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因素
人类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心理,是在遗传和生活环境中共同作用并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很多心理行为都是受到遗传的影响,如,情绪的波动大小、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等。不得不说,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对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作用在研究中得以被人肯定。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比较高,研究证实了,在离异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在完整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要孤僻和冷漠得多,而且特征明显。这样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师资培训不够,使幼儿教师素质达不到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对幼儿师范院校的撤并,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观念,以及执教者敬业精神的缺失,教育素质问题等等,出现了幼儿教育队伍的流失,还出现个别教师对幼儿揪耳朵、封嘴巴等虐童事件,当事者还认为是“好玩”的严重问题。
(二)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没有纳入培训计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是“拔苗助长”。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个观念在家长心里生根发芽,但学前教育是教什么?如何教?发展幼儿的什么?培养什么?等等,家长知之甚少。经调查近50名大班幼儿家长,有72%的家长希望在幼儿园就让孩子学习拼音、写字、珠心算、英语以及背诵古典诗词,并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对“学前班”和“大班”理解不清,认为学前班是搞幼小衔接教育,而不知道《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三年制幼儿园大班要做好“幼小衔接”的要求,严重忽视对幼儿健全人格、规则意识等良好行为习惯及学习品质的培养。
(三)对园长的培训指导不够,使园长的教育管理理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管理者因资金受限,参加学习培训不够,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的设置,部分幼儿园教育为满足家长需要着力找寻家长和自己需要的特色致使有“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园长的教育理念不切合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健全人格培养、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培养和发展;二是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园本课程,忽视接近幼儿生活的、比较熟悉的教育资源;三是对体育锻炼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重视不够,甚至认为传承民间游戏的文化是落后的思想,没有思考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并促其优化,运用于幼儿肌体锻炼发展中,是幼儿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四)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不够。
一是在行政管理体系规范化方面,存在对各种类型的园所教育投资、教育指导、培训机构等的责任划分和归属管理问题;二是教育体制的延续性、一致性问题;三是对教职工的细化考核问题;四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明文规定,可幼儿入小学时,有变相测试知识点的问题,无形中对幼儿教育进行主观评价或比对,造成家长选择孩子入园的思维偏差,误导幼儿园的教育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抓共管
1.增加学前教育投资。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有所教”等精神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起,重视幼儿园教育投资的必要性。3-6岁的孩子可塑性大,是人一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初步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重视规范各类名目的培训机构,制定幼、小、中的衔接,让幼儿可持续发展,政府既然对低保、医疗、营养等民生问题如此重视,为什么就不能积极投资建设规范的幼儿园及培养幼儿教师的机构?所以,政府要规范、引导学前教育,重视儿童真正的感受,态度是关键。
2.组织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制定相关有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程。一是把幼儿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管理范围,制定细化的管理制度;二是将学前教育教学绩效考评纳入到党政年度考核,严格督导、考评幼儿园规范办园、依法办园;三是积极给予扶持办园。这是解决问题的组织保障。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者和师资队伍的培训。一是幼儿园工作因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其它学校教育不同,国家要重视幼儿教师在专业技能、人格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二是教育内容也随着时代变化而需要与时俱进,只靠园所筹资培训将是困难重重,因为幼儿教育是靠大量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因此:(1)加强管理者的培养。园长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定位只有指向好园长、专家型园长、教育家型园长,才会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作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才能带领队伍按照幼儿发展规律和本园实际,把办“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园,提高幼儿素质当作事业来干,无愧于管理者的神圣使命。(2)强化教师培养。在不断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成为幼儿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才能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4.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上世纪80至90年代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幼儿教师曾成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但目前随着个别教师价值观的改变、社会对幼儿教育不重视、对幼儿教师不尊重,工资待遇相对比其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低,但工作责任大、琐碎繁杂等等原因,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转行或流失。同时,幼儿教师的老龄化也不容忽视,所以,提高教师待遇,是解决问题的经济保障。
5.将培训家长纳入培训计划,营造学前教育良好的育人环境。要解决家长对孩子教育思路是拔苗助长,助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必须对适龄幼儿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明白《中国教育报》专家所言:“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习了小学低年级的内容,进入小学阶段的重复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小学的学习没有挑战性,很容易应付,不用特别用心,这种认识和‘经验’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动机和习惯的养成,当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难度加大时,这部分孩子会出现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成绩滑坡,不仅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也影响自信心和自尊心。”盲目“‘抢跑’赢得了一时却可能输了一世”、“超前学习知识不如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家长的态度对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等道理。目前,家长乃至全社会只“重成就、重学业、重知识”的观念倾向左右着幼儿园教育,导致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方面不足,活动空间小,老师只能与小学一样组织教育活动,而无法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细化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使学前教育欠账太多,是“入园难”和“小学化”的重要原因是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因此,学前教育应该唤起幼儿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培养孩子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以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活动、游戏,在心灵深处播下渴望求知的种子。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伤害行为,所以,唯有政府履责,提供和保障幼儿园的育人环境和师资队伍,社区积极参与支持,幼儿园严格履职,家长积极配合,才能促进“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和教育环境,这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政治保障。 (二)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规范办园行为
幼儿园必须依据《纲要》、《指南》等,把握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目标任务,强化管理,带领教师铭记“将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命”的思路,思考“远离自然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生活,远离田园的生活是令人焦虑和充满压抑的生活,没有美感的心灵,就没有健全的心灵;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就没有健康的人格”的问题,倡导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使幼儿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修正不足,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干预。在“玩的游戏”中让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动手、创造能力得到初步培养,形成幼儿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严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和迎合家长。
1.规范制度,激励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抓好幼儿园管理工作,确保幼儿健康安全的保证。(1)狠抓师德制度建设。(2)常抓教研制度建设。(3)抓安全管理制度建设。(4)抓常规管理,努力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重视本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本土资源教育活动”是将幼儿园存在的教育资源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和优化创造性地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适合本地区条件及教育对象的课程,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管理和教育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结合本园实际和本地资源组织园本教研活动。根据《纲要》的要求确定以特色课程活动为主体,充分挖掘与利用本地人文环境及本土资源,组织有科学性目标性的园本教研活动,使教育活动切近幼儿生活。(2)充分运用本土资源让区角活动更富吸引力。重视“动手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理念,让活动区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出幼儿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操作性以及对粗浅知识的自我发现。(3)全方位开发社区教育资源。(4)创设互动墙面,让环境成重要的教育资源。
3.关注健康教育,重视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等都将幼儿健康放在第一位,“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因体育游戏活动没有引起部分幼儿园的重视,或者用高档游戏材料而使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打沙包等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的幼儿游戏逐渐丢失。其实民间游戏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除达到《指南》目标外,还可培养幼儿机智勇敢、团结友爱、遵守规则等良好品质。
4.以教育活动为中心抓家园共育。
(1)召开家长会,让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充分交流。(2)实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目睹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情况,感受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艰辛并积极配合。(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4)进行亲子互动活动。(5)展示幼儿作品。把每个幼儿的作品在园内的走廊或宣传栏内、活动室主题墙创建文化墙,让家长参观、欣赏,使幼儿有成功感,家长有自豪感。(6)组织学期教育成果展示。在学期末以班为单位,邀请全班家长参加教学成果汇报活动,当家长看到孩子经过一学期在幼儿园的生活,取得较好的进步时,满意感就写在脸上。
心理健康教育是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
收稿日期:2014-06-05
人类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心理,是在遗传和生活环境中共同作用并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很多心理行为都是受到遗传的影响,如,情绪的波动大小、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等。不得不说,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对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作用在研究中得以被人肯定。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比较高,研究证实了,在离异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在完整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要孤僻和冷漠得多,而且特征明显。这样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师资培训不够,使幼儿教师素质达不到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对幼儿师范院校的撤并,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观念,以及执教者敬业精神的缺失,教育素质问题等等,出现了幼儿教育队伍的流失,还出现个别教师对幼儿揪耳朵、封嘴巴等虐童事件,当事者还认为是“好玩”的严重问题。
(二)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没有纳入培训计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是“拔苗助长”。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个观念在家长心里生根发芽,但学前教育是教什么?如何教?发展幼儿的什么?培养什么?等等,家长知之甚少。经调查近50名大班幼儿家长,有72%的家长希望在幼儿园就让孩子学习拼音、写字、珠心算、英语以及背诵古典诗词,并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对“学前班”和“大班”理解不清,认为学前班是搞幼小衔接教育,而不知道《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三年制幼儿园大班要做好“幼小衔接”的要求,严重忽视对幼儿健全人格、规则意识等良好行为习惯及学习品质的培养。
(三)对园长的培训指导不够,使园长的教育管理理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管理者因资金受限,参加学习培训不够,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的设置,部分幼儿园教育为满足家长需要着力找寻家长和自己需要的特色致使有“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园长的教育理念不切合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健全人格培养、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培养和发展;二是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园本课程,忽视接近幼儿生活的、比较熟悉的教育资源;三是对体育锻炼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重视不够,甚至认为传承民间游戏的文化是落后的思想,没有思考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并促其优化,运用于幼儿肌体锻炼发展中,是幼儿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四)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不够。
一是在行政管理体系规范化方面,存在对各种类型的园所教育投资、教育指导、培训机构等的责任划分和归属管理问题;二是教育体制的延续性、一致性问题;三是对教职工的细化考核问题;四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明文规定,可幼儿入小学时,有变相测试知识点的问题,无形中对幼儿教育进行主观评价或比对,造成家长选择孩子入园的思维偏差,误导幼儿园的教育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抓共管
1.增加学前教育投资。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有所教”等精神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起,重视幼儿园教育投资的必要性。3-6岁的孩子可塑性大,是人一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初步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重视规范各类名目的培训机构,制定幼、小、中的衔接,让幼儿可持续发展,政府既然对低保、医疗、营养等民生问题如此重视,为什么就不能积极投资建设规范的幼儿园及培养幼儿教师的机构?所以,政府要规范、引导学前教育,重视儿童真正的感受,态度是关键。
2.组织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制定相关有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程。一是把幼儿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管理范围,制定细化的管理制度;二是将学前教育教学绩效考评纳入到党政年度考核,严格督导、考评幼儿园规范办园、依法办园;三是积极给予扶持办园。这是解决问题的组织保障。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者和师资队伍的培训。一是幼儿园工作因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其它学校教育不同,国家要重视幼儿教师在专业技能、人格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二是教育内容也随着时代变化而需要与时俱进,只靠园所筹资培训将是困难重重,因为幼儿教育是靠大量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因此:(1)加强管理者的培养。园长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定位只有指向好园长、专家型园长、教育家型园长,才会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作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才能带领队伍按照幼儿发展规律和本园实际,把办“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园,提高幼儿素质当作事业来干,无愧于管理者的神圣使命。(2)强化教师培养。在不断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成为幼儿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才能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4.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上世纪80至90年代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幼儿教师曾成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但目前随着个别教师价值观的改变、社会对幼儿教育不重视、对幼儿教师不尊重,工资待遇相对比其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低,但工作责任大、琐碎繁杂等等原因,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转行或流失。同时,幼儿教师的老龄化也不容忽视,所以,提高教师待遇,是解决问题的经济保障。
5.将培训家长纳入培训计划,营造学前教育良好的育人环境。要解决家长对孩子教育思路是拔苗助长,助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必须对适龄幼儿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明白《中国教育报》专家所言:“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习了小学低年级的内容,进入小学阶段的重复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小学的学习没有挑战性,很容易应付,不用特别用心,这种认识和‘经验’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动机和习惯的养成,当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难度加大时,这部分孩子会出现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成绩滑坡,不仅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也影响自信心和自尊心。”盲目“‘抢跑’赢得了一时却可能输了一世”、“超前学习知识不如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家长的态度对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等道理。目前,家长乃至全社会只“重成就、重学业、重知识”的观念倾向左右着幼儿园教育,导致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方面不足,活动空间小,老师只能与小学一样组织教育活动,而无法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细化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使学前教育欠账太多,是“入园难”和“小学化”的重要原因是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因此,学前教育应该唤起幼儿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培养孩子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以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活动、游戏,在心灵深处播下渴望求知的种子。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伤害行为,所以,唯有政府履责,提供和保障幼儿园的育人环境和师资队伍,社区积极参与支持,幼儿园严格履职,家长积极配合,才能促进“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和教育环境,这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政治保障。 (二)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规范办园行为
幼儿园必须依据《纲要》、《指南》等,把握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目标任务,强化管理,带领教师铭记“将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命”的思路,思考“远离自然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生活,远离田园的生活是令人焦虑和充满压抑的生活,没有美感的心灵,就没有健全的心灵;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就没有健康的人格”的问题,倡导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使幼儿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修正不足,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干预。在“玩的游戏”中让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动手、创造能力得到初步培养,形成幼儿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严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和迎合家长。
1.规范制度,激励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抓好幼儿园管理工作,确保幼儿健康安全的保证。(1)狠抓师德制度建设。(2)常抓教研制度建设。(3)抓安全管理制度建设。(4)抓常规管理,努力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重视本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本土资源教育活动”是将幼儿园存在的教育资源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和优化创造性地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适合本地区条件及教育对象的课程,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管理和教育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结合本园实际和本地资源组织园本教研活动。根据《纲要》的要求确定以特色课程活动为主体,充分挖掘与利用本地人文环境及本土资源,组织有科学性目标性的园本教研活动,使教育活动切近幼儿生活。(2)充分运用本土资源让区角活动更富吸引力。重视“动手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理念,让活动区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出幼儿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操作性以及对粗浅知识的自我发现。(3)全方位开发社区教育资源。(4)创设互动墙面,让环境成重要的教育资源。
3.关注健康教育,重视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等都将幼儿健康放在第一位,“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因体育游戏活动没有引起部分幼儿园的重视,或者用高档游戏材料而使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打沙包等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的幼儿游戏逐渐丢失。其实民间游戏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除达到《指南》目标外,还可培养幼儿机智勇敢、团结友爱、遵守规则等良好品质。
4.以教育活动为中心抓家园共育。
(1)召开家长会,让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充分交流。(2)实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目睹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情况,感受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艰辛并积极配合。(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4)进行亲子互动活动。(5)展示幼儿作品。把每个幼儿的作品在园内的走廊或宣传栏内、活动室主题墙创建文化墙,让家长参观、欣赏,使幼儿有成功感,家长有自豪感。(6)组织学期教育成果展示。在学期末以班为单位,邀请全班家长参加教学成果汇报活动,当家长看到孩子经过一学期在幼儿园的生活,取得较好的进步时,满意感就写在脸上。
心理健康教育是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
收稿日期: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