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各个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特质来凝练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以促使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知识量、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如此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将核心素养发展理念落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逻辑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他们的文化底蕴,促使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能力与文化素养兼具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需要教师从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三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终身发展观念,以促使他们逐渐成为会学习、高素质、有底蕴的综合型人才。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技能的主要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可将核心素养融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从多种角度感受语文课文的语言特点、结构特性与深层内涵,由此来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从而使之思辨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感知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一、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是指让学生通过在语文课程中积累、梳理与整合语言内容,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组成特点与运用规律,并在语言实践中不断丰富经验,提高自身在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语文阅读本身就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语言材料,并掌握其中语言运用的方法。为此,语言建构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积累,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在丰富认知的过程中提高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短小精悍但意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其语言结构和意义内涵与现代口语存在差异,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笔者便引导学生积累整合文言知识,避免他们在解读文言文时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如《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中“汤”与“去”是古今异义词,“汤”在文中译为“热水”,而现代汉语则译为“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去”在文中译为“离开”,而现代汉语通常用来表达到某个地方去。
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概括、辨识、分析与归纳能力,皆是思维引导下而形成的语言能力,体现出逻辑性与规则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有利于他们形成深刻、灵活且批判的语用能力。小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薄弱、结构意识较差的问题,但这种能力在阅读与写作中都极为重要,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此才能使学生形成逻辑性语文思维,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各个段落的内容,通读课文可以看出文章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父亲被捕前的事情,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父亲被捕的经过,第三部分写了作者在法庭上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第四部分描写了父亲被害后家庭的悲痛。通过梳理课文结构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逻辑性与层次性,并使他们的阅读概括、分析与归纳能力得到提升。
三、带领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推动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精神的沉淀,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语文教学目标不再是基础性的语文知识灌输,而是蕴藏在每篇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內涵主旨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后,进一步挖掘其中涉及的文化元素,通过带领学生解读文章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他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时,笔者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古诗内容与诗人情怀,还为他们科普了诗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与个人成就,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更是南宋抗金将领,他一生守沙场、平战乱,却因政见遭受他人劾奏,虽立下战功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终是退隐山林后抱憾病逝。通过品读作者的生平经历与他的一生夙愿,学生可以认识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关切民族命运的高尚理想,笔者便借此来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与理想教育,促使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热点话题。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使核心素养精准、迅速地落实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增强语言建构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品质,并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意蕴来推进他们的文化传承与深度理解,由此来使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得到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淑真.略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名师在线,2019(01):27-28.
[2]郗良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40.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需要教师从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三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终身发展观念,以促使他们逐渐成为会学习、高素质、有底蕴的综合型人才。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技能的主要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可将核心素养融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从多种角度感受语文课文的语言特点、结构特性与深层内涵,由此来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从而使之思辨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感知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一、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是指让学生通过在语文课程中积累、梳理与整合语言内容,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组成特点与运用规律,并在语言实践中不断丰富经验,提高自身在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语文阅读本身就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语言材料,并掌握其中语言运用的方法。为此,语言建构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积累,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在丰富认知的过程中提高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短小精悍但意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其语言结构和意义内涵与现代口语存在差异,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笔者便引导学生积累整合文言知识,避免他们在解读文言文时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如《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中“汤”与“去”是古今异义词,“汤”在文中译为“热水”,而现代汉语则译为“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去”在文中译为“离开”,而现代汉语通常用来表达到某个地方去。
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概括、辨识、分析与归纳能力,皆是思维引导下而形成的语言能力,体现出逻辑性与规则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有利于他们形成深刻、灵活且批判的语用能力。小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薄弱、结构意识较差的问题,但这种能力在阅读与写作中都极为重要,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此才能使学生形成逻辑性语文思维,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各个段落的内容,通读课文可以看出文章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父亲被捕前的事情,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父亲被捕的经过,第三部分写了作者在法庭上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第四部分描写了父亲被害后家庭的悲痛。通过梳理课文结构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逻辑性与层次性,并使他们的阅读概括、分析与归纳能力得到提升。
三、带领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推动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精神的沉淀,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语文教学目标不再是基础性的语文知识灌输,而是蕴藏在每篇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內涵主旨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后,进一步挖掘其中涉及的文化元素,通过带领学生解读文章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他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时,笔者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古诗内容与诗人情怀,还为他们科普了诗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与个人成就,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更是南宋抗金将领,他一生守沙场、平战乱,却因政见遭受他人劾奏,虽立下战功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终是退隐山林后抱憾病逝。通过品读作者的生平经历与他的一生夙愿,学生可以认识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关切民族命运的高尚理想,笔者便借此来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与理想教育,促使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热点话题。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使核心素养精准、迅速地落实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增强语言建构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品质,并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意蕴来推进他们的文化传承与深度理解,由此来使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得到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淑真.略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名师在线,2019(01):27-28.
[2]郗良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40.