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张文辉时,他正在为参加3月份巴黎时装周而进行衣服的图片拍摄工作,现场满满两长排衣架的衣服,7、8个助理和他一起紧张而有序的在忙碌着。采访也就只能穿插期间,不时被打断的进行着。
在武汉服装设计圈内,张文辉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担任过上海滩品牌的设计总监的他曾为安吉丽娜·朱莉、帕丽斯·希尔顿、汪明荃、TWINS、莫文蔚等众多明星设计过衣服。同以往设计的服装一样,这次张文辉去巴黎参展的衣服依旧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我想把我的衣服赋予更多中国文化研究价值,但也适合日常的穿着打扮。把传统文化的东西融入流行时尚中,让那些追求品位的都市女性衣柜里能多一些选择。”
《读本》:之前看你也接受过不少媒体采访,但好像很少看到有你的照片被刊载过,是因为低调么?
张文辉:也不是,主要是我觉得自己不怎么上相,而那些媒体对设计师好像总有着电影片段似的印象,总想让我在咖啡店啊之类的地方端着一杯咖啡拍照,可我不是那样的啊,我不喜欢很小资的喝咖啡,我就喜欢在大排档吃饭,设计师也只是普通人啊。
《读本》:看你这次设计的衣服依旧融入了很多的中国元素在里面,不知道为何如此钟情中国传统文化呢?
张文辉:我觉得近代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东西被人们遗忘。而现在也有的设计师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韵味,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好。作为我来说,我现在既不是一个纯商业化的服装设计师,也不是一个很学院派的老师,所以我想做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流行时尚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过分的表现文化上的先锋性,也不向流行献媚。
《读本》:在你看来,时尚应该怎么被定义呢?
张文辉:我觉得时尚必须包含两个点。一个流行元素它不是单独的出现的,肯定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一种心理需求,但是并不是流行的东西是适合所有人的,你必须从中间发展出属于你的个性,就像有的人喜欢Gucci带来的强势、干练的感觉,有人喜欢Dior体现出的那种小女人的柔情。时尚是在大众流行中寻找适合你自己个性的风格。
《读本》:香港是一座很时尚的都市,你在香港生活这几年,跟武汉这边的生活相比,你觉得有哪些不同呢?
张文辉:我觉得香港那边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多元一些。我在那边认识有很多朋友,物质生活水平都还不错的,他们平时都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平时周末的时候都会跑去观鸟啊,玩摄影啊,去旅行啊之类的,聊的话题也是方方面面。但是回来后发现身边的朋友一坐下来聊天就是,你买房子了吗?你买车子了吗?你现在工资多吗?好像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赚钱,买房,赚更多的钱,买更大更好的房子、车子。每个人都怕自己的活得比别人差,都很浮躁、很恐慌的在活着。
《读本》:你是觉得他们都活的目标都太单一,对成功的、有品位的生活标准定义的太狭隘,对吗?
张文辉:对,就是这样。我感觉,现在好像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赞美里才是好的,是成功的。每个人都像是在生活在别人的眼中,而不是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没人去考虑一种自我价值的表达。像我做服装设计的,我有钱了也不想去住大房子,没有必要啊,我还不如去印度旅游,去看看那边的纺织品,去做点研究,去做一些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这谈得上是有品质的生活。
《读本》:有一种说法,北京的时尚是大气的,上海的时尚是精致的,香港的时尚是奢华的……那你觉得武汉的时尚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关键词来定义呢?
张文辉:我觉得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武汉的时尚风格。不论是饮食还是服装,武汉这边包含了太多的元素,而且好像这座城市吸收了很多别的地方的东西,或者说别的地方的东西来到武汉后就带上了武汉的味道,但是又很难说明白那种味道到底是什么。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武汉的时尚风格,我觉得可能是“混搭”吧。
《读本》:那从你的专业角度来说,你觉得最能体现时尚品味的穿衣之道应该是怎样的呢?
张文辉:有时我想啊,那些有钱人去一个奢侈品店里,就按着别人已经搭配好了的选一整套衣服穿就好了嘛,但我曾亲眼见到一个人,上衣穿着Gucci,下身是Dior,鞋子是Burberry的,我觉得这太神奇了,竟然能有人把风格上差异这么大的品牌穿在一个人身上,这种纯粹显富的心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时尚、风格、品味这些东西都完全没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读本》:在你看来应该如何去看待奢侈品牌呢?
张文辉:奢侈品牌的东西贵,但是正因为贵它才划分出了阶层,一个人的物质上必须达到了那个标准,你去选择消费奢侈品,才符合身份,但这并不是去盲目的显富。我觉得要把衣服穿出品味,应该是做减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穿的越简单越好。女性的话最好能常备一些经典的服装款式,比如铅笔裤,比如小黑裙,然后再搭配上一些流行元素,千万别一股脑的把所有流行的东西都往身上堆砌。
《读本》:那男性如何展现自己的时尚品味呢?
张文辉:我个人觉得,男人首先要有一双舒适的鞋子;其次选择一款比较好的手表,因为我认为男人能用来装饰自己的东西本来就不多,而且我总觉得掏个手机出来看时间,总还是不方便吧;最后我个人比较推荐手链,可能我个人是做设计师的吧,所以会想到选择一条手链来展现自己的个性。
在武汉服装设计圈内,张文辉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担任过上海滩品牌的设计总监的他曾为安吉丽娜·朱莉、帕丽斯·希尔顿、汪明荃、TWINS、莫文蔚等众多明星设计过衣服。同以往设计的服装一样,这次张文辉去巴黎参展的衣服依旧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我想把我的衣服赋予更多中国文化研究价值,但也适合日常的穿着打扮。把传统文化的东西融入流行时尚中,让那些追求品位的都市女性衣柜里能多一些选择。”
《读本》:之前看你也接受过不少媒体采访,但好像很少看到有你的照片被刊载过,是因为低调么?
张文辉:也不是,主要是我觉得自己不怎么上相,而那些媒体对设计师好像总有着电影片段似的印象,总想让我在咖啡店啊之类的地方端着一杯咖啡拍照,可我不是那样的啊,我不喜欢很小资的喝咖啡,我就喜欢在大排档吃饭,设计师也只是普通人啊。
《读本》:看你这次设计的衣服依旧融入了很多的中国元素在里面,不知道为何如此钟情中国传统文化呢?
张文辉:我觉得近代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东西被人们遗忘。而现在也有的设计师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韵味,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好。作为我来说,我现在既不是一个纯商业化的服装设计师,也不是一个很学院派的老师,所以我想做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流行时尚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过分的表现文化上的先锋性,也不向流行献媚。
《读本》:在你看来,时尚应该怎么被定义呢?
张文辉:我觉得时尚必须包含两个点。一个流行元素它不是单独的出现的,肯定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一种心理需求,但是并不是流行的东西是适合所有人的,你必须从中间发展出属于你的个性,就像有的人喜欢Gucci带来的强势、干练的感觉,有人喜欢Dior体现出的那种小女人的柔情。时尚是在大众流行中寻找适合你自己个性的风格。
《读本》:香港是一座很时尚的都市,你在香港生活这几年,跟武汉这边的生活相比,你觉得有哪些不同呢?
张文辉:我觉得香港那边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多元一些。我在那边认识有很多朋友,物质生活水平都还不错的,他们平时都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平时周末的时候都会跑去观鸟啊,玩摄影啊,去旅行啊之类的,聊的话题也是方方面面。但是回来后发现身边的朋友一坐下来聊天就是,你买房子了吗?你买车子了吗?你现在工资多吗?好像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赚钱,买房,赚更多的钱,买更大更好的房子、车子。每个人都怕自己的活得比别人差,都很浮躁、很恐慌的在活着。
《读本》:你是觉得他们都活的目标都太单一,对成功的、有品位的生活标准定义的太狭隘,对吗?
张文辉:对,就是这样。我感觉,现在好像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赞美里才是好的,是成功的。每个人都像是在生活在别人的眼中,而不是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没人去考虑一种自我价值的表达。像我做服装设计的,我有钱了也不想去住大房子,没有必要啊,我还不如去印度旅游,去看看那边的纺织品,去做点研究,去做一些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这谈得上是有品质的生活。
《读本》:有一种说法,北京的时尚是大气的,上海的时尚是精致的,香港的时尚是奢华的……那你觉得武汉的时尚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关键词来定义呢?
张文辉:我觉得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武汉的时尚风格。不论是饮食还是服装,武汉这边包含了太多的元素,而且好像这座城市吸收了很多别的地方的东西,或者说别的地方的东西来到武汉后就带上了武汉的味道,但是又很难说明白那种味道到底是什么。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武汉的时尚风格,我觉得可能是“混搭”吧。
《读本》:那从你的专业角度来说,你觉得最能体现时尚品味的穿衣之道应该是怎样的呢?
张文辉:有时我想啊,那些有钱人去一个奢侈品店里,就按着别人已经搭配好了的选一整套衣服穿就好了嘛,但我曾亲眼见到一个人,上衣穿着Gucci,下身是Dior,鞋子是Burberry的,我觉得这太神奇了,竟然能有人把风格上差异这么大的品牌穿在一个人身上,这种纯粹显富的心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时尚、风格、品味这些东西都完全没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读本》:在你看来应该如何去看待奢侈品牌呢?
张文辉:奢侈品牌的东西贵,但是正因为贵它才划分出了阶层,一个人的物质上必须达到了那个标准,你去选择消费奢侈品,才符合身份,但这并不是去盲目的显富。我觉得要把衣服穿出品味,应该是做减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穿的越简单越好。女性的话最好能常备一些经典的服装款式,比如铅笔裤,比如小黑裙,然后再搭配上一些流行元素,千万别一股脑的把所有流行的东西都往身上堆砌。
《读本》:那男性如何展现自己的时尚品味呢?
张文辉:我个人觉得,男人首先要有一双舒适的鞋子;其次选择一款比较好的手表,因为我认为男人能用来装饰自己的东西本来就不多,而且我总觉得掏个手机出来看时间,总还是不方便吧;最后我个人比较推荐手链,可能我个人是做设计师的吧,所以会想到选择一条手链来展现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