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敏,女,(1979-12)汉族,广西兴业县北市镇人。2005年7 毕业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专科。2001年12月参加工作,小教一级,专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重视课堂有效提问,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陶行知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善问,会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提问是人的本能。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教师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那么学生会感受到无可比拟的爱的享受,对教师就会信赖,对他所教的学科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质疑和提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可贵点。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自然会喜欢教师,而喜欢这门功课,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提问是靠后天培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情境,向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方法多样。一是原型创设,教师可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思维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社会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社会知识。这样的再造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适时诱导点拨,鼓励学生善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教师要鼓励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问题。
四、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教给学生提问技巧,提高质疑能力。《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在教学环节中,一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二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三要抓住关键问题逐步从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深入牢固掌握知识,这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四要求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意识地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增强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重视课堂有效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好问精神,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把问题提得精当,做到问得有效、问得适度、问得其所,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确立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蔡京玉主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2010.4.
[2] 陈 洁, 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 教学月刊 ,2002.4.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重视课堂有效提问,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陶行知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善问,会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提问是人的本能。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教师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那么学生会感受到无可比拟的爱的享受,对教师就会信赖,对他所教的学科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质疑和提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可贵点。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自然会喜欢教师,而喜欢这门功课,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提问是靠后天培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情境,向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方法多样。一是原型创设,教师可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思维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社会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社会知识。这样的再造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适时诱导点拨,鼓励学生善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教师要鼓励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问题。
四、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教给学生提问技巧,提高质疑能力。《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在教学环节中,一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二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三要抓住关键问题逐步从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深入牢固掌握知识,这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四要求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意识地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增强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重视课堂有效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好问精神,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把问题提得精当,做到问得有效、问得适度、问得其所,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确立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蔡京玉主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2010.4.
[2] 陈 洁, 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 教学月刊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