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水巧灌溉心灵之花常盛开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_590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心田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奇妙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当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思品课则是我们播下思想种子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收获命运的有效途径。身为一名小学思品教师,我感到幸运而骄傲!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想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顺利发芽、茁壮扎根、健康成长呢?这就是我在教学生活中一直关注并积极探索的问题。
  《品德与生活》課程标准中强调,要从儿童的生活逻辑出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主张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来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应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思品课堂原本就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平时的思品课堂却过于理论化、教条化,过分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忽视了学生感受,远离了学生生活,脱离了生活体验,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所以,本人认为,思品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源自生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生活原本就是一本最丰厚、最难懂的书,也是最富有启示的书。它源源不断地为无数作家提供了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无疑,它也是一座巨大的教学素材宝库,可以强有力地为教师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与案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品德教育的生活性,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寻觅情感体验的素材,与“生活”携起手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此这般,不失为小学品德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教学策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如何巧引生活源水,促进对活动的体验,引发孩子们的共鸣,润泽学生心田,让思想教育得以升华,让孩子受益一生。
  一、 紧密联系校园生活,团结互助牢记心间
  小学生在校时间占据了所有时间的一大半,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同学和老师了,对校园生活中发生的人、事最为熟悉,且感兴趣。在教学中,若能再现校园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创意思维、创新想象和表达,从而悟出思想品德的知识与道理,这样的教学肯定可以事半功倍。如此,也是教师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践行和探索。如在“规则有什么用?”这一小节教学时,我就在课前安排了几位学生,表演了校园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场景1:上下楼梯时,有几位同学没有按规则靠右走的规则,导致同学相撞。场景2:下课时,没有按照班级公约文明休息,而是在教室里你追我赶,导致同学撞到了桌角。场景3:同学们乱丢垃圾,导致班级、校园一片狼藉。场景4:篮球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听从指挥,脱离队伍,私自行动,结果被篮球砸伤了脑袋。台上的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将校园生活中缺乏规则的情境一一再现。下面的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之后便是积极地反思。学生开始思考,原来每一个细小的规则,都是为了维持校园生活的秩序,为了更好地自我保护,同时方便他人,深化了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提升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二、紧密联系家庭生活,温馨和睦永浴爱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发现他们的长处,才能鼓励孩子不断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思品教学中,应该紧密立足家庭这个主阵地,把握好“爱”的情感脉络,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从而,让孩子们幸福成长。
  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知法懂法永记心田
  思品课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导孩子正确认知社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基础。教师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创设出源于社会生活的情境,将其与教材所学知识和目标相联系,让孩子们知法、懂法、守法,在法律的蓝天下快乐健康安全成长。
  四、紧密联系时政新闻,保家爱国就在此时
  时政教学是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思品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时政包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小学生受认知特点影响,在他们理解当中,时政就是国家大事,离他们的生活十分遥远,所以对时事政治关心较少。殊不知,时政会影响国家政策,而国家政策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时政离我们生活就是那么近。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从时政内涵出发,将书本知识与时政新闻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建设,做一个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负责小公民。
  总之,课程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了生活。今后我将继续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寻找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链接点,以此为切入口积极探索,使品德学科真正“活”起来,让“生活”之花盛开品德课堂的芳草地上,使“生活”源水润泽学生心灵的绿茵田里,使我们的品德课程真正成为最具魅力的课程!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踏着英语课改的步子,乘着英语课改的东风,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课题《区域性学生作业“控量提质”模式研究》,我校的“优化课堂、优化作业、以练促学”模式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我很渴望能够出一份绵薄之力,并借此平台帮助学生从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外作业设计两方面有机结合,真正帮助学生减负。  关键词:有效课堂 有效作业 以练促学 有效教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却无过重负担?一直让家长和
期刊
英语学习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听、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之一,而且社会对于口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业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口语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在实践中,很多学生感到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有很大困难,表现得非常胆怯和无法开口,实际交际能力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
期刊
当班主任,总免不了要跟家长打交道,但是说起来,跟家长打交道着实不容易。  想起两件小事:第一件还是在上一学年,带上一个班级期间。有一次接到一个男家长的电话,对方可能是喝了点酒,语言上气势汹汹,丝毫不留情面。说的我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电话挂断,我前思后想,实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错了什么,引发了家长的不满。  打电话给这家的女家长,方才问清了来龙去脉。两个要好的女生,突然甲方遭
期刊
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是我们广大教师一直积极追求的目标,什么是有效课堂?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的解释是:“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参与教学,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根据他的解释,我认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应该有四个重要标准,一是绝大多数,二规定时间,三是要积极参与,四是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  一、根据有效教学标准,对照我们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五方面
期刊
在假期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
期刊
语文的学习就是为了让情感在一个人的心中扎根,语文的教学就是为了让情感在学生的身上闪光。情感能包含在语言中,有时也是用言语无法描述的。特别是小学阶段,教师只有动之以情地传递文中的情感、字间的爱意,才能达到情的升华,让学生更贴近爱的环绕。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能真正懂得情感,才能最终会之以情,达到心灵和思想的融合。与别的课程相比,语文教学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文美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也作为一位家长。我自己觉得首先就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不要局限性的规定孩子,让孩子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但也要培养教育孩子热爱学习,勇于自己思考问题。  1.首先一定要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不论对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精力旺盛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小孩子每天睡眠应在9个小时左右,我作为家长应在晚上9时30分以前,安排孩子入睡。只有充足的睡眠,才会
期刊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课中,新课导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能反映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如何巧妙地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对突出教学重点,减小认知的坡度,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闪亮”登场呢?下面简单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
期刊
按部就班的,讲完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就该讲开花结果了。我和往常一样准备好了备课和课件,并且认真的准备好了这节课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很多知识点,自我感觉良好的走进了课堂。  受上次讲公开课的启示,我开始少说少做,替而代之的是学生多说多做,然后我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疑释惑。面对大屏幕上的桃花,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桃花的结构。我就找了一个学生上来试一试
期刊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是单向的。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作为知识灌输者是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单向度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提问中大都表现为只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封闭式提问(作者这一段话写得好不好)和简单记忆性问题(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少见学生对老师的主动发问。  一方面,大多數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对教师提供的知识提出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稚嫩的经验式猜测。虽然问题“水平低”,但却是学生在经验与知识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