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设立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进而进行体验式学习。这也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所在。本文笔者认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活动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弹性课时制,做到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相结合,进而增强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学阶段;活动课;管理
前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们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这门课程的开展,是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项学习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向社会,在真真实实的开放空间中开展体验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这不仅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过程的需要,更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呢?现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准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因而该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教学的课程内容除了来源于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并非完全是体系化的知识专题或书本知识,而是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活动主题的探究活动。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一般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为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准确认识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对此,教师需要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广度。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背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仅仅是围绕某一角度的问题来确定的话,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的不全面,进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主题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问题引入活动中去,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还要注意妥善的处理活动主题中的知识性问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进而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任何主题活动,都应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的基础航,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与活动过程中,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及时的整理与总结活动体会与活动收获,从而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
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所以,为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组织活动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和批判能力作用,而并非将他们看作是对教材和课程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通过实践来学习、发展。所以更需要教师将他们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次,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 教师要加強对学生的指导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非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放任不管,而是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实践活动,确认活动主题。而且笔者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双边合作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实践课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但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毕竟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开展活动。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制定和设计好自己的指导方案,以加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方向性。通常情况下教师指导方案具体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即学生活动主题以及该主题应达成的目标、学生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活动应具备的必要材料、学生活动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指导方案的制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就能够有明确的方向,进而帮助教师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的几点反思[J].吉林教育,2014(22).
[2] 张文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兴趣机制持续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10).
[3] 邓俊.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寻找探究的乐趣[J].教育艺术,2016(12).
[4] 刘峥.浅谈如何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J].新课程学习(中),2014(0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学阶段;活动课;管理
前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们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这门课程的开展,是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项学习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向社会,在真真实实的开放空间中开展体验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这不仅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过程的需要,更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呢?现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准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因而该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教学的课程内容除了来源于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并非完全是体系化的知识专题或书本知识,而是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活动主题的探究活动。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一般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为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准确认识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对此,教师需要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广度。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背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仅仅是围绕某一角度的问题来确定的话,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的不全面,进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主题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问题引入活动中去,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还要注意妥善的处理活动主题中的知识性问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进而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任何主题活动,都应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的基础航,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与活动过程中,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及时的整理与总结活动体会与活动收获,从而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
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所以,为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组织活动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和批判能力作用,而并非将他们看作是对教材和课程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通过实践来学习、发展。所以更需要教师将他们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次,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 教师要加強对学生的指导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非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放任不管,而是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实践活动,确认活动主题。而且笔者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双边合作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实践课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但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毕竟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开展活动。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制定和设计好自己的指导方案,以加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方向性。通常情况下教师指导方案具体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即学生活动主题以及该主题应达成的目标、学生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活动应具备的必要材料、学生活动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指导方案的制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就能够有明确的方向,进而帮助教师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的几点反思[J].吉林教育,2014(22).
[2] 张文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兴趣机制持续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10).
[3] 邓俊.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寻找探究的乐趣[J].教育艺术,2016(12).
[4] 刘峥.浅谈如何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J].新课程学习(中),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