶晶和藏族女孩让英。一项在中国社会参与最广、影响最大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让他们有幸成为传递奥运圣火的火炬手。他们3人代表的是当时希望工程救助的1
期刊
一座看似普通的墓葬,墓主人是一位生活在6700多年前的远古先民。在发掘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些陪葬的小物件:研磨用的石器很像砚台;陶杯的口沿上残留着红色;陶杯里还装有一块看似颜料的东西。经专家辨认,这分明是一套制作彩陶的工具。这位墓主人生前是否就是一位专门从事制陶的工匠呢?    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人们看到了远古人类制作的各种不同用途的陶器和丰富多彩的纹饰。  与大批彩陶一起出
期刊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玉器在宋、元、明时期,发展变化都不大。过去对宋到明的玉都不作明确区分,专家或者行家拿起玉说,这大概是宋到明的,他不作详细判断。  什么原因呢?因为宋代理学发达,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精神层面上变化不大。  宋代有一种玉器开始流行,是我们常说的玉坠。玉坠俗称“疙瘩件”,古玩行里说有一疙瘩件,可以攥在手中,这就是玉坠。  一般情况下,玉坠是用子玉雕刻的,它随形。不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