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有最廉价的劳动力,有无数等待上岗的失业人群,但几乎所有公司的人手都不够用。据称,在今日之中国,八小时工作制已名存实亡,近八成上班族不能按时下班。放眼全球,在“甲级写字楼动物”中,中国白领的周工作时间名列前茅。
在广州,在深圳,在上海,在北京,在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一群忙碌于各个写字楼之间的都市职业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他们,被称为新的公司“驻虫”。
职场新人的加班第一课
小左两个月前刚走出校门,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这位职场新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加班现象在广告公司简直是家常便饭。
“我工作才两个月,加班天数就起码有30多天。平时在规定下班时间后两个小时内走人已算是准时收工了,通常要加班到第二天早晨五六点,回家梳洗一下又赶回公司。”小左略显无可奈何地说。
其实,在小左周围,包括同事、上司、公司中层,加班之人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像有无数的方案想要执行。而对于作为新人的自己来说,小左更是得加快脚步熟悉公司业务,越早上手,才越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
虽然名片上小左的职务是广告策划,但他却要“一人分饰三角”,兼做客户服务和文案,工作忙得晕头转向。入行之前有前辈提醒他广告业加班多如牛毛,没想到等自己真正走进广告行业亲身体会后,还是不免大呼吃不消:“由于经常加班造成长期睡眠不足,精力大不如前,有时候真害怕这样对身体伤害太大。”
还有一点令小左一直不能释怀,因为公司光加班而没有加薪。这点公司里抱怨的同事也不少,半年内已经有六个人跳了槽,看到别人跳槽的频率,小左似乎也看到自己的将来。“即使工资再高,这样的‘青春饭’也不想吃,一旦找到合适的新工作,就想走人。”小左说:“但愿下一份工作不再这样加班!”
但是,小左实现愿望的几率大吗?
加班,我们都在加班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长期研究居民生活时间分配问题。根据他的研究,我国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总体趋势是工作时间减少,而休闲时间增加。
然而现实似乎并不乐观,因为不同的社会人群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自的生活时间分配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至少对于都市上班族来说,工作时间吞噬私人休闲时间的趋势越来越凸显。
从调查的结果看,以高学历、高知识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加长的趋势。“精英群体的竞争力来自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不但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充电,同时还要应对精英群体内部的竞争,工作时间自然会加长。”王琪延说。
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我标榜加班文化,也就有越来越多的职场精英成为了公司“驻虫”。
2006年5月,一则消息传遍中国职场。年仅25岁的华为固网产品线硬件工程师胡新宇,因长期加班导致急性脑炎,抢救无效去世。举世震惊!相传,华为信奉的就是“床垫文化”
——每人上班带着一个床垫,中午就地休息,为晚上加班养精蓄锐。华为内部员工介绍说:“加班是这里的文化,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是和员工的计效考评挂钩的,员工每个季度都有一个考评。如果平均工时不高,基本上考评就是C以下,而被打两次D就要被开除了。”
在企业制度、人才竞争等各方面的环境影响下,公司“驻虫”的队伍也越来越大。根据可锐职业顾问公司对2000名职业白领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8%的人群有过加班的经历,而每周加班16~25个小时的人群占到了43%,极端化的天天都加班的人竟然高达34%之多。
薪酬&发展:加班的动力源泉
事实上,这个新的公司“驻虫”是个年轻的群落,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5~45岁之间,大多从事着诸如IT研发、广告创意、媒体传播、职业培训、企业管理等工作。在普通的打工者眼中,他们是时尚的都市白领,拿着高薪,享受着相对弹性的工作制度,拥有旁人难以比拟的办公环境。高学历、高能力让他们在职场上任意驰骋,似乎从来也不会为失业而发愁。
通常来说,越是大公司或是待遇水平高的行业,员工的加班压力就越大。大家之所以能安心加班不吭声,主要原因是公司提供的高工资,一般正式员工的月薪从六七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每年还有一定时间的带薪假期。某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经理刘先生透露,他们公司有的员工一个月光加班费就可以拿到一万多元。
高薪在手必须“居安思危”,白领面临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某公司“驻虫”无奈地说:“加班对我来说,已经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地步了。现在找份工作不容易,跟我一个班的同学有的月薪才1000多元,我这个拿5000多元的倍感威胁啊。”
而对于能下班却不下班的人来说,他们坚守岗位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别人都不走,我这么早走了,岂不是显得我工作不努力?老板会不会认为我在偷懒?”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们乖乖坐在座位上,等待着同事一个个离去。
但是,中国职场的现实是,更多的加班人没有加班工资,但他们之所以还愿意加班,除了工作的压力之外,就是希望借一个跳板向更高更好的公司跳去。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不得不承受的一种发展大计。
专家支招
要工作更要聪明地工作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上班;比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加班;比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免费加班!”这段调侃生动道出了职场人士对于加班的反感和无奈。你敢不加班吗?难道不加班就不能提高工作效率?
认清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特质。首先,静下来仔细想想:从目前的职务中我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能力?有没有需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这个职位的展望为何?我又期许自己在这个工作领域中有什么样的表现?
认清工作的意义,可能让你重新找回热忱和动力投入工作,也提供机会,让你停下脚步来评估检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诚实地问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如果你是个天生的工作狂,埋头工作能让你的生命充满光辉,获得无限满足,那加班当然不构成问题;但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渴望风花雪月,要求更全面的人生,就得停下脚步来好好思考:如果往后2-3年,甚至10年内都必须超时工作,自己是否受得了?如果无法接受,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强行事效率,让工作和生活达到我所能接受的平衡?有无转换跑道的机会?
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加班其实是阶段性任务,是晋升或学习的必要付出,权衡过这些利害关系,就能说服自己慢慢释怀。
至于那些受制于组织气氛得常常加班、又觉得无所为而忙的人更要积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泛滥加班的情况真的不能改善吗?能否尝试向上反应这种畸形的现象?如果形势逼人,每天就是得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能否用我的力量去影响同事,营造优质正向的办公室气氛?除了目前分内的工作,还可以多做什么提高公司绩效?如何提高工作贡献度,让超时工作也可以有活力、有目标?
其实,适时主动关心同事,倾听他人的需要,你会发现在组织内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间,一味抱怨只会错失学习成长的机会。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间找到平衡点,的确是门大学问,但有个不变的原则:欢喜做甘愿受。
最差的情况就是不甘不愿,既放不下工作又要抱怨,这不管对于公司或是员工本身,都是双输的局面。不快乐的员工在职场上成功的机率较低,同时也失去了享受美丽人生的权利。
其实,工作应该是正向、充满活力的。东方文化中谈到工作,往往崇尚苦行僧精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些社会价值观常常让加班者有苦难言。然而,欧美管理思潮已经不这么想了,常常说,忙没有关系,偶尔也要看看落日,停下脚步来闻闻玫瑰花香。
永远保有好奇心和一些浪漫,是减压的好方法,也能让工作更快乐、更有效率。
在广州,在深圳,在上海,在北京,在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一群忙碌于各个写字楼之间的都市职业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他们,被称为新的公司“驻虫”。
职场新人的加班第一课
小左两个月前刚走出校门,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这位职场新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加班现象在广告公司简直是家常便饭。
“我工作才两个月,加班天数就起码有30多天。平时在规定下班时间后两个小时内走人已算是准时收工了,通常要加班到第二天早晨五六点,回家梳洗一下又赶回公司。”小左略显无可奈何地说。
其实,在小左周围,包括同事、上司、公司中层,加班之人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像有无数的方案想要执行。而对于作为新人的自己来说,小左更是得加快脚步熟悉公司业务,越早上手,才越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
虽然名片上小左的职务是广告策划,但他却要“一人分饰三角”,兼做客户服务和文案,工作忙得晕头转向。入行之前有前辈提醒他广告业加班多如牛毛,没想到等自己真正走进广告行业亲身体会后,还是不免大呼吃不消:“由于经常加班造成长期睡眠不足,精力大不如前,有时候真害怕这样对身体伤害太大。”
还有一点令小左一直不能释怀,因为公司光加班而没有加薪。这点公司里抱怨的同事也不少,半年内已经有六个人跳了槽,看到别人跳槽的频率,小左似乎也看到自己的将来。“即使工资再高,这样的‘青春饭’也不想吃,一旦找到合适的新工作,就想走人。”小左说:“但愿下一份工作不再这样加班!”
但是,小左实现愿望的几率大吗?
加班,我们都在加班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长期研究居民生活时间分配问题。根据他的研究,我国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总体趋势是工作时间减少,而休闲时间增加。
然而现实似乎并不乐观,因为不同的社会人群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自的生活时间分配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至少对于都市上班族来说,工作时间吞噬私人休闲时间的趋势越来越凸显。
从调查的结果看,以高学历、高知识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加长的趋势。“精英群体的竞争力来自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不但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充电,同时还要应对精英群体内部的竞争,工作时间自然会加长。”王琪延说。
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我标榜加班文化,也就有越来越多的职场精英成为了公司“驻虫”。
2006年5月,一则消息传遍中国职场。年仅25岁的华为固网产品线硬件工程师胡新宇,因长期加班导致急性脑炎,抢救无效去世。举世震惊!相传,华为信奉的就是“床垫文化”
——每人上班带着一个床垫,中午就地休息,为晚上加班养精蓄锐。华为内部员工介绍说:“加班是这里的文化,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是和员工的计效考评挂钩的,员工每个季度都有一个考评。如果平均工时不高,基本上考评就是C以下,而被打两次D就要被开除了。”
在企业制度、人才竞争等各方面的环境影响下,公司“驻虫”的队伍也越来越大。根据可锐职业顾问公司对2000名职业白领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8%的人群有过加班的经历,而每周加班16~25个小时的人群占到了43%,极端化的天天都加班的人竟然高达34%之多。
薪酬&发展:加班的动力源泉
事实上,这个新的公司“驻虫”是个年轻的群落,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5~45岁之间,大多从事着诸如IT研发、广告创意、媒体传播、职业培训、企业管理等工作。在普通的打工者眼中,他们是时尚的都市白领,拿着高薪,享受着相对弹性的工作制度,拥有旁人难以比拟的办公环境。高学历、高能力让他们在职场上任意驰骋,似乎从来也不会为失业而发愁。
通常来说,越是大公司或是待遇水平高的行业,员工的加班压力就越大。大家之所以能安心加班不吭声,主要原因是公司提供的高工资,一般正式员工的月薪从六七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每年还有一定时间的带薪假期。某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经理刘先生透露,他们公司有的员工一个月光加班费就可以拿到一万多元。
高薪在手必须“居安思危”,白领面临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某公司“驻虫”无奈地说:“加班对我来说,已经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地步了。现在找份工作不容易,跟我一个班的同学有的月薪才1000多元,我这个拿5000多元的倍感威胁啊。”
而对于能下班却不下班的人来说,他们坚守岗位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别人都不走,我这么早走了,岂不是显得我工作不努力?老板会不会认为我在偷懒?”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们乖乖坐在座位上,等待着同事一个个离去。
但是,中国职场的现实是,更多的加班人没有加班工资,但他们之所以还愿意加班,除了工作的压力之外,就是希望借一个跳板向更高更好的公司跳去。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不得不承受的一种发展大计。
专家支招
要工作更要聪明地工作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上班;比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加班;比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免费加班!”这段调侃生动道出了职场人士对于加班的反感和无奈。你敢不加班吗?难道不加班就不能提高工作效率?
认清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特质。首先,静下来仔细想想:从目前的职务中我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能力?有没有需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这个职位的展望为何?我又期许自己在这个工作领域中有什么样的表现?
认清工作的意义,可能让你重新找回热忱和动力投入工作,也提供机会,让你停下脚步来评估检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诚实地问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如果你是个天生的工作狂,埋头工作能让你的生命充满光辉,获得无限满足,那加班当然不构成问题;但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渴望风花雪月,要求更全面的人生,就得停下脚步来好好思考:如果往后2-3年,甚至10年内都必须超时工作,自己是否受得了?如果无法接受,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强行事效率,让工作和生活达到我所能接受的平衡?有无转换跑道的机会?
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加班其实是阶段性任务,是晋升或学习的必要付出,权衡过这些利害关系,就能说服自己慢慢释怀。
至于那些受制于组织气氛得常常加班、又觉得无所为而忙的人更要积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泛滥加班的情况真的不能改善吗?能否尝试向上反应这种畸形的现象?如果形势逼人,每天就是得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能否用我的力量去影响同事,营造优质正向的办公室气氛?除了目前分内的工作,还可以多做什么提高公司绩效?如何提高工作贡献度,让超时工作也可以有活力、有目标?
其实,适时主动关心同事,倾听他人的需要,你会发现在组织内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间,一味抱怨只会错失学习成长的机会。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间找到平衡点,的确是门大学问,但有个不变的原则:欢喜做甘愿受。
最差的情况就是不甘不愿,既放不下工作又要抱怨,这不管对于公司或是员工本身,都是双输的局面。不快乐的员工在职场上成功的机率较低,同时也失去了享受美丽人生的权利。
其实,工作应该是正向、充满活力的。东方文化中谈到工作,往往崇尚苦行僧精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些社会价值观常常让加班者有苦难言。然而,欧美管理思潮已经不这么想了,常常说,忙没有关系,偶尔也要看看落日,停下脚步来闻闻玫瑰花香。
永远保有好奇心和一些浪漫,是减压的好方法,也能让工作更快乐、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