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每年的中考作文中,都能发现很多才华横溢的妙文佳作。但同时也看到更多的考生写出来的文章却是生编乱造、东拼西凑、没有真情实感流露的平平文章。可想而知,这种作文的得分率也自然极低。针对这个渐呈上升趋势的问题,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的去探求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让我们的学生都能轻松的走进作文考场。
关键词:语文; 教师; 中考作文; 写作
中考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关键。其分值可以占据整个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一篇出色的中考作文可以助你踏入理想的高中。
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中考阅卷的老师评判满分作文的尺度是什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出文辞并茂、令人颔首的佳作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应该说都是中学生和家长们迫切关心的问题。
一、那么,学生在中考写作时究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而为自己迎来高分呢?
第一、文章中心要突出。
写文章不仅是让读者知道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主要是向人们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说,就是向人们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通过字面,使读者看到作者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在中考作文阅卷中作文主题是否突出显得尤为重要,要想使考场作文主题突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详略得当,突出主题。写人叙事不能不分轻重,要注意详略的安排,尤其注意详写部分的细节描写。②通过对比,揭示主题。对比的写作手法也是烘托主题的一种技巧。通过对比,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主题更为突出。③素材典型,突出主题。素材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所选素材应紧紧围绕主题。④首尾议论点明主题。考场作文应减少铺陈,直入主题,这样有利于教师阅卷时的把握。从而抓住阅卷教师的心理,为自己迎来高分。
第二、内容充实,彰显丰厚的文化知识。
一篇彰显了丰厚的文化知识积累的学生作文常常会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或满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能彰显丰厚的文化知识的作文呢?①准确恰当的运用四字词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②巧妙的引用诗词名句、流行歌词、歌谣、广告词等。③恰当的运用名言警句、古文名段、经典文章名段。④围绕中心巧妙组合相关的历史文物、历史事件。总之,巧妙灵活运用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既可以彰显作者知识渊博的文化功底,又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加作文的厚度。使作文的内容充实,提升了文章的文采与品味,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获得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第三、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一篇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起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的切入题意;中篇.承上启下、实话实情、围绕定义范围进行详细论述;落笔要首尾呼应,再次点题,自然的引申、升华观点感情。
第四、语言流畅、生动。
我们写作文都是通过一个一个句子表情达意的。每一句话能不能清楚明白的表达一个意思,是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基础。句子通顺,就是要做到句内没毛病。无论是表达“谁”或“什么”“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都能做到用词准确,词序排列合理。
第五、文章能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写作时对某个具体细微的情况描述要精雕细琢,准确表达,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细节作逼真、生动的描写。使文章血肉丰满、生动形象。这样,才能符合生活实际,给读者带来一种真实感,从而给阅卷教师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中学生由于受到生活阅历和阅读量的限制,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限制,尤其是受考试的经验、心态成熟程度的限制,加上考场上学生的思维都很受压抑,受拘束,施展不开,致使取材面窄,表达方式单一。文章中只知道选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写一些常见的、耳熟能详说的大白话,大熟事,千篇一律不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没有与众不同的创意,文章平平,得分率也自然很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作文多评、多练、多指导、多总结。使学生笨鸟先飞,及时的掌握写作技巧,真正的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二、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时应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写作技巧作为写作前的思维训练和有益的心理准备。
第一,审题要准。要想作文不出现偏差,必须仔细揣摩作文中能够提供的一切信息,尤其是话题作文,才能确定选材立意的范围,才不至于在选材和立意上误入歧途,偏题万里。
第二,立意求新。不是求怪求奇而是求真。立意肯定有高下之分,但不能一般化,庸俗化。文学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写作时对生活事件的移植和想象要合理。
第三,入题求快。开篇应迅速进入中心话题或为中心话题作铺垫、设悬念。
第四,选材求活。平时视野开阔则思维活跃,思维活跃则取材自由,写作空间大。使文章形式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而又合情合理。
第五,行文求变。文似看山喜曲不喜平,跌宕起伏和摇曳多姿应在文章中体现,才能给读者一杯咖啡和浓茶,不至于味同嚼蜡。
第六,结构巧妙。文章结构完整,前呼后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上下文联系紧密,文章成一整体。文章要善于设立线索,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层层铺垫,到最后才令读者恍然大悟;文章想象奇特、大胆,但又符合常理。
第七,形象丰满,表现手法要恰当。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运用具体典型的细节,塑造出具体可感、如在眼前的人物形象,能恰当地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交错运用可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第八,内容要真实。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现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虽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仅于此是不够的。在平时的写作中,由于受当时具体环境的感染;或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某些感人的事件;也可能是读过了相关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模仿过别人精美的文句等等。因此,每个人也可能写过精彩的、感人的好文章。但是有些学生一进入考场把这些美丽的记忆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脑子里一片空白,远远达不到平日写作的最佳水平。这也是困扰我们中考学生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方面的模拟训练。
首先要经常组织全体学生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我们在鉴赏文章时要探求作品意境,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入情、察清、明情,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精致之雅,理趋之妙。总之,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只有掌握要领,潜心研读,持之以恒,鉴赏水平才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其次要经常组织班级作文赛。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立意、选材等方面制定比赛细则,并让学生当评委由教师主持,激励先进,鼓励后进,真正的让那些怯场的学生能在写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再次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写作自信。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兴趣,没有领略到作文的乐趣,因被动写作而没有情感的投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打破恐惧感。但这不是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抽象大道理所能奏效的。较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而且要善于激起他们非说不可的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使学生在了解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这样,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源头活水奔涌而来。
四、总结
总之,学生考场作文水平的提高,既离不开老师的积极指导,又要靠学生平时知识的逐步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极早掌握好写作方法和要领,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的“战场”上如鱼得水,达到写作的最高境界。
收稿日期:2014-05-23
关键词:语文; 教师; 中考作文; 写作
中考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关键。其分值可以占据整个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一篇出色的中考作文可以助你踏入理想的高中。
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中考阅卷的老师评判满分作文的尺度是什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出文辞并茂、令人颔首的佳作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应该说都是中学生和家长们迫切关心的问题。
一、那么,学生在中考写作时究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而为自己迎来高分呢?
第一、文章中心要突出。
写文章不仅是让读者知道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主要是向人们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说,就是向人们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通过字面,使读者看到作者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在中考作文阅卷中作文主题是否突出显得尤为重要,要想使考场作文主题突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详略得当,突出主题。写人叙事不能不分轻重,要注意详略的安排,尤其注意详写部分的细节描写。②通过对比,揭示主题。对比的写作手法也是烘托主题的一种技巧。通过对比,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主题更为突出。③素材典型,突出主题。素材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所选素材应紧紧围绕主题。④首尾议论点明主题。考场作文应减少铺陈,直入主题,这样有利于教师阅卷时的把握。从而抓住阅卷教师的心理,为自己迎来高分。
第二、内容充实,彰显丰厚的文化知识。
一篇彰显了丰厚的文化知识积累的学生作文常常会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或满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能彰显丰厚的文化知识的作文呢?①准确恰当的运用四字词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②巧妙的引用诗词名句、流行歌词、歌谣、广告词等。③恰当的运用名言警句、古文名段、经典文章名段。④围绕中心巧妙组合相关的历史文物、历史事件。总之,巧妙灵活运用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既可以彰显作者知识渊博的文化功底,又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加作文的厚度。使作文的内容充实,提升了文章的文采与品味,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获得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第三、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一篇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起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的切入题意;中篇.承上启下、实话实情、围绕定义范围进行详细论述;落笔要首尾呼应,再次点题,自然的引申、升华观点感情。
第四、语言流畅、生动。
我们写作文都是通过一个一个句子表情达意的。每一句话能不能清楚明白的表达一个意思,是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基础。句子通顺,就是要做到句内没毛病。无论是表达“谁”或“什么”“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都能做到用词准确,词序排列合理。
第五、文章能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写作时对某个具体细微的情况描述要精雕细琢,准确表达,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细节作逼真、生动的描写。使文章血肉丰满、生动形象。这样,才能符合生活实际,给读者带来一种真实感,从而给阅卷教师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中学生由于受到生活阅历和阅读量的限制,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限制,尤其是受考试的经验、心态成熟程度的限制,加上考场上学生的思维都很受压抑,受拘束,施展不开,致使取材面窄,表达方式单一。文章中只知道选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写一些常见的、耳熟能详说的大白话,大熟事,千篇一律不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没有与众不同的创意,文章平平,得分率也自然很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作文多评、多练、多指导、多总结。使学生笨鸟先飞,及时的掌握写作技巧,真正的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二、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时应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写作技巧作为写作前的思维训练和有益的心理准备。
第一,审题要准。要想作文不出现偏差,必须仔细揣摩作文中能够提供的一切信息,尤其是话题作文,才能确定选材立意的范围,才不至于在选材和立意上误入歧途,偏题万里。
第二,立意求新。不是求怪求奇而是求真。立意肯定有高下之分,但不能一般化,庸俗化。文学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写作时对生活事件的移植和想象要合理。
第三,入题求快。开篇应迅速进入中心话题或为中心话题作铺垫、设悬念。
第四,选材求活。平时视野开阔则思维活跃,思维活跃则取材自由,写作空间大。使文章形式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而又合情合理。
第五,行文求变。文似看山喜曲不喜平,跌宕起伏和摇曳多姿应在文章中体现,才能给读者一杯咖啡和浓茶,不至于味同嚼蜡。
第六,结构巧妙。文章结构完整,前呼后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上下文联系紧密,文章成一整体。文章要善于设立线索,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层层铺垫,到最后才令读者恍然大悟;文章想象奇特、大胆,但又符合常理。
第七,形象丰满,表现手法要恰当。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运用具体典型的细节,塑造出具体可感、如在眼前的人物形象,能恰当地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交错运用可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第八,内容要真实。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现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虽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仅于此是不够的。在平时的写作中,由于受当时具体环境的感染;或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某些感人的事件;也可能是读过了相关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模仿过别人精美的文句等等。因此,每个人也可能写过精彩的、感人的好文章。但是有些学生一进入考场把这些美丽的记忆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脑子里一片空白,远远达不到平日写作的最佳水平。这也是困扰我们中考学生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方面的模拟训练。
首先要经常组织全体学生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我们在鉴赏文章时要探求作品意境,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入情、察清、明情,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精致之雅,理趋之妙。总之,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只有掌握要领,潜心研读,持之以恒,鉴赏水平才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其次要经常组织班级作文赛。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立意、选材等方面制定比赛细则,并让学生当评委由教师主持,激励先进,鼓励后进,真正的让那些怯场的学生能在写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再次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写作自信。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兴趣,没有领略到作文的乐趣,因被动写作而没有情感的投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打破恐惧感。但这不是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抽象大道理所能奏效的。较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而且要善于激起他们非说不可的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使学生在了解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这样,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源头活水奔涌而来。
四、总结
总之,学生考场作文水平的提高,既离不开老师的积极指导,又要靠学生平时知识的逐步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极早掌握好写作方法和要领,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的“战场”上如鱼得水,达到写作的最高境界。
收稿日期: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